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範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書

學識都 人氣:7.37K

“學爲人師,行爲世範”是對師範二字的闡釋。那麼,對於師範生的我們該如何做好職業能力發展的規劃?我想其根本也就在於學爲人師,行爲世範。

師範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書

一、 學爲人師

如何做到學爲人師?其重點就在於學。那麼如何學才能做到爲人師呢?

大學是一個學習知識的聖地,對於師範生更是如此。走過高考,我們遠離了中學時代;進入大學,四年後,我們又重回中學。不同的是我們由學知識轉變爲傳授知識,由學生轉變爲教師,站在那三尺講臺之上,我們如何以對?這些就是我們大學四年所要學的。

具體說來,主要包括教學技能的培養提高及以後所教學科知識的學習。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副所長崔允說:“要求每一個師範生不僅要系統掌握所教學科的基礎理論和知識結構,而且要能夠熟練應用各種教育教學方法,這樣才能更好地向一個優秀的人民教師發展。”他指出,我國現有教師教育課程設置存在的兩個問題:一是師範生專業過於強調學科課程,教育專業課程在學科機構中比重偏低;二是作爲培養教師職業能力的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法老三門,充斥着基本概念、原理等抽象詞語。由此帶來的結果不難看到,一方面造成了教師教育能力低下;另一方面,教育類課程成了學理研究,從而影響了師範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對於這些問題,我們在希望學校、教育部改變師範生教育教學科目分配的同時,更要在學習中努力提升自我的教學能力。

一方面,關於教學技能,主要包括課堂教學技能和課外教學技能。對於課堂教學技能,我們師範生應重點培養髮展自身的導入技能、語言技能、講解技能、提問技能、演示技能、板書技能、變化技能、強化技能、課堂控制技能、結束技能。因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就要進行知識的導入、知識的講解、課堂的互動、知識的板書、知識的靈活應變、課堂時間和知識的合理分配以及課程的結束等。那麼,以何種方式導入所要學的知識,如何講解知識才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習,課堂互動中提什麼問題能夠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如何靈活應對教學中學生提出的問題,如何控制好課堂時間和知識的分配,怎樣板書纔能有利於學生理解知識以及如何結束這一堂課?這些都是我們必須掌握的基本教師課堂技能。並且,我們也要掌握好組織各種課外教學和活動的能力,因爲課外活動也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一部分,在大學裏,我們有很多這樣培養自己組織活動能力的機會。

要想成爲一名優秀的21世紀人民教師,我們在提升自我教師技能的時候,要爲自己定位,我們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開發者、引導者,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純粹的知識傳授者。在21世紀的今天,要創新就要重視培養我們下一代的自我學習能力以及創新性學習能力。基於此,相應的教學方式也應由講授式和灌輸式向啓發式、案例式、探究式轉變。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索發現的積極性。

因此,在大學四年的學習中,我們師範生應注重一下幾個方面技能的培養:一、三字一話,即粉筆字、鋼筆字、毛筆字和普通話。這些是一個教師最基本的職業技能。師範生可以自發組織相關技能的培訓及測試; 二、教師形象、衣裝的設計; 三、課外活動的組織和策劃,因爲中學裏,各種比賽、晚會等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我們應該注重專業知識的學習。只有學好了所教學科的知識及其系統結構,才能在以後的教學生涯中靈活自如地引領學生學習,才能輕鬆地解決學生所提的各種相關的疑問。也許,對於知識量,我們完全足以來教導中小學生,但我們現在學習的是其思想以及理論,缺少了這些,我們也就缺乏相應學科的素養,而大學正是我們培養自己專業學科素養的時候,我們怎能不全力以赴?

而且,爲提升自我知識面,使我們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在所學專業領域進行學習、探索,我們也應該注重專業課知識的學習。

此外,在這個科技發達的時代,多媒體化教育也將是未來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培養教學技能的同時,我們應努力多媒體技術,提升自己在這方面的技術水平,爲以後的多媒體教學打基礎。

二、 行爲世範

如何行爲世範

古人曾說:“修猶切磋琢磨,養猶涵育薰陶。”任何一個人實際上都在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進行着自我修養。人民教師所從事的事業是塑造我們社會主義下一代新人的崇高事業,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因此其思想修養也就顯得更爲重要。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指出:“首先是教師品格的陶冶,行爲的教育,然後是專門知識和技能的訓練,不經過這樣的步驟,任何一個教師也不能夠成爲很好的教師。”在德才中,德是解決爲誰服務的方向問題,纔是解決爲誰服務的本領問題,德調節着才的運用,起着靈魂和統率的作用。一個老師的言行舉止嚴重影響着學生的成長以及發展,一舉一動也在不經意間無形地影響着學生。德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近年來,學校也很注重德育工作建設,相應地採用了很多途徑。如定期開展時事政治課;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舉行各種有教育意義的團組織活動;進行團幹培訓以及黨校培訓等,學校通過這些途徑來增強學生的道德水平。雖然如此,但關鍵還在於我們自己,只有我們積極用心參與,才能真正在學習、活動中提升自我修養!

