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讀有感

學識都 人氣:9.77K

《三國演義》讀有感

《三國演義》讀有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 《三國演義》讀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國演義》讀有感1

你知道什麼是忠誠?你聽到或看到過忠誠嗎?忠誠就是武聖人關雲長被曹操俘獲後在名利和金錢的誘惑下依然不肯背叛自己的主公劉備。這是要有多大的定力才能守住底線。在看罷《三國演義》我對忠誠有了更多的認識。

在《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有兩個故事最能體現出關雲長的忠義。在劉備投靠袁術時,曾奉命去平定叛賊曹操,在一個戰鬥中劉備手下的一名大將被曹操俘獲,這時我心裏一驚,在想這一員猛將難道就這樣犧牲了?但是曹操十分愛才,不忍把這樣一員猛將殺害,於是就送給關羽大量的財寶和戰馬,赤兔就是當時曹操給關羽的禮物,但關羽不爲所動,曹操又封關羽爲大將軍,關羽也不投降,一心想着主公劉備,後來歷經艱辛終於逃了出來。

第二個故事是發生赤壁之戰後,關羽被派到麥城去保護荊州。當時魏國不甘失敗,就再次發兵去攻打荊州。去荊州必定要經過麥城,劉備知道魏國要進攻麥城,急忙把關雲長召回來,但是關羽拒絕了,他說:“我走後,荊州必然失守,不能再讓魏國這隻猛虎壯大起來了,我必須留在這裏。”關雲長真是義薄雲天啊!他不顧自己性命也要把曹軍打敗。不久,魏軍進攻麥城,關羽英勇殺敵,殺了一波又來一波,曹軍以人數上的優勢壓制了關羽,雙拳難敵四腳,一代梟雄就這樣犧牲了。

關雲長的忠誠真讓我們敬佩,在我們平時生活中也要牢記忠義二字,對待知己更要忠義,朋友有不愉快的事向你傾訴,你如果一時嘴癢把他不愉快的事情偷偷地告訴了別人,別人會因爲這件事情取笑你的朋友,你讓你的朋友面子往哪放?這就是對朋友最大的不忠義,我們要時刻警記“忠義”二字,不要讓我們失去一個又一個朋友。

《三國演義》讀有感2

《三國演義》可是人人都明白呀!《三國演義》裏有許多人物,如英勇善戰的關羽,張飛。料事如神的諸葛亮,陰險狡詐的周瑜,武力高強的呂布……

裏面的人物數不勝數,個個武力高強。就比如說關羽他在衆將面前斬華雄,關羽很重情面的性格讓我很佩服,他一開始投靠了曹操,可是所謂身在曹營心在漢最終又回到了劉備身邊,孫權雖抓到關羽,但關羽絕不投降,孫權最終下令把關羽給斬了。呂布,一聽這名字你們就明白一個成語:有勇無謀,最終還是被劉備在曹操面前說了幾句話給害了。還是當年程宮說的好一山容不下二虎。

《三國演義》的故事能讓我們明白許多道理,取勝要靠的就是大腦!

《三國演義》讀有感3

話說三國,各路英雄豪傑,不勝枚舉。要論其中翹楚,非諸葛孔明莫許。作爲諸葛“半仙”的鐵桿粉絲,他的英雄事蹟我可以說上三天三夜!可你若認爲我今日是爲了“吹捧”偶像的無雙智謀,那可就失算了。預知詳情如何,且聽我慢慢道來。

鏡頭回放——與亮同行

冬靄沉沉,四面大霧環繞,曹營諸將尚在酣睡之中。忽然,只聽擂鼓之聲猶如天雷滾滾,從江上傳來。曹操大驚,乃知蜀吳聯合來犯,忙召弓箭手速速趕來,萬箭齊發。不料諸葛先生早有準備,命草船一面受箭後立馬調轉方向,讓另一面船身也來受箭,待草船“借”滿箭後,喊過一聲“多謝曹丞相!”便欣然離去。望着滿載而歸的諸葛亮,望着眼前如期而至的十萬之箭,本想借機陷害諸葛亮的周瑜自嘆不如。

