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都>實用範文>徵文>

慶祝中國共青團建團100週年徵文(精選6篇)

學識都 人氣:1.3W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徵文吧,藉助徵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寫徵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慶祝中國共青團建團100週年徵文(精選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慶祝中國共青團建團100週年徵文(精選6篇)

慶祝中國共青團建團100週年徵文1

迎着朝陽,披着霞光,鮮豔的五星紅旗在高亢的國歌聲中冉冉升起。面對它,我總是抑制不住內心無比的激動與自豪。

當世界籠罩於原始與愚昧的混沌中時,古老的東方燃起了文明的火種;當歐洲處於中世紀教會神權統治之下時,中國的四大發明迸出了科技的火花;當世人習慣於不知所蹤的七大奇蹟時,他們仍要爲東方古國的兵馬俑倍感驚歎!在歷經滄桑、飽受摧殘後,新生的人民共和國終於站起來了。我們的農業經濟欣欣向榮,工業建設穩步前進,能源生產蒸蒸日上,交通電信日新月異,科學技術突飛猛進,還有那深圳的騰飛,香港澳門的迴歸……這些不僅讓我們自豪,更令全世界矚目。

每當我站在中國的地圖前,用手指撫摸着那一條條河流和一座座高山時,我就不禁發問,我們這片古老的土地爲何如此多姿?如此神奇?這片土地上的人民爲何如此英勇?如此聰慧?是什麼讓我們的山河湖海拼成一幅美麗的畫卷?是什麼使中華兒女血肉相連擰成一股牢固的繩?

我得到的答案是民族精神。正是有了它,中華民族的精神在幾千年的古老文明裏生生不息,源源不斷;正是有了它,面對黑暗和痛苦,中華民族沒有喪失鬥志,一次次失敗,一次次崛起。

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是一個不可戰勝的民族。我們都是華夏兒女,龍的傳人。學習、承傳民族精神是每個炎黃子孫的責任。我號召全體同學更加努力學習民族精華,崇尚民族氣節,爲了中華崛起而讀書,爲了祖國母親而奮發圖強!

慶祝中國共青團建團100週年徵文2

當代青年是同新時代共同前進的一代。我們面臨的新時代,既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發展的時代,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關鍵時代。廣大青年既擁有廣闊發展空間,也承載着偉大時代使命。要承擔起這一光榮使命,青年人要自覺把個人的前途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忠於祖國、忠於人民,立鴻鵠志、做奮鬥者,求真學問、練真本領,知行合一、做實幹家,牢記緊跟黨走的初心,勇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

新時代共青團工作迎來難得機遇,也面臨重大挑戰。如何提升思想引導工作的針對性有效性,增強組織青年、宣傳青年的核心能力,如何構建覆蓋有效的新型組織體系,服務青年成長、在更加廣闊領域發揮青年生力軍作用,是新時代共青團工作的重大命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做好新時代黨的青年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要以此爲統領,進一步堅持政治建團、思想立團、固本興團、改革強團、從嚴治團,聚焦主責主業,確保共青團始終成爲忠誠於黨、緊跟黨走的共青團,思想先進、理想堅定的共青團,心繫青年、根植青年的共青團,勇於擔當、奮發進取的共青團,朝氣蓬勃、紀律嚴明的共青團。遵循青年工作的基本規律,深入青年之中,傾聽青年呼聲,把握青年脈搏,引領青年風尚,共青團組織就能始終緊跟黨走在時代前列、走在青年前列。

“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人民的`幸福,是當代中國青年必須和必將承擔的重任。”心中有陽光,腳下有力量,爲了理想能堅持、不懈怠,就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沒有成就不了的事業。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中國青年運動的時代主題,以青春之我、奮鬥之我,爲民族復興鋪路架橋,爲祖國建設添磚加瓦,我們一定能譜寫無愧於新時代的青春篇章。

慶祝中國共青團建團100週年徵文3

時間是神奇的東西,總是能讓我們在他的腳步中,學到一些什麼,領悟到一些什麼……

回顧已走過兩年半塊三年的大學生活,我感慨萬千,在這忙碌的學習生活中我體會到了很多很多,也學到了很多很多。

中國青年團廣大青年在實踐中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學校,是中國共產黨的助手和後備軍。在全黨開展保持先進性教育活動,是黨的十六大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是新世紀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的基礎工程

在這期間,對團的理解確實在時間的推移中有了更具體也更深刻的瞭解。青年一代是民族的希望,是國家的棟樑,肩負着祖國建設的重擔,而中國共青團則是中國青年的先鋒組織,當然共青團員便是青年的先進代表。它是中國共產黨的預備役,生力軍,也同樣是黨的助手和後備軍。共青團的任務和目標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忘我勞動,勤奮學習,開拓創新。

