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祕密讀後感【熱門】

學識都 人氣:1.92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童年的祕密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熱門】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

《童年的祕密》是由意大利當代教育史上最偉大的幼兒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臺梭利撰寫的,蒙臺梭利一開始研究智力缺陷的兒童的心理和教育問題,後來她創辦“教育之家”,致力於正常兒童的教育實驗。

這本書中,蒙臺梭利深刻地揭示了兒童心理髮展的祕密,說明成人對兒童的阻礙和壓抑是導致兒童出現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並通過自己在“兒童之家”的教育實踐指出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療救之方。

《童年的祕密》詳盡地告訴父母,兒童的成長有着其內在的精神驅動和規律,兒童的成長需要依靠他們自身不斷的有意識的、自主的、獨立的與外界環境進行活動來獲得。成人如果想促進兒童成長,最重要的是給他們創造一個充滿愛的安全的環境,尊重並理解孩子的行爲,對他們的行爲儘量做最少的限制和“指導”。兒童自然會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該如何做。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他會逐漸成長起來。

書中還講到許多具體的觀念,比如,兒童充滿精力樂此不疲地去工作,只是一種內在的心理驅動,並沒有任何目的。在這種工作中其能力也得到了發展。兒童對“秩序”有一種天然的敏感性,如果這種秩序被打亂,會引起他心理上的不安,甚至會引起生理上的疾病。更換保姆、脫穿衣服、移動一些物品的擺放位置等這些秩序的打亂,兒童都能敏感的感知,並做出相應的反應。兒童還喜歡重複性的活動,對於喜歡的活動,他會十分專注的、安靜的反覆操作進行,並在這種重複的活動中獲得極大的滿足感。成人絕不應該去取笑或打斷孩子的工作。

我覺得蒙臺梭利一生中最重大的成就,除了研製出了各種適合幼兒操作的蒙氏教具外,還有一項就是幼兒關鍵期的確立,配合幼兒不同的關鍵期進行適時的教育,這也許就是孩子們有出色表現的原因吧!對於這一點,我想任何一個蒙氏教師都是十分熟悉的。用心分析孩子出現的各種現象,孩子需要什麼,我們就給他提供什麼樣的環境。把孩子置身於一個愉快的環境。

這種敏感期的存在也許更清楚地表現在兒童所遇到的障礙上,在大多數情況下兒童發脾氣很可能都是由於這種敏感性……依據孩子的敏感期,適應孩子的發展規律,那麼我們的教育將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2

我手中的這本《童年的祕密》是由意大利當代教育史上最偉大的幼兒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臺梭利撰寫的,蒙臺梭利一開始研究智力缺陷的兒童的心理和教育問題,後來她創辦“教育之家”,致力於正常兒童的教育實驗。

這本書中,蒙臺梭利深刻地揭示了兒童心理髮展的祕密,說明成人對兒童的阻礙和壓抑是導致兒童出現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並通過自己在“兒童之家”的教育實踐指出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療救之方。

《童年的祕密》詳盡地告訴父母,兒童的成長有着其內在的精神驅動和規律,兒童的成長需要依靠他們自身不斷的有意識的、自主的、獨立的與外界環境進行活動(書中稱爲工作)來獲得。成人如果想促進兒童成長,最重要的是給他們創造一個充滿愛的安全的環境,尊重並理解孩子的行爲,對他們的行爲儘量做最少的限制和“指導”。兒童自然會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該如何做。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他會逐漸成長起來。

書中還講到許多具體的觀念,比如,兒童充滿精力樂此不疲地去工作(活動),只是一種內在的心理驅動,並沒有任何目的。在這種工作中其能力也得到了發展。兒童對“秩序”有一種天然的敏感性,如果這種秩序被打亂,會引起他心理上的不安,甚至會引起生理上的疾病。更換保姆、脫穿衣服、移動一些物品的擺放位置等這些秩序的打亂,兒童都能敏感的感知,並做出相應的反應。兒童還喜歡重複性的活動,對於喜歡的活動,他會十分專注的、安靜的反覆操作進行,並在這種重複的活動中獲得極大的滿足感。成人絕不應該去取笑或打斷孩子的工作。

我覺得蒙臺梭利一生中最重大的成就,除了研製出了各種適合幼兒操作的蒙氏教具外,還有一項就是幼兒關鍵期的確立,配合幼兒不同的關鍵期進行適時的教育,這也許就是孩子們有出色表現的原因吧!對於這一點,我想任何一個蒙氏教師都是十分熟悉的。用心分析孩子出現的各種現象,孩子需要什麼,我們就給他提供什麼樣的環境。把孩子置身於一個愉快的環境。