氣度不凡——可敬可嘆

初讀《草船借箭》,我只覺諸葛先生是位神機妙算、臨危不懼的謀士。可在反覆咀嚼這篇課文後,我逐漸對諸葛亮這位英雄有了別樣的看法——氣度不凡。想那諸葛亮何等聰明,豈不知周瑜對他有謀害之心。但他並不揭穿周瑜,而是將計就計,把自己的實力展現給周瑜。而且在借箭成功之後也未曾驕傲,藉機打壓周瑜,而是以大局爲重,聯合周瑜合力抗曹,可見諸葛先生氣度之寬廣。

退而結網——身體力行

諸葛先生有此等氣度,我作爲他的鐵桿粉絲若只知不學,那豈不失職?暑假如期而至,我與弟弟閒來無事各自隨性作畫,起初我二人有說有笑,但不知怎的,弟弟的眼中流出淚珠,口裏也漸有嗚咽聲,我簡直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於是上前一看——原來弟弟作畫的本子乃我的暑期作業。估摸着因爲上回表妹在我的字帖上作畫被我狠狠訓了一通,弟弟意識到自己也“闖禍”了。我眼睜睜地看着自己認認真真完成的假期作業被弟弟弄得一團亂,氣不打一處來。剛要開始我的“河東獅吼”,一個念頭跑進了我的大腦:諸葛先生知曉周瑜要陷害他,他也不生氣、不計較,我的偶像有氣度我也得有,更何況弟弟用鉛筆作畫,擦掉也不是件難事。如此想着,我便抱起弟弟幫他擦乾眼淚……

氣度,讓英雄更顯魅力,也讓我更具胸懷!

《三國演義》讀有感4

今天,我讀了《三國演義》裏的一篇文章——孔明草船借箭,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這篇文章講了心胸狹隘的周瑜,看到足智多謀的孔明處處比自己強,心生妒忌,便以軍隊中缺箭爲由,讓孔明在十天之內造出十萬支箭。這是多麼存心的刁難呀,可孔明卻胸有成足地答應了,並且說只須三天就可以完成任務。周瑜暗暗竊喜,以爲可以除掉孔明瞭。結果孔明在三日之內就從曹營“借”出了十萬支箭,使周瑜計劃落空。

周瑜的妒忌心理很值得我們思索。其實我們也會有這樣的妒忌心理,比如在成績沒有考好之時不是虛心學習他人,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勇於進取,而是對他人考取的好成績冷眼相對、惡語中傷。這樣的行爲不是讓人貽笑大方嗎?孔明之所以能夠成爲大家眼裏的活神仙,就是因爲他面對問題善於思考,遇事鎮定。想想自己,經常是碰到一點困難就哭,煩躁不安,不肯靜下心來好好思考,所以常常是遭到打擊就一蹶不振了。跟孔明比起來,我真是感到慚愧呀!以後,我一定要端正好態度,不論做什麼都要記住,要做一個心胸開闊的人,這樣才能站得更高、望得更遠。

讀了這篇文章,我明白了妒忌會讓人心眼變壞,它像一把迴旋刀,丟出去的力越大,反彈到自己身上就越疼。我們要做一個心胸開闊的人,面對別人的優勢,應該取長補短,而不是想方設法給別人放絆腳石,只有這樣,成功纔會離你越來越近。千萬不能想周瑜那樣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當被砸痛了才後悔,就來不及了!

