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綜合素質命題考點分析之學生觀

學識都 人氣:6.48K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權益,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國小綜合素質命題考點分析之學生觀

改革開放30多年來,特別是實施素質教育和“科教興國”戰略的提出以來,我國的教育事業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關心支援下,在社會各界的關注下,堅持以人為本作為核心,以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為前提,以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健康快速地向前發展著。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才施教”“啟發誘導”的教學原則折射出了教育要以學生為中心,全面地發展學生。今天,我們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和核心內容,也是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的精髓,更是現代教育必須確立的學生觀。

命題點1:“以人為本”和“人的全面發展”的主要內涵

現代學生觀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其中以人為本是核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終極目的。只有在實施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不斷提高學生德、智、體、美各方面素質,才能說是把現代學生觀落實到了實際當中。要想徹底地瞭解這一觀點,首先要了解一下什麼是“以人為本”和“人的全面發展”。

(一)“以人為本”的內涵

何為“以人為本”,其基本含義就是:它是一種對人的主體作用與地位的肯定;也是一種價值取向,強調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為了人;同時還是一種思維方式,就是分析和解決一切問題時,既要堅持歷史的尺度,也要堅持人的尺度。“以人為本”的學生觀,即以學生作為發展的核心,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潛力,學生是完整的個體,要充分尊重、關心、理解每個學生,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教育和引導學生學習、生活,幫助他們健康成才,從而為他們一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中國小學校的教育過程中,師生關係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係。任何教育改革,教學理論的創新與教學觀念的改革,首先是教師觀、學生觀和師生關係的更新。怎樣看待每個學生,教師角色如何扮演,以及怎樣處理師生間的人際關係,是實施素質教育應該考慮的實際問題。作為教師,應該摒棄落後的學生觀,樹立全新的學生觀,用新的學生觀來指導自己的教育工作,培養適合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那麼,教師應樹立什麼樣的學生觀呢?

(1)學生是有獨立人格的人

人格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資格,是人的尊嚴、價值和品格的總和。每一個人都有人格,包括學生和老師。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和老師的人格是平等的,都是需要受尊重和保護的,作為教師往往會受傳統師道尊嚴的影響,容易形成盲目的自大、無視學生的人格、不容許學生有絲毫挑戰的畸形心理。最為突出的表現是師生關係不平等,學生要看老師的臉色說話做事,稍有不慎就被給予侮辱性的嘲諷,更甚至是出現給學生“戴綠帽子”“穿黃校服”等傷害學生自尊和侮辱學生人格的事情。學生和老師既然都是有獨立人格的人,就有自己人格的尊嚴,只有尊重學生的人格,才能建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係。

(2)學生是各方面在不斷成長中的人

首先,學生時期是人的心理髮育和形成的關鍵時期,是從不成熟到基本成熟、從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成長髮育時期,也是生長髮育特別旺盛的時期,身心各方面都潛藏著極大的發展可能性。

他們身心發展過程中所展現出的各種特徵都還處在變化中,品德、觀念和行為習慣都在形成中,容易受到正面教育,同時也容易受到不良影響,具有極大的可塑性。

其次,學生是成長中的人,為人處世不像大人那樣的成熟老練,他們的或多或少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他們需要老師引導、幫助、教育。從這個意義上講老師只是聞道在先、在社會上起步較早的人。教師對學生的錯誤一定要學會容忍,多做深入細緻的工作。教書育人、糾偏正錯、引導學生健康成長是老師的神聖職責,而不是額外負擔。作為老師一定要謹慎言行,切莫以自己的喜好和興趣妄加評判,特別是不要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不一般的愛好特長當作學生的缺點或者錯誤進行評判。

(3)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具有能動性的教育物件

學生是受教育的物件,這是由學校的使命和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關係決定的。學校教育是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具體的教育物件和特定的教育場景來選擇教育內容,組織教材和教學活動,並採取一定的教育方法來對學生施加影響。與環境對個體自發的、零碎的、偶然的影響相比,學校教育對學生的成長起著主導作用。但學生在教育過程中並不是對教師的完全盲從,而是具有在教育活動中的主觀能動性和自我教育的可能性。

