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陽童年駱駝隊》讀後感(通用5篇)

學識都 人氣:2.54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冬陽童年駱駝隊》讀後感(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冬陽童年駱駝隊》讀後感(通用5篇)

《冬陽童年駱駝隊》讀後感1

作者以樸實而純真的筆調,夢境般的語言,把我們帶入她的童年生活。如夢如幻。在作者的筆下,她就想是一名小孩子,作者把一名七八歲的小女孩所掌握的詞彙,說話的語調,童年的天真發揮的淋漓盡致。而讀者就像作者童年使的小夥伴,與她一起玩耍,擡起頭看駱駝,以兒童的角度看待問題,實爲神來之筆。值得我們學習。

另外,讓作者念念不忘的幾個童年情景,也寫得很生動。比如,作者學搜索駱駝磨牙,對駝鈴的“獨到見解”,幫駱駝剪毛,在夏天對駱駝的思念都讓讀者耳目一新。在第十五自然段,作者通過寫寒暑的回憶,對駱駝的思念都表現了作者對童年的依依流連,那駝鈴聲則是童年的美妙音樂,奏出的是一串串童年的音符,奏出的是一首首童年的歌聲,優美又優雅。

總有一日,我們也會長大成人,失去這美好的童年,但童年做的呢些傻事確實爲終身受益。

《冬陽童年駱駝隊》讀後感2

讀了《冬陽·童年·駱駝隊》之後,我知道駱駝隊停在作者家門前,爸爸在和他講價錢,駱駝在吃草,它們咀嚼的時候,上牙和下牙交錯地磨來磨去,作者看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起來了。

第一匹駱駝脖子下面有一個鈴鐺,走起路來鐺鐺地響,爸爸說駱駝怕狼,狼聽到鈴鐺的聲音就不敢侵犯了。作者說是爲了增加一些情趣。春天到了,駱駝隊走了,作者問媽媽駱駝隊去哪了,媽媽就說你這孩子總是問,冬天來了,駱駝隊就又來了。

《冬陽童年駱駝隊》讀後感3

這篇課文寫了作者的無憂無慮,竟學駱駝咀嚼和作者的天真可愛,沒錯,不僅作者有童年,我們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裏也有做過傻事,我學完了這篇課文,雖然讀的時候讀的是作者童年做過的傻事,但我的腦子裏想的'都是我童年做過的傻事。

小時候我吃西瓜的時候總是喜歡把西瓜子嚥下去,後來我聽人說只要把西瓜子埋到土裏就能發芽,慢慢長大,我想:我吃了那麼多西瓜子,喝了那麼多水,會不會現在已經發芽了,會不會把我的肚子撐破呢,怎麼辦呢?對了,西瓜有水才能長大,我一直不喝水,不給它澆水,西瓜不就不會長大了嗎。於是我一整天都沒喝水,渴的我口乾舌燥。中午,媽媽做了我最愛喝的雞湯,可是我擔心西瓜會把我的肚子撐破,所以只敢吃雞肉不敢喝雞湯。媽媽問我爲什麼,我告訴了媽媽原因,媽媽聽完哈哈大笑,對我說:“你儘管喝,出事了我負責。”我還是不敢喝,可我實在太渴了,只好大口大口的喝了起來。過了幾天我還是沒事,這幾天一直提心吊膽的我感覺很奇怪。現在想起來,當時的我實在太可笑了。

童年一去不復返,但那個天真可愛的我永存我心中,我乾的那些傻事也給了我永恆的快樂,這些美好的回憶使我終身難忘。

《冬陽童年駱駝隊》讀後感4

《冬陽·童年·駱駝隊》是一篇唯美的散文,一個個鏡頭隨着歲月流逝已經積澱成一幅幅泛黃的經典照片,它將老北京、英子的童年一一重現。然而,無論是老北京,還是英子的童年,都已經與孩子們的世界遙遠了。這篇課文自己上過不止一次,也聽過別人上這篇課文,然而過後都只覺得文章陶醉了老師,卻打動不了學生——課上得浮了。今天聽了肖紹國老師的《冬陽·童年·駱駝隊》,我猛然清醒——原來唯美的散文也可以上得紮實,原來孩子們的童年與英子的童年也有焦點。

