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學教師資格證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預測模擬卷

學識都 人氣:3.15W

一、單項選擇題 【下頁有答案】

最新中學教師資格證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預測模擬卷

1.人的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徵表明了個體的發展具有( )。

A.順序性

B.階段性

C.不平衡性

D.差異性

2.“理想和未來”是人生哪個階段的重要特徵。(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3.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發展或不良品德的克服要經過多次的培養或矯正訓練,不能操之過急,這表明德育要遵循( )。

A.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長期性和反覆性規律

B.學生的知、情、意、行諸因素統一發展的規律

C.學生思想內部矛盾轉化的規律

D.學生在活動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規律

4.編寫教科書的直接依據和國家衡量各科教學的主要標準是( )。

A.課程

B.課程標準

C.課程計劃

D.課程目標

5.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計劃應該具有的三個特徵是( )。

A.強制性,基礎性,科學性

B.強制性,普遍性,科學性

C.科學性,普遍性,基礎性

D.強制性,普遍性,基礎性

6.桑代克總結的三條主要的學習規律不包括( )。

A.準備律

B.練習律

C.實用律

D.效果律

7.在條件反射研究基礎上,巴甫洛夫總結的學習規律不包括( )。

A.獲得與消退

B.刺激泛化

C.分化

D.同化

8.提出動機的強化理論的心理學家屬於學習理論流派裏的( )。

A.行爲主義

B.格式塔

C.認知主義

D.建構主義

9.美國心理學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認爲,最有利於提高學習效果的動機水平是( )。

A.低水平

B.高水平

C.中等水平

D.極高水平

10.“聞一知十”、“觸類旁通”指的是學習中的( )。

A.定勢現象

B.遷移現象

C.記憶現象

D.應用

11.學與教的過程中傳遞的主要信息是( )。

A.教學媒體

B.教師

C.教學內容

D.教學方法

12.埃裏克森認爲,12~18歲的發展任務是培養( )。

A.自主感

B.主動性

C.勤奮感

D.自我同一性

13.專家型教師通常是用( )方法,慢慢地引入要講的教學內容。

A.開門見山式

B.迂迴曲折式

C.導入式

D.實驗式

14.我國古代醫書《內經》中就有“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記載,這說明情緒情感具有( )。

A.動機功能

B.調控功能

C.健康功能

D.信號功能

15.人格發展階段理論的提出者是( )。

A.皮亞傑

B.柯爾伯格

C.埃裏克森

D.華生

16.學生將茄子、白菜、菠菜等歸納爲“蔬菜”,這樣的學習屬於( )。

A.符號學習

B.連鎖學習

C.概念學習

D.辨別學習

17.學習程度需達到( ),學習效果才最佳。

A.50%

B.100%

C.150%

D.200%

18.教師資格的認定程序不包括以下哪一種?( )

A.提出申請

B.受理

C.參加資格考試

D.頒發證書

19.下列選項中說法錯誤的是( )。

A.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

B.教師的專業化嘗試是從建立專門的師範培訓機構開始的

C.將每年的9月l0日定爲教師節是在1988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上確定的

D.對於非師範院校畢業或者教師資格考試合格的公民申請認定教師資格的,應當進行面試和試講

20.在技能學習的最初階段,( )對技能學習有非常明顯的促進作用。

A.知識

B.能力

C.練習

D.活動

21.教師備課和上課的主要依據是( )。

A.教學計劃

B.教學大綱

C.教科書

D.教學參考書

22.學生的思想品德是在( )中形成和表現出來的。

A.上課

B.讀書和作業

C.活動和交往

D.談話和討論

23.決定教育的領導權的是( )。

A.生產力

B.政治經濟制度

C.文化

D.科學技術

24.中國古代“外鑠論”的代表人物是( )。

A.孔子

B.萄子

C.孟子

D.老子

25.學生具有發展的可能性與( )。

A.現實性

B.潛在性

C.可塑性

D.普遍性

26.學校教育的基礎是( )。

A.學生

B.班級

C.知識

D.課程

27.教育與教學的關係是( )。

A.部分與整體

B.後者包括前者

C.整體與部分

D.前者包括後者

28.( )是教師教學的起始環節,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

A.備課

B.上課

C.課外輔導

D.作業的檢查與批改

29.德育工作的出發點是( )。

A.德育意義

B.德育內容

C.德育目標

D.德育任務

30.對教育結構的變化具有制約作用的是( )。

A.專業結構

B.學科結構

C.科技結構

D.生產力水平

二、辨析題

1.教學中應用首尾時間來處理課堂紀律問題、整理材料之類的事。

2.思維越靈活,相關的知識經驗越豐富,就越能多角度地分析問題,提出越多的合理假設。

3.態度可以影響某些行爲的出現,有什麼態度就有什麼行爲。

4.行爲塑造法的優點是可使獎勵的數量與學生良好行爲的數量、質量相適應。

5.課堂裏的人際關係對課堂氣氛沒有影響。

6.“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明學習方法比傳授知識更重要。

7.古代斯巴達的教育目的是培養有文化修養和多種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諧發展,教育內容豐富,方法靈活。

8.20世紀以後,義務教育普遍向高等教育延伸。

9.杜威強調教師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所以他的教育理論也被稱爲教師中心理論。

10.西方古代教育以埃及和雅典最爲典型。

三、簡答題

1.簡述中學生心理髮展的幾個基本特點。

2.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態度與品德?

