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者演講有哪些技巧

學識都 人氣:1.49W

無論你是一個黨政機關的領導,還是一家企業的總裁,無論你是一個班級的班長,還是一個旅遊團臨時推舉出來的負責人,你都有機會,也有必要做演講,那麼你的演講是否受聽衆歡迎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了領導者演講的技巧,希望能夠幫到你。

領導者演講有哪些技巧

領導者演講的技巧

一、言語表達的感染力

這是對領導者更高一個層次的要求。它不僅要求領導者能夠明白、曉暢地表達思想內容,而且,更進一步要求能夠激發追隨者內心強烈的情感共鳴。

二、言語表達的邏輯性

這是思辨邏輯性的外在表現,要求領導者言語表達時,必須按照通常的邏輯表達方式或追隨者所能理解的邏輯方式進行表達,儘量實現思維與語言的同步化。

三、言語表達的準確性

人們的思維過程是一個內省過程,故可以直接把握觀點、思想的本質。然而,在言語表達時,則必須以對方能夠清晰接受爲目的,爲此,準確的遣詞造句就是基本要求。

四、框架高度概括、條理清晰

領導講話總的來說都愛講出個一二三四,甲乙丙丁,ABCD,這是條理性,比如在開會的時候,就是這樣的,討論一個事件,解決兩個問題,發表三點意見等等。而高度的概括性就是要求講話的框架具有高度的語言概括性,這裏有兩層意思:一,在條理性的基礎上,用數字化的方式,來進行概括。比如對於今年的工作,一個目標、兩個達標、三項跨越;二層意思就是玩文字遊戲,如:我心目中的好官,要我來說的話就是四個字,那就是高遠定正。高就是站的高看的遠,定就是要堅定不移的站在人民的立場,爲老百姓說話,正就是要方向正確,自身正直,一身正氣爲人民服務。

五、內容深入淺出、旁徵博引

領導講話總有其目標性,一段講話是否達到了它的預期目標,要看它是否被聽衆所理解、所接受。聽衆理解了、接受了,才能明確自己的行動方向。反之,聽衆一頭霧水,似懂非懂,是不可能配合領導者採取行動的。領導講話的這一特性決定了領導講話必須事先站在聽衆的角度上,依據聽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聯繫實際、深入淺出。陳毅同志在1961年發表的《在戲曲編導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對“侷限性”問題的解釋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例。在講話中,爲了說明侷限性,他列舉了曹操、陶淵明、武則天、曾國藩等人的事例。通過對這些具體歷史人物的精當中肯的分析和評價,既做到了聯繫實際,又做到了深入淺出,使“侷限性”這一本來深奧抽象的命題變得淺顯易懂,聽衆始終聽得津津有味,絲毫不覺得枯燥難懂。

六、內容充實具體、言之有物

要做到這一點,領導必須在講話前做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這是由領導的特殊身份和作用所決定的。領導者是被領導者行爲方式的引導者。講話者在開口前如果不瞭解聽衆的心理,就不可能做到講話內容充實具體、言之有物、擲地有聲。現實中不難看到一些領導由於事先沒有做好深入的調查研究,當在公衆場合被邀請講話時,就會出現支支吾吾、左顧右盼、四處求援的窘態。這樣的講話不僅不能起到引導和感召羣衆採取行動的目的,反而使自身形象和威信在羣衆中大打折扣。戰國時的張儀爲推行“連橫”立下了汗馬功勞,被譽爲有“三寸不爛之舌”。他之所以能所向披靡,一個重要因素是他言之有物,講話內容充實具體。他充分了解各國的形勢和軍事力量,瞭解各國國君和將士的心理,從而對自己的遊說目標非常明確,使被勸說者心悅誠服。

