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弟子規有感(10篇)

學識都 人氣:7.31K

讀弟子規有感1

有幸再讀《弟子規》,仍舊對它愛不釋手。

讀弟子規有感(10篇)

關於讀後感,我想讀者會有各自不同的感悟。我不是聖人,當然很難和你感同身受,它只是一本書,幾句古訓。怎麼聽,怎麼學,怎麼看,最後得到多少,都在於你自己。不過我想剛開始接觸《弟子規》的人,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爲什麼在企業裏還要學習弟子規?

當下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大時代",信息、數據、人脈、資源急劇膨脹,自我卻不斷被壓縮的大時代,在這個大環境下,我們似乎很難認清自己,尤其是在這樣一個呼喚道德的時代,幾句醒世良言更顯得難能可貴。反覆誦讀那質樸的古訓,不禁使人心胸豁然開朗,在潛移默化中,似乎拉近了自己與聖賢的距離。也許時代在不停地變遷,可是正確的爲人處世之原則卻鮮有改變,不妨聽聽先賢的教誨吧,找點對自己有益的內容學學。

爲什麼在企業裏要學習弟子規,我想你一定要明白弟子規和企業管理之間的關係。

公司經常提到企業文化建設。所謂企業文化呢,指的是:企業文化就是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爲全體員工所認同、遵守、帶有本企業特色的價值觀、經營準則、經營作風、企業精神、道德規範、發展目標等等。企業文化的核心是共同價值觀。《弟子規》其中包含了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三方面的管理文化。是一個現成的並且延續了千百年的爲公衆所接受的價值觀的凝結。因爲它是儒家經典,弘揚的是人性與道德,講述的是爲人、處事、行爲之道,直接的作用是規範大家的言行,能夠使同事之間和睦友愛,增進同事之間的關係,培養默契,形成一種文化氛圍。所以我理解的"弟子規"是爲公司逐漸塑造企業文化奠定的基礎和對員工企業文化概念的一個初步滲透,弟子規學習的過程是塑造企業文化的過程,是實現員工與企業共同價值觀的過程。

舉個例子,我們都希望在工作中保持冷靜,不犯錯誤,不做無用功。事實上,每一個勞動者都清楚的知道,在現實中,我們希望的的狀態和實際狀態還是有出入的。我們的前輩們早已認識到了這一點,於是《弟子規》中,就有了"事勿忙,忙多錯"的提醒和教導。因此,愈是任務多,事情忙的時候,愈要花時間進行整理分析,做好完成計劃,並嚴格按照計劃去完成,將重要且緊急的事務,重要但不緊急的事務,緊急但不重要的事務和不緊急不重要的事務羅列清楚,只有如此,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

再比如,你是否會覺察到自己的人際關係一團糟呢?儘管你資質優厚,才華橫溢,但你發現身邊的同事朋友談天說地,暢談自若,而你總是無法融進去,有時候甚至連開口求助的勇氣都沒有了。"泛愛衆,而親仁".你總認爲自己高人一等,對方稍有不如己意,就產生抱怨,產生嗔恨之心。這是一種多麼可怕的心理病毒。只會讓周圍的人遠離,不願靠近自己。相反,有平等博愛心的人,甚至是謙下心的人,他們受人一點恩惠,則感恩不已,別人稍有疏忽,沒有體諒到他,他也不會覺察,能夠寬容待人。這樣的人呢,人們就喜歡和他在一起,就更加願意施加恩惠給他,甚至更願意去體諒他,去照顧他。所以,我說這是實用法門,是人際關係改善的法寶。

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纔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是照耀心靈永恆的陽光!讓我們一起來聆聽聖賢的教誨吧,從盡人倫之本分做起,做一個好兒女,一個好員工,一個大家心目中的好朋友。它不是拿來要求他人的,而是通過自己的踐行來引導、帶動身邊的人一起學習,一同力行,逐步提升自己的素質,提高家庭生活質量,改善工作、生活環境以及社會風氣。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爲社會的和諧與安寧貢獻自己的力量。我願與大家共勉,在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懷着感恩與恭敬之心來待人接物,謙卑待人,身體力行,勤奮學習,不斷提高個人修養和素質,提升自身價值,爲公司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從而達到構建和諧家園、和諧社會的目的。

讀弟子規有感2

讀了《弟子規》第五頁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我提出了兩個問題:

一:這是什麼意思?

二:爲什麼要這樣做呢?

我繼續往下看,我看見了註釋:“父母叫你,就應該趕快答應,父母有什麼事要你做,不要拖拖拉拉,懶懶散散。”這樣第一個問題就解決了。但是關鍵在於第二個問題------爲什麼要這樣做?

