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藥法象理論

學識都 人氣:1.71W

摘要: 通過翻閱歷史文獻,探究法象理論的源頭以及發展,尋求探索藥物功效的闡釋方法,宏觀把握藥物法象理論的使用範圍,補充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理論的不足,以指導中藥的臨牀應用。

淺談中藥法象理論


關鍵詞: 中藥理論;法象;取類比象


  中藥的藥性理論較多,主要包括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浮沉等,是解釋藥性、指導臨牀的重要理論。統觀歷代的本草著作,基本上都是以以上的理論爲基礎框架而成的。法象理論是本草理論的組成部分,也就是所謂的取類比象。藥物的法象理論是祖國曆代醫家通過長期的摸索,並反覆應用於實踐,對藥物的治療效果加以總結,結合對客觀事物現象的推理,再通過觀察分析,上升到理論的層次,繼而用之實踐確實有效,於是形成了一個較爲成熟完善的理論體系,即根據藥物的產地、生長特點、顏色、用藥部位、炮製等,來解釋和推演藥物的功效,從而指導臨牀的應用。魯迅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以桐葉治療難產,敗鼓皮治療鼓脹等都是法象理論的應用。
  1 法象概念淺釋
  法象是中國古代哲學術語,指的是自然界的現象。最早可見於《周易·繫辭上》:“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取法於天地萬象而應用於傳統醫藥,即是中醫的法象思維,這是我國醫學的一個特有的現象,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雖說是獨立於傳統藥物的主流理論,即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理論之外,但仍然是相互滲透的。
  2 歷史沿革
  《宋太醫局諸科程文格》是我國最早的國家中醫試題集,其中的假令論方義一道曾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內經所載:東方青色,入通於肝;南方赤色,入通於心;中央黃色,入通於脾;西方白色,入通於肺;北方黑色,入通於腎。皆以髒法五行,色通五臟。
  至於金石之類,草木之品,無非法象之相符也。觀《神農本草卷首》雲:“丹砂法火色赤而主心”。是丹砂色赤,法南方之火,故丹砂之功,可以專主乎心也。如今之方論所載靈砂、桂心之屬,皆能治心,亦色赤之類,如麥冬、遠志之輩,亦治心之藥,而色不赤,何也?”[1]這個問題比較明確提出了藥物的法象理論,並且對藥物的法象理論的實用範圍提出了相應的看法。從這裏也可以推知法象理論體系的形成至少在宋朝以前。
  2.1 理論淵源 從《宋太醫局諸科程文格》可以看出,法象理論可見的最早記錄是在《內經》和《神農本草經》(當時流傳的本經與現在的版本不同,現在流傳的本經版本中並無“丹砂法火色赤而主心”一語)。內經中的體現了很濃的取類比象思想,比如《素問·示從容論》就有“援物比類,化之冥冥”之說。又如“驗於來今者,先知日之寒溫,月之虛盛,以候氣之浮沉,而調之於身,觀其立有驗”等[2],可以說《內經》是法象理論的源頭。
  2.2 早期的本草學專著 早期的本草學專著在論述藥物的功效時,大部分的體例都是先論述藥物的味性,繼而是藥物的主治、別名、用法、產地採集炮製法及七情畏惡等項目,基本上很少有什麼理論上的發揮,記載的功效,都是實際的經驗總結,比如《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日華子本草》等,雖然都是後人輯出來的,但基本上也反映了當時的本草學情況。
2.3 宋金元時期的本草學著作 宋金元時期,醫學進入了一個爭鳴的階段,整個醫學界有着一股開拓創新的風氣,金元諸醫家也逐漸突破前人認識範圍,創立了一個又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醫學理論學說,比如說金元四大家。同樣,藥物學也有相應的發展,歸經學說就是在此期間興起並逐漸成爲中藥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有些藥物的功效用單純藥的性味等理論難以解釋清楚,於是這個時期的醫家又試圖尋找一種能夠補充藥性理論的不足,而有效的解釋某些藥物功效的方法,於是藥物的歸經理論誕生了[3]。藥物法象學說也是在這個時期的本草中露出頭角的,比如李東垣的《珍珠囊補遺藥性賦》在梔子條中記載易老之言:“輕飄而象肺,色赤而象火,又能瀉肺中之火[4]。”又如元代王好古《湯液本草》:“凡根之在土者,中半以上,氣脈之上行也,以生苗者爲根;中半以下,氣脈之下行也,以入土者爲梢。病在中焦與上焦者,用根;在下焦者,用梢。根升而梢降。大凡藥根有上中下,人身半以上,天之陽也,用頭;在中焦用身;在身半以下,地之陰也,用梢。述類象形者也[5]。”都是藥物法象理論的體現。這個時期的藥物法象理論可以說是剛剛起步,所以在這個時期的本草學著作中還是以性味、升降浮沉爲主流理論,根據法象理論闡述的藥物還比較少見,但是對藥物功效的闡釋同早期的本草相較則有了自己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