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人的需要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實現

學識都 人氣:3.07W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是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對社會要求的接受和外化,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客體對思想政治教育價值主體需要的滿足。馬克思主義認爲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人的行爲的動力基礎和源泉。論文以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需要理論爲指導,在準確把握馬克思關於人的需要理論的基礎上,指出人的需要是形成價值目標的根據,並據此立足於“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在尊重人的需要、滿足人的需要、引導人的需要、提高人的需要層次幾方面中展開對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探索。

論人的需要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實現

關鍵詞:人的需要 價值 思想政治教育

需要是人的本性,人的能動性表現,作爲現實的人,既具有強烈的生存需要、交往需要、求知成才的需要,也存在需要與發展的諸多矛盾,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因而,研究人的需要與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關係,對促進人的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需要理論的內容簡介

什麼是需要?馬克思主義認爲,需要是人活動的基本動力和個體積極性的源泉,是對客觀的生理條件和社會條件的主觀反映。正是由於各種需要的存在,纔會推動着人從事各種社會實踐活動。

1、人的需要是自然需要和社會需要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認爲,人具有自然需要、社會需要,人之所以具有雙重需要是因爲人同時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自然需要與社會需要是協調統一,相互相成的,而人的本質屬性在於人的社會性,人不可能離開社會關係而存在,因爲“作爲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至於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那都是無所謂的,這個任務是由於你的需要及其與現存世界的聯繫而產生的。”馬克思明確地表達了社會是人們爲了實現需要而共同生產,滿足人們生活需要而建立起來的。因此,社會需要是人的本質需要,人的需要在本質上是一種社會性需要這一成果啓示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人的需要、滿足人的需要或引導人的需要時,要注意密切聯繫教育對象的社會實踐和社會關係。

2、人的需要具有層次性

由於人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層次的,且“已經得到的每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爲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因此,馬克思主義把人的需要劃分爲三個層次,並且這三個層次是逐次提升的,分別爲: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發展的需要。

2、1人的生存需要是人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正如馬克思所說:“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人爲了能夠‘創造歷史’,就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爲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也就是說,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質生活資料,不僅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還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前提條件,沒有物質需要的滿足條件,人類不會產生其他更高層的需要,高層次的需要必須基於物質需要的滿足和實現。

2、2人的享受需要是人需要發展的必然結果。馬克思認爲,人類的需要之所以區別於動物需要,是因爲人類不侷限於對生的機械延續需要的追求,享受需要的產生,是人類需要發展的必然結果。享受需要,“是指人類在其基本生存需要滿足後,會產生一種合理的需要,那就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生存質量的高要求,但它發生的必然是基於生存需要的有效滿足。”馬克思所認爲的享受需要,不只是單純物質上的滿足和享受,還包括精神上的享受,如學習知識、傾聽音樂、感受旅行所帶來的快樂。因此,享受需要是人類合理的需要,其產生是必然的。

2、3人的發展需要是人的根本性需要。人類的需要並不會侷限於生存和享受的需要,他會產生更高層次的需要――發展需要。人的發展需要是人的最高層次的需要,也是對人的本質的集中體現。正如馬克思所說,“發展需要是人類對自己生命力的表現和發展,其中,對自己生命力的需要表現爲對自身體智以及其它方面能力需要的總和。”

3、人的需要具有社會歷史制約性

正如上所說,人的需要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連,需要是在社會中產生、發展和實現的,離開現實的社會生活,任何需要都將不存在。馬克思指出:“我們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會產生的,因此,我們對於需要和享受是以社會的尺度……去衡量的。”

3、1人的需要隨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並且受一定歷史條件制約。從某種意義講,“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生產力代表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改造和利用程度的高度。由於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的需要都是不同的,社會生產力越發展,人的物質資料需要就越容易滿足。

3、2人的更高層的需要必須基於基本資料的滿足。人爲了滿足需要必須進行生產勞動,而生產勞動又促使人結成一定的生產關係。需要產生社會關係,而社會關係一經形成,又反過來決定需要的性質,使人的需要具有社會性。人類的全部需要,都會受到社會實踐水平的制約。正如馬克思所說:“由於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以及他們求得滿足的方式,把他們聯繫起來(兩性關係、交往、分工),所以他們必然需要發生相互關係。”因此,保證需要不斷滿足的唯一途徑就是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進步。

二、人的需要是形成價值目標的根據

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源於人的需要,個人的發展進步也是如此,每個人都是在需要的驅動下,爲了某種目的、某種利益不斷奮鬥,人的這種或那種需要,是形成人的價值觀念與價值尺度的原始根據。馬克思曾經說過:“‘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係中產生的”。它是“人在把成爲滿足他的需要的資料的外界物……進行評估,賦予它們以價值或使它們具有‘價值’屬性”。由此可見,價值是客體屬性對主體需要的滿足關係,作爲人與世界、主體與客體的相互關係範疇,只在人的對象性關係及其過程之中發生和存在。所謂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是人和社會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中建立起來的,以主體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發展規律爲尺度的一種客觀的主客體關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質是否與人的本性、目的和發展需要等相一致、相適合、相接近的關係。它體現了人的理性與實踐活動的向度性和目的性實質,因而價值取向就是目標導向,價值追求就是目標追求,價值與目標是有着內在聯繫的概念。正如“德育功能之所以能夠展現和實現,根本在於人有德行修養的需求”,人們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實現程度如何,與人們內心需要是密切相關的。而需要是以願望、目標、要求來表達的,追求目標,實現願望,佔有對象,就是需要的滿足。對某一方面的事物,對象需要越強烈,就越認爲有效用、有價值,獲取、佔有的積極性就越高,動力就越大。因此,人的需要是形成其價值取向、奮鬥目標的根據。人類形成、確立一定的目標併爲之奮鬥,思想政治教育按照教育目標培養人,並根據社會需要和教育對象的實際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實踐活動,也就是爲了滿足人的成長及發展需要,確立、認定、實現其教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