突然,我猛然醒悟:因爲爸爸媽媽是生我養我的人呀!我的血管裏,流的不僅是父母的血,更是父母的愛!換句話說,父母就是我,我就是父母,只是我們生活在不同的身體裏罷了。既然父母就是我,那麼我自己讓自己做的事,我還會偷懶嗎?所以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於是,我悟出了一個道理:如果人人都把自己的父母當作自己去看待,那麼我們這個世界將充滿愛,充滿孝。

讀弟子規有感3

從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背讀《弟子規》了,直到現在,爸爸媽媽都以《弟子規》嚴格要求我,教會我許多做人的道理,而作爲一名剛剛上小學的我,就更應該好好讀讀《弟子規》,讓它成爲我們生活學習的好朋友!

《弟子規》這本書是每個人遵守的生活規範,一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知道感恩父母,懂得尊重父母。爸爸媽媽爲了我們辛辛苦苦地工作忙碌着,而我們只有努力學習,並時常幫助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來報答他們。

又一句“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是指讀書的方法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這樣才能更加深入的研究學問。

《弟子規》讓我真正的明白了許許多多的道理,讓我也漸漸養成了良好的日常行爲習慣,它也一定會使我努力成爲一個對班級、對學校、對社會有用的人。

讀弟子規有感4

首先是《入則孝》,這裏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爲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爲,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裏面也有寫到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爲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纔會從心裏面爲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釦,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閒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儘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於別人怎麼說,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通過閱讀《弟子規》,我感悟道理了很多做人的道理,當然光感悟還是不行的,還要有實際行動,還要有實踐的過程。

讀弟子規有感5

《弟子規》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它凝聚着儒家千年處世哲學與生存的智慧。“孝”“悌”“仁”“愛”是《弟子規》的核心思想。

它教導我們在家中要孝順父母,體諒父母,出門在外要敬重兄長,說話也要恭敬、謹慎。爲人處世要講誠信,要博愛大衆,親近仁義,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學習他們身上的優點,改正自己身上的缺點,做到“有則改,無加警”。假如還有餘力的話,那麼,再去讀其他的書,去研究其他的學問。

在中國古典文學這條滔滔大河中,也許《弟子規》無法與擁有上千年曆史的經典古著相比,但它也給我們很多啓迪,很多遐思,因爲貫穿這本書始終的是儒家千年的智慧,是孔子的處世哲學。

讀了《弟子規》,我明白了什麼是“孝”。《弟子規》講:“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也就是說,如果尊長生病了,小輩要先把藥嘗一嘗,要白天黑夜伺候在病人身邊,不要離開尊長的病牀。看到這句,我十分後悔而且愧疚。最親的父母生病了,我也只是草草地問下父母身體是不是不舒服,要不要吃藥或是去醫院?父母通常也會爲了不讓我擔心就說沒事。在這之後,我們心中會惦記着他們的病情嗎?不會!因爲我們對父母不夠在意,只要我們認真對待父母,就能發現長輩眼角多了幾絲褶皺的皮膚。我在看《錢文忠解讀〈弟子規〉》的時候,還看到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故事名叫《臥冰求鯉》。說的是王祥早年喪母,他的繼母朱氏並不慈愛,經常在王祥的父親面前說這個兒子的不好,所以王祥從小連父愛都沒有。但是父母患病的時候,王祥依然衣不解帶地伺候。繼母朱氏時常想吃鯉魚,王祥都努力滿足。有一年冬天,繼母依然想吃鯉魚,可河水已經結了厚厚的冰,王祥就赤身臥在冰上祈禱,突然冰裂開了,跳出兩尾鯉魚。這個故事也被列入了《二十四孝》中。作爲小孩子,現階段的“孝”也就是聽從父母的教導,認真學習,讓父母少爲我們操心。

讓我們一起遵守古人的道德禮儀,用行動彌補道德的巨洞,學《弟子規》,做文明人,做有仁愛之心的文明人。

讀弟子規有感6

暑假裏,我認真閱讀了《弟子規》,這本書根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成的。是少年言語行動、道德修養、待人處世的行爲指南,對於我們特別有教育和指導意義。

《弟子規》第四部分着重就學習作了闡述,對於我們學生來說,讀懂弄通這個部分特別重要。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李嘉誠說:“知識改變命運。”由此可見學習的重要性。

就學習的方法,《弟子規》告訴我們:“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意思是:讀書要心到、眼到、口到。心到是用心思考,眼到是仔細閱讀,口到是多讀幾遍。學習中,只有心到、眼到、口到,才能準確理解其中的意義,學到真正的知識。

