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舊事》讀後感(精選11篇)

學識都 人氣:1.91W

《城南舊事》讀後感(精選11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 《城南舊事》讀後感(精選11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城南舊事》讀後感(精選11篇)

《城南舊事》讀後感1

讀書如品茶,品第一口是苦澀的;第二口苦澀中卻能品出絲絲甘甜,脣齒留香……每次品都別有一番滋味,但越品越醇,越品越香。

與《城南舊事》的第一次邂逅在書店,雖沒蕩氣迴腸的文字,卻寫得樸實可貴。但一向喜歡熱鬧的我還是更青睞像《魯濱遜漂流記》那樣的書。

第二次與它相遇,是媽媽推薦我讀的。這回讀,我總覺得這字裏行間透着股神奇的力量,捧起書來便放不下了。主人公小英子是一個被溫柔而又嚴厲的父母、善良能幹的宋媽等人寵愛着的女孩,幾乎每年都會多個新的弟弟妹妹。她擁有着一顆純潔美麗的心靈。大人們因世俗,時常分不清美醜與善惡,她卻能看得清清楚楚。小英子上學之前,家附近有一個惠安館,聽大人們說裏面住着個“瘋子”。他們每次經過那兒,都會不禁地加快腳步。可英子卻不,她揹着大人偷偷進了惠安館,還與“瘋子”成了好朋友,也慢慢知道:原來秀貞不是真瘋,而是因爲太想念自己失散多年的孩子——小桂子才“瘋”的。

那個在雨中目送秀貞母女漸漸遠去的女孩;那個與宋媽媽挨家挨戶找孩子的女孩;那個站在高高的領獎臺上的女孩……都把我給感動得稀里嘩啦的。讀着這書,就像是在看一場真真實實的“生活劇”。小英子的成長是充滿坎坷的,但她卻總以陽光的心態面對一切。

也許每經歷一次辛酸就是一次成長,每一次成長都是一次心靈的蛻變。人生如戲,最美的鏡頭在童年。請將這鏡頭好好地珍藏在心間,因爲楊柳枯了可以再青,燕子飛了還會再來,但我們的童年是一去不復返的。

《城南舊事》讀後感2

我讀了《城南舊事》這本書感受到了小英子豐富多彩的童年生活和她那幼稚的心靈。

《城南舊事》主要講了小英子在出門玩的時候結識了兩個朋友:一個是惠安館裏的瘋子秀貞;一個是在油鹽店裏認識的小朋友妞兒。後來,小英子看到了妞兒脖子上的青記,知道了她們是母女,熱心幫助她們,爲尋小桂子的生父,母女倆雙雙慘死在火車輪下。英子搬家後看到了一個小偷藏在草叢裏,並與他交了朋友,知道了他的苦衷。她家常來的客人—蘭姨娘和德先叔,他們相愛了。宋媽是英子家的傭人,英子弟弟是喝她的奶長大的,自己的兒子被淹死了,女兒被賣了。後來被丈夫接走了。英子小學畢業了,父親也不幸病逝了,小英子也不再是小孩子了,她也開始明白自己肩上擔負的責任。

看了小英子的故事使我流連忘返。斜着嘴笑的蘭姨娘,不理小孩子的德先叔,椿樹衚衕的瘋子,井邊的小夥伴……在我腦海裏徘徊。書中講的這些人是最平凡的人,事是最平凡的事兒,卻發掘出了人性的美和人情的美:宋媽喪失一雙兒女,仍善待小英子和弟妹們;瘋子本質上可愛、可親、可憐;小偷無奈可敬;蘭姨娘苦難的童年;父親接濟革命青年……小英子純真、善良、聰明伶俐、活潑、好奇、勇敢堅強。她用童心照出瘋子秀貞和小偷朋友身上被掩蔽的人性光輝。

