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幼兒園說課稿大班範文彙總七篇

學識都 人氣:7.19K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兒園說課稿大班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關於幼兒園說課稿大班範文彙總七篇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1

一、教材分析

新詩歌“搖籃”,這首詩具有奇妙別緻的想象,將大海、天空、花園、媽媽的手這些美好的景色比喻成搖籃,描寫出了小寶寶們分別在不同的搖籃裡睡著了的那種寧靜、溫馨的意境。要想讓幼兒理解和體會到詩歌中的內容,感受詩歌的美,就必須對詩歌中所提到的各種景色和事物有所瞭解,知道它們之間的依存關係。這是理解這首詩歌的知識基礎也是本次活動的知識點。

教師在課前利用談話活動引導幼兒觀察認識詩歌中所提到的這些事物,如天空和花園,讓幼兒親身感受生活中大自然的美,為詩歌教學的開展奠定了情感基礎。

依據素質教育中“提高審美觀,提高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和能力。”的要求,及幼兒園語言教學的任務,制定了三個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的語言,並初步學會朗誦詩歌。

2、初步感知詩歌中的比擬手法。

3、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運用圖片和已有經驗進行詩歌仿編。

教學的重點是:理解詩歌的內容初步學習朗誦。這是依據了語言的教育意義指出:語言是認識世界的重要工具,它能促進幼兒認識能力的發展,提高審美觀。這首詩歌含有豐富的知識性,用詩一般的語言描述了很多美好的情景,是幼兒認識世界瞭解世界的好教材。幼兒只有理解了作品的內容感受到詩歌的美,才能在感情上產生共鳴進行朗誦。

難點:正確使用動詞,根據詩歌的結構及語言情緒進行詩歌創編。語言教育能激發起幼兒對文學作品的興趣,培養思維能力、口語表達能力。語言的感情色彩對幼兒有很大的感染力。作為大班幼兒有了一定的理解語言、表達語言的基礎,幼兒往往不滿足於對一首詩歌的朗誦,他們有想表達自己的想法,有創編的渴望。可是這種渴望要變成實踐行動,幼兒靠自己是難以實現的,必須有教師的引導和幫助,因此這是本次教學活動的難點所在。

二、教學方法

針對教材內容和分析我主要運用了視聽結合法和分段跟誦法兩種教學方法。

第一種是視聽講結合法,主要根據了幼兒的具體形象思維佔主要地位的特點,和幼兒語言發展的特點而採用的。

就是引導幼兒去看、去觀察。在自由、寬鬆且安靜的環境中,為幼兒提供了探索性強的的小圖片和形象可愛、顏色鮮豔的大掛圖。這些都充分的刺激了幼兒的視覺感官,引導幼兒進行細緻的觀察。聽就是教師的語言啟發、引導、暗示和示範。我在教學中主要運用了究因性和啟發性提問,比如:“誰會是寶寶的搖籃?”“你想想還會有那些寶寶?誰又會是他們的搖籃?”。在教學中為了讓幼兒充分體驗詩歌的美,在示範朗誦時,配上了優美的“夢幻曲”聲情並茂的朗誦,充分刺激了幼兒的聽覺感官。講就是指幼兒的講述。幼兒通過在遊戲中自由結伴講、分組講,充分表達自己的願望。在反覆的表達講述中理解詩歌的內容,從而能有感情的進行朗誦。而且這樣能滿足每個幼兒的願望,充分注重了個別差異。視聽講結合的方法能充分的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讓幼兒處於積極的學習狀態中。

第二種方法是分段跟誦法,在幼兒自由探索獲取知識的同時利用大圖片進行了分段跟誦的方法因為形象的的圖片很容易在幼兒的頭腦中引起對詩歌內容的表象,通過直觀形象的感知獲得知識,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由於這首詩歌描寫了4個不同的場景,完整教學不利於幼兒的記憶,分句又會破壞了詩歌的完整性。所以,選用分段跟誦法,每一段設計幾種不同形式的提問,使幼兒熟悉理解記憶詩歌中的語句。

