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證主義與形而上學的命運

學識都 人氣:1.53W

實證主義與形而上學的命運實證主義,無論是孔德、密爾的舊實證主義,還是以維也納小組爲核心的新實證主義,甚至包括二者的思想先驅休謨和二者之間的中介馬赫主義者,都以“拒斥形而上學”爲口號式的標籤和消極意義上的目標,以致成爲與形而上學爲敵的各種流派中的旗手,一度令形而上學的訴求銷聲匿跡,同時也是國內學術界在當代形而上學研究領域成果稀少的重要原因。然而,(1)實證主義所拒斥的是一切形而上學還是某種形而上學?(2)他們是否拒斥了形而上學本身而自身無需任何形而上學的支持,故未曾預設任何形而上學?本文的看法是,(1)他們拒斥了“物”的形而上學,而不是一切形而上學;(2)在拒斥這種形而上學的同時,實證主義者暗地裏爲科學知識設定了“事實”的存在論基礎,不可避免地預設了一種“事”的形而上學,而這種形而上學的建立是由維特根斯坦在《邏輯哲學論》中完成的。因此,在實證主義乃至經驗論本身的缺陷和狹隘性暴露出來的同時,當代英美學界的形而上學研究也日臻活躍。不過,當代英美形而上學的發展又得益於(邏輯)實證主義對它的尖銳批判;這就是說,無論當代形而上學研究與傳統形而上學有多大的承續關係,最大的差異在於它經歷了“語言轉向”的洗禮,它在語言哲學的背景下展開了宏闊的視野。實證主義與形而上學的命運之間就是這樣富有戲劇性。

實證主義與形而上學的命運

“形而上學”是本文的一個核心詞彙,但也是一個沒有一致定義的概念。本文采取了一個爲英美學術界普遍接受的描述性定義:“形而上學是一種對實在和我們在其中的位置的最基本、最普遍的特徵的哲學探究。”而存在論一直是形而上學的主要內容,根據當代的理解,它有三個基本目標:(1)確定存在者(所是的東西)的基本範疇,即實在的終極構造的類別;(2)探索不同類型的事物之間的關係;(3)勾畫同一範疇內諸事物之間的關係。此外,本文擬將邏各斯學與邏輯學區分開來,分別視爲兩大邏各斯學傳統。雖然它們在西文中是一個詞(拉丁文logica),哲學家們在用詞上也常常未作區分,但顯然,“研究有效推理的規則的”邏輯學與存在論意義上的和認識論意義上的“邏輯”(邏各斯學)有原則上的差別。換言之,本文在“研究推理技術”的邏輯和探索邏各斯(logos)的邏各斯學之間作出了區分。

一、“物”的形而上學批判

1929年發表的“維也納學派宣言”明確地提出了實證主義的最終綱領:“我們已經根據兩點規定基本上描述了科學世界概念的特點,第一,它是經驗主義的和實證主義的,只有來自經驗知識,這種知識是建立在直接所予的基礎之上的,第二,科學的世界概念是以一定的方法即邏輯分析的運用爲標誌的。”

“科學的世界概念”可謂一語中的,鮮明的概括了實證主義的基本特色:(1)19世紀以來的現代科學,不但是他們的參照系,更是他們的指南針和目的地,而現代科學被他們認爲是事實科學,是來自經驗的知識,而不是形而上學或神學的;(2)科學完全獨立於哲學,不必再忍受形而上學和神學的羈絆,也無需它們來實現自身的合法化,科學是自身證明自身的,科學確立了自身的意識形態;(3)科學的有用性進一步確證了它的合法性地位——“一切健全思辨的必然使命都是爲了改善我們個人和集體的現實境況,而不是徒然的滿足那不結果實的好奇心”——實證主義的鼻祖孔德直截了當地否定了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開宗明義的名言:哲學起源於好奇。因此,只有科學,只有現代科學纔是知識,纔是有力量的知識;哲學縱然是科學的女王,也不是知識的體系。而對於試圖讓自己成爲科學之科學的形而上學來說,“沉默的懷疑和絕望似乎是對待它的唯一恰當態度”。

因此實證主義要拒斥一切非科學的、僞科學的、有害於科學的形而上學,要把形而上學的迷霧籠罩下的世界圖景交還給科學去世描繪。這種形而上學的核心是關於“物”的形而上學,因此必定要“去追求經驗背後的形而上學問題”。它要尋覓“一些蘊藏在世界萬物之中,並能產生一切現象的真正的實體(人格化的抽象物)” ,要探索“所謂研究事物本質的知識領域,它超越了以經驗爲基礎的歸納科學的領域”。因爲這幅世界圖景是由萬物構成的,一旦我們試圖探究萬物“是什麼”,就不但要賦予名稱,觀察性質,而且要認識它的本原、本體、實體和本質(ousia, essentia)。從這種思路出發,萬物究竟只是個別,有必要從個別和特殊上升到一般和普遍,從存在者上升到存在本身。按照邏輯實證主義的看法,這是自巴門尼德以降直至海德格爾的形而上學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