我的童年雖然沒有像小英子的童年那樣富有戲劇感,但我的童年也是很豐富多彩,很美好難忘的。小時候的我天真活潑,純真善良,幼稚好奇,還有些傻里傻氣。我不知道的事總想去嘗試,嘗試後總會換來爸爸媽媽劈頭蓋臉的責罵,事後也會總結一些經驗,以免再犯同樣的錯誤。

童年生活豐富多彩,美好難忘,讓我們來一起珍惜愛護它吧。

《城南舊事》讀後感3

總之,《城南往事》帶給我的種種有點甜,有點酸,有的開心,有點難過的味道,都是一雙童真的眼睛告訴我的,我想,在我以後的人生中,這雙充滿童真的眼睛一定會永久伴隨着我,而我的眼睛也會因而而清澈起來。但宛如又有點癡,不明確小英子爲什麼要搬遷,不明確妞兒和秀珍最後怎樣了……我爲小英子感到高興,由於她有一雙童真的眼,在她眼裏一切都是美好的:他們說“秀珍是個瘋子”,而小英子卻把它當成好朋友;他們說“那是個小偷”,而小英子卻還在仔細地聽他講故事。我也爲小英子又那麼一點點難過,由於她有一雙童真的眼,在她眼裏一切都是美好的。基礎不知道會有厄運降臨在她身上:當她捧着求之不得的小學畢業證書,並以第一名的成績代表同學領畢業證書時,自己的爸爸曾經快去另一個世界了。夢想的價值讀後感

在影片開始的景象裏,小英子學着駱駝品味的樣子容貌,這不僅反襯了她內心的靈活和幼稚,更爲緊張的是奠基了她在影片中的敘事視點。全片大少數鏡頭因而小英子的低視角的客觀鏡頭拍攝的,如許,隨着小英子那純真目光的追溯,“一切都離我而去”的傷懷感情顯得尤爲真切,同時也顯得更加悽婉和痛楚。

《城南往事》以它那清爽和雋永的散文敘事鏡語表現了一個時代“童年往事”般的生理旅程。在影片中,小英子是故事中的敘事人,但由於她的年幼,這就一定消解文本的深層語意欲望對象缺席的意味意味,從而也推脫了小英子的社會舉動負擔責任。

《城南舊事》讀後感4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自從讀了《城南舊事》,這首歌便一直環繞在我耳邊,雖然它並不出名,但卻令我想起了主人公英子童年時所經歷的一切。會惠安館門口瘋女人秀貞的一笑,草垛裏蹲着的“老實的”年輕人,與德先叔離開的蘭姨娘,回到故鄉的宋媽,喜歡花朵的父親,這一切是那麼清晰,卻又那麼模糊。

這令我難忘的是那個年輕人,他與英子交談時所流露的後悔,小孩總想長大,但大人卻總想變小。便衣偵探利用櫻子抓住了年輕人,那些不知情的圍觀者,卻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指責年輕人。正如英子所說:“我分不清海跟天,也分不清好人跟壞人。”善與惡,這與假究竟該怎麼區分?我也不知道。

書中的故事看起來雜亂無章,卻那麼有序,它記錄了英子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每個人都給我們不可磨滅的記憶,儘管秀貞,蘭姨娘,年輕人,宋媽,父親,德先叔,小桂子,都失活在世界的最底層,可他們卻將生活活出了光彩。

小孩子的眼睛是透明的,透明的不帶一點雜質,英子對待書中的所有人(年輕人蘭姨娘,德先叔,宋媽,父親)都能以一種理解的姿態去看待他們,體會他們心中的苦,如果所有人都能像英子這樣真心待人,我們的生活就會多些快樂。