以上兩種教學方法配合使用色彩鮮豔的圖片,適合幼兒操作的小圖片和優美的音樂,充分發揮了這兩種教學方法的作用。

三、學法指導

教學中我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學法指導,一方面就是引導幼兒注意傾聽,大膽表述。幼兒學習語言主要是通過傾聽這一途徑。教幼兒注意傾聽,才能正確的感知語音、語彙和語法規則。根據綱要中讓幼兒“想說、敢說”的要求,我就從想和敢這兩個方面進行具體指導和幫助:首先,我在示範朗誦前著意設計提問“仔細聽一聽,詩歌中說了些什麼?”讓幼兒帶著問題有目的、有針對性的認真傾聽。在示範朗誦中藉助於想象的圖片和優美的音樂,進行聲情並茂地朗誦,刺激幼兒的各種感官,為幼兒提供學習朗誦的榜樣,激發幼兒想說的願望。其次,利用各種教學方法和遊戲,給幼兒提供自由表達的機會。通過語言的激勵調動幼兒仿編詩歌的積極性,讓幼兒敢說。

第二方面的學法指導是在啟發幼兒通過探索嘗試,進行詩歌仿編的方法。新綱要指出:兒童語言學習是開放而平等的學習。教師和幼兒是構造愉快學習和交流過程的共同體,因此,我為幼兒創設了支援性的語言教育環境,支援幼兒在活動中擴充套件語言經驗。我在引導幼兒進行仿編詩歌的時,提供了各種小寶寶的圖片。由這些圖片引起幼兒的思考,經過教師的引導和幫助讓幼兒在探索中自主的學習,突破教學的難點。

總之,在學法指導中本著“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遵循了“幼兒是通過自由觀察,積極探索進行學習的。”這一認知發展規律。為其今後獨立思考、獨立學習及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奠定了基礎。

四、教學過程

教學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

聽音樂“模仿動作”匯入課題,隨著優美的音樂教師說:“白雲飄來了。”幼兒用動作表現出來白雲飄,並用語言說:“白雲白雲飄啊飄,飄到藍天上。”教師再將白雲的圖片貼到天空的背景圖上。通過動作模仿來初步理解動詞“飄、吹、翻”,為詩歌的學習做基礎。第二部分展開分為五個環節:

第一環節:語言遊戲“送寶寶回家”。

教師先出示小寶寶的圖片,引導幼兒討論:“小寶寶的家在哪裡?”“小寶寶想睡覺了,誰來哄他呢?怎樣哄?”通過集體想辦法,把小寶寶送到媽媽的懷抱裡,讓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詩歌的第四段“媽媽得手是搖籃,搖著小寶寶,歌兒輕輕唱,小寶寶睡著了。”即而啟發幼兒想“這些寶寶的家在哪裡?”“誰是它們的搖籃?誰又在哄寶寶睡覺?”給幼兒充分的遊戲空間,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一一回答,邊操作邊表達。比如幼兒會說:“星寶寶的家在天上,白雲是星寶寶的搖籃,月亮在哄星寶寶睡覺。”可能幼兒的想法和詩歌中的內容不同,可是教師也要充分的肯定幼兒的想象。因為這個遊戲的目的就是讓幼兒理解詩歌中描寫的各種事物之間的聯絡,擴充套件幼兒的思維。

第二環節:完整欣賞.

讓幼兒帶著問題去聽“這些小寶寶找到自己的家可高興了,家可真好啊,你看他們都舒服的睡著了,仔細聽一聽詩歌裡說了些什麼?”(教師進行配樂詩朗誦)聽完後啟發性提問:“你覺得小寶寶舒服嗎?為什麼?”“誰是小寶寶的搖籃?”“誰在哄寶寶睡覺啊?”通過一系列的啟發性提問讓幼兒深入瞭解詩歌中的白雲輕輕飄等動詞的運用,感受詩歌中的美。

第三環節:分段跟誦。

首先,幼兒自選圖片扮演各種寶寶學習有感情的朗誦,教師進行個別指導,調動起幼兒的感情共鳴,進行有感而發的朗誦。然後教師在組織全體幼兒進行有感情的分段跟誦。自然地過渡到第四環節完整的有感情的配樂朗誦,完成教學的重點。第五環節仿編詩歌。出示各種寶寶的圖片讓幼兒自選一種與同伴討論創編詩歌。