蒙臺梭利說“這種敏感期的存在也許更清楚地表現在兒童所遇到的障礙上,在大多數情況下兒童發脾氣很可能都是由於這種敏感性……依據孩子的敏感期,適應孩子的發展規律,那麼我們的教育將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3

主旨:是固執還是意志堅定小孩有一個很有趣的特性,在他們的想法裏某些事一定要按照某種順序去做才行,當看到妞妞日記爹地媽咪一切請按標準程序來時,只是覺得很有趣,我沒怎麼看到自己的孩子也有同樣的情形(可能是小孩多由我在照顧,都是按小孩熟悉的方式在做),當家中來了另一個家庭的小朋友,我才發現兒童的秩序感真的很強,而這一特性很容易被大人解讀爲固執。

似乎這種大人與小孩的衝突特別容易發生在由多個照顧者照顧的情況,如果小孩心中已經形成某一件事的流程(如媽媽教會了某一刷牙的步驟),他會很堅持要這麼做,當另一個大人換了另一種方法,小孩就可能會生氣,或者要求要找知道要怎麼做的大人(通常都是媽媽)。蒙特梭利在兒童的秩序感一章中舉了很多極易引起共鳴的例子,看的時候可能很多父母會說,是的,我的小孩就是這樣,由於錯誤的解讀,大人常將孩子這些行爲解釋爲無理取鬧,而強制要求孩子妥協。

例子一:一個二歲多的孩子堅持用某一種湯匙才肯吃晚飯時,父親認爲這是一種無理取鬧,反而斥責孩子不吃飯的行爲,同樣的要求在午飯時也出現,當時媽媽就順着孩子的意思去拿那個湯匙給他,孩子拿到湯匙後很快安靜下來吃飯,在晚飯時出現同樣的事,因爲父親的做法不同,父子爲此都很不高興,結果最後小孩沒有在斥責後吃飯,還是等拿到對的湯匙才吃。

例子二:外婆不斷勸說三歲多的外孫去睡覺,說了一大堆的道理,但小孩就是一直說「不要」,外婆已失去耐性。媽媽過來問了一句「你要拿什麼一起去睡覺」,孩子拿了一個火車頭,然後非常順服的牽着媽媽的手去睡。這件事有人的解讀可能是孩子比較聽媽媽的話,但Motessori在類似的兒童行爲觀察中發現了兒童的秩序感的存在,是因爲媽媽比較瞭解孩子的需要,才顯得孩子的行爲較爲順服,有人稱之爲愛,但這種說法易讓人誤以爲是用錯方法的人不愛孩子,其實不然,在上個例子中,外婆也愛孫子,只是講大道理不若理解兒童更能符合孩子的需要。

雖然某些要求我們不理解小孩的想法,但只要沒什麼傷害性,爲何不順着小孩的意思呢?當事情按着小孩的預期發生,他比較會有安全感,我們大人不也較喜歡用習慣的方式做事嘛。當滿足了小孩很小的要求,大人將很驚訝地看到小孩竟可以完全的順從,不然小孩就會奮力的爭取,如果長期外在發生的事都不是他能控制的,有可能會產生無用感,對小孩意志力的培養極爲不利。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4

假期內有幸閱讀了蒙臺梭利的《童年的祕密》一書,該書講述了童年時期是人生中的一個最重要的時期,除生理髮展外,幼兒的心理髮展更需要得到重視。書中收集了許多生動而又頗具代表性的例子,使讀者能更好的理解兒童,瞭解兒童心理,從而幫助兒童的身心發展,使兒童的個體潛能最充分地得以實現。

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由於成人對兒童缺乏理解,阻礙了兒童的發展,帶給了兒童很大的傷害。在成人的眼裏,孩子熱衷於一些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大人們爲此感到不可理喻,他們甚至認爲孩子的自由探索行爲是很幼稚的。可往往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成人們卻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對於孩子來說,這些探索是可喜的、有趣的,他們從中得到了滿足感,還是一種能力的培養。比如,孩子會要求自己紐鈕釦、繫鞋帶,他們會完全沉迷在這些在大人看來是再簡單不過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嘗試、重複中探索、發現,興奮着、愉悅着,但大人們看不下去了,最後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勞。此外,由於成年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他們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看待與孩子有關的一切,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兒童身上。因此,兒童從小就被戴上無形的枷鎖,被迫按照成人的意願去執行命令,生活在父母的期待中,久而久之,他們就缺乏了自主性。

