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語文教學之淺見

學識都 人氣:3.04W
多媒體語文教學之淺見
          美國蘋果公司總裁斯卡利曾聲稱:由於多媒體技術,“人類將要迎接一次比印刷術、電話和電視更大的技術革命”。 今天,多媒體技術已經應用於各領域。在轟轟烈烈的語文教學改革中,多媒體教學也以其他教學手段無可比擬的優勢,正逐漸走進課堂。多媒體教學是以最優化教學效果爲目的,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並與傳統媒體有機結合,共同參與教學全過程,以多媒體信息作用於學生,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的一種教學形式。它以豐富的多媒體形式——聲音、圖片、動畫、視頻等,最大限度的調動了學生的視聽感官系統,充分地展示了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彌補了傳統語文教學的枯燥無味,給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優化了語文教學課堂結構,有效的提高了教學質量。這種有明顯優勢的教學形式,確爲沉寂的課堂帶來了“清新的風”。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也聽到一些異樣的聲音:很多老師不喜歡這種教學方式;也能聽到學生這樣的聲音,“這節課就這樣啊”。的確,目前多媒體教學是存在諸多問題。下面就結合教學實際針對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情況談一談自己粗淺的認識。
        一、多媒體語文教學的優勢
        1.激發興趣,減輕學生負擔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對學習是積極地尋求還是消極地應付,是興味盎然地吸收,還是心存厭惡地排斥,就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好壞。平時,有學生這樣抱怨:課本里的文學作品,自己看時覺得挺有意思,待老師一分析反而不那麼有味了。其實這跟我們採用陳舊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不無關係。利用多媒體的新穎性,趣味性,可潤物無聲地使學生轉入易學、樂學的軌道,變“要我學”爲“我要學”,變“被動接受”爲“主動吸收”,進而提高課堂效率,達到減輕學業負擔的目的。 
       文言文是高中教學的一大難題。我在教學《夢遊天姥吟留別》一課時,起初學生們不以爲然,認爲沒什麼特異之處,因此對課文興趣不大。針對這一實際情況,我採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第一步:整體展示有關李白的人生經歷,讓學生對李白獨特的個性發生了興趣。然後對夢境內容進行由早及晚的定格推移。第二步:播放踐離的朗讀。第三步:畫面和錄音同步播放。通過上述幾步教學,蕩起了學生想像的浪花,特別是通過第三步,藉助多媒體特有的構圖美、色彩美和聲情並茂的朗讀,把課文中各種美的因素諸如形象美、意境美、語言美直觀地再現出來,從而使教材的文字描述變得更鮮明、更強烈、更集中。學生在身臨其境的快感中,自然而然地走進了課堂。一堂課下來,有些學生竟已能背誦“入夢”這一章節。讀書入情、讀書用心,自覺愉悅地投入學習,學習負擔自然而然地減輕了。 
          2.拓寬視野,豐富積累 
        語文學科是一門工具學科,看似孤立,實則與其它學科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在教學中,我們深深感覺到語文學科包羅萬象,從社會科學到自然科學無所不容。那麼,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將這些知識傳達給學生呢?僅僅依靠老師抽象地介紹還不足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慾,還必須從形象上給他們一個具體感受,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多媒體教學在這方面爲我們架起了橋樑。它能突破時空的限制,縱橫古今,橫跨中外,而且藉助直觀形象,學生很快就能瞭然於胸。這樣就大大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知識。 
        3.引進活水,寫好作文 
        葉聖陶先生說過:“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個不停息。” 興趣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內在動力,有了興趣,學生才能走進生活,去品其情趣,纔會有寫作的慾望,從而逐步養成動筆的習慣。作文課上學生最感苦惱的是“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硬着頭皮寫成的文字往往言之無物,內容空洞,沒有時代感。其根本原因是學生沒有走進生活,遠離生活,甚至可以說是沒有機會呼吸社會人生的新鮮空氣和時代氣息。
因此,我們可以利用電教媒體,創設問題情境,誘發學生的想象。如在寫作之前播放一些取自生活,經過編輯加工的錄像片,創設一個情境。例如讓高一學生在觀看《我家的星期天》錄像時,讓他們思考這樣幾個問題;“你家的星期天是怎麼過的?”“大家快樂嗎?”“你覺得過得有意義嗎?”等等。由於錄像中的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能夠觸發學生內心的感受,從而展開聯想,進行寫作。        實踐證明,教學時可根據作文要求,把特定情境和氣氛運用CAI媒體展現在學生面前,可強化作文材料的感性,豐富學生寫作素材,提高信息輸入效率,減少中間環節,以聲、形景撥動學生心絃、誘發學生寫作動機。
          此外多媒體還能有效地加大課堂容量,節約有限的課堂時間,這方面就不贅述了。
        二、多媒體語文教學的弊端
        1.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性與不利於學生想象力的發展
          多媒體教學的最大優越在於給學生以直觀的立體的感受,提高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能直接快捷的接受知識、發展能力。但語文是文字的藝術。文字是一種有着無比巨大想象空間的獨特藝術,這種想象空間,是任何視覺的手段都無法替代的。語文學習的課堂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許多東西是需要心靈感悟的。電腦技術加快了信息的傳輸,便於把抽象的概念、難以觀察清楚的現象、跨越時空的事物、不易實現的實驗通過動畫、錄像、投影等形式使學生形成鮮明的感性認識。但教師如果忽略語言文字本身的生動性、形象性、情感性,把文章中所描繪的情景統一於某一圖像中,就會剝奪學生想象力的發揮,而且不利於學生髮散思維的培養。教育學認爲,教學過程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有組織的認識過程,不能違背學生的發展以認知教材爲基礎的規律,淡化教材甚至脫離。不能只講究視聽衝擊(圖片、影視片段往往是課件的主要組成部分)而忽視了學生對文本的閱讀。比如有老師上《祝福》,不是讓學生去閱讀課文,而是放了一段電影剪輯,看畢即讓學生討論祥林嫂的形象,我覺得不妥。語文教學主要是通過語言去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能力的.提高是離不開對文字本身的感悟的。用影視替代學生對文本的閱讀,用圖片代替學生的想像,顯然是與語文教學的初衷背道而馳的。如一味以直觀形象的畫面代替文本閱讀,必然會弱化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閱讀能力和想象能力,甚至造成學生思維水平的停滯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