《城南舊事》讀後感5

暑假裏,包老師在新華書店裏買了兩本書,讓我們在暑假裏看完。一本是《森林報》,還有一本是《城南舊事》。我可愛看了,特別是《城南舊事》,寫出了童年許多有趣的事情。

這本書是林海音阿姨寫的。描寫出了要珍惜童年的時間,所以她以寫日記的方法,回憶了她童年時光。像她寫的散文集有:《窗》、《兩地》、《做客美國》等;短片小說有:《燭心》、《婚姻的故事》;長篇小說有:《春風》、《曉雲》、《孟珠的旅程》;廣播劇集有:《薇薇的週記》、《林海音自選集》,這一些都是林海音小傳、專集,除了寫書以外,海音阿姨還寫過許多文學評論,見於報刊。其中海音阿姨的《竊讀記》被選入小學五年級課文,《爸爸的花兒落了》被選入了初中課文。

翻到目錄,看看只有6章幾章故事,可頁碼不小哦!看出海音阿姨很愛寫作文,才能成爲一個有名的作家。不過,主要人物還是有的。海音阿姨(英子)、惠安館的瘋子秀貞、好朋友妞兒、爸爸,蘭姨娘……在第1章英子阿姨認識了一位長得漂亮,又說她是瘋子的姑娘,英子天天路過那兒和宋媽買菜,幾天後就和秀貞姑娘結成了好朋友。秀貞有個失散的孩子叫小桂子,經歷了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卻原來是妞兒!於是,秀貞帶着妞兒再去尋失散的夫君。命苦的秀貞在中途不幸客死,見不到最愛的人……在這之前英子也已經離開了那個生活的衚衕。

這是一本經典的童年故事小說,回憶往事是多麼的開心,那麼的天真無邪。海音阿姨寫了一段詩: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

讓我們的一生都充滿着快樂的童年,純真的童心!!

《城南舊事》讀後感6

童年是純真、難忘的歲月。身處童年,我們每天都在編織這美麗的故事。一隻昆蟲,一個玩具,一次發現,一場爭執……看起來微不足道,卻飽含着我們的快樂、夢想和追求。

《城南舊事》就是這樣的一本書。它的作者是這樣的一本書。它的作者是林海音。書中圖文並茂,裏面的人物有善良、真誠的英子、薄相的妞兒、惠安館的瘋子——秀貞、在垛裏面小偷、愛說愛笑的蘭姨娘、不理我們的德先叔、照顧“我們”的宋媽、嚴肅的爸爸、“我”善良的母親……

相比之下,我的生活無憂無慮,但英子的童年卻更加豐富多彩,人只有嚐到酸甜苦辣,才能成功,而小英子的童年正是這樣。

《城南舊事》裏面的文章有惠安館、《我們去看海》、《蘭姨娘》、《驢打滾兒》和《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但我印象最深的是《蘭姨娘》。蘭姨娘前半生非常可憐,三歲爲了她生病的哥哥,他的媽媽把他賣了,十四歲從蘇州被人帶進了北京,二十歲嫁給了一個六十八歲的老頭,她在那受盡了欺辱,去了英子家。後來在英子的幫助下,她找到了真愛——德先叔。最後他們一起走了。

英子有一根純潔、美麗、善良、大方的心。對於蘭姨娘走的這件事,她即感至榮幸,有感到傷心,一方面是因爲這樣就不用擔心她把做對不起他的媽媽的事兒了;另一方面是因爲,英子想起來蘭姨娘帶給他的快樂,面對離別她也覺得很傷心。

我們要有珍惜童年的每一分每一秒,生命只有一次,童年也只有一次,有些事情,錯過了就是錯過了,再也補救不了了。所以,讓我們珍惜童年吧!珍惜生命吧!