利用這些圖片能引起幼兒的思考,教師引導幼兒:“這些寶寶的搖籃是什麼?”“誰會哄小寶寶睡覺?怎樣哄?”比如這隻鳥寶寶,幼兒通過探索思考有可能編出這樣的詩句“大樹是搖籃,搖著鳥寶寶,樹葉沙沙沙,鳥寶寶睡著了。”通過這樣的仿編和操作活動,讓幼兒利用剛學到的知識參與仿編,教師適時地指導和幫助,順利自然的完成教學的難點。

第三部分結束,音樂遊戲“快樂寶寶”。教師進行情感啟發:“每個寶寶都有一個家,都有疼愛自己的媽媽。媽媽愛我們,我們也愛媽媽。我們的生活多麼美好,寶寶們多麼快樂啊!讓我們一起快樂地跳起來吧!”在歡快的音樂中讓幼兒充分表達那種仿編詩歌后的成功的喜悅之情和對美好生活追求、愛媽媽的情感。

另外,為了進一步鞏固幼兒獲得的各種情感體驗、知識能力和學習方法我又設計了延伸活動,請幼兒回家後編給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聽好嗎?“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2

一、說教材:

設計意圖:每天晨間鍛鍊,是孩子們一日生活中最喜歡的環節之一,經過一段時間有意識地觀察,發現孩子在自由選材料結伴玩的過程中,雖然他們友好合作,大膽嘗試,想出了各種各樣的玩法,例:單腳跳、雙腳跳、平衡等。但是,助跑跨跳幾乎沒有小朋友想出來嘗試過。《指南》中也指出要鼓勵幼兒進行跑跳、鑽跑、攀登、投擲、拍球等活動。根據上述情況,針對大班幼兒健康教育的目標,設計了《小鹿搬家》這個活動,通過讓每個孩子親身扮演小鹿角色來練習跳的能力、通過經編筒與嗎,木板的組合拼搭成障礙物,使跳躍的難度逐步提高,並相處不同的跳躍方式,讓孩子們在趣味的活動中輕鬆自然的讓孩子們學習助跑跨跳。

二、說目標:

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他們動作發展的特點,我確定了以下目標:

1.初步讓幼兒學會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合適的障礙物,嘗試助跑、跨跳過30釐米以上的障礙物。

2.鼓勵幼兒能互相合作地用經編筒拼搭出各種高低不同的障礙物。

3.逐步鍛鍊幼兒的彈跳能力及培養勇於嘗試的精神。

三、說活動重點與難點的確定:

從活動目標和幼兒動作發展的實際出發,我把本次活動的重點預設為:幼兒學會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合適的障礙物,嘗試助跑、跨跳過30釐米以上的障礙物。難點預設為:逐步鍛鍊幼兒的彈跳能力及培養勇於嘗試的精神。

四、說活動準備:

利用本地廢舊材料經編筒(長、短)、木板

五、說教法:

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我將主要採用:觀摩示範法、合作探索法、語言激勵法來組織教學活動。另外,我打算向幼兒採用:遊戲法、練習法、競賽法、發現法、合作法等學習方法,讓幼兒在玩一玩、說一說、看一看的輕鬆愉悅的氣氛中掌握學習的重難點。

六、說觀察要點及指導要點教師在活動中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才活動過程中引導幼兒自主的開展活動,不強加自己的觀點給幼兒,體現在“玩中學”的理念。

第一環節:準備操在活動的第一環節中,以歡快的音樂入場,引導幼兒隨著鹿媽媽(老師)一同來激發幼兒扮演鹿寶寶的興趣,讓幼兒在自由、輕鬆的氛圍中利用經編筒,一起來做準備操,整個活動過程中,幼兒模仿小鹿做有趣的動作,激發幼兒進入角色嘗試跳躍的慾望。

重點指導幼兒針對腿部做準備活動,使幼兒儘快地由相對安靜狀態逐漸過渡到緊張的運動狀態,為基本部分做好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準備.充分活動開各關節,避免受傷,動作幅度由小至大,為正式訓練作好充分準備。

