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學習方法研究報告

學識都 人氣:1.75W

數學的學習離不開正確的學習方式,下面就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數學學習方法研究報告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數學學習方法研究報告

數學學習方法研究報告一

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數學來自生活,生活中數學隨處可見,數學作為一種工具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只要細心觀察和發現,很多例子可以證明我們的生活中數學是那麼的常見。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於生活而最終服務於生活

有一次,母親煎雞蛋,鍋裡能煎兩個雞蛋。我就想,這不是一個數學問題嗎?煎一個雞蛋用兩分鐘,煎正、反面各用一分鐘,鍋裡最多同時放兩個蛋,那麼煎三個蛋最多用幾分鐘呢?我想了想,得出結論:要用3分鐘:先把第一、第二個蛋同時放進鍋內,1分鐘後,取出第二個蛋,放入第三個蛋,把第一個蛋翻面;再煎1分鐘,這樣第一個蛋就好了,取出來。然後放第二個蛋的反面,同時把第三個蛋翻過來,這樣3分鐘就全部搞定。

我把這個想法告訴了母親,她說,實際上不會這麼巧,總得有一些誤差,不過演算法是正確的。看來,我們必須學以致用,才能更好的讓數學服務於我們的生活。

父親的工作也是一個活生生的數學例子。一年只有365天,父親每天睡覺花了八小時,則一年共花去122天。365天減去121天。再者,他每天除工作外有八小時是休息及娛樂的,即一年共有122天。那麼,243天減去121天了,只餘下121天了。但是,一共有52個星期,星期天不用上班,因此121天減去52天便剩下69天。同時,逢星期六下午是放假的,則一年一共26天,所以69天減去26天餘下43天。再減給予的兩星期年假只剩下29天。別忘了每天有一小時午餐時間即一年是15天。用29減15餘下14天。再除去新曆年、舊曆年、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等公眾假期共10天,這就是說,一年只工作4天。聽到我怎麼算給父親聽,父親很是驚訝。可是,這也是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啊!

學數學就是為了能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數學是人們用來解決實際問題的,其實數學問題就產生在生活中。比如說,上街買東西自然要用到加減法,修房造屋總要畫圖紙。類似這樣的問題數不勝數,這些知識就從生活中產生,最後被人們歸納成數學知識,解決了更多的實際問題。

數學學習方法研究報告二

在二十六年的教學生涯中,我不斷探索,積累經驗,就教學中的一些現象進行反思。現就我對數學教學的一些理解和認識,談談自己的看法。

國中數學新課程標準:要求在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不僅應該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而且還應重視技能的訓練,注重讓學生經歷從生活走向數學,從數學走向社會的認識過程。學生通過從生活到數學的認識過程,將所學應用於生產生活實際,讓學生領略數學中的美妙與和諧,使學生身心得到全面發展。因此數學課程的構建應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在此我就近幾年新課標下國中數學教學談幾點感受。

一、要反思教學行為是否達到教學目標

新課標要求我們在制定每節課(或活動)的教學目標時,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即“三個維度”----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現代教學要求擺脫唯知主義的框框,進入認知與情意和諧統一的軌道。因為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來講,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適用性更廣,永續性更長。許多知識都隨著時間的推移容易遺忘,更何況當今知識更新的速度極快,只要具備獲取知識的能力,就可以通過許多渠道獲取知識。所以,情感、態度、價值觀必須有機地融入到課程教學內容中去,並有意識地貫穿於教學過程中,使其成為課程教學內容的血肉,成為教學過程的靈魂。

二、要反思教學活動是否“溝通”和“合作”

葉瀾教授曾提出:“人類的教育活動起源於交往,教育是人類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教學活動作為教育活動的一部分,“沒有溝通就不可能有教學”,失去了溝通的教學是失敗的教學。教學,是集約化、高密度和多元結構的溝通活動,成功的教學過程,應該形成多種多樣的、多層面、多維度的溝通情境和溝通關係。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中的師生關係不再是“人物”關係,而是“我你”關係;教師不再是特權式人物,而是與學生平起平坐的一員;教學便是師與生彼此敞開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納的對話過程。在成功的教學過程中,師生應形成了一個“學習共同體”,他們都作為平等的一員在參與學習過程,進行心靈的溝通與精神的交融。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那是隻有教學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發生的`“假教學”。

三、要反思是否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教材,歷來被作為課程之本。而在新的課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為教與學的一種重要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資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學活動的綱領性權威文字,而是以一種參考提示的性質出現,給學生展示多樣的學習和豐富多彩的學習參考資料;同時,教師不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設者。因為本次課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實驗性質,不是定論,不是新教條,不是不允許質疑的結論,還有待在實踐中進一步檢驗、發展和完善。因此,我們在創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時,可以在“課後反思”中作為專題內容加以記錄,既

積累經驗又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設性的意見,使教師、教材和學生成為課程中和諧的統一體。

四、教學中要轉換角色,改變已有的教學行為

1.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

2.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

3.教師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

五、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

教學反思,或稱為“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依據,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或給予肯定、支援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提高教學效能的過程。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只有經過反思,教師的經驗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並對後繼行為產生影響。他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那麼,我們應如何在教學反思中學數學的教學呢?

六、總結記錄

一節課結束或一天的教學任務完成後,我們應該靜下心來細細想想:這節課總體設計是否恰當,教學環節是否合理,講授內如一位教師在讓學生進行分數應用題的綜合訓練時出了這樣一道題:一套課桌椅的價格是48元,其容是否清晰,教學手段的運用是否充分,重點、難

點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做得還不夠好,哪些地方需要調整、改進;學生的積極性是否調動起來了,學生學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還有什麼困惑等。把這些想清楚,作一總結,然後記錄下來,這樣就為今後的教學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經驗。經過長期積累,我們必將獲得一筆寶貴的教學財富。

以上這些是我個人的一些心得。總之,數學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每位數學教師堅持不懈,勇於創新,在課程改革的春風吹拂下,我們每位數學教師都要抓住時機,為國家的教育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