“緊要功”這三個字對我特別有教育意義,它讓我明白:在學習的道路上,是沒有捷徑可走的,要想學到書山、學海里的知識,必須抓緊點滴時間,用心學習、細心探究、全心拼搏,這樣才能增長智慧。

常說一本書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人們前進的道路。不好的書則會矇蔽人的思想,破壞人的心志,讓人永遠迷失在黑暗當中。“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只有認真、細緻、反覆閱讀經典著作,才能不斷提高和完善自身的品德修養。《弟子規》還告訴我們,“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我的理解是:少年不光要學習好經典著作,還要在生活中努力實踐,這樣才能不負所學。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振興中華民族的生力軍,是學習知識的最佳階段。作爲少年的我們,只有勤奮讀書、刻苦鑽研,才能學有所獲,才能實現個人理想,才能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讀弟子規有感7

以前我從來不太注重母親節,可是自從讀了《弟子規》,我明白了要回報父母。記得母親節時,我想送媽媽一個禮物,可不知送什麼。項鍊……太貴,花……老土。突然,我的腦海裏閃過一個主意:乾脆幫媽媽做家務吧。說幹就幹,先拖地吧,我把拖把弄溼,然後把水分擠一擠,把客廳拖了一遍。剛要完工,卻發現後面還有一排腳印讓我很鬱悶。這次我穿上鞋套繼續奮戰,汗珠已從頭上流下,但我不放棄,終於拖乾淨了。然後我又把家裏的桌子、茶几仔細地擦了一遍,並把自己的書桌收拾地整整齊齊。最後,我把抹布和拖把認真地衝洗乾淨晾在那兒,今天的勞動算是大功告成了。此時,豆大的汗珠從我頭上流到衣領上。真累!但是看着我的勞動成果,心裏還是美滋滋的。

這時,媽媽下班了,看到整潔的家,先是吃驚,然後高興地問:“這是誰幹的好事?”我得意洋洋地說:“當然是我嘍!”“今天怎麼想起幫媽媽做家務了?”媽媽不解地問。“因爲今天是母親節呀!這是我送給您的禮物!”媽媽感動地說:“這是我收到最好的禮物!”

聽了媽媽的話,我心裏暗暗在想:多虧了我的好老師《弟子規》啊!

讀弟子規有感8

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凝聚着中國數百千年人的智慧。亙古歷今,國學經典滋潤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在看完《弟子規》之後,我對“百善孝爲先”有了更深的認識和感悟。

古人云:“百善孝爲先。”古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孝排第一位。所以說孝乃德之根本。“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至善、至純、至高的人性的結晶。黃香溫席、漢文帝親嘗湯藥、蔡邕孝母......從他們的身上,我們讀懂了孝的含義,這金光閃閃的“孝”字,激勵、感召了我們每一位中國人!

看完這本書,我不禁想起一次有趣的經歷。那天,我把一條羅非魚餵給小貓吃,想看看小貓是怎麼吃魚的,就蹲下來觀察。我想:小貓一定會快速地把魚叼起來,跑到角落裏享受美食。誰知,小貓卻不慌不忙地用爪子把魚撕開,並咬下一大塊給了旁邊的老貓......

我深深地被感動了。動物還能如此“盡孝”,何況我們人呢?

於是,我明白了我們第一小學爲什麼要注重禮儀的培養,注重國學的薰陶。以前,我經常常會惹父母生氣,和他們頂嘴。卻不知他們看到我學習不認真時一定很難受,在他們因我犯了錯而打罵我時他們的心一定比我們的身體更痛,更痛……但現在我不會這樣了,我拿給父母的考卷一定會讓他們看完之後眉開目笑,我衝撞父母的聲音變成了和父母嘮家常,講笑話的聲音,父母罵我的景象變成了我給父母洗腳的景象,我會讓父母的臉上一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讓他們在晚年享享清福。

感動中國孝心少年的“板車女孩”黃鳳,6歲時爸爸意外摔傷高位截癱,媽媽離開家。11歲時她推着400斤的鐵板車把爸爸帶到上海治病。連續10年,她獨自照顧爸爸,給他餵飯、翻身、按摩、換尿片。風霜雨雪再累再苦也不曾放棄!16歲的她說:委屈時看見我爸笑,就沒事了。

“最美孝心少年”,孝心感動中國。他們的身上閃爍着孝道的光芒,感人的故事背後蘊藏着深刻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最美孝心少年的德行孝舉是中華文明的基石,正是他們一點一滴的孝的舉動才構築成了社會道德的風尚。

作爲中華兒女,讓我們繼承這一“百善孝爲先”的優良美德,並把這一美德傳承下去,讓文明美德之花在人們心中盡情綻放,讓中華美德陪伴我們一同成長!

