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畢業生選擇變得更務實 二三線城市成爲選項

學識都 人氣:2.38W

簽約季與春天相伴而來,與往年有些不同的是,就讀於北京、上海、廣州等地高校的畢業生選擇到二、三線城市就業的人數在逐漸增多。
競爭激烈、房價高企、落戶困難……相較於前些年執着地堅守“北上廣”,如今,畢業生對自己的人生定位更加現實,視野也更加開闊。
——編者
 高 校
  他們的選擇更務實
  二三線城市成爲選項
  今年就業形勢如何?目前還不好做出明確的判斷,但是,一個新趨勢引人關注,那就是一些一流高校的畢業生不再將就業的目標方向僅僅“鎖定”在北京、上海和廣州,而是將視野投向更爲廣闊的天地。
  記者瞭解到,以北京大學爲例,近年來到京外地區就業的人數逐年增加,目前35%的畢業生選擇京外地區,涵蓋了除澳門和臺灣之外的全部省級行政區。其中,除傳統熱點地區上海、廣東、江蘇之外,西部的四川、重慶、廣西、陝西等正成爲畢業生去向集中地。另外,不僅本科生和碩士生選擇到京外就業,法律、醫藥、化學等專業的博士畢業生前往二、三線城市就業也成爲一種趨勢。
赴京外就業的學生比例也是清華大學就業指導中心每年專門統計的指標。幾年來,清華大學畢業生京外就業比率在不斷提高,近5年來已經提高了10個以上的百分點。
  中山大學就業指導中心副主任嶽軍介紹,截至目前,中大已簽約的畢業生中,選擇到廣州以外珠三角其他中小城市、非珠三角地區乃至西部省份就業的畢業生比例已超50%,呈現較爲明顯的增長態勢。
  與北大、清華和中大的情形類似, 2000年以來,復旦大學畢業生留滬就業比例始終保持在80%以上,但最近兩年,即2009屆、2010屆畢業生中,留滬就業人數持續下降,分別較2008屆下降296人和455人,留滬比例分別下降5.3%和4.1%。
  “如今的復旦畢業生求職面鋪得很開,留在上海的人數比例略有下降。”復旦大學學生職業發展教育服務中心主任陳浩明告訴記者。對這一現象,有關人士認爲,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上海房價不斷攀高,帶來了生存、發展壓力和心理影響。
  爲學生提供選擇空間
  “清華畢業生應擔負起對祖國、對社會、對民族的責任,從長遠的發展和自身的成長成纔來擇業就業”,這是清華大學黨委書記胡和平爲《清華大學2010年學生就業指南》撰寫卷首語時對清華學子提出的希望。
  正是在這樣的思路引導下,清華大學設立了“大講堂”人才計劃和“職業彩虹計劃”,按照“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設立了對應的面向特定畢業生人羣的七個專項工作,提供有針對性的就業引導、職業輔導與服務,進行合理的就業資源匹配,以更好地幫助畢業生邁好走向社會的第一步。依託各地區選調生、大學生“村官”項目,將引導畢業生赴基層就業作爲學校服務國家戰略的一項重要使命。
北京大學則依託省校合作、校企合作平臺,邀請京外地區企事業單位到學校進行專場招聘和專項招聘,同時把實習和創業作爲輔助就業的有效途徑,開闢就業工作第二戰場。今年,學校就業中心還專門成立了實習促進部和創業指導部,爲畢業生實習和創業提供專業化、精緻化服務。
“近幾年,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之後,大學生的就業更呈現價值多元化傾向。”陳浩明這樣認爲。復旦畢業生不再一味扎堆知名外企,選擇事業單位和國企的比例逐年增加。陳浩明解釋說,這一方面是整個社會風氣影響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國企發展的結果。現在一個職場新人在外企和國企獲得的薪酬雖然仍有落差,卻已不像十多年以前那樣差別巨大。
去中西部的還是少數
  雖然每所高校都在大力宣傳動員畢業生到中西部地區去工作,但在畢業生就業選擇中,中西部地區比例仍然上升不夠快。一位高校就業工作負責人介紹說,近幾年,有些中西部地區主動出擊,組織地方優質企事業單位到東部高校招納英才,也確有成效,尤其是那些生源地省份,會帶動學生“回家”。但在知名高校獲得的用人信息中間,北京、廣東、上海、浙江、江蘇等東部省市佔了絕對多數,西部地區則較少。一方面是經濟發展造成的優質企業不足,用人環境不如東部開放透明,另一方面,需求信息不對稱,真正有意願爲西部服務的學生尋找到適合崗位的成本太高,都影響了優秀人才落戶西部地區。
  復旦大學近10年的就業數據表明,個人發展空間、行業的發展前景、公司環境和企業文化依次爲該校畢業生擇業時優先考慮的'因素;福利待遇、工作地點、專業對口等傳統意義上影響擇業的重要因素的影響力則在下降,尤其是“專業對口”的要求,逐漸成爲畢業生擇業考慮因素中最不重要的一項。
  復旦大學自2000年以來,每年發佈反映當屆畢業生就業狀況的白皮書。對近10年來畢業生就業地區流向、單位性質、行業分佈、擇業取向等情況的分析顯示,雖然出國留學、留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及沿海發達省份,仍是絕大多數復旦大學畢業生的選擇,但變化已經出現,還在悄然生長,離開這些大城市,在長江三角洲其他城市就業,選擇事業單位和國企的大學生,正在逐年增加。
  畢業生
  我們爲何去“遠方”
  回家的誘惑
  4月的清華園奼紫嫣紅。對畢業生何鈿來說,這可能是她留在北京的最後一個春天了。作爲一名工業工程系的本科畢業生,她已接受了京外一個專業對口的職位。
  促使何鈿做出這個決定的重要原因是家的誘惑。近在廣西的父母能給她帶來不少照顧,“現在大多數畢業生都是孤身一人在外面拼搏,非常艱辛,能有家人幫下忙未嘗不是好事。”
  中山大學的畢業生潘永弟也深有同感。他在廣州也獲得了幾個工作機會,但最終還是選擇了在家鄉廣西的中國銀行百色分行。對他來說,能留在廣州固然好,但畢業回老家似乎更明智。
  “廣州那幾個崗位發展空間很有限。而回到百色,我乾的是業務崗位。家鄉缺人才,幹事業的環境更好,在家生活也更舒適一點。”
記者發現,對於選擇離開“北上廣”的畢業生來說,離家較近的地區往往是首選,一方面便於照顧家庭,另一方面父母也能給予不少幫助。
復旦大學的付陽畢業選擇和男友一起回家鄉吉林長春發展。“在家鄉有些人脈資源,發展起來可能會比較順利。”她表示,上海的競爭壓力太大,孤身一人根本吃不消;況且家鄉的發展很快,很需要人才,“‘蝸居’在上海實在是沒必要。反倒是外地機會更多一些。”
基層的誘惑
  張昭源,清華大學科技哲學專業的碩士畢業生。與去企業、公共部門的同學不同,他選擇去重慶基層做選調生。
  “年薪、戶口什麼的,都是‘浮雲’。作爲年輕人,怎麼能被這些東西絆住呢?趁着年輕應該去發揮自己的能力,爲國家、爲社會多做些事情。我的父母、導師、女朋友都很支持我的決定。”張昭源說起來豪氣十足。
  而說起去基層工作可能遇到的困難,他表示自己心裏有數,“困難肯定會遇到,基層的生活可能很孤獨,生活會很平淡。但是人要成才還是要經歷這些的,這個時代還是需要理想主義的。”
  和張昭源的想法類似,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林薇,放棄了在京外企起步年薪13萬的工作,也選擇了去基層。她坦言,每一個大學生都有夢想,但是她明白,夢想建立在現實的基石之上。
  “我真的瞭解自己的國家嗎?不!所以我要去最基層的地方,看看最基層的人是如何生活的。去最艱苦、最需要我的地方,發揮自己的能力和才華,那裏纔是最適合人成長的地方。”林薇說。
  同樣去基層的還有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專業畢業生吳海軍,他選擇了去葛洲壩水利工程施工現場做技術員。
“我一直對一線工作感興趣。”儘管在天津的父母希望他繼續讀研,但他還是放棄了保研資格。“我覺得學我們這個專業的人如果沒有去過一線,是不可能成專家的。”
  吳海軍說,儘管月薪只有2000多元,但還是願意去一線學本事。“我想一直在一線做下去,並沒有考慮以後回北京來什麼的。只有經過淬鍊才能成棟樑。對於我來說,基層就是最廣闊的天地。
事業的誘惑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碩士畢業生杜文釗選擇了和女朋友一起去陝西西安的西電集團就業。儘管崗位並不完全對口,但相較北京的工作機會,他還是覺得很滿意。
  “找工作之初,我的期望有兩個:一是去單位的核心業務部門,二是要有一個大的舞臺。”與他同專業的11個人中,有一部分選擇留在北京,但是工作大都並不理想。他表示,北京的工作機會明顯性價比不高。同樣的崗位,北京的單位在條件上要求就會更多,甚至有不少崗位直接寫明瞭只要“海歸”。