3.簡述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的意義。

4.簡述中學教學方法的主要特點。

5.簡述世界課程改革的基本趨勢。

6.簡要分析知識學習的過程。

四、材料分析題

1.有三位分別來自中國、日本和美國的老師教孩子畫蘋果。

中國老師走進教室說:“同學們,上一節美術課,我們學習了畫水杯,這一節課我們學習畫蘋果。大家先觀察我是怎樣畫的。注意,先畫一個正方形,注意,這個正方形要畫的輕一些,因爲最後要擦掉……好了,老師畫完了。現在請大家拿出美術本開始畫,注意我是怎樣畫成的。”一中國學生一次就畫出了最像蘋果的“蘋果”。

日本老師手拿着一個蘋果走進教室:“同學們,這是什麼?……對,這是蘋果,大家喜不喜歡?如果喜歡,大家可以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但這個蘋果不能吃,因爲只有一個,而且我們這一節課要學習畫蘋果。”然後,將蘋果放在講臺上,“現在,大家可以畫蘋果了。”――蘋果還在,學生有了觀察的對象,第一次畫得可能像梨,第二次畫得就有些像蘋果了。

美國老師提着一籃子蘋果走進教室:“同學們,這是什麼?……對,這是蘋果。大家喜不喜歡?如果喜歡,大家可以上來拿一個。”同學們各自拿了一個蘋果,老師接着說:“大家可以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玩一玩。這些蘋果老師都洗乾淨了,如果喜歡,還可以把它吃掉。”一段時間過去,許多同學已經吃掉了蘋果。這時,老師開始佈置任務:“同學們,我們這一節課要畫蘋果,現在請大家在自己的本子上畫上蘋果。”一蘋果已經吃掉了,學生第一次畫得可能像南瓜,第二次可能像梨,第三次畫得纔有點像蘋果。結合本案例回答,三位分別來自中國、日本和美國的老師在上同一節畫蘋果的課上,他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存在着什麼差異?

2.宋朝王安石寫過一篇《傷仲永》的短文,說金溪有一個叫方仲永的少年,5歲時就能作詩,但後來由於他父親沒有及時教育,使他到十二三歲時寫的詩就不如以前了,到20歲左右,則“泯然衆人矣”。

用遺傳、環境、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理論分析。

  參考答案及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B。

2.C【專家解析】“理想和未來”是青年期的重要特徵。青年期是個體身心發展逐步走向成熟的時期。

3.A【專家解析】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長期性和反覆性規律要求在品德形成和不良品德的克服中不要操之過急,要經過多次的培養和矯正訓練。

4.B【專家解析】課程標準是編寫教科書的直接依據和國家衡量各科教學的主要標準,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

5.D【專家解析】由義務教育的特徵可知。

6.C【專家解析】桑代克總結的三條學習規律是:準備律、練習律和效果律。

7.D【專家解析】巴甫洛夫總結的經典性條件反射規律是:獲得與消退、刺激泛化與分化。

8.A【專家解析】學習動機的強化理論是由行爲主義學習理論家提出的。

9.C【專家解析】美國心理學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認爲,中等水平是最有利於提高學習效果的動機水平。

10.B。

11.C【專家解析】教學內容是學與教的過程中傳遞的主要信息。

12.D【專家解析】此時的主要任務是形成有關自我的一致性形象,即自我同一性。

13.C【專家解析】專家型教師常常用導入式方法引出要講的教學內容。

14.C【專家解析】我國古代醫書《內經》中就有“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記載,這說明情緒情感具有健康功能。

15.C【專家解析】埃裏克森認爲,個體人格的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經歷8個順序不變的階段,據此形成了人格發展階段理論。

16.C【專家解析】概念學習是指學會認識一類事物的共同屬性,並對同類事物的抽象特徵作出反應。

17.C【專家解析】學習熟練程度達到150%時,記憶效果最好,超過則可能會出現“報酬遞減”。

18.C【專家解析】參加資格考試不屬於教師資格認定程序的範圍。

19.C【專家解析】1985年1月21日,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決定,每年9月10日爲教師節。

20.C【專家解析】練習是技能形成的基本條件,技能是通過練習而形成的。

21.C【專家解析】教師備課、上課,必須熟練地掌握教科書的全部內容。

22.C【專家解析】沒有社會活動和交往就沒有社會道德,也就沒有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