《三國演義》讀有感5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讓我知道“神威能奮武,儒雅更知文”。

那一日,三位長相奇特的人相繼走進一家客棧,他們一見如故,便決定在桃園結義,這一切彷彿是命中註定,也許當時他們誰也沒想到他們會幹出一番大事業,但他們是最令我敬佩的三個人。

讀《三國演義》給我最大的感受是戰場的殘酷,統治者爾虞我詐。將士們赤膽忠心,作者把每個人都刻畫得栩栩如生,而我最喜歡哪位紅臉美鬢的關羽,它不同於那莽漢子張飛,做事急急躁躁,不懂得爲大局着想,不同於能夠運籌帷幄的諸葛亮,整天費盡心思算計別人。

關羽字雲長,他在桃園結義。策馬橫刀。馳騁沙場,征服羣雄,輔佐劉備完成三分大業,他輕撫長鬢,提刀上馬,片刻間華雄人頭落地,杯酒尚溫。他赤裸上身,手持旗子,面容平靜。經一點看不出華佗正爲他刮骨療毒,他騎上赤兔馬,手提偃月刀,過五關斬六將,霸氣非凡。單刀赴會,不露懼色,他戎馬一生,忠義一生。

麥城失利後,他毅然選擇忠於劉備,最終慘死成了無頭鬼,試想一下,如果他壽陽榮華富貴享受不盡,天下格局,甚至也會發生變化。曹操十分看重關羽,並極力想讓他招募到磨下,當關羽死後,曹操爲他舉行一場隆重的葬禮,可以說曹操對關羽的器重不亞於劉備,但爲何關羽還是選擇劉備?估計就是因爲當年的桃園三結義吧,就是因爲他的兄弟情義吧。

他忠貞守義,赤誠勇猛,他是義氣的化身,他是我們心中那威風凜凜的武神,關羽的悲劇蘊含多少滄桑的感傷和無盡的蒼涼啊!

《三國演義》讀有感6

《三國演義》是我最喜歡看的書之一,這本書我已經看了好多次了!

故事起源於東漢末年,羣雄爭霸,戰火紛紛,董卓掌握了大權。後來,王允用美人計殺掉董卓,曹操便掌握了大權。220年,曹操病死,曹操的兒子曹丕廢汗獻帝,自立爲王,國號魏。221年,劉備稱帝,國號蜀,又稱蜀漢。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又稱東吳。263年,司馬昭滅蜀。265年,司馬昭病死,他的兒子司馬炎廢魏帝,自立爲王,國號晉,又稱西晉。280年滅吳,完成統一,從此天下都歸司馬氏。

諸葛亮,字孔明,蜀國功績顯赫的軍師。他手拿朱雀扇,愛好彈古琴。我非常喜歡諸葛亮,因爲他足智多謀。他不但用空城計嚇退了與他旗鼓相當的司馬懿;而且三氣周公瑾,使周瑜發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嘆……這樣的例子真是舉不勝舉啊!

趙雲,字子龍,蜀國鼎鼎有名的武將。他手持紅纓槍,無人能擋。他還是蜀國的忠義之士。他臨死前,喊了三聲諸葛亮的願望;“北伐!北伐!北伐!”

曹操,字孟德,中國唯一的一個“奸雄”。他非常奸詐,曾用他的“奸詐”害死了數不清的人命,而且還十分多疑。但是他爲了使國家強盛,便招募人才,很有用人之道。因此。朝中文有司馬懿,武有張遼。他還開墾田地,深得民心。

司馬懿是魏國不可多得的聰明人才。曹操臨終前曾對曹丕說:“如果我們有司馬懿,就能鬥得過諸葛亮!”但司馬懿有雄厚的野心,當幼帝曹芳繼位後,司馬懿便掌握了大權,就連皇太后都得聽他的呢!

《三國演義》告訴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做事之前要多多思考,心胸要開闊,多結交朋友,不能太驕傲……

因爲我太喜歡《三國演義》了,追着看《新三國》連續劇成了我這個暑假最開心的事!

