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國中數學教學反思

學識都 人氣:1.77W

淺談國中數學教學反思

國中數學新課程已實施了多年,已逐步走入了新課程的軌道。教師們更新理念,積極探索、勇於實驗,數學課堂教學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如學生主動地開展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在新課程改革的實施過程中,一線教師作為課程的建設者、教學的研究者在課堂教學探究活動中面對學生的變化、課程變化、教學形式的變化,考試變化中有著太多的疑問、太多的困惑。這幾年來我一直從事國中數學教學工作,現將我在新課程改革實驗中的一些嘗試、實踐和與其他教師交流過程中的一些體會,產生如下一些反思:

淺談國中數學教學反思

一、教學中的可喜變化

1.學生更喜歡數學了

新課程重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比傳統教材關注學生的興趣與經驗,更關注學生的現實世界,將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自我需求”,密切與學生生活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相聯絡,引導學生親身體驗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課堂呈現勃勃生機,教學方式靈活多樣,師生之間平等交流、共同學習的民主關係逐步形成,學生更喜歡數學了。

2.教師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對每位教師來說,既是一種嚴峻的挑戰,也是不可多得的一次機遇,教師是新課程的開發者,是“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重新認識、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師們迫切更新理念,提高整體素質,重研討、重實踐、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氛圍蔚然成風,新課改有力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二、教學中的困惑與思考

1.課堂變“集市”,教學過於追求“情境化”

教學情境的創設是引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啟動環節,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目的此創設教學環境,不僅可使學生掌握知識、技能,更能啟用學生的問題意識,生動形象的數學問題與認知結構中的經驗發生聯絡。部分教師在教學中過於追求情境化,“上游樂場分組玩”、“上街買東西”,單純用“生活化”、“活動情趣化”沖淡了“數學味”,忽略了數學本身具有的魅力。新教材提倡設定問題情境、活動情境、故事情境、競爭情境等,但教師不能簡單化機械理解新課程理念和教學方法。“境由心造”——富於時代氣息的情境的設定只有在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及認知規律的前提下,學生才能學會從數學角度觀察事物和思考問題,真正由情感體驗激發有效的數學認知活動。

2.教師由“獨奏者”過渡到“伴奏者”角色錯位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的教學方式發生了變化。

有些教師常講“我們要蹲下來與學生對話”,如果是平等的,有必要蹲下來嗎?部分教師常重教案的精心設計,注重從如何教的層面考慮,照“案”宣科時,更關注的是教學進度和當堂的教學效果,忽略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和“做數學”的過程,置學習過程中的“想不到”於不顧,只是形式上的牽著學生去合作、探究,不願放手讓學生去體驗問題、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淡化探索,重模仿,教師實質上還是“解題的指導者”,走出了新課程倡導的學生是探索知識的“主動建構者”的意境。

3.分組合作學習、討論“熱鬧”充當新課改“標籤”

學生是否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樂於與他人合作交流是新課程教學中評價一個學生的重要指標,但評價要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尤其是定性部分更要關注學生是否真的有效參與、獨立思考,真正獲得解決問題的策略與方法。部分教師刻意追求上課氣氛熱鬧,笑聲越多越好,小組討論流於形式,討論問題數學思維層次低,指向不明,為討論而討論,以問代講,“雙向交流”太多太濫,教學出現盲目性、隨意性,教學過程匆忙零亂,缺乏整體性。課堂教學貫穿新課程理念必須重視“三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學科基本思想方法,重視教學目標多元化: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4.電腦代替“人腦”,滑鼠代替粉筆

計算機輔助教學作為現代化教學手段能處理好靜與動、區域性與整體、快與慢的關係,適時選取有探索意義的課件和內容能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提高興趣,擴大知識的資訊量,啟迪思維,提高效率。有的教師整天忙於製作的課件只是課本搬家,替代了小黑板,有的數學課應用多媒體手段,視聽圖畫晃動頻繁,學生眼花繚亂,僅僅讓五彩繽紛的圖畫增強學生的感官刺激,課件只是一種點綴,不利於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和理性思考。教師應把現代化教學手段與傳統的教學手段(教具、學具、黑板)結合起來,優勢互補方能使教學手段整體優化。

5.“課堂教學反思”≠“反思型教師”

常有教師專心課堂教學後記,把教師本人的教學實施過程與教學設計比較,描述課堂中出現的異常與教學目標的狀況差異以及今後需改善之處的一些經驗與教訓,把課後體會混同於教學反思,其實這只是教學反思的一個方面,有專家提出“反思就是行為主體對自身、對實踐活動過程及相關的主體認識的再認識”。可喜的是不少教師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於教學情境中。尚需明確的是:真正反思,不僅要對我們採取的那些教育或教學行為進行批判性的思考,而且要對支配這些行為的潛在的教學觀念進行重新認識。本次課改也是教育思想的“啟蒙運動”,教師不再是“習題的講解者”,作為課程的建設者的教師案桌上除了數學習題集,還應添置的是理念和理論。

