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業不能承受之重

學識都 人氣:1.22W

   雖時隔5個多月,但寧夏勞動就業局培訓科科長鄧亞利仍然難以忘記唐志學失望的眼神:“多好的項目啊,成熟而可行,可就是由於資金問題而最終放棄———在我們大學生創業培訓中,有很多這樣讓人遺憾的案例。”鄧亞利對大學生創業中“夭折”的項目仍然不能“釋懷”。他說,唐志學因缺少資金創業失敗後離開了銀川,去了新疆爲一家公司打工。

隨着就業壓力的增大,大學畢業生創業已受到全社會支持。創業,對於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來說,也是才華釋放實現夢想的征途。比爾•蓋茨和戴爾是大學生創業的典型,一個是技術天才,一個則是銷售專家,他們的共同點是搭上了IT產業的高速列車,他們的成功故事激勵了無數的大學生。

可是,現實是殘酷的。擺在記者面前的數據讓人尷尬:自治區勞動就業局去年舉辦了第一期大學生示範創業培訓班,參加培訓的有100多人,最後項目可行的只有5個,而成功創業的只有1人。事實上,最近幾年國家爲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社會各方面也爲大學生創業大開“綠燈”,一條政策鼓勵、學校支持、學生有興趣的路子,爲什麼走的人卻這麼少,並且走得這麼不順利?

唯一的大學生創業成功者

趙正海是寧夏大學2000級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大學期間,他就發現在計算機技術普及過程中有很大的市場空間。“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趙正海快畢業時,自治區勞動就業局在寧夏大學舉辦的大學生創業培訓與他的計劃不謀而合,他在興奮之餘積極參加了培訓班。在培訓班上,他的創業計劃書得到培訓工作人員的支持———他最初計劃畢業後回到鹽池老家開一家網吧,但培訓人員支持他回鹽池做網吧的同時,把計算機培訓也做起來,這樣創業市場將更加寬廣。

經過溝通,趙正海得到了父母的大力支持。畢業返家後,父母爲他購置了近20臺電腦。趙正海利用自己的專業建立了自己的網吧和計算機培訓中心,兼做計算機維修及配件。“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爲專業,所以做得更好”。趙正海實現了自己創業的夢想。

趙正海認爲,創業是艱難的,大學生創業僅僅有創業熱情是不夠的,還要有自由翱翔商場的經驗和能力,要具備勤奮、積極、樂觀等心理素質和吃苦準備。他認爲,大學生在走向社會時,最好能使所學的專業和未來的職業最大程度地保持一致。資金:大學生創業心中的痛

相對趙正海,唐志學的創業則是苦澀的。他參加大學生創業培訓的選題是在固原市建立牛奶配送中心。出生並在固原長大的他認爲,隨着脫貧致富步伐的加快,固原人生活水平的提高,牛奶產業這項“健康產業”必將在當地有很大的市場,而目前這在當地幾乎是個空白。在培訓班上,唐志學的創業計劃也得到了培訓工作人員的`肯定和支持。

創業計劃經過培訓人員完善後,關鍵性的問題出現了:資金在哪裏。按創業計劃計算,這個項目需要4萬元的投入,而出身農村的唐志學沒有這些資金。爲此,他在自治區勞動就業局的支持下,跑了許多單位,也和企業進行了直接溝通,但最終因資金問題讓他選擇了放棄。

“自主創業我想過,但是一個剛畢業的學生去創業面對的困難很多,單單一個經濟問題就很頭痛,除非是家裏很有實力。所以我的同學大部分選擇先就業再創業。”小李是寧夏大學的一名學生,曾經雄心勃勃地和幾個同學擬訂了一份創業草案,但最終因爲缺乏資金不了了之。

牛奔是寧夏大學的一名學生,家庭很貧困,甚至沒錢交學費。從大一開始他就通過代銷隨身聽、電話卡、服裝等學生常用物品賺生活費,甚至利用假期到西安等城市進貨。這些經歷都提高了他的謀生能力。但是在他畢業想創業時他也放棄了,“啓動資金不足正成爲制約大學生創業的‘瓶頸’。”他去深圳前對記者這樣說。項目可行性是創業計劃的另一“瓶頸”