《城南舊事》讀後感7

《城南舊事》中主要有8個鮮明的人物,他們分別是英子、妞兒、秀貞、小偷、蘭姨娘、宋媽、爸爸、媽媽。作者林海音將每一個人都塑造得活靈活現,其語言流暢,以童心觀世界,用樸實、秀麗的文筆領我走進每一個人物的內心。

我最喜愛的人物第一當然是所有故事的主人公英子。英子對待溫和的妞兒是純潔、善良的;她對待“瘋子”秀貞是好奇、喜歡的;她對待悽慘的小偷是困惑、信任的;她對待勇敢的蘭姨娘是又愛又恨的;她對待質樸的宋媽是同情、真摯的英子用她天真純潔的心靈對待社會,她面對周圍的人和事會產生許多疑惑。英子有好奇心、有愛心、勇敢、善良、機智、靈敏、有骨氣、有擔當。

第二喜愛的人物是秀貞。在人們眼中,她是瘋子,但是她一直不屈不撓地面對生活,尋找自己的男人思康和女兒小桂子。她如同孩子般天真,對命運的不公和生活的淒涼有些不放棄,不懈追求,勇於抗爭的精神。

第三位是英子的爸爸。爸爸是英子生活的教官,十分嚴厲,但是他的行爲都是他對英子濃濃的愛,他是位既嚴厲又慈愛的父親。

我喜愛三個人物的形象是那麼生動,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是我對他們的不同認識與不同情感。

在我喜愛這些人物的同時,也飽含着我對林海音的讚美與敬佩。

《城南舊事》讀後感8

在《城南舊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個“瘋子”。

小英子出生在日本,5歲跟隨父母遷回北平。那時,小英子眼中的“大人的世界”裏,充滿了懷疑和束縛。惠安館門口一直有一位大姑娘,名叫秀貞,別人稱她爲“瘋子”。她的孩子小桂子8個月時丟了,從此她就成天坐在門檻上,苦思冥想着——或許就是想她的娃兒吧。每次英子的父母帶着英子走到惠安館那條街上,總是拉着她的手,催促她“快走快走”,“這條街上有瘋子”。

小英子不這麼覺得,我也不這麼覺得。每個人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別人都是“瘋子”。

自從有記憶以來,我的人生就是按部就班,小的時候與夥伴們玩耍,上了學在作業山中奮戰,從來沒做過瘋狂的事——沒有與人打過架,沒有嘗試過與誰頂嘴,就連上臺表演節目都是一切聽指揮,不能有一點兒自己的想法。因爲不這樣,就會成爲別人眼中的“瘋子”。

課間十分鐘,我爭分奪秒的準備下一節課;自習課上,我專心致志地寫家庭作業;我不追電視劇不會玩遊戲;我沒有ipaid連手機都沒有.....有人覺得我很怪,和他們不一樣,看我的譏笑眼神和說出的嘲笑的話,好像我就是個“瘋子”。

《城南舊事》的作者林海音在思想和科技落後的時代,敢於打破種種“規則”,隨心地做一些自己認爲正確、有意義的事情,不怕別人把她當做“瘋子”。她的世界,都是她通過奮鬥自己闖出來的。我覺得,這種精神不僅在那一個年代可貴,在當今的時代也是可貴的。

我是導演、我是編劇,生活由我執筆。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做個“瘋子”又如何?

《城南舊事》讀後感9

有些破碎的青屋瓦片,彷彿沒有底一般黑洞洞的北平胡同,大白紙糊的牆。成爲英子在北平的童年美好的記憶。

出了家門,到騾馬市的佛照樓買東西,穿過熱熱鬧鬧的集市。在惠安館灑滿陽光的小院裏捉吊死鬼,坐在樹下的小板凳上,拿着一根小樹枝,逗弄着正低頭啄米的小油雞。聽着樹上蟬聲“知了、知了”地叫着,和賣綠碗的叫價,跳話劇舞還要精心打扮一番…….,《城南舊事》裏的英子童年如此多彩,如同孩童臉上兩個甜甜的小酒窩。

《城南舊事》裏有多少愁,多少憂,多少歡笑,多少淚。這些事兒,可不都是小英子的童年嗎?

