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殘疾人就業打開新天地

學識都 人氣:1.98W

新華社廣州5月20日電從扎花、串珠的手藝活,到做麪包、寫程序的技術活,特定場所的“隱形工作”不再是殘障人士的選擇,在廣東,越來越多的殘疾人活躍在各行各業,擁抱更廣闊的新天地。

廣東殘疾人就業打開新天地

在廣州,有家名爲“無聲的cake(蛋糕)”的特殊烘焙屋。早餐時間,顧客盈門的`麪包房,除了高跟鞋落地的聲音與收銀臺鍵盤的敲擊聲,異常安靜。

服務員羅亞男做出歡迎手勢,笑迎顧客。當有人要下單時,她會遞上紙筆,接着指向預先製作的卡片,確認堂食還是打包,然後敲擊出單、確認收款、給出呼叫器,一切默然無聲。

羅亞男與店裏其他18名員工一樣是聽障人士。店鋪門口和收銀臺立着提示牌,寫着“大部分店員爲聽障人士,點餐和收銀速度會有些慢,請您耐心等待。”

無聲麪包房受到不少顧客的青睞,因爲口耳相傳,也逐漸成爲“網紅”店,社交媒體上累計轉發和評論數已經過萬。

這些效果遠超曾楠的預期,“最初正是因爲聽障學徒就業碰壁才創辦的,現在店鋪大受歡迎、收支平衡,既驚喜又覺得苦盡甘來。”曾楠說。

五年來,曾楠和夥伴已經創辦6家烹飪學校,培養約500名聽障人士。他介紹,因爲只靠手把手教學,比起健全人一個月的課程,聽障學徒一般要學上三個月。

歸屬感和成就感是員工們最大的收穫。他們的照片被掛滿了一堵牆,他們的經歷被融進店鋪吉祥物的故事中,形成了獨有的店鋪文化。

店鋪15%的股份屬於這些聽障員工。“沒有他們的支持,就不會有這家店。”曾楠說。

在廣東,類似無聲麪包店的工作場所不斷增多,憑藉奮發樂觀的精神,不少殘疾人士提升了自己的社會參與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在這一過程中,除了社會民間力量的廣泛支持,也離不開政府的引導。

“衆創杯”殘疾人公益賽賽是廣東省特色殘疾人創業創新發展平臺,2017年舉行的第二屆比賽,報名項目達到521個,參與的殘疾人有838名。項目涵蓋教育、康復、節能環保、現代農業、生活服務、社會公益等領域。

最終,22個獲獎項目共獲得總額227萬元的獎金獎勵,同時得到機會申請孵化場地保障、創業融資支持、創業擔保貸款、政策補貼等多項服務。

去年獲得比賽企業組銀獎的“音書”團隊就是其中一員。廣州音書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石城川是名聽障人,他與同事設計“音書”APP及相關硬件,幫助聽障人士無障礙交流。目前已獲科大訊飛的投資。

廣東省殘聯副理事長李敏說,通過政府引導、社會支持、市場運作,越來越多殘疾人自力更生、自強創業,同時也要看到,廣東省逾540萬名殘疾人的就業比重仍然不高,“殘疾人對更美好生活的追求還需要全社會進一步形成合力,幫助他們平等參與社會生活,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小康路上一個都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