職業生涯規劃的“三定"原則

首先要“定向”。方向定錯了,距離目標會越來越遠,還要重新走回頭路,付出較大的代價。

在通常情況下, 職業 方向由本人所學的專業確定。但現實的情況是,很多人畢業後,並不能完全按照自己所學的專業來選擇工作,“學非所用”的情況比比皆是。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認真考慮,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崗位。有些學子在學校裏讀了雙學位,拿了幾種職業等級證書,就業時就比別人多了幾個機會。

二是“定點”。所謂“定點”就是定 職業 發展的地點。比如有些人畢業後選擇去大城市,有些選擇到中小城市發展,有的則選擇去邊疆、大西北,這都無可厚非。但應該綜合多方面因素考慮,不可憑一時衝動。比如有的人畢業留在大城市,認爲那裏經濟發達,薪資水平較高。但忽略了競爭激烈、觀念差異、心理承受能力,甚至於氣候、水土等因素,結果時間不長又要跳槽。頻繁更換地點,今天在這,明天到那,對職業生涯弊多利少。

三是“定位”。擇業前要對自己水平、能力、薪資期望、心理承受力等進行全面分析,做出較準確的定位。不可悲觀,把自己定位過低。更不要高估自己,導致期望值過高。不要過分在意公司的名氣,薪資的高低。只要這家公司、這項專業崗位適合自己,是自己所向往和追求的,就應該去試一試,爭取被錄用。確立從基礎做起,逐步積累經驗,循序漸進,謀求發展的思想理念。這樣對你的職業生涯會有好處。

除了這“三定”,其實還有很重要的“一定”,就是“定心”。心神不定,朝三暮四,怎能準確地“定向、定點、定位”呢 ! 因此,無論做什麼,都需要“定心”。

其實,“三定”就是解決職業生涯設計中“幹什麼”、“何處幹”、“怎麼幹”這三個最基本的問題。這三個問題解決好了, 職業生涯 發展就會比較順利。

職業生涯發展的關鍵

職業生涯發展的關鍵。近87.1%的職業生涯呈現這樣的軌跡:前2-4年處在基層職位,第5-6年初任主管,第7-9年出任經理或高級經理,第10-12年任總監或副總,第 13-20年間坐上總經理的位置。

工作第一年:初入職場,褪盡青澀

告別校園,如何由學生轉型爲獨立的職業人,這是工作第一年的首要任務。作爲職場新人,需要克服個人想像與社會、公司實際情況的落差所帶來的.不安全感,以適應企業軟硬環境,掌握工作的規則和程序;在聽從上司、同事指導與管理的同時,獲得公司及他人的認同。這好比蛹蛻變爲蝶的歷練,工作第一年的心路發展過程是艱辛的,但結果卻是美好的!

工作第三年:明確定位,術業有專攻

工作若干年後,你便成爲獨立的職業人,應該在公司內部找到成爲某一方面專才的定位。如果說,大學畢業選擇的第一份工作有其偶然性與盲目性;工作兩、三年後,你應該能夠根據自我認識、發展潛能重新評估自己的職業目標與方向。如果在這一階段,你發現自己不適合當前的職業或對現有的工作沒有興趣,及早轉換職業是上上策。

工作第五年:專家VS管理,孰輕孰重?

時光荏苒,你已成長爲主管,由一個“勞力者”轉變爲“勞心者”,不再拘泥於“二傳手”的角色;主要任務是培訓他人,提出建議,與企業內其他部門接觸,領導、管理項目小組工作。近70.4%的職業人跌倒在“職業長跑”的第五、六圈中,因爲這個階段需要學會爲他人負責,從他人的成功中獲得滿足。在這個階段,如果你不能承擔管理角色的話,應該確立作爲某個領域專業人士的角色,並從橫向發展中獲得機會。

的確,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扮演好管理者的角色,就像本色演員與性格演員一樣,兩種角色的差異常常令“貪心”者兩頭不討好。顧旻就是這樣,他困擾於是走技術研發道路呢,還是衝刺管理職位?主管與普通員工的角色存在着很大的差異,主管及經理需要經常扮演“惡人”糾正手下人的不當行爲,即使這人曾經是你很好的朋友。若按技能、經驗與職級的匹配原則看,主管人員應該“輕”專業,“重”管理(協調、溝通、激勵與監控)能力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