第二環節:幼兒嘗試在這一環節中,分兩次進行。首先請幼兒利用手中的經編筒,來學跳的本領,在草地上拼搭出各種形狀來嘗試跳跳。在幼兒初次的嘗試中,因為拿的經編筒有的長,有的短,在拼搭時,幼兒能組合在一起玩,在這一階段中,不侷限幼兒到底用哪種跳的方法,充分尊重和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鞏固原有的“跳”的經驗,為下一層次的發展做準備。

其次,通過前一階段的練習以後,孩子已經不滿足於現有的高度了,這時再提出進一步的要求:鹿寶寶都學會了跳躍的本領,他想學習跳得更高,有什麼辦法?那,障礙物該怎麼擺?引導幼兒利用的輔助材料木板、長短經編筒等,用各種方法給障礙物壘高,然後再次嘗試。

孩子在拼搭時發現,剛開始,他們在兩個高的經編筒上在放置一個經編筒,由於經編筒呢是圓的,往往還沒開始跳躍,一會兒就滾了下來。發現這一情況後,我觀察到,在失敗後任用這樣的辦法進行再次的嘗試,雖然孩子能敢於探究和嘗試很好,適時走上去提示他們,經編筒圓圓的,能擺著不掉下來嗎?小朋友們都搖搖頭說不能,再次告訴他們,還有很多材料也可以運用,是否能換一個再試一試,這時他們發現,木板是相對平面的,能夠放上去不自己掉下來。從中也要提示我們再拼搭好以後要排隊玩一玩,把遊戲的規則也滲透其中。隨著孩子對障礙物的拼搭越來越熟練,高度也越來越高,這時孩子們已經不能在用簡單的雙腳跳或單腳跳來越過障礙物,發現他們自然而然的開始嘗試使用助跑跨跳的方法。

最後集中總結:你是用什麼方法來拼搭障礙物的?請你來搭一搭。現場演示,也把拼搭的技巧以集中演示的形式,讓幼兒自主的學習。然後請能力較強的孩子來把自己的跳躍方法展現給大家,一起來學習助跑跨跳的好辦法,教師注重同伴的榜樣作用來規範幼兒助跑跨跳的動作,然後集體嘗試一下助跑跨跳。

第三環節:遊戲《小鹿搬家》

我們以前面的森林中,出現了凶猛的大獅子,但是小鹿的食物還在那裡,我們該怎麼辦?這時很多孩子都躍躍欲試,我們要搶回來!信心十足。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3

各位園長、各位老師: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大班科學活動《空氣的力量》,它是空氣科學系列活動中的一個子活動。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地球上的人類和一切生物,都離不開空氣,它不僅孕育了生命,而且與人類的生活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絡。從空氣是什麼樣的空氣在哪裡到空氣與風空氣的壓力,我們生活中有關空氣的科學現象太豐富了。對大班幼兒而言,在中小班的生活和學習中,已積累了一些有關空氣的知識和體驗,且具備了一定的動手能力,在深入分析教材和教育物件後,我選擇了將空氣流動產生風作為本次活動的感知探究點,引導孩子通過探究體驗如何產生風,引發幼兒對空氣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係、空氣的利用等問題的關注和探究萌芽。正如《綱要》中所說: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感興趣的事物或問題,又有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2、目標定位:針對我們班幼兒的已有經驗和發展水平,挖掘教材的教育價值,我設定了以下幾個活動目標:

①感知空氣的存在,發現空氣流動產生風的現象;

②運用所獲得的體驗探索怎樣讓水上的風車轉動起來;

③能大膽表述自己探究的過程和結果,體驗與同伴分享的快樂。

3、活動的重難點:

空氣雖無所不在,但它看不見、摸不著,因此我將本活動的重點定位在感知與發現空氣流動產生風,難點為遷移經驗解決讓水上風車轉動起來的問題。

4、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為活動的成功開展提供了可能,在科學活動中材料的結構及投放很重要,它直接關係到能否構成問題情境的探究點,有時甚至影響到活動的成敗。我為活動做了以下的準備:

一是經驗準備:玩過魔術不溼的報紙,開展過與空氣有關的活動。

二是物質準備:

①大小、高矮不同的杯子(有洞與沒洞的)

②風車(數量為幼兒人數的3倍)

③報紙若干

④擦手布人手一塊

⑤塑料盆4個(四個水盆中水量的放置可分兩種,一種為高水位,水面與杯子的高度一樣,可以發現水泡的現象;另一種是低水位,水面低於杯子,易感知氣流的現象。)