23.B【專家解析】在階級社會,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

24.B【專家解析】苟子認爲,人性本惡,所表現出來的善是教育的結果,所以是外鑠論的代表。

25.C【專家解析】學生在身心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各種特徵都處於變化中,具有極大的可塑性。

26.D【專家解析】課程是學校教育的基礎。

27.C【專家解析】見大綱關於教育與教學關係的表述。

28.A【專家解析】備課是教師上課前的準備,教學是從備課開始的。

29.C【專家解析】德育目標不僅決定德育內容、形式和方法,還制約德育工作的基本過程。

30.D【專家解析】生產力的發展不斷引起產業結構、技術結構、消費結構和分配結構的變革,與此相適應,教育結構也將隨之發生新變化。

二、辨析題

1.錯誤。專家解析:學習活動開始和結尾效果較好,因爲它們只受倒攝抑制或者前攝抑制的單重影響,所以不應處理瑣碎的事而應學習重要的新概念。

2.正確。專家解析:在這樣的前提下問題解決的可能性較大。

3.錯誤。專家解析:態度可以影響某些行爲的出現,但二者不是一一對應關係。

4.錯誤。專家解析:題於闡述的是代幣獎勵法的優點。

5.錯誤。專家解析:課堂裏的人際關係直接影響着課堂氣氛。

6.正確。專家解析:教給學生知識是重要的,但教會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更重要。

7.錯誤。專家解析:題幹所指是雅典的教育。

8.錯誤。專家解析:20世紀以後,義務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

9.錯誤。專家解析:杜威強調的是兒童在教育中的地位,所以他的教育理淪也被稱爲兒童中心論。

10.錯誤。專家解析:西方古代教育以古希臘的斯巴達和雅典最爲典型。

三、簡答題

1.(1)發展的連續性與階段性。(2)發展的定向性與順序性。(3)發展的不平衡性。(4)發展的差異性。

2.(1)有效的說服。(2)樹立良好的榜樣。(3)利用羣體約定。(4)價值辨析。(5)給予恰當的獎勵和懲罰:①選擇適當的道德行爲;②選擇恰當的獎勵物;③強調內部獎勵。

3.(1)預防精神疾病、保障學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其人格健全發展的需要。(3)對學校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的配合與補充。

4.中學教學方法的特點有:(1)師生之間在運用教學方法時的互動和聯繫加強。(2)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方法逐步增加。(3)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和相互配合。

5.(1)課程結構日趨合理化。(2)課程內容日趨綜合化。(3)課程形式日趨多樣化。

6.知識學習的過程包括知識獲得、知識保持和知識提取三個階段。在獲得階段,新知識進入短時記憶系統,與長時記憶系統中被激活的相關知識建立聯繫,從而出現新意義的建構。在鞏固階段,新建構的意義儲存於長時記憶系統中,如果不進行深層的認知加工,這些信息就會出現遺忘。在提取階段,個體運用所獲得的知識回答各類問題,並應用這些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使所學知識產生廣泛遷移。

四、材料分析題

1.案例反映了中國、日本和美國在基礎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具體分析如下:(1)中國、日本和美國教育理念存在的差異。

從本質上來說,中國、日本和美國教育理念的根本差異是側重於創新還是側重於打基礎。中國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種模式教育,學生是多學、多練、多記、多考,培養孩子吸收知識、學習行爲和接受能力。日本的教育強調創新和基礎相結合,日本教師不僅注重學生個體創造性和發散思維的培養,要求學生能夠自主地進行學習和創新,能結合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同時注重傳統的教學方式。美國則側重於強調創新精神,強調個人主義,是一種精英式的教育,學生是多看、多想、多幹,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獨立的思考能力、創造性、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以致用的實踐能力。(2)教育方式存在的差異。

中國的學校教育方式偏向於應試教育的方式,注重用最終的考試來評價學生,標準則是考試的結果,而不注重學生學習過程。日本學校教育的方式偏重於獨立性和個性化教育,學校通過傳授的知識教授與活動興趣課程的安排,促進學生意志力、創造力的培養。美國的學校教育方式比較多樣化,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也多樣化,並且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在教學方式上,將知識的傳授和問題的解決結合在一起,注重在學生活動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積極解決問題的能力。

中國和美國的基礎教育,不能簡單地說哪個好。在教學過程中,對中國學生,應該讓他們多創新,對於美國學生,應該讓他們打好基礎,這樣互相彌補是最恰當的,優勢的相互融合纔是最優的。

2.【答案要點】方仲永的事例說明,遺傳素質好的人,如果離開後天的環境、教育和主觀努力,是不能得到充分發展的。人的知識、才能、思想、觀點、性格、愛好、道德品質都是在後天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形成的。如果離開了後天的社會生活和教育,遺傳素質所給予人的發展的可能性便不能變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