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失業需要勇氣和資格

學識都 人氣:2.86W

      失業,尤其是主動選擇失業,其實是一種勇氣,更是一種資格。

主動失業需要勇氣和資格

    張辰兩年前研究生畢業,憑藉實力和機遇,在經過無數輪的競爭後,進入了一家世界排名500強的國際公司。一年內,張辰從一名普通職員做到了項目經理,工資翻了幾番。不過最近他向家人宣佈:“我又升職了,但是打算聖誕節後辭職。”這讓張辰的家人大吃一驚,“沒有什麼不順心的,只是覺得工作不會再帶給我滿足感了。”

    截至2005年三季度,全國勞動力市場供求狀況顯示,我國15歲至29歲的青年總體失業率達到了9%,遠遠高於4.5%的城鎮平均登記失業率。而在此之中,類似張辰這樣,選擇主動失業的佔到了一半以上。

    “主動放棄就業機會的原因會很多,但這些人都有一個共性,就是不會因爲經濟原因餓死。至少在短時間內。”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認爲,社會發展到現在,一些青年人的確具備了可以失業的條件。他們不用像上班族那樣刻板地工作,可是相比之下他們的生活卻格外“富足”。

    岑嘉倫自3年前大專畢業後,已經換了六七個工作,沒有一個月工資可以達到1500元的`,沒有一個幹得順心的。“現在想起來,那兩年多就像是地獄。”半年前,岑嘉倫一家三口位於城鄉結合部的家遭遇了拆遷,兩處大院子換來的補償費一下讓岑家在城裏有了3處地段不錯商品房。“當我把後現代城的房子以每月2800元的價格租出去的時候,當天我就找到老闆跟他說,‘我不幹了’。那種炒老闆的感覺估計這輩子我是不會再有了。”

    據統計,由於中國在上世紀70年代開始施行計劃生育政策,在此之後出生的獨生子女,在贍養責任增大的同時,家庭財產,尤其是房產也開始相對集中。在北京,26歲左右的青年人平均擁有房產2.23套。“吃瓦片”成了青年人主動失業的保障之一。不過有時,即使沒有“瓦片”可“吃”,一些青年人也會選擇不工作,依賴父母生活。

    28歲的巍薇把自己的工作在一年前劃上了休止符,“上班太累了,反正我媽不會不養我。”巍薇的父母都不是想象中的大款,兩個人的月收入總計不到5000元。“這孩子真沒辦法,不能和她提上班的事,一提就會大發雷霆。可我和她爸還有兩年就退休了,以後家裏的日子怎麼過?”對於母親的疑問,巍薇的回答是,“有什麼錢過什麼日子!”

    美國密歇根大學中國社會研究專家康奈立教授,對中國日漸增多的“啃老族”表達了自己的看法,“這些青年人不是主流,但這種存在方式在美國是不能想象的。世界上也許只有中國的父母會付出這種無原則的溺愛。”

    當然,“瓦片族”和“啃老族”只是選擇主動失業青年人中的一部分,他們中還有嫁得好,或是娶得好的“全職族”;不去上班,在家裏什麼掙錢幹什麼的“soho族”;幹兩月歇半年的“享樂族”……

    總之,多數選擇主動失業的青年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金錢、房產、父母、伴侶、頭腦等,作爲前提條件。

    在三亞租下一片海灘之前,陳玉是一名業績頗豐的醫藥代表,“當年我玩命工作,累了的時候就想,等老了我就移民加勒比海,天天讓歐美人看我是怎麼享受人生的。可有一次我在酒吧喝多了,一琢磨,我活着不是給人看的,加勒比海我也許這輩子都去不了,可太陽總得曬吧!我把工作辭了,帶着全部積蓄到了三亞。每天在沙灘上看着急匆匆的旅遊團,從心裏覺得,不上班,曬太陽,也是一種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