《三國演義》讀有感7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是我再一次翻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它的卷首語又一次在我的耳邊迴盪。《三國演義》是由一個個扣人心絃又拍手叫絕的故事串聯起來的,講述了蜀、魏、吳三國發生的一系列鬥爭。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要數“馬謖大意失街亭”了。

“馬謖大意失街亭”講了魏軍率兵20萬攻打祁山,當時街亭是漢中的咽喉,關係重大。馬謖主動要求前去把守街亭,諸葛亮不放心,馬謖立下了軍令狀,諸葛亮這才同意,並讓王平協助。諸葛亮相信馬謖熟讀軍書,可以守好街亭。可沒有想到,馬謖只會紙上談兵,死板地按照兵書上的做,不聽王平的勸告,在山上紮營,結果被魏軍斷了水道用火攻,全軍覆沒。諸葛亮得到消息後,非常難過,怪自己用人不當。諸葛亮和馬謖情同手足,可不依軍法處置,又不能讓將士心服口服,只好迫不得已斬了馬謖。

這個故事我百看不厭,明白了許多道理:一.馬謖一味地按照兵書上去做,認爲“居高臨下,勢如破竹“,而沒有考慮周全,沒有考慮敵軍是否會切斷水源,使自己軍隊不戰自亂。我們學習也不能只爲了應付考試而去死記硬背,真正能學好的人是能將知識靈活運用到實際生活的,這纔是真正學到本事。二.馬謖失街亭的另一個原因是不聽他人的勸告。馬謖剛愎自用,認爲自己熟讀兵書看不起他人。王平已經說出了在山上紮營的弊病與在路口紮營的優勢,可馬謖卻自以爲是,依然上山紮營。我們在生活中一樣,要多聽聽別人的意見,取長補短才能進步。我在生活中也總是聽不進媽媽的建議,認爲她囉嗦,可實踐證明吃虧的總是我自己。看了這個故事更能悟出其中的道理。一個連別人的意見都聽不進去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三.諸葛亮雖然神機妙算,但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他也有用錯人的時候。我覺得守街亭這麼重要的事情可以讓姜維和趙雲擔當。這樣既可以守住街亭,又可以鍛鍊姜維儘快瞭解蜀軍的情況。

《三國演義》這部長達66萬字的名著傾注了作者羅貫中無限的心血,這裏的一個個故事傾訴着一個個哲學道理,給了我們許多的啓示,讓我們受益匪淺。我喜歡這部名著,將會一遍遍重讀它,它將伴我一生!

《三國演義》讀有感8

曹操的詭計、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然而卻表達的淋漓盡致、栩栩如生。生動形象的刻畫每個人的性格外貌特點。但這篇故事,細細品味彷彿讓讀者進入到一個境界。

故事的主要情節是從智和勇來進行概述的。但是我永遠贊同智永遠是勝過於勇的。

我們要學習見義勇爲而不能再去荒唐的傻乎乎的去見義勇爲了。然而在古代卻不是如此。例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領率的十五萬大軍……。這難道不值得學習嗎?孔明用自己的智慧去打敗了別人。但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

像劉禪漢室,他整天花天酒地、飲酒作樂,不管理天下的朝政,自己心甘情願的把自己的國家——蜀國獻出。雖然獻出是好事,但最後竟然上演了一部讓天下人恥笑的事情。不假思索,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夠做出這麼樣俗易的事情來?

見義勇爲、有勇無謀,用自己的珍重的生命捐獻出去。然後呂布、顏良就是個例子。因爲呂布如果不在白樓門上,聽隨於長某士的策劃。那又何必,被曹操生生的吊死在城門上呢?還有顏良把劉備在問北的事情和張飛敘述的清清楚楚,哪會有義氣的關羽所被砍呢?這時他們不能用自己的聰明智慧轉一下嘛。可惜的生就白白結束了。

俗話說的好,“性格決定成就”在三國中,曹操我們是衆所周知的。他欺壓百姓,疑神疑鬼的。司馬懿,陰險狡詐,但是劉備卻不如此。他愛民如自己的兒女。孫權被稱霸了江東。

在蜀國,我們都很崇拜的巨星諸葛亮。“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說明了他有非凡的過人機智、嫺熟的兵陣,無不讓人給他豎起一個大拇指。

