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局長民情日記(慰問困難戶)

學識都 人氣:1.39W

3月12日,難得的晴天。

教育局局長民情日記(慰問困難戶)

一早,我便和邵益娟、丁能權等班子同志驅車前往三都鎮新和村。

新和村是教育局的結對聯繫村,全村村民共405戶1423人,其中勞動力812人,有382人外出打工。車到村社區服務中心門口,我們就看見有老人三三兩兩地踱到社區大院,有的聚在一團,談笑風生;有的靠在牆角,悠閒地曬着太陽;有的圍在健身器械周圍,暢談鍛鍊心得。看我們一臉疑惑,村書記方和平自豪地向我們介紹,這些都是準備來村裏老年食堂用餐的。每天早上九點,老人們到村老年食堂報名,食堂按需準備飯菜,每個老人每餐只要支付2塊餐費,就能夠吃飽吃好。爲了讓老人們打發時間,休閒娛樂,在食堂隔壁的村大會堂特意安裝了電視,擺放了棋牌桌。

走進社區服務中心隔壁的大會堂,電視里正在播放着越劇名段,許多老人圍坐在電視前,津津有味地討論着故事人物。有兩桌老人已經湊起伴打麻將,時而低語,時而發出爽朗的笑聲。哪些老人可以來食堂用餐?食堂如何管理運作?每年需要多少資金?許多疑問在我們腦海盤旋,我們決定向書記問個究竟。書記誠懇地邀請我們中餐時來食堂看看,到時候再揭曉“謎底”。

在村書記、主任的'帶領下,我們先後實地查看了宅基地平整項目現場,走訪了新星傘架廠,拜訪了西紅花種植大戶方建林,看望了老村幹部呂奎基和93歲的老黨員管樹生,慰問了困難戶姜樟財一家。

臨近中午,我們決定去新和村孩子就讀的梓里小學和梓里幼兒園查一查,看一看。新和村近一半的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留下老老少少在家。外出的人就像風箏,無論飛多遠,親情這條線始終牽着掛着。老人小孩在家妥帖,打工的人兒在外才會安心放心。關愛老人,新和村作出了成功的嘗試,照顧小孩,作爲教育人我們責無旁貸。

梓里小學、幼兒園同在一個校園。走進學校,孩子們正在老師的指導下用午餐,因爲是“突然襲擊”,事先並未通知學校、幼兒園,老師和孩子並沒有做準備,只是興奮地呼喚着“客人老師好”。看着孩子們彬彬有禮的樣子,看着老師兢兢業業的狀態,再看看學校精緻潔美的校貌,我們由衷的感到欣慰,也爲老師們紮根山村、默默奉獻的精神所感動。臨走時,我們幾個都還放心不下,又到食堂仔細查看,不斷地叮囑校長、老師,要注意孩子的營養,要保障孩子的安全,要讓孩子享受到城裏孩子一樣的優質教育。

出了校門,開完座談會,我們直奔老年食堂,老人們已經開始用餐,中餐是燉毛芋和雪菜肉片筍絲。有些吃好的老人,正在幫着洗碗整理。老人高興地告訴我們,老年食堂每天都有兩個菜,葷素搭配,味道好,適合老年人口味,而且每天變化菜式。燒菜的也是個76歲的老人,身體硬朗的很,現在村裏人家辦喜事,請他燒個十幾二十桌毫無問題。村裏老年食堂方便、便宜、衛生,現在村裏很多年齡條件不符合的老年人,都很想參加。一旁的村書記也和我們介紹,村老年食堂是全市的兩家試點食堂之一。由於受經費、人員等制約,目前,村裏規定60歲以上低保戶、70歲以上空巢老人和80歲以上老人能夠參加。全村符合條件的70餘位老人基本都非常樂意在老年食堂用餐。

雖然百姓歡迎,但村領導卻十分傷神。村書記介紹,老年食堂是民生項目,不能賺錢,只有貼錢。除每年上級部門補助資金外,老年食堂還需村裏籌集5萬餘元。目前村集體經濟薄弱,不足的資金基本靠從其他項目中擠,向部門和企業老闆“化緣”。不過,他表示,不管再難,只要老人需要,老年食堂一定堅持辦,而且一定要辦好。

看着村領導臉上的堅毅,我們班子討論研究,決定想方設法在資金上給予幫扶、資助。聽到這個消息,村書記像小孩般激動地鼓起掌來。

走訪的一幕幕不禁讓我沉思:老人締造了過去的輝煌,兒童預示着未來的希望,一老一小是農村和諧穩定的根基。我們在抓農村工作的時候,要重視發展經濟,更要重視改善民生。雖然民生工作更多需要的是投入,更多看到的是瑣碎。但國之命在人心,口碑就是最好的獎盃,民心就是最大的GDP。只要用心、用情,只要心裏裝着百姓,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

回來的車上,老人和孩子的笑容還在不斷浮現。

笑臉如花,馥郁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