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分析論文

學識都 人氣:9.49K

隨着社會經濟發展以及高校擴招,大學生就業競爭日益激烈,大學生就業成爲一個社會關注的問題。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統計學院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雖然具有良好的就業基礎和條件,但在求職過程中因爲各種原因而與工作失之交臂的情況也時有發生。怎樣有效地根據社會和市場的變化制定和實施人才培養方案,怎樣採取切實有效的手段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怎樣聯通和挖掘各種渠道最大限度提高學生動實踐創新能力,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統計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分析論文

資料顯示,2014年我國大學畢業生人數達到727萬人,比被稱爲“史上最難就業季”2013年再增加28萬人,創下歷史新高,而2015年這個人數更是達到749萬人,再創歷史新高,再加上往屆沒有就業以及準備換工作的大學生,想要就業的大學生數量之多難以想象,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各方面的就業壓力都非常巨大。因此大學畢業生能否順利就業,已經成爲社會普遍關注、值得探討的問題。

統計學專業學生主要就業渠道是統計系統和金融系統的相關行業和企事業單位,就業領域廣泛,就業質量良好。但是統計學院與西財、川大等四川高校相比,還有明顯差距,所以深入研究我院人才培養方式的特色和不足,搞清楚學生就業方方面面的情況顯得尤爲必要。

本文通過對106名學生和150名用人單位人員的問卷調查,以及就業登記第一手資料,整理歸納了統計學專業就業方面的各種情況。

1、大部分在校學生認爲,社會實踐或者工作經驗是最大的就業優勢,有62名被調查學生將社會實踐或者工作經驗排在第一位,佔58.5%。

2、150名用人單位人員調查中,社會實踐或者工作經驗得分最高,爲1270;其次爲學習成績好,得分1155。用人單位普遍認爲統計學專業大學生最應該具備社會實踐或者工作經驗。

3、用人單位對應屆統計專業畢業生能力重要程度排序爲:“統計調查的組織實施能力”最重要,佔比39%;其次爲“統計調查的數據整理與分析能力”,佔比36%;統計調查的設計能力排名第三,佔比25%。

4、用人單位對工作10年的統計人員素質排序則發生了明顯變化,統計調查設計能力上升到第一位,統計調查的組織實施能力則下降到第三位。

5、從統計學專業設置的主要課程來看,用人單位認爲最需要開設的是《多元統計分析及SPSS實現》,得分高達814;其次是《經濟學原理》和《統計學原理》,得分分別爲538、504;得分最低的是《社會經濟調查與分析》,爲459。

由於大學生讀書時基本集中在各大城市,應屆畢業生在畢業時寧可成爲大城市中的“蟻族”或“漂族”,也不願意去二三線城市或者縣城鄉鎮等基層單位就業。中小企業與民營企業雖然需要大量的應屆畢業生,但是工資福利待遇相對而言較低、發展空間相對較小,加上部分企業單位用工不符合國家政策,因此對應屆畢業生的吸引力有限;基層醫療、教育、農林技等部門雖然急需人才,但因爲編制限制等諸多原因,吸引應屆畢業生的能力有限。具體說來就業難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我國現階段中小企業數量規模較小,提供的就業崗位不能滿足應屆畢業生的就業需求;

(2)人才的培訓缺乏專業化,造成專業人才素質未達標,造成部分崗位缺乏專業人士;

(3)部分企業的招聘信息公佈範圍不夠廣,使得招聘信息傳播存在侷限性,最終導致難以找到合適的員工,造成職位長期空閒;

(4)大學應屆畢業生人數的增長速度遠遠高於我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同時因爲我國各地區之間以及城鄉之間存在較大差異,雖然政府多次宣傳提出支援西部,大學生西部志願者等政策,但是大學生很少願意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就業尤其西部地區爲主,並且在較長的一段時間裏,大學生就業區間不平衡的狀況仍舊很難改變。

由此提出兩方面的建議:

第一、學生方面:1、大學生應該轉變觀念,以實現順利就業。大學生不應該把未來職業的目光定在傳統的“集中”的區域、行業、單位,而應該根據自己的個性、能力、作出個性化的職業選擇拓寬求職的視野,儘量做到樂在其中,以求能以更好的心態進入自己的職業生涯。將“短期求職”改變爲“較長期求職”,在求職過程中,應屆畢業生不應該太過理想化,一個人或許要經過2至3次甚至更多次的選擇,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因此我們對第一份工作不必要過於挑剔,而應該注意求職中的真實感受。2、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應該培養和發揚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品質;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敢於挑戰,具有勇於戰勝困難的決心;強烈的責任心;規範的行爲意識;一定的社會實踐經歷。3、大學生應該在畢業前應該注意自身修養的提高,在學習之餘,同時也應該注意社會實踐活動的調高。同時也需要養成良好的心態,能在就業過程中做到勝不驕敗不餒,才能在就業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

第二、學校方面:

1、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要落到實處,並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我院在職業規劃當中,應該較早引導學生制定一個職業規劃,告訴學生未來就業的趨勢以及就業狀況,但是又不能像定了一個框框,從而對學生造成束縛,形成一種誤導,避免畢業生一心只想到銀行、當公務員,而相對忽視其他公司單位。事實上,就業情況複雜多變,專業的就業方向也複雜多變,應該幫助學生更多的根據自己的興趣、自己的能力,甚至自己的價值取向來擇業,而不應該僅僅根據以前的就業經驗與就業形勢來決定自己的'就業,而應該根據外部環境以及自己的取向來不斷調整就業方向。

2、學校所開的專業課程應能滿足學生目標職業的需求。通過調查得知,用人單位雖然對我院開設的專業課程認同度雖然較高,但是就學生而言,對於本專業的課程設置卻認同度則相對較低,就我們學院而言,我覺得在原有專業選修課的基礎上,可以適度減少專業必修課而適量增加部分專業選修課,使學生能根據自己的目標職業規劃選擇相對的專業選修課程,同時也能使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來上課,能增加上課的積極性。同時學校應該與部分企業聯繫,實現校企合作,爲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機會,讓學生有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以此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在就業過程中具有較高的競爭力。另外,我院應讓老師去企業觀摩,瞭解企業對專業人才需求的技能,以此爲根據來設置我院的專業課程。同時應通過校企合作組建實習基地、畢業生推薦實習等途徑進行就業指導,爲在校學生拓寬實習實訓渠道,練得一手過硬的動手能力。

3、學校應該增強學生的就業適應能力。學院除了開設傳統的就業指導課程以外,我覺得還可以組織模擬應聘,鼓勵學生參加模擬招聘比賽等方式來增強學生的面試綜合應對能力。這樣既可以增加學生的面試經驗與反應能力,也可以磨練學生的膽量,提高學生的視野,現在的學生越來越喜歡具有雙向交流特點的就業指導方式,諸如往屆就業好的畢業生傳授交流就業心德、求職案例分析、企業的領導專題講座,與學生互動交流企業需求的人才類型、模擬招聘、短期就業實習、面對面諮詢等新型就業指導方法都是不錯的選擇。同時我們學院應普及和提高我院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實踐證明,在大學生從被動就業轉向主動擇業過程中,職業生涯規劃起到了實質性的引導和幫助作用。

4、學校應對重點的學生給予更多關注,能及時對學生的就業心理進行輔導。配置就業指導老師和心裏理指導老師,建立與之配套的學校-院系-班級的心理指導體系,並選配有良好溝通能力與專業技能,具有責任心的老師來擔任各學院的就業心理指導老師,以保證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出現心理偏差時能有專人及時進行指導,帶領學生走出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