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都>實用範文>徵文>

孝行徵文1000字

學識都 人氣:8.54K

孝的觀念源遠流長,殷商甲骨文中就已出現“孝”字。“孝悌”指的是孝敬父母、尊重長輩、友愛兄弟及關愛幼者的倫理行爲,體現出感恩、回報和禮敬。下面就是小編爲您收集整理的孝行徵文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孝行徵文1000字

孝行徵文一

孝,是我國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爲先,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佳話。自盤古開天闢地以來,“孝”的佳話不勝枚舉,上至君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只有孝,能行天下;只有孝,能感天下;只有孝,能傳天下。

在我國的周朝,有一個叫閔子騫的人。他幼年喪母,父又娶某爲繼室,閔子騫生性講孝,像對待生母一樣對待繼母。後來,繼母有了自己的孩子,於是對閔子騫開始憎惡起來,總是在丈夫面前說閔子騫的壞話,挑撥閔子騫和父親的關係。冬天到了,天氣十分寒冷,繼母爲兩個親生兒子做的棉衣,裏面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給閔子騫做的棉衣,裏面是一點也不暖和的蘆花。閔子騫穿着冷得很,好像沒有穿衣服一樣。而繼母反而對丈夫說:“子騫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嬌慣了。”偶然的一個機會,父親發現了棉衣的問題,立即責罵繼室,並要將狠毒的女人休了、趕出家門,閔子騫哭着勸父親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請不要趕走母親。”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這句話不知令多少人動容,就是閔子騫的繼母也被感動得後悔不已,從此以後,如對待親生兒子一樣對待閔子騫,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偉大之所在。然而,這種佳話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比比皆是。

時過境不遷,在我們的身邊,“孝”也俯拾皆是。我家的鄰居有一戶人家,老人中風,半身不能動彈,吃喝拉撒睡只能在牀上,他有三個子女,每個都很孝順,三人輪流照顧老人,就算沒有輪到,也經常回家看看,陪老人聊天,推老人出門嗮太陽。想必老人有這麼孝順的子女,也十分欣慰了吧!當然,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一些人沒有“孝”的概念:奶奶經常給我講這麼一個故事:有一位父親辛辛苦苦把子女拉扯大,一個個自立門戶,吃香喝辣,卻把含辛茹苦的老人置於生死不顧,連老人的最後一面都沒有見上。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經失去了靈魂,只有一具軀殼立於世上、苟活世上。

古語有云:父慈子孝。父母是那麼愛我們、關心我們,而我們對父母的愛和關心有多少呢?我們的父母並不奢求我們什麼回報,只要我們的一個小小的舉動:說聲把爸爸媽媽辛苦了、幫爸爸媽媽捶捶背等等,他們就覺得十分幸福了。難道說社會進步了、文明發展了,父母與子女間的那份情就變質了嗎?有絕大部分人仍視孝爲生命,有小部分人對孝的理解就錯了,他們總認爲孝就是物質,其實在那些空巢老人看來,陪伴纔是最重要的、最大的孝。孝並不是用金錢來衡量的。

孝,從我做起;孝,從小事做起。孝行天下,行孝天下。

孝行徵文二

古人云:“小孝治家,中孝治國,大孝治天下。”可見在古人的心目中,理解了“孝”,便理解了治家、治國、治天下的道理,才能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孔子在《論語》中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他認爲,“孝”這種品德,是比守信好學更加重要的品質。然而, 現在媒體上時常會有這樣的報道,諸如:父母年邁而子女不養,甚或子女爲了推脫贍養之責而弄得反目成仇,不一而足。父母將子女帶到這個世界,撫養其成長,這便是無比的.恩德!試想,沒有父母的悉心呵護,供其學業,養其成人,又怎能有其事業的成就?感恩應該是我們每個人的必修課,不懂得感恩的人豈能稱得上是一個完整的人?

也許有人會說:“我每個月都給父母寄錢,供養父母衣食住行,這難道不是孝麼?”孔子曰:“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連犬與馬都懂得贍養父母,僅僅只是做到了供養也只不過是與“犬”“馬”可以相提並論罷了,哪裏值得稱道呢?孝,即孝順,善事父母;敬,即恭敬,尊重,讓父母開心。無敬何以稱孝?只有真心的孝順與尊敬,才能稱得上真正的孝啊!

行文至此,便想起一事,前不久,國家將“常回家看看”列入法律。法律應是爲人處世的底線,而道德準則纔是爲人處世的標準!本該常規的作爲倒成了法律的底線,何其悲哀?但實際上,真正能夠做到“常回家看看”的兒女又有多少?現在的人啊,常以一個“忙”字推脫責任,可是仔細想想,“心”“亡”爲“忙”啊!忙得連行孝都難以顧及,忙得連探望雙親的時間都沒了,這樣的忙又是在圖個什麼呢?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有人問比爾·蓋茨,你現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他回答:現在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好好孝順父母。當父母一天天老去,我們和他們相處的時間也越來越少,當他們離開了這個世界後,我們還有機會回報當初他們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嗎?孝敬不能等!這樣簡單的道理,卻被人們所遺忘。國人最爲缺乏的不是司法上的條文規範,而是孝道的品德。

希望下面幾位最美最具孝心的少年的事蹟,能給世人一些觸動吧!

安徽省五河縣孝女黃鳳的父親不幸高位截癱,家中爲了給父親治病,債臺高築,一貧如洗,就連母親都難以忍受家庭的重負而離家出走。然而,黃鳳爲了治好父親的病,她推着小推車載着父親步行五百多公里來到上海求醫。五百多公里的徒步行走,常人都難以堅持下來,更何況一個年僅十六歲的女孩?趙文龍是內蒙古包鋼八中一名普通學生,爸爸是打零工的泥瓦匠,媽媽患有脊椎裂,從小落下了殘疾,後來,又患上了尿毒症。爸爸因爲壓力過大,決定離婚。法院把趙文龍判給了爸爸,但趙文龍卻回到母親身邊。母親患病,很多東西不能吃,他就自學做飯。從家到醫院,六公里的路,他反反覆覆走了無數遍;一週三次推着母親出門,他一次都沒有耽擱過。家裏窮困,爲了給母親增加一點肉食,他就在上學路上撿垃圾賣錢來給母親買肉吃。最讓人感動的是,小文龍將每一個幫助過自己的好心人都記錄在一個小本子上,立志將來要回報社會,回報那些幫助過自己的好心人。

這些滿懷孝心的少年,儘管家庭遭受不幸,但是他們卻以一種超乎常人的意志來面對這些困難,以他們的孝行爲世人做出了表率。

TAGS:徵文 孝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