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心理學的基本概念

學識都 人氣:1.55W
稅收心理學的基本概念
[摘要]稅收遵從是近年來公共財政學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點問題,其研究方法主要採用了經濟分析的框架。事實上,稅收遵從問題是一個複雜的行爲問題,除了經濟因素之外,還有一些諸如社會影響、社會規範、態度、道德倫理、價值觀等因素也對稅收遵從具有重要的影響。對這些因素進行研究就涉及到心理學和社會學的方法,爲此甚至產生了專門的稅收心理學,其主要運用社會調查、受控實驗等方法研究納稅人和稅收政策制定者的偏好、認知、態度等。
  [關鍵詞]經濟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稅收心理學
  
  一、經濟學與心理學的交融
  
  行爲是人們受思想和心理支配而表現在外的各種反應、動作、活動和行動。行爲長期以來就是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行爲主義的創始人華生認爲,心理學是研究動物和人類行爲的自然科學。他於1913年發表在《心理學評論》上的一篇文章,被稱爲“行爲主義宣言”。他用三句話宣佈了三條革命性的原則:第一,心理學的內容應該是行爲,而不是意識;第二,其方法應該是客觀的,而不是內省的;第三,其目標應該是“預測並控制行爲”,而不是對心理現象的基本理解。
  後來,心理學家勒溫在大量分析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勒溫行爲模型,其公式如下:
  B=F(P—P1,P2,…,Pn;E—E1,E2,…,En)
  其中,B表示個人的行爲;P表示個人的內在條件和外在特徵;(P—P1,P2,…,Pn)表示構成內在條件的各種生理和心理因素,如生理需要、生理特徵、能力、氣質、性格、態度等;E表示個人所處的外在環境;(E—E1,E2,…,En)表示構成環境的各種因素,如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等。
  該模型表明,人類的行爲是個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人類的行爲方式、指向和強度,主要受個人內在因素和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其中,個人因素包括生理和心理兩類基本因素,而環境因素則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類基本因素。
  從行爲主義者的觀點來看,人類的心理是其行爲的重要決定因素,心理學即行爲科學,那麼,作爲人類基本行爲和主要行爲之一的經濟行爲也理應是心理學所關注和研究的主要對象。但歷史告訴我們,事實上並非如此。作爲一門科學,心理學比經濟學發展得要晚一些。在19世紀,心理學尚處於幼年期,所以不能成爲經濟學發展的一塊基石。作爲對經濟學的“唯我獨尊”和對人的主觀變量刻意排除的迴應,長期以來心理學也對經濟活動失去了興趣,表現在心理學家對於動機、行爲的形成、刺激和慾望或團體成員之間的關係所進行的心理學研究中,利用了人類活動的各個方面來檢驗假設,但卻忽視了對經濟行爲的直接研究——儘管經濟行爲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基本行爲。這種學科之間的隔閡和疏離使得經濟學和心理學的發展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可謂“兩敗俱傷”。
  對心理學而言,由於經濟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活動,是人類其他社會活動的基礎,因此,作爲一門研究人類心理和行爲的科學,沒有任何理由忽視對經濟活動的研究。對經濟學而言,一味追求經濟學的科學性而放棄對人類心理變量的研究,就會使經濟學研究的路子越走越窄,形成“單向度”、“真空化”,反而不科學了,而且嚴重地脫離社會現實。卡託納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沒有心理學的經濟學不能成功地解釋重要的經濟過程,而沒有經濟學的心理學就沒有機會解釋最一般的人類行爲。”儘管在心理學與經濟學之間存在諸多的隔閡和疏離,但最終人們還是發現了兩者之間相互交叉的共生帶。
  
  二、經濟心理學的誕生
  
  經濟學和心理學有着共同的起源,它們都發軔於17~19世紀的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學派。這個時期學科之間的界限並非涇渭分明,在它們各自成爲具有特定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的獨立學科之前,兩者相互交融在一起。談論經濟問題時常常牽涉心理因素,談論心理問題時往往涉及經濟因素,彼此之間並不存在與生俱來的矛盾、互斥和對立。但隨着人類認識和社會的發展,理論思考不再研究社會所面臨的全部問題,而僅僅是某些看來較爲專門屬於經濟科學(或心理科學)的問題。當一門學科在它專門的問題上積累了越來越多的知識和觀點時,研究者就可能把他們的.全部注意力投入到他們自己的特定興趣中去,這樣同相關學科的聯繫也就必然被削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