在吳國裏,有位賢將在裏面。這個地方是一個人佔據三江六郡的國家,可以算是有才能、有謀略的。周瑜有些價值我們得學習。比如熟讀兵書,精神佈陣。經過自己的努力,終於當上水軍的大機智。但他很可惜的缺點事心機過重,過於嫉妒別人,最後到在二十六歲就離開人世了。

這些都驗證了性格關係着成功,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目標,都想完成目標,都會踏踏實實的去追求成功的每一個角落,相信自己不會遠。

然而在我們羨慕別人成功時的收穫時,卻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前的功夫可所付出的艱辛。就像冰心奶奶所講的“成功的花”!人們只有羨慕她現實的美力明豔,卻未看到她在萌芽時浸透的奮鬥淚泉,灑遍了全世界,接受給每一個人。

《三國演義》讀有感9

今年寒假,媽媽給我買了一本彩圖本的三國演義,這本書的資料真是太精彩了,我一連看了三遍,還覺得可是癮。此刻,你只要任意指出書中的一幅插圖,我就能立刻說出這是描述哪一場戰爭的或是描述哪個英雄人物的。

這本書人物描述栩栩如生,故事敘述有聲有色。有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周瑜,有陰險狡詐的董卓,曹操,還有英勇善戰的關羽和趙雲。其中,我最喜歡,最佩服的人物是諸葛亮。雖然周瑜和諸葛亮一樣聰明過人,足智多謀,可是,他心胸狹窄,處處爲難諸葛亮,想盡辦法加害於他。竟然讓諸葛亮在三天之內造十萬枝箭,還要他立下軍令狀,完不成任務就按軍法處置。而諸葛亮卻以國家大事爲重,顧全大局,從容應對,既巧妙地避開了周瑜的無端加害,又順利地完成了任務,他纔是一個真正的,充滿智慧的了不起的人物。

讀完了這本書,我懂得了做人要心胸開闊,做事要顧全大局,僅有這樣,才能成就大事,才能成爲國家的棟樑之才。

《三國演義》讀有感10

當“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這首《三國演義》主題曲飄進我的耳朵時,我被它蕩氣迴腸的旋律深深吸引,於是我利用暑假看了這本書。

《三國演義》是一部古典名著,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天下之間發生的故事,在這段時間涌現了無數英雄人物。

在書中我最欣賞的是諸葛亮,諸葛亮又稱伏龍,從“草船借箭”與火燒新野“等可以知道他是足智多謀的。他的智慧塑造了他的淡定,“談笑間,羽扇輕揮,強櫓灰飛湮滅”。我長大了也想成爲一名軍事家。我要好好學習,因爲智慧不是與生俱來的,是要靠不斷地學習積累而成的。

在書中我還喜歡劉備,其實許多人都覺得劉備的江山是哭來的,實際因爲他有很強的管理才能,不然趙雲、黃忠這些猛將怎麼會忠於他?不然諸葛亮這樣有膽略,才智的人怎會竭力輔助他?並還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己”。我們從“不因善小而不爲,不因惡小而爲之”。這句話裏看出他有一顆善良的心和擁有高尚的品質,這句話也是我今後的行爲標準。

我最厭惡的是呂布,其實呂布的武功是《三國》中最強的,“三雄戰呂布”中就可證明。但他不僅沒有幹出一番大事,也沒名留青史,還背上了“三姓小兒”的罵名。這都是他一次又一次背信,失信所造成的。呂布給我一個深刻的教訓:不能失信於人。

看過《三國演義》後,我想到了“亂世出英雄”這名話,我們今天生活在一個和平的法制社會裏也需要英雄,但更需要許許多多誠信,守法有能力的人。大家和我一起努力吧!

