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生活環境對卡夫卡創作的影響

學識都 人氣:2.52W
論生活環境對卡夫卡創作的影響
【摘 要】:夢靨般的童年生活,養成了他優柔寡斷,膽怯敏感的性格特徵。這樣的性格使他在寫作中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創作出讓世人稱讚的作品。生活環境的不幸造就了卡夫卡在寫作上一生的輝煌,所以生活環境對其文學創作有着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生活環境,卡夫卡,創作
        曾有人問海明威:“一個作家最好的早期訓練是什麼?”海明威回答說:“不愉快的童年”。也許卡夫卡就是其中的一位,“卡夫卡是一位自傳色彩很強的作家,幾乎每一部作品都在寫他自己,表現自己的內心世界”。 生活環境對卡夫卡的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夢靨般的童年經歷使卡夫卡完全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裏。
        一、綜述
        弗蘭茨 卡夫卡出生於一個猶太人家庭,父親赫爾曼 卡夫卡在白手起家的創業過程中,養成了精明能幹、堅忍不拔、剛愎自用的性格。猶太人對生存的危機感使他堅信:作爲一家之主,在家裏實行家長制統治屬於絕對必要。長子的身份使卡夫卡自然成了父親家長制大棒下首當其衝的目標。這對於極度敏感的卡夫卡來說是難以接受的,因此卡夫卡從小就對父親的積怨很深,以至後來在父親面前說話就結巴,與父親的溝通也只是簡單的幾個字。而母親呢,性格軟弱,愛兒子又不知如何表達,深受猶太文化的影響,以丈夫爲天,不敢反抗,遇到大事就暈倒。
        這樣的家庭環境使卡夫卡形成了缺乏自信、優柔寡斷、膽怯怕事、過分敏感的.性格特徵,現實生活造成的心理創傷,在卡夫卡的心中一生都未能平復。因此,對生活的無邊恐懼使卡夫卡不得不像“套中人”一樣,生活在自己的寫作世界裏,卡夫卡曾經說過:“我是生活在一片黑暗之中的,黑色的暴力隨心所欲地猛衝過來,不管我怎麼樣結結巴巴地爲自己辯護,他還是摧毀了我的一生,只有寫作保存了我⋯⋯如果沒有寫作,我的生活會更加糟糕,就會變得無法忍受,我就會以發瘋而了卻一生。”
        二、《城堡》——遙遙無期的未來
        《城堡》是卡夫卡《孤獨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小說描寫了一個外鄉土地測量員K經歷千辛萬苦終不能進入城堡的故事。作者通過土地測量員K表達了這樣一個思想:人永遠也達不到自己追求的或設定的目標;他通往目標的行動,不過是一種遙遙無期的彷徨而已,終點只能是虛無或者死亡。
        在《城堡》中,土地測量員K是自由的化身,但是自由是存在於統治之下的,沒有絕對的自由。土地測量員沒有真實的名字,只有一個符號K,這個沒有真實姓名的土地測量員就像卡夫卡,不願將自己暴露於世人面前,也不想將自己的一切與社會有任何聯繫。對於愛情,K是矛盾的,他的愛情始終與利益掛上鉤,與其相互交織,“愛情也是取決於社會地位的。社會地位不僅不能表達一個人的性格,而且還常常不能真實地表達一個人的性格。然而,對於K來說,重要的不是社會地位,他所關心的是一切與弗裏達生活相關的東西,因爲他也爲‘飯食、住房和村裏的機構’操心。” 這樣的愛情註定不會有一個完美的結局。
        卡夫卡的愛情雖沒有與利益相掛鉤,但結局卻是相同的。卡夫卡渴望家庭,但又不能接受婚姻,所以他與三位姑娘定過婚,最後都以他取消婚約而結束。在他看來,寫作纔是其真正的情人。爲了寫作,卡夫卡選擇了一生的孤獨。 卡夫卡在給未婚妻的信中說:“我經常想,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帶着紙筆和一盞燈待在一個寬敞的閉門掩戶的地窖最裏面的一間裏,飯由人送來,飯放在離我這間地窖很遠的第一道門後,穿着睡衣,穿過地窖所有的房間去取飯,將是我唯一的散步⋯⋯那樣我將寫出什麼樣的作品啊,我將從什麼樣的深處把它挖掘出來啊。”
        我們也許無法理解這一看似滑稽的行爲及對寫作接近癡狂的表現,但實際上卡夫卡已經將婚姻的結局看的太過於透徹,與其走入這個可以預見的“悲劇“中,不如沉浸寫作這個理想的國度裏。
        三、《女歌手約瑟芬妮或者耗子民族》——看世界的眼睛
        約瑟芬妮的歌聲中有一種特殊的“魔力”,她每次演出時都“張開雙臂,脖子伸得長得不能再長”,這樣,約瑟芬妮才能感覺到觀衆注意的是她而不是自己的歌聲。“寧靜平和是我們最喜愛的音樂。我們的生活艱難,儘管我們曾設法忘記一切日常生活的煩惱,我們也無法接近如同音樂這樣遠離我們日常生活的東西。然而我們並不因爲如此而抱怨,或根本沒有想到過抱怨。無論遇到什麼事情,我們都慣以精明的微笑來安慰自己,既便有朝一日我們會產生要求得到來自音樂的幸福的願望,我們也會以精明的微笑對待它。” 這不僅僅是約瑟芬妮的人生期待,同時也是卡夫卡的人生期待。現實生活的遭遇使卡夫卡厭倦了一切,他的願望就是能夠像耗子一樣,透過耗子洞細小的出孔來用單眼看外面的世界。耗子民族從約瑟芬妮的歌聲中受到了極大地鼓舞,卻沒有繼續追求,很快將其忘記。現實的世界何嘗不是如此,我們面對困難,雖然理想是美好的,但能夠真正去付諸實踐的又能有幾個人呢?所以,卡夫卡選擇了這樣一種看世界的方式。
        四、最後
        “卡夫卡是從文學邊緣走近我們的,但他作品的一切冷漠,一切悲哀,一切戰慄,一切筋疲力盡都變得值得稱頌。這些作品就像是精靈,上半身是神,下半身是野獸。一方面爲我們帶來多重的美學意蘊,另一方面又讓我們不得不緊皺眉頭苦苦探索這些聲嘶力竭的獨白背後的意義。” 卡夫卡是一個用生命進行創作的作家,生活的不幸遭遇沒有擊敗他。隨着時間的推移,我們會越來越感覺到自己就是一個現實版的卡夫卡,都渴望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天地,不受瑣事的煩擾。讀卡夫卡的作品,其實就是在以另一個角度讀自己。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