在我區第一期大學生創業培訓班上,大學生踊躍報名,“我想辦一個信息網站”、“我想做教育產業”、“我要搞手機美容”等等創業想法非常多。然而,大多數想創業者僅構思了一個大概的創業方向,不能拿出切實可行的創業計劃,就是拿出計劃的大多也可行性差。鄧科長對記者說:“我們經過篩選,真正可行的項目只有5個。”

“這些創業計劃,其資金投資小則幾萬元,多則幾十萬元,對於剛剛出校門的大學生是不現實的,即便是家庭條件好,也支持不了這麼多。所以大學生創業要從低處着手,‘一創業就是大項目’是個誤區。”一位進行大學生創業培訓的工作人員這樣說:“項目可行性是大學生創業的‘瓶頸’”。

觀念是大學生創業的另一“攔路虎”。

記者曾在某大學校內招聘會上隨機採訪了數名學生,他們中的一部分有過自己做老闆的想法。一名中文系的女生談到:“我們幾個本來想在校區辦個餐館,但是家裏覺得讀完大學開餐館很丟人!另外,我們自己也覺經驗太少……”記者發現,“有想法,難行動,觀念是制約大學生創業的又一個‘瓶頸’”。一位從事大學生產業培訓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觀念制約是大學生創業中的普遍情況,來自家長的阻力、對社會和市場的陌生,容易讓部分學生的創業夢想無法“成真”。

畢業後自己創業開餐館的小陳,由於經營地方風味,定位準確,生意很紅火。但是由於家庭不同意而最終“夭折”,轉讓給自己的表哥,自己去了北京。“一個大學畢業生開餐館,那上大學幹什麼?”他遺憾地這樣重複着父母的話。觀念還未轉變是大學生創業的另一個“攔路虎”。

大學生創業要邁五道坎記者採訪了一些業內人士,他們分析認爲,大學生創業要邁五道坎。

選項關。選擇既適合自己又符合市場需求的創業項目,這是大學生創業者必須過好的第一關。一般來說,大學生創業應立足於技術項目,儘量選擇技術含量高、自主知識產權明確的項目,並在技術創新的基礎上做好產品市場化工作。這是大學生創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經驗關。經驗不足,缺乏從職業角度整合資源、實施管理的能力,大學生有理想與抱負,但“眼高手低”,在創業過程中除了能“紙上談兵”之外,對具體的市場開拓缺乏經驗與相關的知識,這將大大降低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

團隊關。在風險投資商看來,再出色的創業計劃也具有可複製性,而團隊的整體實力是難以複製的,因此他們在投資時,往往更看重有合作能力的創業團隊,而非那些徒有想法的單幹者。對打算創業的大學生來說,強強合作,取長補短,要比單槍匹馬更容易聚集創業優勢。

心態關。大學生創業除了要有好的技術,更要有好的心態,不能視野狹窄、過於自負,而應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並敢於直面挫折和失敗。此外,時刻保持創業激情,也是突破創業“瓶頸”不可忽視的精神力量。

另外一個就是資金關。學校加大創業指導政策更加規範細化

一位業內人士認爲,大學生創業之路難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相關教育處於空白狀態。目前,學校基本上進行的是就業教育,且也僅僅限於信息的提供、政策法規的解釋以及具體的應聘技巧等。從根本上說,都屬於“臨時抱佛腳”之舉。目前的就業指導,普遍圍繞的還是怎樣找到一份好工作以及求職切忌挑挑揀揀的引導等,極少創業方面的針對性指導。讓完全沒有市場經驗、沒有相關儲備的學生去創業,結果可想而知。從2002年起,國家教育部、勞動與社會保障部、人事部等部委以及許多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了有關政策,鼓勵和幫助大學生自主創業、靈活就業,專門列出支持和鼓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政策。但是實際操作中,實施有一定難度,如貸款擔保,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哪有資產擔保抵押以及信用擔保。“最好有專門的培訓指導機構,對大學生創業培訓進行指導幫助。”鄧亞利科長這樣說。

一些專家提出建議:學校的創業教育要及時跟上,可列爲必選科目,對學生進行創業能力、思路等培訓;相關的優惠政策有待規範和細化,各相關部門可以考慮設立自主創業的科室或櫃檯,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

大學生創業不能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