所以,蒙臺梭利認爲,一個兒童之所以不能正常的發育與成長,主要是因爲受到了成年人的壓抑。

“成年人應該受到控告”這樣一個觀點讓我覺得十分可悲。或許,很多父母都打着“爲了孩子”的旗號,卻不知,他們的行爲正在一步一步地傷害孩子。兒童不僅僅是肉體的存在,還是精神的存在。我們正確地理解兒童,適應孩子的思維,適應他們的步伐,從他們的需要出發,真正地關注他們的成長。

今天,我們更應該關注兒童的問題,在我們中國的應試教育制度下,孩子的學習壓力越來越大,爲了“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孩子除了考試、作業之外還要上各種興趣班、補習班、家教等等,試問小小的心靈是否能承受呢?事實上,孩子們都在控訴這樣的生活,可家長卻一意孤行。如何才能讓兒童在如此殘酷的社會競爭環境中,仍能保持着最初的美好呢?這樣一個沉重的問題,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思考。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5

《童年的祕密》是意大利著名教育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臺梭利的著作。閱讀這本書,我對兒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兒童觀也有了一定正確的理解。

時代的發展,思想的進步,人們愈發認識到對兒童認識研究的重要性。

書中,作者提到這樣一個觀點——通過兒童的精神研究潛意識。如果嬰兒期遭受了超常的痛苦,就會在潛意識中留下印記,成人後,外界刺激就可以喚醒沉睡的潛意識,嚴重者甚至會導致精神疾病的發作。兒童在童年期受到的創傷大多來自成人對兒童天性的壓抑。社會賦予了成人兒童監護者和教育者的角色身份,他們也的確付諸自認關愛兒童的行爲,但他們常以自我爲中心,從自己的角度揣度兒童的心理,自以爲是的判斷兒童行爲的對錯,壓抑兒童個性的發展,卻不曾真正瞭解兒童的內心世界。

無需引導,剛出生的嬰兒就能進行最初的心理塑造活動。每個孩子都有自我塑造的天賦,藉助外部提供的工具構建內心世界。兒童是非常喜歡遊戲的,他們的任何活動都以遊戲爲基礎,他們在遊戲中熟悉環境,吸收新事物。

雨果。德弗里斯發現了動物的敏感期,而研究兒童的人員,通過對兒童生活的觀察,兒童也同樣擁有敏感期,並且應用於教育活動。如果把握好敏感期,兒童會得到奇妙的發展。敏感期間,兒童以異常快速,強烈的方式與世界構建聯繫。可若兒童在敏感期內特殊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反應強烈,異常痛苦,經常會做出成人眼中任性的行爲。這種時候就需要成人對真正理解兒童的內心,及時滿足其需求。但兒童異常的行爲常得不到成人的重視。兒童對秩序敏感的時期是兒童最重要也最神祕的敏感期之一。尤其是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兒童對秩序的要求更爲明顯。兒童對秩序有着天生的熱情和需求本能,雖然對秩序的敏感期是一個暫時性,階段性的階段,但若是世界給兒童留下混亂不堪的印象,負面情緒就會影響兒童的心理。兒童可能會表現出任性,迷茫的行爲。

兒童成長過程中,成人往往只注重其身體的發育,而忽略兒童心理髮展的需求。我們更應該學着去了解兒童的內心世界,正確判斷理解各階段兒童出於心理需求所表現的行爲,滿足他們的需求,才能真正促進兒童身心的全面發展。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6

童年的世界裏是豐富多彩的,同時童年的世界裏也有許多祕密。當我讀完《童年的祕密》第一部分,就瞭解了其中的祕密。未讀這本書之前,對於童年的世界,我只是一知半解也就是解不開其中的謎。閱讀了第一部分,透徹理解了兒童對外界秩序有一個敏感期。由此深切體會到姐姐帶外甥到孃家時,小外甥爲什麼總是哭鬧,那就是從一種環境到另一種環境的適應過程。揭開可兒童具有兩重秩序的祕密(即兒童具有兩重秩序感。其中之一是外部的,這種秩序感從屬於兒童對他本身與自我的環境的關係的感知。另一個是內部的,這使兒童意識到自我身體的不一樣部分和它們的相對位置。這種敏感可稱之爲“內部定向”。),對於將來當媽媽的我,大有幫忙,懂得兒童經常哭鬧會受到秩序的影響,不去埋沒兒童的兩重秩序。