社會主義現代化需要青年去建設,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青年去奮鬥。青年一代要承擔這個歷史重任,就要堅持學習科學文化與加強思想修養的統一,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堅持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祖國人民的統一,堅持樹立遠大理想與進行艱苦奮鬥的統一,努力成長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成長爲對黨和國家,對人民有所建樹的人。

在個人成長的路上,我們不但要敢於創新,還要嚴格要求自己,我們要具有積極優秀的心態,樂觀的態度和甘於向困難挑戰的精神,並且要驕不躁,敗不餒,能發揚團結友愛,關心他人,具有團隊精神和集體榮譽感。“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良好的道德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長期養成的過程。作爲一名共青團員,我深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在每一個共青團員的成長過程中的作用,我始終堅持把提高自己思想覺悟與政治修養放在第一位,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質,爭取作爲一名優秀的共青團員。

慶祝中國共青團建團100週年徵文4

在大學時我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作爲一名團員,我深刻的感受到我與其他羣衆的不同。因爲自己作爲一名團員,就必須更加嚴格的要求自己,不斷加強學習,完善自己,不斷要求進步,向黨組織靠攏。

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其目的在於爲人們提供人生的價值導向,使人們創造有價值的人生。只有既尊重並依據社會所提供的客觀環境,又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能動性和創造性,才能很好的實現價值。

選擇人生價值目標是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的首要條件,而要充分實現人生價值,首先必須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確定的人生價值目標。馬克思說:“歷史承認那些爲共同目標勞動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是偉大的人物。”一個人所確立的價值目標越崇高,他就越能將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最有意義的人生實踐活動中去。

選擇的價值目標就是要將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樹立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價值觀。因爲的價值目標與社會需要是一致的。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價值觀的基本要求是:在觀察,分析和處理問題時,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做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在思想,感情,態度上,真正站在人民羣衆的一邊。具體而言,首先,要真正樹立起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思想。其次。要對人民負責,把是否有利於人民,人民羣衆是否擁護,作爲價值選擇和利益判斷的基本標準。再次,要維護人民的利益,敢於同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思想,行爲做鬥爭,敢於堅持真理,堅持原則,堅持正義。

樹立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觀念,堅持集體主義的原則,是對人生價值全部內涵的深刻總結和概括。只有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才能正確地處理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關係,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關係。只要樹了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的價值目標,熱愛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爲人民而所爲。

因此,作爲團員的我要在學習中不斷進步不斷的自我完善。

慶祝中國共青團建團100週年徵文5

我初中二年級時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從那時起,我積極參加團的活動和學習,每一次學習都有收穫。特別是這學期我帶着憧憬走進團課的課堂,通過老師耐心細緻的講解,我更加清楚地認識了團,認識了團員的真正含義:共青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羣衆組織,是中國共產黨的助手和後備軍。團的基本任務是堅定不移的執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而團員的義務,也就是我的義務是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學習團的基本知識,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斷提高爲人民服務的本領。

作爲當代大學生,我們肩負着特殊的歷史使命。所謂使命,古指使者奉命出行,後引申爲肩負重大的任務和責任。馬克思曾說過:“作爲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至於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那都是無所謂的。這個任務是由於你的需要及其與現存世界的聯繫而產生的。”我們當代大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無數革命先烈和前輩拋頭顱灑熱血爲我們打下的江山,我們沒有理由不珍惜和保護,我們要繼承前輩開創的偉大事業,在現實的基礎上迎接挑戰,自覺把人生追求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聯繫起來,努力學習。

慶祝中國共青團建團100週年徵文6

當今時代,科學技術發展突飛猛進,給社會生產力和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了極大地推動,科技文化競爭成爲綜合國力競爭的焦點。誰在知識和科技創新方面佔據優勢,誰就能夠掌握髮展的主動權。而我們當代大學生,理應成爲科學技術大軍中的一員,我們更應肩負起歷史使命,肩負起增強我國科學技術的歷史使命,努力學習,刻苦鑽研,努力成才,把發展本國文化作爲學習和奮鬥目標,爲增強科技文化競爭力和綜合國力而學習不止、奮鬥不止。

我們大學生身處校園這一特殊環境中,並未完全走向社會,我們接觸的大多是同齡人和老師,所以在現階段,學習是我們最主要的任務,我們必須努力完成好自己的學習任務,在完成好學習任務的條件下,培養多方面的能力,培養自己的創造力,這樣纔可以打牢爲人民服務的基礎,爲將來走上社會,爲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創造條件。同時,也爲早日加入黨組織、爲黨服務奠定思想基礎和文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