三是空間準備:幼兒半圓型集中;分組操作採用五張桌子,分5組進行操作。

二、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幼兒,時時有教育,以互動的、開放的、研究的理念,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因此,本次活動中我主要採用了以下四種教法有:操作法、設疑法、經驗遷移法、猜想驗證法。

1、首先是操作法,所謂操作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是幼兒建構經驗的基本方法。本次活動共安排了四次操作活動,從而保證了幼兒有充分動手操作的時間,讓孩子們動起來。

2、其次是設疑法,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通過提問,會提示幼兒探究的線索,引發幼兒的思考,使幼兒對所感知的經驗進行整理。本活動大量運用了設疑法,為什麼上次變魔術時紙不會溼,而今天的紙都溼了呢?為什麼有孔杯子裡的紙會溼,沒孔杯子裡的紙不會溼?用什麼辦法能讓風車轉起來?一個個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支援著幼兒的探究逐步深入。

3、再次在活動中,我還運用了經驗遷移法,經驗遷移能夠幫助幼兒在新經驗與舊經驗間架起橋樑,使新經驗的掌握更容易。我在第一環節、第三環節分別運用了經驗遷移的方法。

4、此外我還將採用猜想驗證法,這是法國做中學教育模式所倡導的一種教學方法,先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經驗設想解決問題可能的'方案,然後實施方案,驗證其可行性。在猜想驗證的過程中,不僅訓練了幼兒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給幼兒一種做事的方法和研究的態度,體現了新《綱要》中終身教育的理念。本活動在解決怎樣讓風車轉起來這一問題中運用了該方法。

三、說學法

我們總是說教學方法,可見學法與教法是密不可分的。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儘量營造寬鬆的氛圍,激發幼兒內在的學習動機,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和已有經驗參與探究,讓幼兒通過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玩一玩、試一試等方法,在與材料、同伴、老師的互動中,感受空氣流動產生風的現象,體驗發現的樂趣,發展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善於學習同伴經驗的能力。

四、說活動程式

本次活動設計力求幼兒最大程度的參與與投入,採用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提供自主學習的空間,運用多種感官的參與,使學習過程成為兒童發現和探究的過程,真正使學習變得快樂起來。因此,我設計了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四個環節。

1、第一環節:魔術匯入,激發興趣以變魔術的形式引入活動,我將採用問題前幾天我們一起玩了魔術不溼的報紙,誰記得是怎麼做的?,引發幼兒回憶變魔術的操作要求。此環節重在啟用幼兒有關的經驗和技能儲備,為下面的活動做鋪墊。本環節預計時間為3分鐘。考試大整理

2、第二環節:動手探索,感知現象我出示紙杯(杯底有洞),提出要求請你們按上次的方法再變一次魔術,看看把紙放在杯子裡是不是一定不會溼,從而調動起幼兒的好奇心。

幼兒在操作中將發現紙溼了,引發與原有經驗的衝突,產生疑問:為什麼上次變魔術時紙不會溼,而今天紙都溼了呢?這時我會適時地引導幼兒將紙杯與上次魔術用的杯子進行比較,發現兩者的不同有孔和沒孔。接著,我將進一步提問:為什麼有孔杯子裡的紙會溼,沒孔杯子裡的紙不會溼?啟發幼兒將兩個杯子倒扣水中,在視覺、觸覺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下,發現有孔的杯子快速放入水中時,會有氣流從孔裡出來,還會冒出氣泡。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為幼兒創設交流的機會,請幼兒表述自己探索的過程與結果,分享彼此的發現,同時,還要幫助幼兒提升和梳理感知到的經驗,通過是什麼從孔裡跑出來了?這些氣泡是怎麼來的?等問題,讓幼兒明確從孔裡出來的是空氣,空氣流動會產生風,從而順利進入下一環節。這是本活動的重點,因此本環節我預計的時間是10分鐘。

3、第三環節:遷移經驗,解決問題科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更應服務於生活,作為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兒童將科學帶到生活中和用科學的意識。