《童年的祕密》告訴我們,教育能夠採用一種幫忙兒童的自然發展的方式去保護和培育兒童,從而對這些自然特性產生影響。所以教育首先要做的事情是“發現兒童真正的本性,進而幫忙他正常發展”。在那裏,除了環境和材料之外,某些條件是異常重要的,那便是“成人中立的特徵”。蒙特梭利創辦的第一個兒童之家,那些父母是文盲,他們忙於生計而無暇多份精力給孩子,他們的教師是毫無野心和先入之見的普通勞動婦女,這就導致了一種理智的沉靜。教師必須沉靜。他是一種更深沉的平靜,一種空白,或更好的、無阻礙的狀態,這種狀態是內心清晰的源泉。這種沉靜由心靈的謙虛和理智的純潔組成,是理解兒童所必不可少的條件。

於是,我明白了一般傳統教學法的教師與蒙特梭利教學法的教師的根本不一樣:一般傳統的學校,教師只是認識小朋友的行爲,明白要照顧他們,也明白爲了教育他們應當做些什麼;

蒙特梭利的教師,眼前應是一位還沒有被認識、完全有待於被瞭解的孩子。站在孩子旁邊,觀察孩子。讓孩子在自理中獲取生理的獨立,在自由選擇中獲取意志的獨立,在無止盡的獨立工作中獲取思想的獨立。也就是說,我們要追隨兒童。讓“他們的生命自然地展現,就像蓮花在散發出芬芳的花香時,伸展出百色花瓣以理解陽光的哺育。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7

讀了意大利著名教育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臺梭利的《童年的祕密》,覺得這本書真的讓我瞭解了很多,特別是書中講到我們成人對兒童缺乏理解,在與兒童打交道的過程中,成人會慢慢變得自私自利,或者以自我爲中心,只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看待與兒女有關的一切,這樣最終結果只能使他們之間誤會越積越多。兒童並不是什麼也不懂,有時候成人應該站在兒童的角度看待事情,多欣賞兒童,也要對自己的行爲多做自我反省。

書裏還提到:我們無論多麼熱愛自己的兒女,從他一出生,我們就本能的開始對他提防,憑着一種本能的守財欲,我們趕緊保護擁有的每一件東西,即使是毫無價值的破爛。從兒女一出生起,成人的心理就被這樣一種思想支配,管住這個兒女,不能讓他惹麻煩,看住他。在成人的眼裏,兒女熱衷於一些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他們爲此感到不可理喻,他們認爲兒女的自由探索行爲是很幼稚的,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他們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對於兒女來說,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們從中得到了滿足感。比如,兒女會要求自己擰瓶蓋、吃飯、穿鞋等,他們會完全沉迷在這些在大人看來是再簡單不過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嘗試、重複中探索、發現、興奮着、愉悅着,但成人們看不下去了,最後一切事務全部由父母代勞。

兒童成長的步伐需要成人的等待,書中舉例:帶兒女出去散步的時候,當兒女停下來的時候,大人也應該停下腳步等待兒女,可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大人往往會因爲自己不願等待,不斷的催着兒女往前走。有時候對兒童的尊重,我們人還是動物做的好,像小象跟着象羣走,走累了,停下來時,大象也會停下來等待。看到這裏我想到了曾經看到帶着蝸牛去散步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就是讓我們知道,尊重兒童成長步伐。

我覺得成人真的應該承認自己的錯誤,對兒童的成長我們真的不能再幹預太多,有時候成人的“冷眼旁觀”,對於兒童未嘗不是一種好的選擇。

看這本書,解開了心中有些疑惑,更願意去站在兒童的角度去看待事情,感覺讓自己的理論知識也增加了不少,看來多看書真的還是有這個必要的。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8

《童年的祕密》是一本關於兒童教育的書籍。作者是一位教育學家,亦是一位充滿溫情關愛的女性學者,在書中以熱情的筆調記錄了她在學前兒童方面的研究成果。

《童年的祕密》提出了“敏感期”這一理念,在當時是具有開創性的。兒童在多方面的發展擁有一個特殊的敏感時期,尤其是精神心理髮育,如果錯過,就無法重現和挽回。兒童的.成長有着其內在的精神驅動和規律,需要得到教育者的尊重。

感覺是心理的第一個衝動,嬰兒通過感官來獲取外界信息、表達自身的需求。作者認爲嬰兒對於秩序感也有要求,特別是在室內,有些孩子看似沒有原因的哭鬧,是因爲秩序感沒有得到滿足。孩子熟悉的環境遭到破壞,也會給他們帶來不安的感受,這是因爲嬰兒能夠注意到環境當中細微的改變。但這一點並沒有實驗的數據作爲佐證,作者只是舉出了一些語焉不詳的例子。我對這一點持有懷疑的態度。而皮亞傑的實驗對於兒童的固定位置感或許有一定意義,但對嬰兒不見得有參考價值。