肖老師的課儘管我不喜歡他說話的腔調,然而細細品味,尤其在課後細細回顧,卻發現有許多值得我學習與借鑑之處,因而也覺得生動了。尤其是語言文字的落實上,很值得學習。

課上肖老師着重引領孩子們學習“學咀嚼”這部分。肖老師着重抓住了“那樣醜的臉,那樣長的牙,那樣安靜的態度”,“它們咀嚼的時候,上牙和下牙交錯着磨來磨去”這幾句話來點撥。三個“那樣”,經過肖老師的處理只留有一個,讓學生比較着讀,讀出了三個“那樣”的慢節奏。“磨來磨去”這個詞,肖老師從詞的結構着手,讓學生說幾個“ABAC”結構的詞。在這裏肖老師讓孩子們回憶起兒時媽媽搖搖籃的情形、盪鞦韆的情形,造了“搖來搖去”、“盪來盪去”,貌似詞語練習,其實是激活了孩子的生活體驗。肖老師還結合肢體語言指導學生讀好這些詞,包括讀好“磨來磨去”,接着又將原句改爲“上牙和下牙交錯着磨”,學生在反覆比較中讀出了“磨來磨去”的韻味,感受到了駱駝的慢,感受到了駱駝給英子童年帶來的樂趣。這一段肖老師花了較多的時間讓學生讀,慢慢地讀,讀出了文本的韻味,讀出了駱駝的沉穩,讀出了英子的純真,所以漸漸的,醜醜的駱駝也變得可愛了。所以在這一教學環節的最後,肖老師創設情境“我站在駱駝的面前,看它們咀嚼的樣子,那樣醜的臉(那樣長的牙,那樣安靜的態度)——”學生想象說話,在學生眼前出現的駱駝變得生動了,他們和英子一樣也喜歡醜醜的駱駝,我想,如果此時駱駝就在孩子們眼前,他們也會學駱駝咀嚼的樣子的。

在“談駝鈴”這部分,肖老師的處理也很巧妙,但歸根究底還是在語言文字的落實。他與學生扮演父女,分角色讀英子和父親的對話,在對話中巧妙地提示學生關注重點字詞,比如“軟軟的,軟軟的,三天三夜,不聲不響”。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把英子的話讀出了味道,一個充滿遐想、無限純真的英子便躍然眼前。

肖老師在教學《冬陽·童年·駱駝隊》中重在語言表達形式的解讀,從落實語言文字入手,領着孩子們在慢節奏中緩緩走進老北京、走進英子的童年。相比較肖老師的課,我曾經的藉助圖片、藉助音樂爲學生創設情境,讓他們有感情朗讀的教學真的顯得空洞了。

“促進兒童與文本的視界融合”,是本次語文課堂節的主題。我有幸聽了五節課。這回一改過去女老師主打的局面,四節是男老師的課,他們有個共同點——都注重落實語言文字,注意了讀正確一個字,理解到位一個詞,紮紮實實,看似細碎,其實這一字一詞本就是理解文本的敲門磚。想來,在語文教學中落實好語言文字,何嘗不是語文教學的理性化呢?我想這也便是促進兒童與文本視界融合的有效途徑之一了。

《冬陽童年駱駝隊》讀後感5

今天,我學習了課文《冬陽童年駱駝隊》,這篇課文主要講了林海音童年時做的一件又一件傻事:

學駱駝咀嚼,體現了她愛模仿的天性;認爲給駱駝系鈴是爲了增加路途的情趣,寫出了她的天真;想替駱駝拔毛剪整齊,寫出了她的幼稚;問媽媽駱駝夏天去哪裏了,寫出了她的好奇。

讀完林海音天真有趣的童年事後,我想起了我自己曾做的一件事。

在我的奶奶家養着一隻可愛的小貓。那天,正值酷暑,人們都熱得躲在家裏的電風扇旁吹風,連小貓都懶洋洋地躲在家裏不肯動彈。我想:天氣已經夠熱了,小貓身上又有毛遮着,肯定更熱。於是,我就想給小貓剃毛。中午,大人們都在看電視,我拿出爸爸的的剃鬍刀,準備給小貓刮毛。

我拿穩剃鬍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撲向小貓。小貓飛身閃過這一擊,我穩了穩身子,繼續窮追不捨,小貓也一一飛身閃過,我氣急敗壞,放下剃鬍刀。操起大棒塑料玩具金箍棒。向小貓瘋狂殺去,小貓真是太機靈了,一見情況不對,立刻飛身上房。我想:大人們常說的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就是這個意思吧!這時大人們才發現了我這邊的情況,問我有何事。我一五一十地告訴了他們,他們竟哈哈大笑,讓我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

這就是我童年的一件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