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聲音的生意經:打造全產業鏈

學識都 人氣:1.91W

從最初的每15秒15萬,到現在的每15秒36萬廣告費,以及同時段全國收視冠軍的持續保持,《中國好聲音》儼然成了一臺賺錢的機器。

中國好聲音的生意經:打造全產業鏈

節節飆升的廣告費和收視率無不證明着《中國好聲音》的成功。從最初的每15秒15萬,到現在的每15秒36萬廣告費,以及同時段全國收視冠軍的持續保持,《中國好聲音》儼然成了一臺賺錢的機器。

而這臺賺錢機器從節目開播後的兩週之內,就幫它的播放平臺浙江衛視收回了成本。

都說《中國好聲音》的成功是站在了其原版荷蘭《The Voice》這一巨人的肩膀上,但兩者在賺錢的模式上卻不盡相同。並且與以往國內的一系列同類型節目相比,《中國好聲音》在商業模式上都有着不少創新之處,這興許也解釋了它爲何能將商業效應發揮到極致的原因。

據第一財經(微博)日報報道,從國外買進版權到製作,《中國好聲音》出自 “燦星製作”之手。響噹噹的《中國達人秀》、《武林大會》以及《華語音樂榜中榜》均打造自這個團隊。然而不同於以往的這些節目,也不同於國外原版的《The Voice》,燦星製作此次打造的《中國好聲音》首次引入真正意義上的“製播分離”。

《中國好聲音》宣傳總監陸偉在接受採訪時對此作出瞭解釋:“以往所謂的製播分離通常是製作單位完成一檔節目的創意、理念及製作,然後由電視臺花錢購買。所以對於製作單位來說,收入是固定的,如果要獲取更大的利潤空間,他們只能從控制自身成本的方向努力。”

但這次,燦星製作卻是直接參與浙江衛視的廣告分成。根據陸偉的介紹,燦星製作與浙江衛視達成協議,如果節目收視率在一定的標準之上將由雙方共同參與廣告的分成。

不封頂的、巨大的利潤空間無疑倒逼着燦星製作出最好的'產品,不惜成本與投入。而過去的模式只會讓製作單位想盡辦法減少開支,這在陸偉看來是形成惡性循環的開始。“控制成本會影響節目的質量,這直接導致收視率不好,收視率不好電視臺的廣告營收也受影響。”陸偉說。

參與電視臺廣告分成的製播分離模式避免了過去的惡性循環,而爲了要贏取更多的利潤,製作單位會竭盡全力製作出最好的節目來確保收視率,這便形成了良性循環。

但陸偉也坦言,這種模式的風險很大,因爲燦星製作承擔了所有的版權費,如果節目達不到規定的收視標準,他們還將單方面擔負廣告商的損失。

此外,不同於以往的節目對明星導師們採取付費的方式,《中國好聲音》中明星導師共同打造產業鏈的模式讓明星們長期共同投入,這無疑將使得明星效應更大作用地發揮出來。

過去邀請嘉賓的方式較爲簡單,節目組打包報價或是按照場次計算,嘉賓每做一期節目算一場報酬。此前就有消息稱:《中國好聲音》花費2000萬酬勞邀請四位明星導師。

但陸偉予以否認,他指出:“我們與導師的合作模式,並不侷限於這幾期節目,而是整個產業鏈的共同打造。”

在引入原版《The Voice》的其他國家中,節目結束於那一季冠軍的產生,除了節目本身的衍生品或是線上歌曲的繼續銷售之外,歌手簽約、演唱會、唱片發售等獲利環節都與節目的製作方沒有任何關係。

但燦星製作想下一盤更大的棋。燦星製作把選手簽約以及簽約之後的商業演出等項目都收歸自己所有,而包括音樂學院、演唱會、音樂劇、線下演出等在內的全產業鏈,明星導師們也共同投入,明星導師無疑也會利用自己的資源幫助全產業鏈的打造。這在以往本土的節目製作過程中也是全新的嘗試。

對於此種模式產生的巨大經濟收益陸偉諱莫如深,他表示:“對後端產業鏈的開發也有助於讓中國樂壇的現狀得到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