早在19世紀,作者就已經意識到了兒童的獨立性,並且批判性地指出,成年人把自己看作是判斷兒童善與惡的標尺,把兒童視爲自己的私有財產,在無形之中壓抑了兒童的個性,並且“洋洋得意於自己對兒童所謂的熱愛和犧牲”,認爲這就是教育孩子的正確途徑。

可是,這種帶有啓蒙性質的新思想卻沒有出現在同時代的中國。彼時的中國父母是多麼喜歡控制孩子,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童年的我是多麼想要一點自由,哪怕是微不足道的穿衣打扮的選擇權,哪怕是獨自出門的時間。人和人之間的鴻溝可以有多深多遠,這樣的事情縱使說出來也沒有多少人能夠相信和理解,我也不想一次又一次去開口訴說。

無論是這本書還是精神分析流派,都認爲成人的幸福和一個人童年時期的生活有着緊密的聯繫。的確,童年與成年生活一一對應的歸因縱使困難,其千絲萬縷的關聯也無法被割裂無視。倘若世間多一些理智與熱愛並存的父母,這世界上也會多一些生活快樂、心靈溫暖的孩子。當美好被代代傳承,和暖的風也將吹開緊閉的心扉,讓微笑綻放在每一張面龐。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9

《童年的祕密》是由意大利當代教育最偉大的幼兒教育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臺索利撰寫的,經過自我在“兒童之家”的教育實踐得出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療救之方,揭示了兒童心理髮展的祕密,說明成人對兒童的阻礙和壓抑是導致兒童出現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經過對本書的閱讀,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蒙臺梭利講到的關於對幼兒的教育,無一不是以尊重幼兒爲前提下,儘量讓幼兒在最自然的環境下,在自願與自我選擇的條件下進行的,從而總結經驗,完成自我認知的提升!我想,這時,孩子的心裏肯定是最簡便愉快的,而我們明白歡樂容易產生興趣,而興趣是的教師,只要孩子有興趣,還怕他不會學習嗎?所以,作爲一個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就要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會讓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是一味被動理解教育,勢必會造成煩躁與牴觸的心理,即使是成人也不會有什麼學習熱情,更不要說是孩子了!

所以,作爲一名小學教師,學習對兒童進行心理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這樣我們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將會遊刃有餘,還怕孩子調皮,會造成教育失敗嗎?我相信,教師的行爲、教育方法及理念無疑會潛移默化的傳導給學生,從而影響到一代人的一生。兒童內心的真實景象,它與我們對兒童習以爲常的理解是不一樣的,這就是“童年的祕密”。

那我們應當如何去做呢?

首先要把孩子置身於一個愉快的環境,所學的資料要對孩子很有吸引力的。作爲教師要想把課上好,首先就要把課設計好,要吸引孩子的目光,是孩子想要明白的、感興趣的!

其次是教育者的沉靜。它是一種更深沉的平靜、一種空白,即我們所說的客觀的心理。不論做什麼事都要先想好再做,多去看、去觀察,少去說、去批評!孩子不喜歡一個愛嘮叨的教師。

最終是要給兒童特殊的作業材料,使孩子能被材料所吸引,促使其分析和運動,從而使他們聚精會神,精力集中。兒童就會獲得一種滿足感和歡樂感。這樣兒童就向正常化邁進。即學會剋制自我、平靜地生活及喜歡學習。

關於這本書,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去了解的知識與資料,雖然這些方法運用到實際的教育中未必實用,但卻提高了我對孩子教育的認識,在今後的實踐中應不斷地總結經驗,尋求更好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健康成長。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0

在備孕階段即讀蒙臺梭利《童年的祕密》,定會受益匪淺。原先以爲剛出生的小寶寶,除了吃喝拉撒睡,他只是一個偶爾會抿嘴癡笑的小玩意,原來,他也有很多的祕密。

這個祕密的核心我認爲是孩子的本能。

我們大人做的很多事情,似乎是壓制了他們的本能。回想一下,在他們尚在襁褓之中,我們除了將他們捆得嚴嚴實實,偶爾在他睡醒時分逗樂一下,是否有給他創造一個獨立的空間,將他斜放着可以看清周圍的環境,辨別周遭的聲音?在他牙牙學語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很不厭其煩的對他說很多,卻沒有認真聽他在講什麼,或者想表達什麼?在他蹣跚學步之際,我們是不是在旁邊認真的盯好,一旦他有些許的跌跤姿態即立刻抱起來,寶寶長寶寶短的開始用心呵護?又或者是拽着他的手往前奔?

