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產業增加值的兩種計算方法

學識都 人氣:2.34W

增加值率指在一定時期內單位產值的增加值。例如物流產業增加值是指由交通運輸業物流增加值、倉儲物流業增加值、批發物流業增加值、配送加工包裝物流業增加值和郵政業物流增加值構成。下面小編整理了試論產業增加值的兩種計算方法,歡迎閱讀收藏。

試論產業增加值的兩種計算方法

產業增加值通常採用兩種。

一是“生產法”,即從產業生產過程中產品和勞務價值形成的角度進手,剔除生產環節中間投進的價值,從而得到新增價值的方法。公式爲:產業增加值=現價產業總產值產業中間投進 本期應交增值稅。

二是“分配法”,即從產業生產過程中製造的原始收進初次分配的角度,對產業生產活動終極成果進行覈算的一種方法,其計算公式:產業增加值=工資 福利費 折舊費 勞動、待業保險費 產品銷售稅金及附加 應交增值稅 營業盈餘。或:產業增加值=勞動者報酬 固定資產折舊 生產稅淨額 營業盈餘。那麼,如何用“生產法”和“分配法”計算企業的產業增加值?本文將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作一些探討。  

一、按“生產法”計算:

此種方法是最常用、盡大多數產業企業採用的方法,從上面的公式反映出,用“生產法”計算產業增加值涉及到三個要素:一是現價產業總產值,二是產業中間投進,三是本期應交增值稅。

1、現價產業總產值如何計算:

(1)概念:現價產業總產值是以貨幣形式表現的產業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產業終極產品或提供產業性勞務活動的總價值量。

(2)計算原則:計算產業總產值要遵循三條基本原則。

產業生產的原則:即凡是企業在報告期生產的經檢驗合格的產品,不管是否在報告期銷售,均應包括在內,反之,凡不是本企業生產的產品,均不計進本企業的產業總產值中。

終極產品的原則:即凡是計進產業總產值的產品必須是本企業生產的經檢驗合格,不需再進行任何加工的終極產品,假如企業有中間產品(半成品)對外銷售,那對外銷售的中間產品也應視爲企業的終極產品。  工廠法原則:即產業總產值是以產業企業作爲基本計算(覈算)單位,即按企業的終極產品計算產業總產值,按這種方法計算的產業總產值,不答應同一產品價值在企業內部重複計算,但答應企業間的重複計算。

(3 ) 計算方法:產業總產值包括本期生產成品價值,對外加工費收進,在製品半成品期末期初差額價值三部分。

①本期生產成品價值:是指企業本期生產,並在報告期內不再進行加工,經檢驗包裝進庫的全部產業成品(半成品)價值合計,包括企業生產的自制設備及提供給本企業在建工程,其他非產業部分和生產福利部分等單位使用的成品價值,本期生產成品價值按自備原材料生產的產品的數目乘以本期不含增值稅(銷項稅額)的產品實際銷售均勻單價計算;覈算中按本錢價格轉賬的自制設備和自產自用的成品,按本錢價格計算生產成品價值,生產成品價值中不包括用定貨者來料加工的成品(半成品)價值。針對企業的具體情況,可以作這樣的處理:首先由各個成品生產分廠的統計職員分別報送本期(報告期,一般按一個月結算一次)品產合格進庫量(按各種規格明細分類報出),然後由銷售部分的統計職員報送按品種規格的銷售單價,再將產品產量和產品銷售單價按品種規格對應相乘得出本期生產成品價值。

②對外加工費收進:是指企業在報告期內完成的對外承接的產業品加工(包括用定貨者來料加工產品)的加工費收進和對外產業修理作業所取得的加工費收進,對外加工費收進按不含增值稅(銷項稅額)的價格計算。

③自制半成品在製品期末期初差額價值:是企業報告期自制半成品在製品期末減期初的差額價值。

2、產業中間投進如何計算:

(1)概念:指企業在報告期內用於產業生產活動所一次性消耗的外購原材料、燃料、動力及其他實物產品和對外支付的服務用度。

(2)計算原則:計算產業中間投進有三個原則。

A、必須是從企業外部購進的產品和服務的價值,不包括生產過程中回收的廢物以及自制品的'價值;

B、必須是本期投進生產,並一次性消耗的產品和服務的價值,不包括固定資產轉移價值;

C、中間投進的計算口徑必須與產業總產值的計算口徑一致,即計進產業中間投進的產 品和服務價值必須已經計進產業總產產值中。

產業中間投進按照具體分爲直接材料、製造用度中的中間投進、治理用度中的中間投進、銷售用度中的中間投進和利息支出五大項。具體計算過程:

①利用會計決算報告中的“製造用度明細表”可以計算出製造用度中的中間投進,即將屬於中間投進的運輸費、低值易耗品攤銷、勞動保護費、差旅費、保險費、水電費、辦公費、勞務費、綠化費、排污費、機物料消耗、修理費等等項目相加而得。

②利用“銷售用度明細表”可以計算出銷售用度中的中間投進,即將屬於中間投進的差旅費、辦公費、機物料消耗、裝卸費、廣告費、業務招待費、修理費、運輸費、代理費等等項目相加而得。