6.評價的多樣化與呈現形式與會考指向“短路”

新課標指出:“評價的方式應多樣化,可將考試、課題活動、撰寫論文、小組活動、自我評價及日常觀察等多種方法結合”。數學學習評價多樣化,評價形式要求通過評分+評語形式呈現,而現實的升學壓力和功利性,教師忽視了對學生基本素養的培養,“考什麼,教什麼”,“怎麼考,怎麼教”,“不考,不教”成為課堂主旋律,更關注會考命題走向、題型分值,而對全新的會考命題新框架、新思路、新亮點,部分教師只能“摸著石頭過河”,缺泛細緻深入的專業化研究。

隨著2011年新課程標準的頒佈,一輪新的課改又要開始了。我知道,課改的精神、理念要轉化為實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精研、精思,方能曉其義,識其神。深入開展對新課程的研討交流,讓課堂教學與研究“共生互補”的同時,不僅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而且要從主體認識上找根源,樹立“問題意識”,積極實踐,找差距,找問題,找不足,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素質,真正走進國中數學新課程,為實現新課程的理想而努力。

淺談國中數學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應有“教”的反思和“學”的反思兩個方面,僅就教師的教學反思而言,按教學的程序,教學反思應分為教學前、教學過程、教學後三個階段。就學生的“學”的反思,主要是作業反思及測後反思。測後反思就是在測驗之後,根據學生測驗的成績和答卷情況,審視測驗範圍內教學的得失。作業反思就是要求學生針對做題中遇到的困難,反思課堂、課中、課後的學習行為。它是有效講評的前提。深刻反思、重視講評是全面實現測試功能的關鍵環節。下面我就如何做好“教學”反思談談幾點做法。

一、教學前反思

對於每一節教材內容教學之前進行反思,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對自己的教案及設計思路進行反思,這樣所寫的教案能更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徵,更貼近學生的'實際情況,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把“以學生為本”這一新的教學理念滲透於教學的過程中。

二、教學過程的反思

在教學中進行反思,即及時、自動地在行動過程中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儘管課前對教案作了精心的設計,仍會存在有些課前沒有考慮到的因素,課堂教學中仍會有突發事件產生。這時如果教師覺得學生未按自己設計的思路走,便強行打斷,急於推出自己的思路,會造成學生思維能力得不到發展,又因心中的疑問沒有解決,必定影響下面的聽課,久而久之學生參與的熱情會降低,更談不上創新,失去個性,只會被動接受。因材施教,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促進每一個學生充分發展。

三、教學後反思

對教學行為的反思。從“得”的方面,重點反思這堂課的特色是什麼。例如: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學生學習方式是否真正得到轉變;教師是否真正成為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教學評價是否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學情境的創設是否有利於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引發探究慾望;是否營造了一個師生平等對話、人人自主參與合作學習的氛圍等等。

總之,作為教師一節課結束或一天的教學任務完成後,我們應該靜下心來細細想想:這節課總體設計是否恰當,教學環節是否合理,講授內容是否清晰,教學手段的運用是否充分,重點、難點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做得還不夠好,哪些地方需要調整、改進;學生的積極性是否調動起來了,學生學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還有什麼困惑等。把這些想清楚,作一總結,然後記錄下來,這樣就為今後的教學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經驗。經過長期積累,我們必將獲得一筆寶貴的教學財富。

淺談國中數學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就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識物件而進行的全面而深入的思考和總結。教學反思是提高教師素質、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反思能力影響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和研究能力的發展。通過反思,教師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同時形成對教學現象、教學問題的深層次思考和創造性見解。下面我將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國中數學的教學反思。

1提高對國中數學教學反思的認識

我認為國中數學教學實踐的過程也是反思的過程,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做到在教學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實踐。反思從時間上來看,有課前反思、課中反思和課後反思。

1.1課前反思。教師必須在課前進行深入的反思,反思學習材料和學習資源是否充分,反思教學設計是否違背循序漸進的原則、是否脫離學生認識規律。要依據學生已有認知水平和知識的邏輯過程設計教學,如何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以及例題選擇、練習設計,對學生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作出分析與判斷。

1.2課中反思。數學課堂不僅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形成技能,而且是學生髮展智力、形成數學能力,也是理性精神和個性心理品質發展的主渠道。要反思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是否合理,是否把時間用在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應用上;學生是否有充分的獨立思考機會;是否關注到學生的個性差異,有沒有“奇思妙想”、創新火花;是否滲透和關注數學能力的培養等。

1.3課後反思。課後反思也是教學反思的重要一環,教師要及時地把課堂上新生成的問題、典型教學現象、把滿意與否的環節和片段、把成功的感悟和失敗的體會都及時地收集並記錄下來,作初步的思考和簡要的分析,為再教設計與研究做準備。也只有長期堅持、積累和實踐反思,才能提高有效教學能力和水平,促進專業成長。