七、語言的樸實無華、感情真摯

一個人不可能沒有情感,只要他一開口,總是在試圖以自己的情感影響別人。我們常說,“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通情才能達理”,“感人心者莫先手情”。真摯而健康的情感可以感染聽衆,使之按照講話者的意願去行動。伴隨真情實感的必定是樸實無華的言詞,過多的言語修飾有時會削弱情感的真摯度。澳門特首何厚鏵在1999年的選舉中獲勝。在參選前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當記者讓他談談對澳門的認識、對自己參選的認識時,他說:“澳門是我生活、家庭和事業的根基,澳門的一切,伴隨着我長大。澳門人的思想,薰陶我的性格;澳門人的憂樂,與我息息相關。我對澳門發自內心的熱愛和歸屬感,鞭策我要貢獻所長。在澳門重投祖國懷抱之際,我身爲一箇中國人,理應當仁不讓,竭盡所能,以自己的一份熱忱,來承擔這一歷史使命。”“我的參選是澳門人給我的一個機會,容許我把自己對澳門的深厚感情進一步昇華,變成無私的奉獻。”短短的幾句話裏,既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對選民的曲意逢迎,有的是自己對澳門發自內心的熱愛,合情合理,不能不使聽衆爲之動心、爲之折服。

八、印象真誠坦率、言行一致

普希金說過:“用語言去把人們的心靈點亮!”講話時怎樣才能用語言把聽衆的心靈點亮呢?筆者認爲,應當以坦誠的`態度,說真心話、實在話,道出真實的感受。一個成功的領導者往往是不隱瞞自己對具體事物的觀點和認識的,在對羣衆的講話中,總能給人留下真誠坦率的印象。如果羣衆發覺你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他們就不會再信任你。領導的話講得越具體、真誠、坦率,越能贏得羣衆的信賴;話講得越抽象,離具體事物越遙遠,給羣衆留下的印象越淺,贏得的信任度越低。

拓展:成功演講的技巧

一、洞悉人心

古人講,“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想說服聽衆,必先了解聽衆,把握其心理活動。要在講話前摸清他們的心理現狀是什麼?興奮點是什麼?心理疑點是什麼?有哪些心理需求?等等。尤其要了解其心理特點和弱點,進而抓住要害,一語中的,使其產生心理震撼。這是攻心的關鍵之關鍵。

如深圳市委書記李鴻忠同志的講話:

實事求是地講,無所用心、一心二用、心有旁鶩、不負責任、不想正事的問題,在少部分領導幹部身上確有所表現。有的同志主業餘業不分,玩物喪志。他們本來身處疾風暴雨的環境,工作任務相當繁重,問題迭出不止,但本人愛好不減,玩興不減,熱衷古玩鑑賞之類,不務正業、不務政業,或者工作中頻頻出事、問題不斷時,心不焦、氣不急,不着急、不上火……

李鴻忠針對幹部作風中存在的問題,一語中的,切中關鍵,給人震撼力。

《三國演義》中的劉備,文不過諸葛,武不過關張,但他卻成爲蜀漢開國君王,有人分析說,他特別善於攻心。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白門樓勸曹操殺呂布。

呂布被五花大綁押上白門樓,對曹操說:“以明公之雄才偉略,若能讓呂布爲將,輔佐明公,定能橫行天下。”

此時,曹操猶豫不決,轉身問一旁的劉備有何高見。

劉備稍加思索,說:“公獨不見丁原、董卓之事乎?”

一句話,提醒了曹操:呂布是隻虎,此人只能除之而不能養之。於是便下令將呂布縊死。這裏,劉備引用呂布殺害兩位義父的事例,告訴曹操呂布是個不可信之人,留在身邊必成禍患,不如早殺之。曹操生性多疑,劉備正是抓住了他這個心理弱點,一語中的,切中要害,使之處死呂布。

二、抓住人心

說服聽衆,必先讓聽衆對你關注,願意聽你的講話。否則,只能是“瞎子點燈白費蠟”吸引聽衆的注意力,需要從講話者自身和聽衆的心理兩個方面來把握。

就自身來說,講話者必須表現出一定的“特質”,而且這種“特質”應被聽衆所喜好的,只有這樣才能引起聽者的注意。在這方面,領導者的“權”和“威”在講話中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威”,領導者特有的人格魅力是增強講話效果的一個關鍵。

