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讀後感範文400字

學識都 人氣:2.39W

方仲永的教訓告訴群眾:家長務必給小孩創造環境,而小孩就應用心領悟,不斷進步,不能辜負了自我、家長和社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收集的傷仲永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希望大家喜歡。

傷仲永讀後感範文400字

傷仲永讀後感範文(一)

小時候才華橫溢的方仲永,不到二十歲就“泯然眾人”了!

讀罷此文,我不禁為之而“傷”.

我“傷”愚昧無知、貪圖蠅頭小利的方父.由於他的“不使學”,間接地扼殺了一個英才.

我“傷”隨波逐流、整日“環謁邑人”的仲永.由於他“不受之人”,直接斷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文中所寫的方仲永五歲時的表現,儼然是一個神童,但他後來才能喪失,令人惋惜,令人警醒.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會落後”.道理再明白不過了———一個人先天的條件再好,後天不琢不學不勤不練,也會成為一事無成的凡夫俗子,方仲永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如果方仲永立場堅定地變“不使學”為“我要學”,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人們不是“傷仲永”,而是“贊仲永”“學仲永”……

我想,假如我是方仲永,我一定會充分發揮自己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不斷充實自己,厚積薄發,使自己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假如我是方仲永,我會深知“業精於勤,荒於嬉”的道理,把“99%的勤奮+1%的天才=成功”當作座右銘,時刻提醒自己.即便小有成就,也不沾沾自喜,自我滿足,而是更加努力地學習,使自己能“更上一層樓”.

讀完《傷仲永》這篇課文之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如果我是一塊璞玉,定要盡情地“琢”,使之成“器”;是一塊鏽鐵,也要不懈地“磨”,使之成“針”.

傷仲永讀後感範文(二)

《傷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文字,它講述了1個天才兒童正因不去領悟,而淪落成1個凡人的故事。我認為這篇文字十分引人深思,非凡是對於學生和家長而言。

首先是對於學生來說。從文中可令看出,方仲永的確是個極有天賦的兒童。他五歲時就可令指物立詩,並且這些詩都很有文理,令人稱奇。但是擁有天賦並不告訴我們擁有永遠的優秀與成功。方仲永即使有非凡天資,但他沒有去領悟,去增強,因此最後成為了普通人。如此精明的人不用心會淪為普通人,那麼沒有很高天賦的人不用心,論斷會怎樣呢?這是1個十分可怕的.論斷。因此說,我們更就應加倍地用心進取。

假如我們把這個故事改一下:設想方仲永是1個天賦不高的小孩,但他十分要求上進,日夜都在刻苦地領悟。那麼這個故事的結局會怎樣呢?我估計這個後天不斷用心的方仲永務必能成為國家的棟樑!許多人都認為後天的用心比先天的天賦更緊要。沒錯,正因“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因此現實與想象中的兩個方仲永有著相異的天賦,相異的用心程度,另外也有相異的論斷。這正如大文學家茅盾所說:“天分高的人假如懶惰成性,亦即不自用心以發展他的才能,則其成就也不會好大,有時反會不如天分比他低些的人。”因此得到,後天自身的用心是相當緊要的。

其次該深思的是家長。方仲永那麼聰穎的小孩,最後竟會淪為普通人,首要的職責是在他父親身上。方仲永的父親發覺了兒子的天賦,很是興奮。但他沒有準時把小孩送去讀書,讓小孩進一步增強,而是天天帶著小孩到處拜訪,以小孩的天賦換取其他人對他的賓客禮節和錢財。方仲永的父親就那樣,貪圖自我所得的一點蠅頭小利,而毀了小孩的一生的完美前程。這不僅僅僅是方家的損失,更是社會人才的損失!因此作為家長,就應對小孩負起職責,不可為了自我,而摧毀佈滿希望的明天。

方仲永的教訓告訴群眾:家長務必給小孩創造環境,而小孩就應用心領悟,不斷進步,不能辜負了自我、家長和社會。

傷仲永讀後感範文(三)

生而知者之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們的才能雖有差別,但主要來自於勤奮學習.《傷仲永》一文給我的啟示是:一個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賦,但如果不努力學習,也很難取得真正的成就.

仲永的故事是這樣的:並非書香子弟的方仲永5歲時便能“指物作詩,立就”,並“自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觀者”,因而揚名邑中.到了十二三歲,才氣漸減,“令作詩,不能稱前之所聞.”到了成年,竟“泯然眾人矣”.

一個天資聰穎的神童,因為被唯利是圖的父親每天帶著四處走訪,而不讓他學習,使得“神童”竟淪為一個默默無聞的“庸人”!這能不叫人扼腕嘆惜嗎?神童泯然眾人,責任在於他父親,原因是“不使學”.像方仲永這樣的天才,由於後天沒有好好學習,尚且要成為普通的人,那麼,那些本來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學習,豈不是連一個普通的庸人還不如嗎?

所以說,才能來自於勤奮學習!“神童”由於後天不好好學習而淪為“庸人”的,在歷史上屢見不鮮;而本來不是“神童”、“天才”,但由於堅持不懈地奮發努力,而成為舉世聞名的科學家、發明家的卻大有人在.

牛頓不是神童,但他終身勤奮學習,終於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愛因斯坦不是神童,大學考了兩次才被錄取,畢業後到一家專利局當了7年職員,他在艱苦的條件下頑強學習和工作,終於奠定了相對論的基礎.

不僅在科學上如此,在文學藝術上也是如此.不論是誰只要付出和他們同樣艱辛的努力,都能取得這樣或那樣的成就.作家狄更斯、巴爾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樣深刻地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才能來自勤奮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