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高血壓是一種精神病?

學識都 人氣:1.28W

當一個人患上了原發性高血壓,就意味著被判了無期徒刑。醫生會告訴他,你從現在開始到生命的最後一天每天都要堅持服用抗高血壓藥。小編告訴你原發性高血壓是不是一種精神病。

原發性高血壓是一種精神病?

當一個人患上了原發性高血壓,就意味著被判了無期徒刑。醫生會告訴他,你從現在開始到生命的最後一天每天都要堅持服用抗高血壓藥。

當然,如果醫生比較負責任還會告訴病人,堅持運動,合理膳食,心情平和,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你的血壓就會控制的比較好,如若不然你的身體就會漸漸的被過高的血壓和抗高血壓的藥物慢慢的侵蝕。最後,你的心臟會變大,心肌漸漸失去活力,有一天心臟就會再也跳不動。

誠然,每個人都有心臟停止跳動的那一天。但是,每個人都期望能夠活的更久更健康。所以,相當多的患者就開始禁食各種食物,每天堅持有氧運動,按時睡覺……有的人確實能夠穩定的控制血壓,也有許多人的血壓根本無法很好的控制。究其原因,往往是不能很好的控制情緒。

那麼,情緒對高血壓的發生、發展和轉軌真的重要嗎?答案是肯定的。“原發性高血壓是一種精神病”是一種調侃,確切的說高血壓是一種“心身疾病”,是生物因素與社會心理因素綜合作用所致的疾病,其發病、發展和預後與心理狀況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導致高血壓發生的心理因素

國外一些人格心理研究者認為:人格決定人對環境的獨特適應性,而高血壓的發生可以說是心身系統不能適應環境變化的結果。

環境變化包括自然界的,也包括社會的、家庭的。生活中常有所謂的應激事件,比如工作變動、結婚、離婚、親人生病甚至亡故等。如果個體不能快速適應應激事件,就會導致緊張焦慮,引起體液和神經調節失調,從而導致血壓升高。

國外的一項研究表明,人如果長期處於絕望狀態,容易導致高血壓。

個性過強,容易激動,遇事急躁,難以自抑,過分自負,刻板固執,多疑多慮,個性怪癖,或壓抑並抱有敵意,具有攻擊傾向的人,均可引起體內代謝失調,生理功能紊亂甚至罹患高血壓。有人報道 這種性格的人,在一次調查中佔高血壓組的19.71%,這意味著這種 極端內向型的個性特徵,是高血壓病的一種易患因素。

這是因為人在情緒改變時,大腦皮質和視丘下部興奮性增高,體內常產生一些特殊物質,如腎上腺素、兒茶酚胺、血管緊張素等,這些物質會使血管痙攣,血壓增高。

通過心理調節血壓

不良情緒是高血壓發病的基礎之一,而性格特徵則是這個基礎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預防高血壓的發生,必須做到適勞逸、調情志、節嗜好、慎起居,保證正常心理環境,矯正不良個性。

那麼怎麼做到這些呢?

首先是情緒的調節,壓抑、憤怒、絕望、焦慮往往與個人的認知模式有著直接的關係。我們可以嘗試將這些情緒與事件、想法連線起來,看一看通常是什麼樣的情緒導致了這些不良情緒的發生,有沒有一些更好的認知模式可以替代舊有的認知模式。

各種各樣的放鬆訓練也是非常好的調節情緒的法寶。

在負性情緒發生的時候,通過腹式呼吸可以讓自己的情緒閾值逐漸的降到接近正常水平,血壓也就不那麼容易波動了。

堅持有氧運動和經常聽古典音樂也是改善高血壓患者情緒的好方法。

除了以上的放鬆方式,還有音樂治療,生物反饋儀治療等。

音樂治療是一個系統的干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治療師利用音樂體驗的各種形式,以及在治療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作為治療的動力的治療關係,幫助被治療者達到健康的'目的。

生物反饋儀治療,是利用現代生理科學儀器,通過人體內生理或病理資訊的自身反饋,使患者經過特殊訓練後,進行有意識的“意念”控制和心理訓練,從而消除病理過程、恢復身心健康的新型心理治療方法。能夠通過調節控制訓練,控制你的情緒,不斷強化之後可以使患者自身得以學習的過程。

對於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可以在臨床心理科通過這些心理方面的治療方法來進行輔助治療,對於病情能夠起到很好的調節和控制作用,同時也能讓心和身都更加健康。

但是僅有這些還是不夠的。

高血壓患者之所以容易被負性情緒控制,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自己的個性問題。

從根本上解決高血壓還要矯正不良個性。這就需要從深層次探索導致不良個性的原因。通常情況下早期的母嬰關係、肛欲期及俄底浦斯的種種成長問題都可能是導致這些問題的重要因素。

比如早期母親對嬰兒的不夠,對嬰幼兒的情感忽視,導致孩子不安全的依戀模式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精神分析師就需要和病人一起去發現這些,然後通過移情等精神分析技術讓病人的內心二次成長,從而徹底的解決內心情結,矯正不良的個性,達到控制血壓的目的。

當然,每個病人的個性不同,經歷不同,疾病的狀況不同,心理醫生就需要有更為靈活的治療方法更為有效的幫助病人。

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病症相似,但原因各不相同,不知道閱讀了本篇文章,您是否對自己的病因有所覺察,若有所感悟,可在底部進行評論,也可轉發分享,從而讓更多原發性高血壓的患者瞭解到自己的疾病是一種心身疾病,意識到疾病的根源所在,才能夠控制自己的病情,針對性地解決問題,恢復健康的身體和正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