蒙臺梭利作爲教育界的醫學博士,列舉了一些小孩的行爲,雖然是100多年前的小朋友,這個普遍性卻是古今中外的一致。比如,他們在捉迷藏的時候,小朋友都一定要躲在某個固定的地方,然後找的人也是在固定的地方找,找到之後大家就開始開心的大笑,然後重複同樣的動作,一次又一次,樂此不疲。作爲成人的我們看着很無趣,會指導他們躲在一個新的地方,這個時候,藏的人和找的人都很茫然失措,過不了多久就會結束這個變來變去他們覺得不好玩的遊戲。這個現象歸結爲一個理論即兒童看重的外部秩序和內部定向。他們不喜歡變來變去,就喜歡簡單的東西重複做,而且沉浸其中。不禁想起現在流行的網絡用語:複雜的事情簡單做,簡單的事情重複做,你就是專家。

我們理想中的孩子,是熱愛學習,彬彬有禮,懂禮貌,乖巧,不迷戀遊戲(特別是網絡遊戲)的。但每個孩子的個性都不一樣,作爲父母的我們對他們瞭解少之又少。在蒙臺梭利的“兒童之家”,這些孩子的是自由的,老師更像是一個局外的旁觀者。看着他們自理,自處,自我調節和交往,而這些孩子可能只有十幾個月到幾歲而已,通常我們以爲他們什麼都不懂,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大人的幫助,否則只會讓事情一團糟。而放手讓他們去發揮自主性時,他們反而是禮貌的,考慮周全的。

這裏就不得不說回孩子的本能,我們成人不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勒絆者,只做心中關切,行爲疏導,不用命令式而是多建議,是否孩子會更茁壯成長呢?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1

《童年的祕密》是由意大利當代教育史上最偉大的幼兒教育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臺索利撰寫的,經過自我在“兒童之家”的教育實踐得出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療救之方,揭示了兒童心理髮展的祕密,說明成人對兒童的阻礙和壓抑是導致兒童出現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經過對本書的閱讀,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蒙臺梭利講到的關於對幼兒的教育,無一不是以尊重幼兒爲前提,儘量讓幼兒在最自然的環境下,在自願與自我選擇的條件下進行的,從而總結經驗,·完成自我認知的提升!我想,這時,孩子的心裏肯定是最簡便愉快的,而我們明白歡樂容易產生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只要孩子有興趣,還怕他不會學習嗎?所以,作爲一個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就要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會讓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是一味被動理解教育,勢必會造成煩躁與牴觸的心理,即使是成人也不會有什麼學習熱情,更不要說是孩子了!

所以,作爲一名小學教師,學習對兒童進行心理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這樣我們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將會遊刃有餘,還怕孩子調皮,會造成教育失敗嗎?我相信,教師的行爲、教育方法及理念無疑會潛移默化的傳導給學生,從而影響到一代人的一生。兒童內心的真實景象,它與我們對兒童習以爲常的理解是不一樣的,這就是“童年的祕密”。

那我們應當如何去做呢?

首先要把孩子置身於一個愉快的環境,所學的資料要對孩子很有吸引力。作爲教師要想把課上好,首先就要把課設計好,要吸引孩子的目光,是孩子想要明白的、感興趣的!

其次是教育者的沉靜。它是一種更深沉的平靜、一種空白,即我們所說的客觀的心理。不論做什麼事都要先想好再做,多去看、去觀察,少去說、去批評!孩子不喜歡一個愛嘮叨的教師。

最終是要給兒童特殊的作業材料,使孩子能被材料所吸引,促使其分析和運動;從而使他們聚精會神,精力集中,兒童就會獲得一種滿足感和歡樂感。這樣兒童就向正常化邁進,即學會剋制自我、平靜地生活及喜歡學習。

關於這本書,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去了解的知識與資料,雖然這些方法運用到實際的教育中未必實用,但卻提高了我對孩子教育的認識。在今後的實踐中我將不斷地總結經驗,尋求更好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健康成長。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2

我們的孩子應該是什麼樣的呢?蒙臺梭利在書中給我們描繪的“正常”的兒童模樣是:他們有尊嚴,守紀律,舉止得體,熱愛學習!有良好的的控制行爲和情感能力,自信,善於思考。他們沒有恐懼,不一味順從,沒有過多幻想,不迷戀玩具,不說謊...