《三國演義》讀有感11

“東漢末年分三國,戰火連綿不休。”林俊杰的一句歌詞,將三國時期的軍事狀況體現了出來。同時,也出現了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戰役。

官渡之戰是其一。想當年,袁紹七十萬大軍浩浩蕩蕩的去攻打曹操,結果被曹操的七萬軍士打得落花流水,一蹶不振。最後,曹操基本統一了北方。這是爲什麼?

袁紹本有一名謀士,名叫許攸。他像袁紹獻計,袁紹卻不以爲然。他一怒之下,投靠了曹操,建議曹操輕兵偷襲烏巢,燒其糧草。曹操立即付諸實行,留曹洪營壘,親自率領騎兵襲擊烏巢。袁紹聽說後,又做出了錯誤的決定——只派部分兵力救援烏巢,用主力猛攻曹軍營壘,可誰知曹營堅固,久攻不下,又沒了糧草,軍中人心惶惶,漸漸內部破裂。曹軍趁勢出擊,打敗袁軍。最終,袁紹狼狽而逃,不久就病死了。袁軍內部打亂,曹操順勢消滅了袁軍,統一了北方。

官渡之戰只是其一,還有一個,那就是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歷史上典型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想當年周瑜的一把火燒得曹軍幾十萬大軍潰不成兵。黃蓋的配合,諸葛亮的點撥……這都是造成赤壁之戰勝利的原因,可見,勝利並不是一個人能辦到的,需要大家的`團結,配合。這樣,才能成功。

一讀三國,方知其妙。

《三國演義》讀有感12

閒來無事,捧起一本早已讀過的《三國演義》,奇怪,平日裏覺得無聊的《三國演義》竟覺得如此有趣,於是,我便將《三國演義》重新讀一遍。

幾天過去了,我終於將這本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看完了。

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蜀、魏、吳三國紛爭的故事。這本書講述了近百年的重要歷史事件和人物,其中有很多性格鮮明的人物,如:智謀無雙的諸葛亮,武藝超羣的關羽,多疑奸詐的曹操……在《三國演義》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關羽,因爲他不僅武藝超羣,而且對兄弟肝膽相照,重情重義。

在關羽和劉備走散時,即使曹操對自己很好,他也絲毫沒有忘記去尋找劉備的消息,也正因如此,纔有了後面千里走單騎的故事,纔有了後來人們所說的武帝,成爲了人們口中忠義的化身。關羽就如同抗日戰爭中的一個愛國將軍,不會爲了蠅頭小利而背叛國家,背叛兄弟。這也是我們應該要有的一個底線。

由此我想到了我二年級的時候,那時小小的我不小心弄壞了我同桌的鉛筆盒,我又害怕我的同桌責備我,所以,在他問我是誰弄壞他的鉛筆盒時,我撒了謊,說:“我不知道。”後來,我越想越不安,又想到爸爸跟我說過的關羽的故事。於是,第二天,我鼓起勇氣實話告訴了他。但是沒有想到,他竟然沒有責備我,而是對我說:“其實我並不在意這個鉛筆盒,只是想知道是誰弄壞的而已,既然你承認了,那就沒事了。”從那以後,我再也不會對別人撒謊了。

只不過,武藝高強如關羽,也難逃被敵將殺死的命運。當年,關羽駐守荊州時,孫權久攻不下,他的謀士陸遜出了個計謀,就是以歸順之名。給關羽送酒送菜,麻痹關羽,而關羽毫未察覺他們的計謀,十分驕傲。這纔有了後來關羽敗走麥城,被吳國小將殺死的故事。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關羽大意失荊州”。

記得我在三年級的時候,因爲驕傲和大意,導致語文閱讀題的答案偏離題目要求,還有做漏了兩道題,最後只得了83分,實在是“關羽大意失荊州——驕兵必敗”啊!今天我才真正弄明白了當中的道理。

以史爲鑑,以史爲例。從《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我體會到了人生的真理,足夠享用一生。而這本書,本身就是一個真理。在這個充滿傳奇色彩的三國世界裏面,我們彷彿不是在讀書,而是在與三國曆史上的英雄對話。