  “這幾年北京限制戶口,留在北京相當困難。”他很是無奈,“相比於二、三線城市的求賢若渴,‘北上廣’招聘單位的態度簡直可以稱得上‘傲慢’”。

  相比之下,西安的企業給了很優厚的待遇:安家費4000元,一居室的中轉房,還承諾了培訓和其他機會。當初父母並不支持他的決定,更希望他留在北京。但他認爲,與其選擇北京一份並不理想的工作,不如去外地謀求更大的發展。“對我而言,北京這個城市到底有多大的意義?”他反問。他的導師給了他信心:“如果說做‘雞頭’的發展更好,你何必執着於當‘鳳尾’呢?”

  面臨同樣兩難選擇的還有清華大學物理系的博士生曲天良。他說,自己之所以選擇到湖南長沙的國防科技大學做研究,緣於在美國的交流經歷帶來的思考。“美國那邊的畢業生並沒有像我們這樣非要去大城市就業。儘管當前中國各個地方存在差距,可中國發展這麼快,二三十年後,各地差距不會太大。我們的眼光應該放長遠點!”

  在曲天良看來,“北上廣”的機會大多集中在金融、信息產業等專業領域,對很多理工科畢業生來說,本專業的核心單位、機構可能在武漢、西安、蘇州等二線城市,要想在專業領域有所發展,眼界還是要放開。

高校畢業生選擇變得更務實 二三線城市成爲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