因此,我設定了怎樣讓小風車轉起來這一問題情境,讓幼兒運用感知體驗的科學現象來解決具體問題。教師出示泡沫小風車,鼓勵幼兒猜想:用什麼辦法能讓風車轉起來?孩子們根據各自的生活經驗,想出的方法可能有用嘴吹、向前跑動、用水流等,個別幼兒會運用空氣流動形成風的原理讓風車轉起來,對於幼兒的猜想,我不作肯定或否定的評價,而讓幼兒自由選擇材料,動手嘗試用自己的方法讓風車轉起來。由於上述活動將使孩子們的操作探索慾望得以調動,玩一玩、試一試,驗證自己的猜想也就會水到渠成。操作之後我將請幼兒回到自己的位置上,說說是用什麼辦法讓風車轉起來的,分享同伴的成功。教師指導的重點是引發幼兒關注用空氣流動產生風的方法讓風車轉起來,鼓勵幼兒選擇大小、高矮不同的有洞紙杯,在水中以振動的方式,使空氣從小孔中擠壓出來產生風,帶動紙杯頂上的風車轉動,從而進一步鞏固獲得的知識經驗。本環節是難點,注重師幼互動,預計時間為12分鐘。

4、第四環節:引發新的探究點,延伸探究活動的最後,讓幼兒自由地圍在我的身邊,丟擲問題:剛才你們都用不同大小的杯子試過了嗎?有什麼感覺?那杯子的大小和風車轉得快慢有沒有關係呢?我們下次再試試吧。我預計這個環節時間為5分鐘。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4

一、教材內容分析幼兒天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對周圍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慾望也特別強,新綱要強調"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日常生活中,幼兒其實已接觸很多球體玩具,例如皮球、羊角球、乒乓球等,對它們十分感興趣,但對幼兒來說,他們很難完全用幾何角度來理解立體圖形,往往把平面幾何圖形和立體相混淆,因此,我設計了本次活動,讓幼兒通過親身經歷探究,實驗和操作感知球體的特徵,獲取有關球體的科學經驗。激發幼兒探索興趣,培養其關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二、幼兒發展情況分析及目標制定大班幼兒探究慾望增強,能較好地運用語言與同伴、成人進行溝通與交流,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因此,為了滿足幼兒認知、能力、情感發展的需要。我確定本活動目標為:

1、能運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培養幼兒的探索興趣和探索能力。。

2、通過觀察比較,在操作活動中初步認識球體的特徵。

3、引導幼兒運用討論、交流、等方式進行研究,體驗與同伴探索交往的樂趣。在遊戲中體驗幾何形體的有趣。

三、本活動的重點是:

讓幼兒在自主的探索活動中,感知球體的基本特徵。對於突破重點採用的方法:豐富幼兒的經驗,放手讓幼兒自己去嘗試,在實際操作中來解決;建構積極有效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本活動的難點是:

如何讓幼兒在探索、交流中進一步瞭解球體的特點,發展幼兒的觀察力、空間想象能力。對於突破難點採用的方法:創設寬鬆的活動氛圍;運用鼓勵表揚;榜樣示範;個別指導。方法手段注重操作性、感受性、體驗性。

四、活動準備活動準備是為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是通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的。《綱要》指出"提供豐富、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因此,我將準備:

1、大量的幾何形體玩具,皮球、乒乓球。

2、橡皮泥、報紙等可塑性操作材料(延伸活動)。

3、創設較為寬敞的場地,便於幼兒的操作。

五、活動過程:

1、匯入課題。

教師:"小朋友,請你們玩一玩這些玩具,找一找那些玩具可以滾動。"激發幼兒探索興趣,我為幼兒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自由,讓他們任意選擇玩具,想怎麼玩就怎麼玩,從而調動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習的興趣。興趣是幼兒產生學習動機的重要因素,讓孩子自由地玩玩具以激發幼兒想玩、想探索的慾望,初步感知球體的一個基本特徵及可以滾動。在此基礎上,我讓幼兒進行了第一次操作,請幼兒任選兩種可以滾動的玩具。