還小的時候,和英子一般大時,我常常和父母去海邊,迎着海風,迎着海水激起的層層雪白的浪花。爸爸總愛把我舉過肩頭,沿着沙灘飛跑,留下一串串腳丫印子。有時,他會把我舉起,前後搖晃,還假裝要把我扔出去。我便發出一聲聲稚嫩的叫聲,在那時看來,比玩過山車要刺激,要快樂千萬倍。

不過,我最喜歡的,還是沿着沙灘一路拾貝殼。撿一個空礦泉水瓶,就夠我耍一整天了。我光着小腳丫子,飛快地往前跑,腳上的小腳鏈響着悅耳的鈴聲,不厭其煩地一個個撿着貝殼,媽媽總不忘問我:“這是一個什麼顏色的貝殼呢?它像什麼呢?”我總是回答得天馬行空,五花八門。每一個小小的貝殼,彷彿都沾上了神奇的魔力,使我常常像發現新大陸一樣讚歎:“這個貝殼太美啦!像尖尖的寶塔哩!每個小巧的貝殼,都有着不同的故事,編織着我的童年。

《城南舊事》,我每讀一遍,都會偷笑,都會有別樣的滋味。童年,那些《城南舊事》,讓人一遍一遍地品,一遍一遍地讀。

《城南舊事》讀後感10

最近我看了一本很有名的小說《城南舊事》。

這是作家林海音最有名的作品,彙集了她童年的往事和趣事,書中以她爲原型塑造的主人公英子,有血有肉,性格鮮明,一個個故事圍繞着英子和她周圍的人物展開。有些故事悲傷,讀來悽然淚下,有些故事有趣,讀來樂不勝收。一悲一喜,或濃或淡,令人意猶未盡。

在這所有的故事裏,我最喜歡的一篇,就是《我們看海去》。

英子和小夥伴玩的時候,球掉進了廢墟草地裏,她去尋找時碰到了一個人,正在雜草地裏藏一個袋子。他主動跟英子聊天,就這樣他們結下了一段友情。他給英子講自己的故事,英子給他讀在學校裏學的詩《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着白色的帆。金紅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到海面照到船頭。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

恰巧在那時候,鎮上很多人家東西被盜了,英子想起她那個朋友一些可疑的地方,但是想起他對她很友好,他很努力,養眼瞎的老孃,供弟弟上學,又覺得他是個好人。過了幾天他們又見面了,他看到藏的袋子被人動過,痛苦地說他馬上就要離開了,並把他一向很珍惜的象牙佛珠送給了英子,在夕陽下匆匆地告別。不久後,警察抓住了小偷,正是英子的朋友!

大人們都說他是壞人,小小的英子卻很困惑,她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就像分不清金色的太陽是從藍色的大海升起,還是從藍色的天空升起。她決定,長大了要把這件事寫成一篇文章,就叫《我們看海去》。

這個故事引人深思……

《城南舊事》讀後感11

童年是一朵美麗動人的花,長大一歲便掉落一片花瓣,等掉落光了,我們就長大了。雖然只剩下光禿禿的花骨朵,但花的芬芳依舊存留。

《城南舊事》這本書,寫的是20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衚衕裏所發生的事情。經常癡立在衚衕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秀貞,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英子對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夥伴妞兒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發現她脖頸後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後,立刻帶妞兒去找尋爸爸。後英子一家遷居新簾子衚衕。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脣的年輕人。他爲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被警察局暗探發現,帶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這件事使英子非常難過。後來,英子的爸爸因病去世,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英子隨家人乘上遠行的馬車,告別了她的童年。

英子以一個兒童的視角來看這個世界,大人的人情世故令她捉摸不透與。她是一個有主見的孩子,會對每一件事抱有問題,並問出來。她的爸爸死於疾病,她可能想當醫生或護士,去救活更多的人,不讓悲傷再次發生。英子還夢想去和小偷看大海,開闊眼界,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最後,因爲父親的病故給她的童年畫上了一個句號。“爸爸的花落了,我已再也不是小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