(4)學生是有一定文化背景的人

社會在發展,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受經濟體制變革的影響以及西方文化的>中擊,社會的大環境和過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代人與傳統人在思想觀念、生存方式上的巨大反差,是現代社會大環境的突出特徵。教師和學生的年齡差距越大,他們在思想觀念和生存方式的反差就越大,反之,則愈小。一般來說,教師和學生成長的社會環境很不相同,也就是說教師和學生不是在同一種文化背景下成長的人。

現在的學生家庭環境比教師學生時代的家庭社會環境要好得多,學生在物質上享受著生活的富裕,在精神文化上又充分享受著現代科學技術所提供的各種服務,使得他們的視野開闊,思想前衛,評價標準多元。教師和學生的代溝就是這些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如果教師不懂得自己和學生是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那麼就會喜歡用自己的思想去要求學生,用自己的標準去評價學生,造成師生關係很難融洽甚至是緊張,更甚至是發生衝突。這種>中突很大程度上是思想上的衝突。要解決這種衝突,教師就必須融入文化的不斷進步中,教師必須有終身學習的觀念,因為只有不斷地“充電”,才能掌握先進的教育理念,才能與時俱進,並給學生以積極、健康的人生導向。

(5)學生是完整的個體

在長期的學校教育工作中,有些老師重智育輕德育,重做事輕做人,重理論輕實踐。在這些教師頭腦中,學生並非獨立的個體,而只是學習機器。以這種觀念和方式培養出來人無疑會有很大的缺陷。“馬加爵”式的人是教育的悲劇,我們不允許這樣的悲劇再次發生。因此,教師必須意識到學生是獨立的完整個體,這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正確出發點。而學生的素質包含思想道德素質、社會文化素質和生理心理素質,缺一不可。我們應該對學生毫不猶豫地堅持全面發展的教育。

(二)“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

人的全面發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勞動能力的全面發展,即人的智力和體力的充分、統一的發展。同時,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質的多方面發展。隨著經濟、科技的飛速發展和世界一體化、經濟全球化趨勢日漸彰顯,精神文明建設、可持續發展和人力資源開發已曰益成為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課題,從而賦予人的全面發展以新的時代內涵。人的全面發展時代特徵為:

(1)人的主體性不斷提升和發展

人的主體性是人的本質的重要體現。所謂人的主體性,是指人在與客體相互作用中應具有的能動性。這種能動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人對自然、社會的認識、利用和改造方面來講,表現為人的主動性、自主性、選擇性、創造性;二是從人對自然、社會的責任方面來講,又表現為人的道德性、理智性、自覺性等。人的主體性是這兩方面能動性的統一,缺少任何一個方面都是對人的主體性的片面理解。

(2)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發展尤為重要

就人的需要層面而言,人的全面發展是物質生活的全面發展與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發展的高度統一。所謂物質生活的全面發展,是指不斷滿足人們物質文化需要,實現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的高質量、高水平的發展,是人的外在發展。所謂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發展,是指人們的德與智、知識與能力、素質與職能、心理與生理的全面、協調發展,是人的內在發展。這種內在發展,既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和條件,也是人們追求的生命質量和生活質量的更高目標和現代標誌。

(3)人與自然、社會的協調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本質要求

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人的全面發展是伴隨生產力的不斷髮展和社會關係的不斷豐富而不斷髮展的。在現代社會,隨著經濟、科技的發展,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係日益密切和強化。這是由“經濟發展靠科技,科技發展靠人才”的現代社會發展的邏輯關係所決定的。由此可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人與自然、社會協調發展,是現代社會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和本質內容。只有實現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發展,才能從根本上保證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4)人力資源開發成為人的全面發展的主要目標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特別是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科技、文化功能的強化,社會發展越來越依靠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社會將越來越重視把人作為實踐、開發的物件,人力資源越來越成為最重要的資源,人類的實踐物件正在發展為以人的開發為主,因而,人力資源的全面開發日益成為人的全面發展的主要目標。

總之,人力資源開發,從根本上講,就是要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極大地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能動性,解放人的思想,激發人的創造性,充分挖掘人的潛能。只有重視並進行人力資源開發,才能全面實現人的價值,使人獲得真正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