2提高教師對國中數學教學反思的能力

教師的反思能力是指教師在職業活動中,把自我作為意識的物件,以及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活動本身作為意識的物件,不斷地對自己及其教學進行積極、主動的計劃、檢查、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的能力。一個教師的反思能力取決於這個教師的自身素養的高低。我們應從以下方面提高自身素養。

2.1加強理論學習,促進理論提升。當前,新課程改革對廣大數學教師的專業理論素質和知識結構提出了新的挑戰。不斷增強學習能力,主動探究教學的奧祕,尋找教育的真諦是成為反思型教師的關鍵。試想,一個教師對教育教學改革如果沒有深刻的理解、領會、悟性和內省,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傳統教育存在的弊端,沒有對新理論和方法發自內心深處的認同和迫切需要,怎能主動有效地進行教學教育改革,並經常以批判的態度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呢?如果對新課程提倡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內涵知之甚少,又怎能在教學中有效開展?因此,教師應廣泛培養自己的學習動力、學習毅力和學習能力。學習的途徑有多種多樣,如:校本培訓、專家講座、網路學習等。

2.2參與教育科研,促進反思的超越。教育科研能力是根植於教育實踐而又有所昇華和超越的創新能力,是現代教育的一種體現。教師參與教育科研有助於提高自己對教育教學規律的認識,提高運用新的教育理論指導自己教學實踐的能力;有助於教師把已有的教學經驗理論化、系統化,提升對教學的理性認識;有助於在教學中發現新問題、新現象,並主動去探討,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因此,教師必須依託科研,加強教育理論的創新,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逐漸成為反思型教師。

3掌握國中數學教學反思的方法

有了教學反思的能力,還應該有科學的反思方法,才能取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認為國中數學教學反思應該注意以下一些方面。

3.1教學反思的步驟。第一步,發現問題。 反思產生於問題,問題來源與日常行為。成功、失敗都是問題的來源,我們要做反思的有心人,善於捕捉教學活動中的一些典型事件或靈感,提出問題。第二步,分享與合作。發現問題後對照新課程理念及時反思,必要時藉助別人的幫助,如集體備課、聽課、評課,集體討論都是很好的形式,也可請教行家,使自己少走彎路而解決問題。

第三步,教學行為的昇華。通過反思、提升自己的觀念後,教師應在“師生之間交往互助與共同發展的過程”中做得更好,教學行為更符合新課程的要求。

3.2教學反思的幾種操作形式。①寫教學後記。教師在教完一節課或進行一個階段教學後,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和實踐應進行回顧,將經驗和教訓記錄在教案上,作為完善教案、改進教學、總結經驗和探索規律的依據,即為教學後記。數學教學後記主要報括:記精彩之處、記遺憾之處、記學生的高見、記自己的教學機智和寫再教設計等。寫教學後記,貴在堅持,一有所得,及時記下,長期以往,必有收穫。

②觀摩與交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學觀摩是常見的、也是很有效的提高教學水平的方法。單純的自我反思,通常比較模糊,難以深入,反思活動不僅是個體行為,它還需要群體的支援。而在進行對話時,可以使人的思維清晰,來自交談物件的反饋又會激起深入的思考。交流的方式很多,比如:共同設計教學活動、相互聽課、做課後分析等等。交流的話題可以是:“我覺得這堂課比較成功的地方是……,我覺得這堂課比較糟糕的地方是……;這個地方的處理不知道怎麼樣?如果是你會怎麼處理?我本想在這裡“放一放”學生,但怕收不回來,你覺得該怎麼做?我最怕遇到這種“意外” 情況,但今天感覺處理得還可以,你覺得怎樣?……” 常常提出許多棘手的問題,或新教材中存在的疑惑,大家隨意漫談,相互探討,許多問題都在這類漫談,探討中得以解決。也可通過上分析課、研究課等形式,讓教師相互觀摩,以探究優化課堂教學的方法。

③利用學生的反饋資訊,拓寬反思渠道。現代教學貫穿的一個基本思想是教師的“教”應服從於學生的“學”,教學過程及內容應符合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徵和認知的思維規律。實施學生反饋是教師經常使用的一種重要的反思策略。為此,在這新學期開始,我就先在學生中作一問卷調查,瞭解他們對數學課的希望,給學生開設課前兩分鐘的“新聞釋出會”,深受學生的喜愛。學生作為教學實踐的客體,對教學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他們從自己的實際需要,從自己的興趣、愛好、知識結構出發,對教學內容、授課方式、教學進度、課堂的組織與管理及效果作出評價。通過學生的眼睛,教師就可能認識到自己教學上的優點與不足,而且能夠深入瞭解學生的真實感受和需要。這樣,既有利於促進教師的教學適應學生認知發展的要求和規律,又有利於教師從學生的層面自我認識,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實施學生反饋,教師可以在課前、課中、課後、期中、期末考試以後,利用談話、問卷等形式,及時收集學生的反饋資訊,作為進一步提高教學反思的寶貴資源。

總之,教學反思應成為教師職業生活的一種習慣!在反思中成長,在反思中不斷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才能適應新課改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