《論語》中的孝文化

學識都 人氣:2.17W

 摘要:“孝”是“仁”的最基本的實踐,是“仁”在家庭關係中的體現。千百年來的歷史昭示,只有通過“孝”這一最基本的形式,“仁”人之心纔可得以培養併發揚光大。“孝”與“仁”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範疇,“孝”與“仁”相比,它更具規範的操作性,也更具有實踐的約束力,更有實踐價值。因此,我們研究“仁”的思想,首要的第一個問題必須準確的回答何爲“孝”。《論語》開篇第二段即明確提出“孝”這一概念並展開論述,足以可見其地位之高,份量之重,並且“孝”對與中國社會、中國人的影響更是巨大而又深遠。作爲90年代後出生的新一代中國人的我們,與父父輩輩有着種種不同的思想觀念,接受的教育也是更加現代化。時代的發展我們不可想象,也無從獲知,但是我們深知,經典的東西永遠會被傳承,它不會在劃時代的進程中被淹沒,只會在這個鋼筋水泥的混泥土時代愈發地發光發亮,因此,以國學之道來反省吾身就是書寫本文的意義。

《論語》中的孝文化

關鍵詞:“孝”之定位;“孝”之內涵;“孝”之實踐

引言

從小到大,《論語》是衆多經典之中筆者唯一通讀過多次的著作,每每品讀,都會有不同的心境。衆所周知,“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孝”是“仁”的最基本的實踐,是“仁”在家庭關係中的體現。同時“孝”,作爲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傳承不息的悠久文化,在《論語》這部經典中更是有許多的呈現。因此,我選擇了這一題目作爲探討的話題。

一、何爲“孝”――有子對孝的定位

(一)爲人之本

《論語》開篇就有一段極爲重要的論述:“有子曰,其爲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爲人之本歟!”①有子是孔門高足,孔子去世以後,他曾代師講學。他這段話的大意是,一個人如果能在家庭之中講求“孝悌”,在社會上就一定能守秩序。在社會上能守秩序,也就一定不會違法亂紀。正直的人追求的是做人的根本,他們知道只有將做人的根基打牢,人生纔會是坦途。需格外注意的是,人生的規範很多,但在衆多規範之中,根本的卻是“孝悌”。那麼,什麼是孝呢?《爾雅》說:“善事父母曰孝。”而人們怎樣做算是孝呢?《詩經》有言:“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無父何怙,無母何恃,……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長我育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可見,子女之行孝意在報恩,而報恩之心的延伸則必會使人善待天地善待他人,而此時的人才可稱得上是“天地之性最貴者”。由此可見,孝之與人、與社會、與自然均有莫大之利。

(二)立國之基

爲人與立國,關係密切。有子用簡單明瞭的語言透徹闡釋了個人與社會、與國家這樣一種個性與共性的'邏輯關係。他說,如果做人的問題解決好了,一個人做到了“孝悌”,整個社會就必將呈現穩定祥和的狀態。按照這個道理,如果每個人都不履行“孝悌”這一基本責任,天下又將是什麼樣,人們又該怎樣生存和發展?當今社會,穩定與發展乃國計民生所必須,而謀此大局則有賴於通過“孝”,用這一基本實踐來培養每個公民的愛人敬人之心,丟棄了它那麼天下太平必會如無源之水無根之木而不能久長。

二、孝的理念及其實踐

(一)以孝治天下的政治信條

“孝”對中國政治的影響可謂至深至巨。縱觀幾千年之滄桑,清晰可見的是,幾乎歷朝歷代對國家的治理都離不開“孝”。對此,孔子曾有一句名言,即“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②說歷史上的英明之主皆以“孝”來治理天下,以“孝”來維護政權的穩定。孔子對歷史經驗的這一極爲重要的概括,對以後的歷朝歷代統治者在處理與百姓的關係時都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回首幾千年,任何一個王朝在實現其政治統一的過程中,都始終存在着官與民、朝廷與百姓之間的關係,而在這對矛盾之中,在長時間內百姓都是弱者,他們經常處於這樣或那樣的災患之中。黃河、淮河、長江流域常有水患災害,北方則旱蝗頻仍。歷史常有這樣的片斷,每有天災人禍降臨,百姓極度困苦之時,朝廷中的有識之士就常以“聖朝以孝治天下”爲據說服皇上,建議開倉放糧、賑濟災民。實際上“明王之以孝治天下”這樣一種政治思想,在許多時候都轉化成了救濟百姓的糧米、粥棚,轉化成了化解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尖銳矛盾的政治實踐。

(二)歷久而不衰的倫理規範

“孝”對我國社會的影響可謂是從古至今。當代,孝雖擺位並不很高,可它仍是評價人品行和操守的基本尺碼。我們平時普遍會這樣認爲,不孝敬父母的人不能交朋友,不孝的人做官,不會愛百姓。並且,不管政治文化如何,在我們大家心裏始終有“孝”這樣一杆秤。而“孝”的這種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於封建社會對孝道的廣爲傳播,來自於封建統治者爲人們樹立的一個個鮮活的榜樣。中國文化很講形象具體,爲了倡導“孝”,元朝郭居敬撰輯了一本《二十四孝》,將二十四個人行孝道的事蹟彙集成書而廣泛傳揚。在這二十四個人之中,有皇帝,有高官,有聖賢,有凡人,有老的,有少的,有男人,有女人。遠的發生在上古社會,近的出生於宋代。二十四人相差的時間前後竟有三千餘年。這二十四人的生動事蹟,加上統治者的渲染,便走入千家萬戶,走進人們的心中,千百年來“孝”作爲一種極高的道德規範被億萬人所接受並共同遵守。

三、孝之內涵

東漢大學者許慎所著《說文解字》對“孝”作了這樣的解說:“孝,從老省,從子”。③說“孝”字是“老”字去掉下面匕首的“匕”,再將“子”補到這裏。這樣一拆一合就構成了“孝”。本文以爲,“孝”字的這一結構分析極好,可以說,這種拆解爲對“孝”的內涵進行深入探討作了極爲有利的鋪墊。

TAGS: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