《三國演義》讀有感13

羣雄爭霸,誰與誰分天下

——《三國演義》讀後感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臨江仙》

遙看長江滾滾,濁浪排空,戰火紛飛,亂世梟雄爭天下。自古風流人物,羣雄爭霸,血流成河,千軍萬馬,劍指誰家,誰與誰爭天下。

回首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奸臣董卓獨佔朝廷,此刻桃園三結義,煮酒論英雄,三顧茅廬,三足鼎立已成定局。爾虞我詐,明說暗奪,兵戎相見。想那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單刀赴會的英勇;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的妙計連連;禮賢下士,七擒孟獲的大義胸襟……那一句“寧肯我負天下人,不肯天下人負我。”鑄造一代梟雄曹操,那一身綸巾羽扇,身衣鶴麾,素履皁絛,面如冠玉,脣如抹朱,眉清目朗,身長八尺,飄飄然有神仙的臥龍先生,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的張飛,性格魯莽,卻衷腸義膽。面如重棗,脣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的關雲長,美若天仙,有萬夫不當之勇。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脣若塗脂的劉備,禮賢下士,仁義善良。他們都是英雄,都是亂世豪傑。其中不免多少巾幗英雄,貂蟬,孫權之弟媳婦徐氏……她們不會上沙場,她們沒有任何武器,卻有一顆精忠報國的心,或是國破家亡後投江,不願屈服於新主,或是利用自己的智慧與美貌,挑撥離間……在三國史上也留下重重的一筆。我沒有關公的英勇無比,沒有張飛的赤膽忠心,沒有劉備的仁義善良,也沒有貂蟬的美貌天仙。我只是我,在和平年代裏,這裏沒有戰爭,沒有那麼多的爾虞我詐,也做不了英雄,但兩千年來,天變,地變,國變,人變,滄海桑田,無不變的事物,然而構成社會相生相剋,此消彼長,強弱轉換,進步退化的關係總則,好像並未變,至少未大變,或形式變,而實質未變,或語言變口號變,而內容未變。我們期待桃園三結義的兄弟,雖不用出生入死,卻想一起去奮鬥美好的將來。不一定要兵戎相見,考的卻是應變能力。在這個社會上,弱肉強食依然是社會的法則,強者吞噬弱者,無形的鬥爭每天都在上演,唯有學會應變,變得強大,才能在社會上立足。最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司馬炎統一三國。其實沒有最後的勝者,也沒有失敗者。司馬炎不是,曹操也不是,劉備孫權也不是失敗者。他們都在自己的舞臺上,綻放出他們最絢麗的光彩。人生又何嘗不這樣?

《三國演義》讀有感14

諸葛亮還臥臥在椅子上,手中羽扇悠然地橫擡在他的胸前,取這扇相重摺交錯的則是這蜀國消亡的危機。俄而肅然訖之,一絲掃興放逐於眼力之中。劉禪昏庸,記得劉備先主曾言:“若子不才,先生可與而代之!”但他終於決意搶救這蜀國。垂死的蜀國,各國虎視眈眈的蜀國。

回想諸葛,劉備求之若渴,不瞻及皇叔顏點,三顧茅廬以請;地利天時人和,不出門即分出天下大勢,人稱臥龍;諸葛亮知天理,趁霧近靠曹營,得箭十萬之餘;火攻之策,使得曹操爲之傲然的數十萬雄師瓦解於一線;巧沒空鄉,以最小的代價換歸安定;諸葛才能出衆,引得周瑜疼榻之上用盡齊力高吸:“既生瑕,何生亮!”

