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審美文化中的當代情結

學識都 人氣:2.6W
論審美文化中的當代情結
  一、中當代情結的提出與表現;

審美文化是整個文化大系統中的一個子項。當前社會正面臨着一個文化轉型,如從文化轉型的過程來看審美文化這一子項,那麼它不過是轉型過程的一個方面,然而當我們從具體的文藝創作和接受等狀況來審視,則當前審美文化的轉型就不只是以一種變化可以說明的,在某種意義上它經歷了一次革命,以至於當人們要言說它時,已不能簡單地以審美文化中的當代狀況來描述,而必須稱之爲當代審美文化了。;

在啓用“當代”這一術語時,它的涵義是指當前的時代,當下的、現時的狀況之義,那麼,審美文化必冠以“當代”來言說它的存在狀況,根本上還在於它確有其自身的特殊內涵。如果我們結合到的情形來言說,則其特殊性在具體的“創作/”過程中有下述表現。;

1、創作的準備階段;

作家創作的準備階段是一個難以定性的過程。他對自己某一計劃的醞釀、構思算是創作的準備階段;他對生掐自覺的或不自覺的體驗,他平時的閱讀、交友,他平時與寫作無直接關聯的閱歷,都可能對日後的創作產生這樣那樣、或隱或顯的影響,我們將這些可能會影響到具體創作的過程都稱之爲創作的準備階段。;

在創作的準備階段中,創作者是生活在一個由多種話語交織的“場”之內,或者換句話說,馬克思認爲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⑴。人是在由各種社會關係交織的網絡中被定位的,因此人所感受到的信息就是由這多個方面而來,就此而言,過去與現在並沒有什麼根本的不同。但過去時代人們的社會關係是更倚重家族血緣的關係、宗教的關係、政洽權利的關係等,而在今天則可能是新的關係在起作用,諸如在各種傳媒的宣傳中,有“車到山前必有路甫路必有豐田車”、“海爾,真誠到永遠”、“星期日哪裏去,仟村百貨購物去”等。在這裏,商業廣告主要是在樹立其品牌的知名度。我們看到的“真誠到永遠”是對受衆作爲消費者的寬慰,可是“永遠”更是在表達該產業集團將長久不衰的信念,從而使其牢靠感紮根在受衆心目中,而這一意識是商品在商戰中致勝的砝碼。仟村百貨是一家跨省的商業集團,在若干大都市建立了點,它的廣告詞以一種對話體來表達,彷彿是市民們家居生活的一個片斷。作爲百貨營銷企業,它的商點在裝修方面追求檔次,可在廣告上又以土氣的“趕集”來說,這其實是在投合人們的一種,即人們既要追新逐異,同時也對逝去的一種生活方式(諸如在鄉村仍沿續的“趕集”式交易方式)有一種回顧和眷念,結果就是使人既感到它有檔次,又感到它有幾分溫馨,在廣告話語滿足受衆心理的同時,也就爲其日後的銷售服務工作奠定一個基礎。而豐田的廣告更是早已家喻戶曉,已成爲廣告詞中的經典。這裏我們要注意的是,廣告話語實際上是商業行爲的一個方面,在當今生活中廣告的泛濫體現了商業的、的活動已愈益顯示出強大的影響力。如果說在傳統的社會中較多地體現出、宗教及家族關係的影響,使作家的創作較多地表達那些方面的聲音,那麼今天的作家則生活在一個新的話語空間中,即經濟生活已從維持人生存繁衍的層次提升到了要從根本上改寫人的價值觀的地步。馬克斯·舍勒將之稱爲“價值的顛覆”,這一顛覆並不是要否定價值的存在,而是要重構新的價值秩序。當我們說作家是靈魂的工程師的古訓時,包含着一重意思,即作家是既有價值秩序的看守者,當價值秩序已變化時,那麼作家在創作之前的工作的出發點也就會有所不同了。;

2、創作活動的階段;

在實際的創作活動中,每位作家的具體操作步驟可以有所不同,但作家的寫作活動在物質形態上是“碼字兒”這一點是共同的。在這一方面,我們可以從若干狀況來說明。;

