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課堂教學與生活實踐的關係分析

學識都 人氣:1.49W

一、親力親爲,提高觀察動手能力

地理課堂教學與生活實踐的關係分析

學習《地球運動》這一章內容時,講到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中有關地方時與區時的掌握,預先要學生自己去準備一些資料。如在賓館的迎賓臺後有不同的時間鍾,讓他們自己去看北京、東京、紐約、倫敦等不同城市在鐘錶上的時間,並作記載備用,在課堂上進行時間的換算。也可以通過電視、廣播等新聞媒體所報道的一些全球性的活動,如世界盃足球賽、“NBA”籃球賽、大型娛樂活動等舉辦地與我們當地時間的差異進行計算。這樣一來,學生有了比較又有了觀察能力、動手能力。

關於地球表面水平運動的物體產生偏向的內容學習前,讓學生在我們縣城所環繞的沅江邊進行觀察水的流向,沅江兩岸的河牀陡緩狀況。這樣很明顯可以發現河的右岸陡峭,左岸平緩,泥沙沉積,沙洲出現。而我們縣城就坐落在泥沙的沉積岸。讓學生理解在北半球的河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轉,因而右岸侵蝕嚴重,左岸泥沙沉積。

在講太陽高度角時,讓學生去看看樓頂上太陽能熱水器的安裝情況,思考爲什麼可以通過調節支架來獲得最大的太陽輻射能。在樓間距的問題上,讓學生分組去測量不同的住宅小區的樓間距,瞭解樓層高度,以及詢問住在小區中的住戶房間的採光情況,然後進行統計、分析採光與樓間距的合理搭配。

讓學生親自從生活實踐中尋找我們書中知識的再現,既培養了學生善於觀察的習慣,提高了動手動腦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習地理的興趣。

二、自主探究,提高知識的遷移能力

教材中《大氣運動》這章內容中,熱力環流是大氣運動中最簡單的一種形式。由於地面冷熱不均導致水平方向上空氣的上升或下降運動,從而使得水平面上的氣壓產生高低差異,促使氣流從高壓流向低壓形成風。在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的感受:悶熱的夏季午後感到胸悶氣短,就是因爲高氣溫產生的低氣壓而造成的。到過海邊的同學也有感受:夏季白天站在海邊,你會感覺到涼風習習,因爲風是從海洋吹響陸地。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氣壓越低。我們熟悉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 4000米以上,所以空氣稀薄氣壓很低,高原反應嚴重。季風環流的成因主要是由於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在平時的生活中都有這樣的感受:夏季地面溫度高,而水裏涼快;冬季水溫要高,地面氣溫低。這樣冬夏季節陸地與海洋的氣溫高低不同,導致了氣壓高低的不同,從而形成了不同的風向,這就是季風形成的主要原因。

生活中很多的大氣現象我們都可以通過課堂中的理論學習來進行分析。如晴朗的天空爲什麼一般都是蔚藍色的?在陰天,日出日落前後天空爲什麼還是明亮的?交通信號燈、一些警示色爲什麼一般都是紅色?爲什麼在深秋的晴朗夜晚容易打霜,氣溫比陰天更低?“十霧九晴”的現象如何解釋等等,這樣的生活現象數不勝數。學習了課堂知識就能輕鬆地解釋這些生活現象了,這樣纔是真正的有效教學。

三、正確引導,形成科學的價值觀

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是一個個實在的主體,他們的思想深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在“人口和人口問題”中,針對我國的人口現狀:人口基數大,淨增人口多,男女性別比例失調,農村人口增長較快,老齡化不斷上升等。讓學生在周圍的生活環境中去了解、去調查,教師正確引導,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人口觀。在城市化問題上,讓學生思考:城市比農村有哪些好處?農村大量的勞動力外出對農村生活有哪些影響?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有哪些利弊?學生可結合自己已瞭解到的,各抒己見。教師進行點拔就能完成知識的構建,合理的答案,讓學生用辯證的思維來分析問題,在探討中激發學生爲家鄉的美好明天奮鬥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每天看電視裏報道的釣魚山新聞,以及身邊各種形式的愛國呼聲和愛國舉動,結合我們教材裏的“海洋資源保護和開發”內容,可以讓學生很好的接受國情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同時,在老師的引導下,也讓學生懂得如何做到理性愛國。

面對時代的.發展,與世界接軌是我們中國面臨的挑戰,無論是在資源、經濟還是環境的開發、利用、保護方面,我們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有很大的差距。通過一些熱門話題,如國際上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讓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看法,有時也免不了會出現榮辱是非已經混淆,產生認知偏誤,教師若不加以糾正和引導,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就無從形成,走向社會,走進生活時也就難保不出問題。新課程倡導的學生學習的背景是生活化的,學生最終要走進社會,走進生活。課程惟有反映社會與生活的需要,幫助學生了解社會生活,才能真正體現課程的本質功能。教師要善於從學生的生活細節中捕捉可以利用的教育資源,利用這些鮮活的人物和事例,讓學生走進真實的生活,無論是光明的一面還是陰暗的一面,讓學生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用心去觸摸,去感悟生活,形成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科學的價值觀。

總之,我們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外,一定要引導學生在平常的生活實踐中養成細心觀察,積極思考的習慣,讓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終身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