就聽衆心理的把握來說,要預防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偏離講話主題等傾向,想辦法牢牢把聽衆的心抓住。不成功的講話,往往是因爲聽衆不能專注於一個話題,不時分心於其他事情。在講話中我們應注意這一點,善於用適當的話語時刻抓住聽衆的心,使其對講話持久關注。

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一是講一些容易讓人思考的問題。一個善於講話的人,不會獨自滔滔不絕“滿堂灌”,而是想方設法地讓聽衆與自己一起思考,一起討論,持久關注。“自拉自唱”獨角戲式的講話註定不受歡迎,如果聽衆始終處於“懶惰”狀態,不利於講話的成效,我們必須善於調動聽衆思考的積極性。比如,不斷提問、旁敲側擊、一語雙關等等,都是很好的方法。

二是講一些讓聽衆得到某種滿足的問題。領導講話,很多時候都是總結部署具體工作、闡述某種觀點,講話內容可能枯燥無味,聽衆不一定感興趣,若要打動聽衆,說服聽衆,就必須拿出一定的措施,讓他接受講話內容。讓聽衆得到心理滿足就是一個好方法。誰都不願意聽不好的話,誰都不願意爲自己不感興趣的話題浪費太多時間。可是,如果先稱讚他一番,給他“高帽子”戴(當然是善意的、實事求是的),讓他高興了,那情況就可能會改變了。

三是講一些大家非常關心關注的問題。在講話時,要根據大家的心理需求,講一些大家最爲關心、最想了解、最想得到幫助解決等方面的問題,就容易抓住人心。筆者曾在報紙上看到這樣一則真實消息:某市安全生產工作會議上,市長痛心疾首地大講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安全形勢的嚴峻性,部署安全生產工作,可是臺下卻有人睡覺、打電話、玩遊戲,其中包括某局局長在內。當時記者主要從“聽會者不認真”這個角度發了稿子,結果引起巨大社會反響,被點名的某局局長也免職。但我們從講話者的角度來分析,如果講話者進一步研究聽衆心理,講那些聽衆非常關注的關鍵環節,而少講一些大而空的東西,並且注意引導聽衆積極思考,結果肯定會不同。

三、打動人心

講話的最終目的,是要從道理上說服別人,而要說服別人,就需要將自己的意圖、將自己的話語材料精心組織起來,把要說的道理說清楚、說透徹,說得對方無法反駁,無法拒絕。

一是要有真情。情與理的巧妙結合,是提高講話水平的一個基本要求,是增強講話說服力的根本保證。如果您想在講話中說服對方,讓對方動心,就試着先去用真情打動對方,再用道理說服對方。

二是要有氣勢。當然,這不是指聲音大、語速快、滔滔不絕如河水洶涌,也不是指盛氣凌人,壓倒對方。講話的氣勢首先在於流暢,把想說的材料以一種非常有邏輯性的語言表達出來。其次是要嚴謹,前後內容絲絲入扣,不要有太多的破綻,不要出現前後的矛盾。一個講話既流暢又嚴謹的人說出來的話,即使語速不快,聲調不高,也能形成一種娓娓道來、引人入勝的美好感覺,從而形成氣勢。

三是要有權威。要從根本上說服聽衆,關鍵要使自己的講話具有權威性,使聽者不能不信。在講話中多引用權威人士的話語,能夠有效地增加語言的說服力。人都有崇拜權威的習慣性心理,一個執拗己見的人,和他怎麼講都說服不了他,或許和他舉一個非常權威的人的例子,他就不會再執拗了。在《戰國策》中,遊說列國的說客們經常運用這種方法去說服各國君王接受自己的觀點,往往取得巨大成功。著名的《諫逐客疏》就是一例,李斯作爲一個被放逐的對象,並沒有強調逐客令對異國人才的打擊,也沒有強調異國人才對秦國的奉獻,而從秦國利益出發,注重強調如果驅逐了這些異國人才,秦國將蒙受什麼損失,同時秦國的敵國將得到什麼好處。秦王志在統一天下,或許並不關注國內得失,但卻很在意敵國力量的消長。李斯的諫書正說到了秦王的痛處,也是秦國利害關係最關切的地方。秦王即使再討厭國外人士,也不敢反駁了。曾被列爲驅逐對象的李斯留了下來,後來成爲了秦國的丞相。