看到這裏或許你會說,這不是幻想嗎?世上有如此堪稱“完美”的存在嗎?這或許真的不僅僅是“正常”,而是“完美”吧。不,這不是幻想,我們的孩子也是可以成爲這樣的天使,只要我們用對了方法。

“正常”並非要求我們的孩子事事完美,而是強調培養是非判斷能力,正直,快樂,有責任感,能夠承擔壓力,能夠探索這個世界並且覺得學習或者工作是愉快的,不容易隨便成癮。可是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不是每個父母都是教育家,也不是每個父母都能夠按照孩子的需求給與適當的關懷和愛護。書中更是指出兒童心靈上的許多烙印,都是成人在無意間烙下的。他們在打着爲孩子好的旗號,有意無意地壓抑了孩子個性的發展,導致很多孩子得不到充分、舒展的發育和成長。所以,孩子周圍的所有成人即孩子的父母、老師以及祖父母必須瞭解孩子,認識孩子的成長規律,並把它們從自己設置的障礙物中解放出來。

首先,父母和老師應該端正對兒童的態度,孩子沒有是非對錯的判斷力,或許面對你的批評,他會內疚,反反覆覆的批評變成了一種指責,孩子逐漸失去了自我。我們要做的是引導孩子走向正確的道路,消除自身的內心障礙,做好孩子人生道路上的引路者。

其次,關於孩子塑造孩子行爲最好的時機就是孩子做出正確行爲的時候。在孩子作錯後反覆的指責只是在強化錯誤的行爲,只有孩子做出正確行爲時我們對孩子的肯定,纔是孩子積累正確行爲經驗的優選方法。千萬不要讓口頭獎勵被物質獎勵取代。

當然,書中也依舊強調關愛和理解對孩子的重要性。畢竟人類都是感情動物,或許在糾正孩子行爲之前先與孩子連接情感,處理起來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真正的陪伴,拉近的不是身體的距離,而是心靈的距離。只有我們認真的與孩子相處,才能走進孩子的世界,從而發現孩子內心深處的祕密。

世界上沒有一種包治百病的藥,也不會有一勞永逸的方法,有的是不斷探索、不斷反思、不斷提升完善的過程。要知道過程應該比結果有意義的多,不要一味追求“完美”的結果,或許放慢腳步用心享受這個過程,會有不一樣的美的收穫。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3

世上有一些人認爲,自己的一生至少要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一個有所作爲的人;還有一些人認爲,爲我們的民族和人類培養一個有所作爲的人勝過千萬個庸庸碌碌的人。每個人都知道孩子的教育是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孩子是我們民族未來的希望,他們創造歷史。正確的教育是我們的幸福,而錯誤的教育是我們的痛苦和淚水,也是我們對社會和民族犯下的罪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並伴隨其一生的。

《童年的祕密》一書,系統而全面地告訴家長如何讀懂孩子的心靈世界,有很多兒童心理學的知識內容。每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但愛是有區別的,如何科學地去愛,做好孩子愛的導師,這本書很值得一讀。蒙臺梭利女士在總結盧梭、裴斯泰洛齊、福祿貝爾等人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形成了獨特的兒童教育觀念與方法。她認爲,教育的任務就是激發和促進兒童“內在生命力”的發揮,使其按照自身規律獲得自然的、自由的發展。兒童普遍有種與生俱來的“內在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是一種積極的、活動的、發展着的存在,它有無窮無盡的力量。我們應該仔細觀察和研究兒童,瞭解兒童的內心世界,愛孩子並尊重孩子的個性,促進兒童的智力、精神、身體和個性自然發展。

在這本書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所倡導的教育方法。蒙臺梭利女士倡導的教育方法是“以自由爲基礎的教育法”,其教育又被稱爲“自由研究的教育”。自由是兒童可以不受任何人約束,不接受任何自上而下的命令、強制與壓抑的情況,可以隨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愛的活動。要用科學的方法來觀察孩子、教育孩子,就必須首先給孩子自由,以促進其自發性地表現自己。但是自由卻不等同於放縱和無限制。

“讓孩子學會辨別是非,知道什麼是不應當的行爲。如任性、無理、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礙團體的活動都要受到嚴厲的禁止,逐漸加以禁絕,必須耐心地輔導他們,這是維持紀律的基本原則。”自由卻不放任。

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感受是,我們必須保持童心。有了童心,我們才能理解學生的童趣,欣賞他們身上的童真,警惕自己不要把成人的東西強加給他們。保持一份兒童視角,自覺樹立童年意識,謹記,沒有童年,我們的人生就不完整,沒有對童年的嚮往與追尋,我們的生命將缺少一份純淨的幸福。老師,蹲下來,和學生一起童年吧。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4

初讀《童年的祕密》,剛開始打開扉頁一看主要是寫關於幼兒一些行爲及其理論,我心想這似乎跟我的實際工作聯繫不夠緊密,但看着看着,我漸漸感覺到這書中講的很多知識其實是我們作爲老師必須瞭解的,而且對我們的實際工作是很有指導意義的。

