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支架式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語法教學中的應用

學識都 人氣:2.97W

論文關鍵詞: 大學 語法教學 支架式教學

論文摘 要: 文章分析了大學英語語法教學的現狀,並通過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下的支架式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語法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討,從而得出在大學中引入支架式教學不但不會削弱以學生爲中心的課堂,相反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性。
  
  一、引言
  大學英語語法教學一直是教學中比較棘手的問題,普遍存在着如何教和要不要教的問題。近些年來由於英語的普及,學生在進入大學學習之前已經學習了七、八年的英語,從理論上講已經學習了大部分的語法,近三千個單詞和短語,但在表達思想時,多數情況下會出現有關時態、語態、非謂語動詞形式等各種各樣的語法錯誤,句子都是單詞的堆砌,根本沒有章法。所以大學英語語法的教學仍然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近二十年興起的一種新的認知理論,對當今世界多學科教學改革頗有影響。本文通過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下的支架式教學對大學英語語法教學進行探討。
  二、基於建構主義的支架式語法教學理論簡介
  傳統觀念認爲,教學就是教師有組織、有計劃地“教”學生,說白了,就是講課。如劉要悟先生認爲,對教學比較一致的意見是:“教學是教師在學校中,依據課程所規定的標準、內容和進程,對學生實施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這樣的教學方式在大學英語語法的教學中更是普遍。老師把關於語法的理論講授一遍,然後讓學生做題,接着改錯,然後再做題。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死記硬背,根本分不清各個語法概念之間的不同之處,當然不可能將其用於實際交流之中。英語是一門外來語,英語的語法體系和的語法體系截然不同。如果每一個語法點都按傳統的方式傳授,學生只是一味地重複某一類語法或句法結構,必將導致學生的語法系統混亂,出現知識結構斷層。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爲,知識並非被動地接受的,而是有認知能力的個體在具體情境中與情境的相互作用而建構出來的,這樣獲得的知識才能真正爲學所擁有。因此,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不應只是無條件接受教師或書本的傳授,而應主動選擇、主動建構,並將知識納入自己的經驗世界。教師要“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的下積極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變“要我學”爲“我要學”,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構建新知識,使學生樂學、願學。
  在大學英語語法的教學過程中,基於“概念框架”的支架式學習模式顯得尤爲重要。而支架式學習被定義爲“支架式學習方式應當爲學生建構對知識的理解提供一種概念框架”。建構主義理論從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思想出發,借用“腳手架”爲該概念的形象比喻,爲學生的知識理解建立概念框架。在概念框架中尋找某個確定的知識支點,它在整個概念框架中處於核心地位,以便使學生進入學習情境。這樣的支點一般以問題的形式出現較爲適宜,它能以“激疑”爲起點,通過學生獨立探索的過程“釋疑”,最後導向“成趣”的目標,點燃學生在問題情境中進一步學習的願望,讓學生在問題中完善思維體系,將知識內化到自己認知結構中,促成知識和智慧的昇華。
  支架式教學由以下幾個環節組成:
  (1)搭腳手架——圍繞當前學習主題,按“最鄰近發展區”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進入情境——將學生引入一定的問題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個節點)。
  (3)獨立探索——讓學生獨立探索。探索內容包括:確定與給定概念有關的各種屬性,並將各種屬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順序排列。探索開始時要先由教師啓發引導(例如演示或介紹理解類似概念的過程),然後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探索過程中教師要適時提示,幫助學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導、幫助可以多一些,以後逐漸減少——愈來愈多地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最後要爭取做到無需教師引導,學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繼續攀升。
  (4)協作學習——進行小組協商、討論。討論的結果有可能使原來確定的、與當前所學概念有關的屬性增加或減少,各種屬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調整,並使原來多種意見相互矛盾、且態度紛呈的複雜局面逐漸變得明朗、一致起來。在共享集體思維成果的基礎上達到對當前所學概念比較全面、正確的理解,即最終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5)效果評價——對學習效果的評價包括學生個人的自我評價和學習小組對個人的學習評價,評價內容包括:①自主學習能力;②對小組協作學習所作出的貢獻;③是否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三、支架式教學模式在英語語法教學中的應用
  1.搭腳手架
  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需求,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搭建支架。教師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平臺給學生搭建支架。
  (1)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搭建支架。隨着網絡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現代化設備被投入到教學當中。與過去單一的板書相比,如今的教師可以通過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使搭建的支架形象化。語法本身就是枯燥的理論,再加上枯燥的語法、抽象的文字,學生當然沒有辦法在短時間之內理解並與已有的知識想聯繫。而多媒體具有文字、聲音、圖像結合爲一體的特點,可以爲語法規則的學習提供使用和交際的具體的情景語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製作動畫或播放情景短片,使靜態的、枯燥的語法知識變成有趣的、立體生動的畫面。這樣,學生就能將圖像畫面與自己腦海中抽象的語法理論相結合了。比如在講解虛擬語氣的時候,利用動畫人物的想象力,描繪出表示過去、現在、將來的假設情況,學生自然就會順着搭建的手架慢慢地散發自己的思路了。
  (2)利用合作學習搭建支架。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家嘎斯基(ey)對合作學習進行了如下描述:從本質上講,合作學習是一種教學形式,它要求學生在一些由2—6人組成的小組中一起從事學習活動,共同完成教師分配的學習任務。在每個小組中,學生們通常從事於各種需要合作和互助的學習活動。
  (3)教師在課堂內搭建支架。基於主張在問題情境中學習的建構主義理論,我們可以嘗試通過設計任務來搭建支架,讓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通過參與來建構知識,從而正確運用。對於某個特定的語法,教師可以先提出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或進行辯論,讓學生親身經歷並感受該語法在問題情境中的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教學課型需要配合不同的支架,支架搭得好,語法的講解就能事半功倍。搭腳手架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順着框架把自己的語法體系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