讀弟子規有感9

中國的傳統國學博大精深,《弟子規》讓我這個從來不讀國學經典的人也大開眼界。唐太宗說,魏徵是一面可以明得失的鏡子。我認爲弟子規也正是如此。它可以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做人怎樣做事。今天,在讀到“任己見,昧理真。”這句話時,我的腦海裏浮現出了那幅畫面……

小學一年級的我還十分幼稚、天真、死勁兒。還記得那個星期天,我在做數學作業時,遇到了一個關於長方體的題,想了許久,終於回憶起課堂上老師講課的片段,便寫上了答案。媽媽看見我在思考難題,便站在我旁邊看着。看了一會兒,她說:“這題錯了,你看----”說着,在作業本上給我畫了一個圖,指着圖給我講解,可我怎麼聽得進去?我想:老師就是這樣講的啊!哪裏有錯!我聽的不耐煩了,說:“老師就是這樣教的!”媽媽見我如此頑固不化,氣得火冒三丈,說:“你先別管老師怎麼講的,你給我聽着!”望着媽媽嚴厲的目光,我委屈地留下了淚。

講了大半天,我還是迷迷糊糊,滴水不進,根本沒聽進去。最後沒有辦法,媽媽只好在門口搬了一些磚頭,給頑固的我詳細的講解。媽媽的耐心也感染了我,我專心地聽着媽媽的講解,一遍不懂,我聽第二遍……。終於,我突然開竅了,知道這題的原理和錯誤原因。第二天去學校,我的作業得了滿分,老師還特意表揚了我,其實不應該表揚我……回到家後,我對媽媽道了歉,說我受到了表揚,媽媽並沒有批評我,對我說:“上課一定要專心聽講,不能再像這次,自己聽錯了還認爲是對的……。”

結合這件事和《弟子規》中的這句話,我懂得了做事,學習都不能一意孤行,執着自己的見解,而違背真理。當別人給你講東西的時候,一定要專心認真地聽。《弟子規》也如魏徵一樣,是一塊可以明得失的鏡子啊!

讀弟子規有感10

古人云: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所謂誠信就是誠實,守信,言行一致,說到做到,一言九鼎,一諾千金。

我們每個人都要遵守承諾,誠信待人,只有這樣,方能讓人人和諧相處,社會才能變得更加美好。誠信,是一泓理解的清泉;誠信,是愉快合作的前提;誠信,是我們心中永恆的美德。

大家都聽過“曾子殺豬”的故事吧,曾子的妻子騙兒子辦完事後就殺豬吃,但她未履約。曾子知道後,就信守承諾把豬殺了給兒子吃,而贏得了後人的好評。

宋慶齡奶奶小時候也很信守承諾,她爲了教好朋友編花籃,而放棄了去大伯家玩的機會。在家等待許久,但好朋友沒來。宋慶齡奶奶卻一點也不後悔,因爲她遵守了承諾。

海爾集團的董事長張瑞敏痛下決心,讓員工把質量不合格的冰箱砸爛,他這一壯舉砸醒了海爾人的質量和信譽意識,從而贏得了市場和效益,把海爾從單一的品牌……這些誠信的典範舉不勝舉,閃爍着熠熠生輝,永遠是我們學習的幫榜樣。

讀者一個個關於誠信的經典故事,我不由得聯想到了自己。有一個週六,我約好和好朋友一起上街買東西,可是我因爲臨時有事去不了了,又忘記打電話,害得她在我們約定好的地方苦苦等了一下午。

過了幾天,我基本忘記了這件事,可好朋友卻銘記在心。她打來電話,對我說了狠話,我本想跟她道歉,她扔來一句“你怎麼可以這樣不講信用,‘朋友’在你心中還有什麼意義,我們絕交!”

“你聽我說……”話剛說了一半,只聽見電話那頭傳來“嘟嘟”的聲音,我緩緩地放下電話,傷心透頂,沒想到事情會是那麼嚴重,一件小小的事,我卻因爲沒有誠信失去了一個好朋友。這是上天對我的懲罰,我以後再也不會不講信用了。

魯迅說過:“誠信乃爲人之本也!”誠信比金錢更具有吸引力,比美貌更具有可靠性,比榮譽更具有時效性。學習因誠信而進步,工作因誠信而成功,人生因誠信而精彩,社會因誠信而和諧。

讓我們用心靈呼喚誠信,讓我們的生命以誠信爲基石。誠信如此矜貴,我們應從自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把誠信的種子播於心中,把這份誠信傳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