但他留給後人最深入的印象,不是他出色的才幹,不是他名垂千古的功勞,而是他寧死保衛這垂危的國土,蜀國儼然深入成了他生存的獨一信想。

劉禪信慮的目光還在耳後循環,諸葛明的擅言卻只能被奸君湮沒。蜀邦危機日益添劇。國不可一日無君,臣亦不能無賢臣輔助,末知鞠躬絕瘁逝世而後未。千百年紀月淌逝之中人們我們仍舊記得,心耳相傳。

婉轉地揚伏羽扇,在地面劃沒一條完善的弧線。劉備英明,因此孔明得以被沉用,孤兒能發揮能力。而現在老境,從劉禪的身影面未望出劉備的雀斑賢亮。只管愁心天下,仍如竹籃擊水。劉備亦有先睹之明,早日“若子不才,學生可棄而代之”。若是諸葛亮引導漢室,或者又是別樣風情?孔明,憂口天下的孔明啊!

外有強敵奪掠祖國河山,內有奸臣左左讒言,諸葛亮終於在難之中,不復來日光澤。可他替何還要再留於蜀國?豈非他認爲本人一人能轉變蜀國的氣數能抹往蜀國千百治臣的邪念?

“臣標平民,躬耕於南陽,苟供生命於濁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劣猥自枉屈,三瞅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該世之事,猶是感謝……”

“昔南方已定,卒甲已腳,應獎率三軍,北定中本,嫡竭駑銳,攘除奸雄,興復漢室,還於陳皆,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諸葛亮終將大家對劉備的感仇,以及從彼對蜀國的盼望化成剛毅的信思跟着征討北方的馬車鞺鞺鞳鞳而去,

上地愛好跟人啓玩啼,諸葛亮病逝,蜀國也隨着滅亡了。“班師未捷身先死,長使好漢淚初幹”!

孔明離去了,但他的信念卻仍在傳播。這些鐵馬金戈的戰亂年代,不人能改變自人的命運,所以埋沒了太多豪傑。他們的血氣與抱負,都流傳給了後人。爲何古人不遠?由於古人和咱們利爲一體,興許千百年後,爾們也會以共樣的精力將理想化作信念源傳,在性命的最後時光,衝出關閉的光明。在生死之間,抉擇自己以爲對的事件,將理想化作信念,讓所有都在這其中昇華。

《三國演義》讀有感15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每當我讀到這一首詞,我的腦海裏就會浮現出《三國演義》中的英雄。

在《三國演義》的衆多英雄好漢中,我最敬佩的就是劉備了。劉備雖然是皇室宗親,但他禮賢下士,求賢若渴。今天我就給大家講講三顧茅廬的故事吧。劉備第一次去請諸葛亮,碰巧諸葛亮出去遊玩,不在家;第二次去時,大雪封山,可劉備依舊去了,還是沒有找到;第三次去時,諸葛亮正在午睡,劉備就讓童子不要打擾,自己在外等了一個時辰。當時,張飛非常生氣,揚言要放火,被關羽制止了。又等了一個時辰,劉關張站得都腰痠背痛了,這時諸葛亮才醒了。後來他被劉備的誠意打動,終於答應出山幫助劉備。

劉備待人真誠,請了三次諸葛亮,最後一次還等了兩個時辰。劉備是真心要請諸葛亮出山,所以諸葛亮纔會被劉備的誠意打動。如果劉備沒誠意,請了一次就會再也不去了,當然諸葛亮也就不會去幫助劉備,也就沒有後來的劉備奪天下了。其實這跟我們做人的道理一樣的,如果你對待被人真誠友善,朋友也會真誠回待你的。相反,如果你待人虛情假意,朋友們也都會離你遠去,換不來別人的真心的。

再聯繫到自己,平時我會對我的同學都很真誠,同學有困難也都會伸出手。誰有困難,我會在我的能力範圍內竭力幫助,所以我也感受到了同學們對這份真誠待人的迴應:有一次美術課上,我沒有帶彩紙,同學們都把剩下的彩紙給我用,幫我度過難關。看來,待人真誠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會招來許多朋友的相助。

《三國演義》是一部蘊含着深刻道理的小說,它像一面鏡子,能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使我們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