比如,書中有一段是這麼說的:“人們對兒童心理上的創傷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傷痕大多數是由成人無意識地烙上去的。”這些創傷,幾乎全部都是因爲我們不瞭解兒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們自以爲是爲了孩子好,但其實卻造成了相反的後果。好心辦壞事的例子,太多了。而《童年的祕密》裏,或者指出常識性做法的謬誤,或者提出了一些我們未曾想到過的地方,因此這本書對我們教育工作者來說非常值得一看。

我們迫不及待的教小孩子識字,剝奪了他們的樂趣。“過早地強求他們通過閱讀書本來識字也會產生一種消極的影響。追求這些並不很重要的東西會削弱他們生氣勃勃的心靈的能量。”仔細想一想,我們成人確實經常犯這樣的錯誤。以前我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學生,根本不瞭解學生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之間產生衝突。實際上,我們瞭解他們愛的方式嗎?我們瞭解孩子真的需要什麼嗎?這就使我們要完全拋棄自己的想法。用最客觀的心去觀察孩子,看孩子需要什麼,我們就給他們提供什麼樣的環境,使幼兒更好的隨着其自身的規律發展壯大,生命更加充滿活力。那我們應該如何去做呢?首先要把孩子置身於一個愉快的環境,裏面的所有東西都要對孩子很有吸引力的。作爲教師要想把課上好,首先就要把課設計好,要吸引孩子的目光,是孩子想要知道的、感興趣的!其次是教育者的沉靜。它是一種更深沉的平靜、一種空白,即我們所說的客觀的心理。不論做什麼事都要先想好再做,多去看、去觀察,少去說、去批評!孩子不喜歡一個愛嘮叨的教師。最後是要給兒童特殊的作業材料,使孩子能被材料所吸引,促使其分析和運動,從而使他們聚精會神,精力集中。兒童就會獲得一種滿足感和快樂感。這樣兒童就向正常化邁進。即學會剋制自我、平靜地生活及喜歡學習。

我們一定要懂得溫柔的呵護是愛,勇敢的放手也是愛。同時我們還要經常教育孩子讓他們明白他總會長大,總會有獨自面對社會的那一天。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5

蒙臺梭利《童年的祕密》一書,講述了童年時期是人生中的一個最重要時期,除生理髮展外,幼兒的心理髮展更需要得到重視。書中收集了許多生動而具體的例子,使人們更好的理解兒童,幫助兒童的發展,使兒童的個體潛能最充分地得以實現。

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由於成人對兒童缺乏理解,阻礙了兒童的發展,帶給了兒童很大的傷害。在成人的眼裏,孩子熱衷於一些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他們爲此感到不可理喻,他們覺得孩子的自由探索行爲是很幼稚的,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他們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對於孩子來說,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們從中得到了滿足感。比如,孩子會要求自己紐鈕釦、繫鞋帶,他們會完全沉迷在這些在大人看來是再簡單不過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嘗試、重複中探索、發現、興奮着、愉悅着,但大人們看不下去了,最後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勞。此外,由於成年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他們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看待與孩子有關的一切,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兒童身上。因此,兒童從小就被戴上無形的枷鎖,被迫按照成人的意願去執行命令,生活在父母的期待中,久而久之,他們就缺乏了自主性。

所以,蒙臺梭利覺得,一個兒童之所以不能正常的發育與成長,主要是因爲受到了成年人的壓抑。

“成年人應該受到控告”這樣一個觀點讓我覺得十分可悲。或許,很多父母都打着“爲了孩子”的旗號,卻不知,他們的行爲正在一步一步地傷害孩子。兒童不僅僅是肉體的存在,還是精神的存在。我們正確地理解兒童,適應孩子的思維,適應他們的步伐,從他們的需要出發,真正地關注他們的成長。

今天,我們更應該關注兒童的問題,在我們中國的應試教育制度下,孩子的學習壓力越來越大,爲了“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孩子除了考試、作業之外還要上各種興趣班、補習班、家教等等,試問小小的心靈是否能承受呢?事實上,孩子們都在控訴這樣的生活,可家長卻一意孤行。如何才能讓兒童在如此殘酷的社會競爭環境中,仍能保持着最初的美好呢?這樣一個沉重的問題,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思考。

而作爲師範生我們今後應該盡最多的努力幫助孩子創建一個與他年齡相適合的環境,使他們的心理生活自然地發展,傾聽孩子的心聲,把理解和傾聽孩子作爲一種職責,使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只有這樣才能維護兒童的權利,才能開闢教育的新紀元,才能真正給人類帶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