③利用“治理用度明細表”可以出治理用度中的中間投進,即將屬於中間投進的修理費、辦公費、差旅費、機物料消耗、水電費、業務招待費、低值易耗品攤銷、經費、工會經費、租賃費、綠化費、土地使用費等等項目相加而得。

④利用“財務用度表”可以計算出利息收支淨額。

⑤利用“生產本錢明細表”可計算出直接材料,即將屬於直接材料的原材料、燃料、動力等等項目相加而得。需要留意的是,應將回收的原材料從本錢中扣除。

但在日常統計中,有些項目資料的取得比較困難,因此根據本單位的具體情況,出下面二種中間投進的計算:

一是正算法:即將輕易從報表中取得的製造用度、治理用度、銷售用度中屬於中間投進的部分分別相加,再加上直接材料和利息支出,得出產業中間投進合計。

二是倒算法,即分別用製造用度、治理用度、銷售用度合計減往其中屬於增加值的項目(大體包括工資、福利費、折舊、勞動保險費、職工待業保險、稅金等),倒算出三項用度中的中間投進,再加上直接材料和利息支出,得出產業中間投進合計。涉及到的財務報表有:“產品本錢表”、“治理用度”、“財務用度”、“製造用度”、“銷售用度”等明細表。

3、本期應交增值稅如何計算:

本期應交增值稅是指產業企業在報告期內應繳納的增值稅額。其計算公式:本期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出口退稅 進項稅額轉出數進項稅額。這些資料取自會計覈算資料“應交稅金及附加費明細表”。

以上對構成產業增加值三要素的計算方法、計算依據、計算過程作了具體說明,再根據“生產法”計算公式(產業增加值=現價產業總產值產業中間投進 本期應交增值稅)就能夠得出某廠的產業增加值了。

二、按“分配法”計算:

此種方法涉及到七個要素――工資、福利費、折舊費、勞動及待業保險費、產品銷售稅金及附加、應交增值稅、營業盈餘。,有的部分回結爲四大要素,即:固定資產折舊 勞動者報酬 生產稅淨額 營業盈餘,其都大同小異。

1、工資:從人力部“勞動工資”報表或會計覈算“損益表”中取得,對應的人數爲單位從業職員。

2、福利費:從會計覈算“損益表”中取得。

3、折舊費:從會計“資產負債表”中固定資產科目中取得。

4、勞動、待業保險費:從會計“治理用度”明細表中取得

5、產品銷售稅金及附加:從會計“損益表”中產品銷售收進科目中取得。

6、本期應交增值稅:從會計“應交稅金及附加費明細表”中取得。

7、營業盈餘:是指產業企業創造的增加值扣除勞動者報酬、生產稅淨額和固定資產折舊後的餘額。它相當於企業的營業利潤加上生產補貼,但要扣除從利潤中開支的工資和福利以及稅後利潤中提取的公益金等。計算公式爲:營業盈餘=營業利潤 生產補貼從利潤中開支的工資和福利從稅後利潤中提取的公益金。  將以上這七個要素直接相加就得出產業增加值。

以上就如何用“生產法”和“分配法”計算企業的產業增加值作了具體論述,但兩種方法計算企業產業增加值的結果有一定差異。

拓展閱讀

企業增加值要怎麼計算

一、什麼叫企業增加值

工業增加值是指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內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是工業企業全部生產活動的總成果扣除了在生產過程中消耗或轉移的物質產品和勞務價值後的餘額;是工業企業生產過程中新增加的價值。增加值是國民經濟覈算的一項基礎指標。各部門增加值之和即是國內生產總值,它反映的是一個國家(地區)在一定期時期內所生產的和提供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和,同時也反映了生產單位或部門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因此,建立增加值統計,將爲計算國內生產總值提供可靠依據,是建立資金流量的基礎。

二、計算工業總產值要遵循的基本原則

1、工業生產的原則:即凡是企業在報告期生產的經檢驗合格的產品,不管是否在報告期銷售,均應包括在內,反之,凡不是本企業生產的產品,均不計入本企業的工業總產值中。

2、最終產品的原則:即凡是計入工業總產值的產品必須是本企業生產的經檢驗合格,不需再進行任何加工的最終產品,如果企業有中間產品(半成品)對外銷售,那對外銷售的中間產品也應視爲企業的最終產品。

3、工廠法原則:即工業總產值是以工業企業作爲基本計算(覈算)單位,即按企業的最終產品計算工業總產值,按這種方法計算的工業總產值,不允許同一產品價值在企業內部重複計算,但允許企業間的重複計算

三、企業增加值要怎麼計算

工業企業增加值(現價)=工業總產值(現價)-工業中間投入+增值稅要搞好增加值的統計,關鍵在於搞準中間投入及增值稅兩個指標的統計。

本年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出口退稅+進項稅額轉出數一進項稅額一減免稅款一出口抵內銷應納稅額+年初未抵扣數一年末未抵扣數。

工業增加值=工資+福利費+折舊費+勞動、待業保險費+產品銷售稅金及附加+應交增值稅+營業盈餘。

或:工業增加值=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淨額+營業盈餘。

以上就是由法律快車爲您收集整理的關於企業增加值要怎麼計算的相關知識。綜上所述,計算公式爲增加值=營業利潤+工資及附加+折舊+稅金及附加。如果您還有沒有解決的問題,歡迎您諮詢法律快車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