在今天,許多作家已改用電腦來代替了紙、筆的書寫方式,這一點在文學理論的角度上看不能提升到創作方法、表現手法、寫作風格等理論高度來認識,但如對其視而不見,以爲就完全無關緊要也是不對的。至少,在紙筆的操作中,作者的寫作是一種留下白紙黑字的行爲,它是一種顯得比口述方式更爲莊重、也更持久的“字據性”的存在,作家在這一過程中的改動也都清晰地存因下來,雖然是使作者個人化的精神創造在物性顯現層次上留下的軌跡。托爾斯泰在寫作《復活》時,對女主人公瑪絲洛娃在法庭出庭時的肖像描寫,先後易稿達20次,這些手稿至今存留在托爾斯泰紀念館中。人們在紀念館裏觀看大師因下的手跡時,也可以由此觀看到大師生前創作所經歷的心理變化過程。而在今天已有相當數量的作者改用電腦寫作。在這化的寫作工具面前,作者的修改工作大大簡化了,他只需按動鍵盤就可以任意調動句子順序,也可以隨其意願將自己不滿意的文句清除。因此,在電腦的寫作中,大多隻是留下一個定稿,它是一個比較滿意的成品,是把過程中的中間環節都省去了的成品。作者在這一書寫方式中,將會意識到寫作的整個過程就元非是奔向這一最終結果。對於創作中的甘苦,由於缺乏一種物性記錄的存留來強化感受,也就可能感到淡漠。更進一步來看,電腦寫作中的宇句是體現爲屏幕上的電子亮點,它是可以不留痕跡地抹去的,因此所謂的定稿也就在物性上失去了“力透紙背”、“一宇千鈞”的白紙黑字給人心理上的威勢,書寫話語相對幹口頭話語的強勢地位已有所減弱。;

今天的作家當然也可以用傳統的紙和筆來寫作,只是當一種新的書寫方式出現後,它所體現的衝擊效應是不管傳統方式還有多少成分保留着的問題。就象書面文學出現後,也仍有大量的民歌、民間故事是以口頭文學的方式來創作;就像印刷術普及後,也有許多文學作品是以手抄本方式來傳播一樣,書面文學和印刷術對於文學發展進程的影響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同理,電腦化寫作也在今天顯示出類似的影響。;

3.文學傳播的階段;

文學傳播階段可以是與創作同時,象即興的、臨時口占的詩詞一類,當作者在對人詞說其作品時,也正是他在“此刻”對作品的寫作。不過更多的情形下,文學傳播是後於創作的,但它又可能對創作的行爲構成影響。;

在中國史上,魯迅無論在文學上還是思想上的影響都是首屈一指的。對於魯迅的創作,我們也較多地是從文學上與思想上來認識。這樣做沒有什麼大的不妥,可如多我們能從一些中介環節來看魯迅的文學創作,也許更爲全面,即我們可以提出一些問題魯迅的文學貢獻和恩想貢獻是經由哪些生活事件作爲契機,魯迅的創作與他同代人的運作之間的交互關係如何,魯迅的個人生活經歷與寫作中的焦點有何對應點,等等。譬如,書迅雜文的犀利就與當時他的論戰的狀況有關;魯迅在好些小說中將希望的亮色留給青年一代,也與他的教師職業以及他作爲青年人崇慕的榜樣有關,在既有社會的“鐵屋子”中,他唯有在青年人中間更能覓得知音。魯迅的整個創作生涯中,20年代末是魯迅創作精力最爲旺盛,在創作技巧上也已成熟,而且思想也已磨礪得十分深刻的時朔。可是魯迅在此期間有一兩年相對沉寂,這倒並不是他自己不想寫。他曾回憶說:“我在編集一九二八至一九二九年的文字,篇數少得很……我記得起來了,這兩年正是我極少寫稿,沒有投稿的時期。”;⑵o對於魯迅來說,當時的報刊因主編或編輯捲入了文壇論戰,好些人的見解與魯迅相左,這使魯迅文稿難以順利發出,進而也就影響了魯迅創作的積極性。同樣道理,西方文學中19世紀是長篇小說走向輝煌的世紀,人們是以某一國度長篇小說的狀況來衡量其文學成就,作家也是要有至少一兩部大部頭的著作才能在文壇建立聲望。而在此期的美國文學則有些例外,美國文學是以短篇小說作爲主流。其中緣由在於美國與英國是同一作爲母語,而當時兩國間的版權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