四是要有誠意。原天津市市長戴相龍在全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工作會議上,對城市管理問題這樣講:天津解放五十多年了,城市垃圾亂堆、小攤小販亂佔就真的管不了?加強市容管理是政府的本分和人民的基本需要。我每天上班,不總走一條路,就想多看看。羣衆住不安穩,走不出去,發生火災,消防車進不去,怎麼行?我這裏有三十多封市民的來信和電子郵件,我給大家讀幾段……市容比較差,羣衆有意見,外地有反映。沒讀到的,不等於你那裏沒有問題,這是我隨機抽取的。我有責任。我來天津工作兩年多,抓得不夠,抓得不狠,向你們檢討。

這段講話,作爲中央直轄市的一市之長,講得這麼情真意切,讓人感到很親切,很實在,令人感動。

要使講話說服聽衆,能夠打動人,還應注意提供一些能夠使得講話具有說服力的最可靠的方式。如果每隔幾分鐘就在講話中插入一個小故事、提一個問題或者聯合使用下面的手段,你便能吸引聽衆積極參與,並始終將其熱情維持在相當高度。

——使用典故。或引用偉人經典著作,或引用歷史典故、古詩、格言、民諺等,更多的是引用上級文件、領導講話的重要觀點,來增強講話的深刻性。

——使用反比。就是通過正反兩種情形、前後兩種情況變化的對比,揭示問題的癥結和原因所在,使人們加深對道理的理解。很多不便正面解釋的問題,不妨尤其反面來闡述。

——使用事例。就是善於選擇有代表性的事例闡述問題。這樣能爲你的觀點增加分量,並表明你的陳述的客觀性。如果缺乏事實的依據,你就沒有信用度可言。當然,也要注意,不要引用過多事實,避免聽衆厭煩。

——使用類比。就是以相似之物分析其相似點和緊密之處。暢銷書作者理查德斯澤博士談及醫藥時,這樣寫到,“外科醫生撫摸着患者的心臟,就像手裏攥着一隻小鳥”。類比不僅使講話生動形象,而且有時類比還會產生幽默來,給人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

——使用數字。數據能起到驚人的強調作用,要善於通過具體的統計數字、數據來進行分析或論證。由於其簡潔性,而且在許多技術型講話中都是非用不可的。但是數字本身不能和聽衆交流。有些數字的數目太大,因此需要進一步解釋。出色的講話者會把抽象的數字變成形象的比喻,既便於理解,又增強生動性。

——使用個人經歷。自己的經歷最有說服力,因爲親身經歷,所以無可質疑。領導者如果這樣講,“我昨天接待了一批上訪羣衆,他們反映……”、“今天我看見……”、“我看到河水,污染得很……”,這樣講,肯定會有說服力。當然,爲了證明某個觀點,有些經歷的提出只是進行補充說明而非必需。許多領導者用個人的經歷和聽衆建立融洽的關係,或者進一步印證論點,效果很好。應注意,引用的經歷必須是聽衆感興趣的事,並能對聽衆造成影響。

有人說,講話者站在臺上就是商人,你的商品就是你的信息,你要做的就是將它們推銷給你的聽衆。你的聽衆或許能夠暫時被你吸引,但要想長久地保持這種狀態卻並非易事,因爲他們的注意力會不斷髮生變化。因此在講話中你必須始終記得我們前面所反覆強調的:你要洞悉聽衆的情感和心理,只有抓住他們的心理,你的講話才能始終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