2、引導幼兒操作嘗試在幼兒選擇過兩種玩具後,教師引導幼兒討論:"你們選的這些會滾動的東西又有什麼不同呢?請小朋友們比一比,試一試。"這一環節通過幼兒親自動手操作來感覺到自己的新發現,體驗到發現的樂趣和求知的快樂。請幼兒說一說自己的發現,並上前試一試,玩一玩,指出哪些玩具能向不同方向滾動。通過集中交流統一認識,感知球體可以向不同方向滾動的特徵。初次嘗試後,孩子們對球體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於是,我引導了幼兒進行第二次的操作。

3、幼兒第二次的操作嘗試第一次操作,幼兒在自由玩的過程中發現球體可以向不同方向滾動的特點。第二次操作則更進一步,主要是讓幼兒探究球體與圓形的不同,從而更進一步瞭解球體的特徵,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能力。這是本活動的難點,首先引導幼兒與圓形比較觀察,認識球體,動手比一比,說一說他們有什麼不同。引導孩子依據比較觀察到的情況得出的結論與同伴進行交流,教師和幼兒小結:能向不同方向滾動的,無論從哪個方向看都是圓形的物體是球體。在不斷的探索中,幼兒獲取了知識,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4、鞏固對球體特徵的認識。應用已獲得的經驗辨別哪些物體是球體。

綱要強調,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等現象產生興趣,因此為了讓幼兒從生活中感受到形、體的重要和有趣,我引導幼兒應用已獲得的經驗辨別我們周圍的哪些物體是球體。先請幼兒在周圍能看到的環境中找出與球體相似的物體。在深一層引導幼兒說一說日常生活中與球體相似的物體。實現了教育在生活中的延伸,體現活動的價值。

5、延伸活動在延伸活動中,我創設操作活動情景,請幼兒幫玩具加工廠製作球體的商品,激發幼兒製作球體的慾望。做好後可以試著滾一滾,是不是能朝任何方向滾動。教師提供報紙、橡皮泥等可塑性的操作材料,引導幼兒利用這些不同的材料製作球體,通過自身的參與動手製作進一步鞏固了對球體的認識。

本活動設計體現了《綱要》中科學教育的理念,緊密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為幼兒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力求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學會尊重別人的觀點和經驗。在活動中,通過嘗試操作法、比較法、引導發現法、討論法、讓幼兒在操作遊戲中充分體驗自由、快樂的情緒,輕鬆愉快地獲得知識,感受到數學的有趣,使孩子們感到:科學並不遙遠,科學就在身邊。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5

散文詩是幼兒接觸較多而又非常喜愛的一種文學形式,它內容淺顯、語言生動、意境優美,富有兒童情趣,不僅能豐富幼兒的知識、發展語言、啟迪智慧,還能使幼兒的心靈和情感受到良好的薰陶。

《春雨的色彩》選自青島出版社、幼兒園中班下冊、語言表達領域的內容,它以生動優美的語言向大家講述了綿綿的春雨與萬物之間的聯絡,以此來激發幼兒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中班幼兒活潑好動,想象力豐富,他們的觀察、分析能力有了一定的發展,他們對周圍的一切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究的慾望,並且能夠用自己的方式將觀察到的變化表達出來,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言表達和理解能力。

基於以上教材內容和學情的分析,依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結合幼兒的認知基礎和本次活動的內容,我制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知識目標:引導幼兒根據圖片理解散文詩內容。

2、能力目標:引導幼兒能夠大膽的在集體面前朗讀散文詩。

3、情感目標:引導幼兒感受春雨給大自然帶來的生機勃勃,激發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根據幼兒的認知基礎和本次活動的內容,我把“”設為本次活動的重點,把“”設為本次活動的難點。

對於這樣教學重難點的落實、活動目標的實現,我採用以下教法學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在活動中要不僅要運用生動的語言,形象的動作來感染幼兒,還要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所以我運用以下教法:

1、多媒體教學方法:運用多媒體播放課件,使畫面更直觀更形象,更能引起幼兒的興趣,吸引幼兒的注意力。

2、啟發式提問法:通過設定一系列啟發性的問題,激發幼兒的想象力,訓練幼兒的開放性思維。

3、情境表演法:讓幼兒置身於真實的情境之中,通過角色表演,增加幼兒的體驗,強化幼兒對散文詩內容的理解。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者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能更準確、更有效掌握學習內容。所以我運用以下學法:

1、傾聽表述法:讓幼兒帶著問題有目的、有針對性的認真傾聽,激發幼兒“想說”的願望,並通過語言激勵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讓幼兒“敢說”。

2、交流討論法:引導幼兒針對問題主動探索,發現學習,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在說一說的輕鬆氛圍中掌握學習重難點。

為了更好的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和完成活動內容,我做了以下準備:

1、空間準備:引導幼兒以馬蹄形的座位排列坐好

2、知識準備:幼兒對春天裡萬物變化的感性認識

3、物質準備:多媒體、散文詩動畫、小白鴿、小燕子、麻雀、小黃鶯、春雨姑娘的頭飾

根據本次活動的內容及幼兒的認知基礎,圍繞活動目標和活動重難點,我把本次活動的過程設計為以下環節:

一、情境匯入,激發興趣:

幼兒伴隨《郊遊》的背景樂自由做動作進入活動室,突然出現鳥叫聲,引導幼兒思考:“這是什麼聲音?發生了什麼事情?讓我們去看看吧”。以此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進而順利的匯入新課。

二、觀察圖片分析圖片,理解圖片內容

這是本次活動的重點,為了有效的解決重點的教學目標,我將運用多媒體教學法和啟發式提問法。首先教師通過多媒體出示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圖片,並提問:“從圖片中你看到了什麼?你覺得發生了什麼事情?”引導幼兒大膽表述自己的理解,激發幼兒想象力,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學習散文詩

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散文詩動畫,第一遍先讓幼兒閉上眼睛傾聽,初步瞭解散文詩的內容,感受散文詩的優美意境。第二遍讓幼兒帶著問題傾聽:散文詩的名字叫什麼?散文詩裡都有哪些小鳥在爭論春雨的顏色?它們分別是怎麼說的?春雨聽了大家的爭論它又是怎麼說的?通過傾聽、問答,幫助幼兒進一步理解散文詩的內容。為接下來的環節做鋪墊。

四、朗誦散文詩

“引導幼兒大膽的在集體面前朗誦詩歌”是本次活動的難點。教師首先聲情並茂的朗誦散文詩,給幼兒做好示範,然後讓幼兒根據圖片分組朗誦,最後請個別能力好的幼兒上前朗誦,教師要給予積極的評價,利用幼兒愛模仿想得到表揚的心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從而實現難點的活動目標。

五、角色扮演

讓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進行扮演,幫助幼兒加深對散文詩內容的理解,豐富幼兒的情感體驗。

六、創編散文詩

在幼兒理解了散文詩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幼兒進行創編:小鳥們都說出了他們認為的春雨的顏色,請小朋友也來說一說你覺得春雨是什麼顏色的?以此來激發幼兒的想象力,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七、點題:今天我們學習了散文詩《春雨的色彩》,知道了春雨給大自然帶來了的生機勃勃景象。小朋友還自己創編了散文詩,真棒,回家把這首美麗的散文詩說給爸爸媽媽聽一聽吧!

總之,在本次活動的設計過程中,我自覺地運用《綱要》中的教育理念,積極為幼兒營造一種輕鬆愉快的氛圍。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大限度的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慾望,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

以上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6

一、說活動教材:

《彩色的夢》是省幼兒園課程,小班第四主題,次主題三的一節語言教育活動課。這首兒歌內容簡單,充滿童趣,形象鮮明突出,容易引起幼兒學習的興趣,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特點。

二、說活動目標:

教育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新《綱要》中指出:目標要注重全面性,要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為了讓幼兒在活動中體驗快樂、在活動獲得發展,根據小班幼兒年齡特點及認知發展的實際情況,我確立了以下目標:

1、感受兒歌中描述的事物與顏色的關係;

2、理解兒歌內容並學習朗誦。

三、說重難點:

根據活動目標及小班幼兒認知能力發展的實際情況,我把重點定位於:感受兒歌中描述的事物與顏色的關係,這在整節課的每個環節中都始終貫穿滲透。

本次活動的難點是:理解兒歌內容並學習朗誦。

四、說活動準備:

為完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1、知識準備:引導幼兒熟悉相關事物的色彩;

2、物質準備:《彩色的夢》錄音;

小草、紅花、白雲、小朋友的圖片頭飾及課件。

五、說教法、學法:

1、教法:

《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根據小班幼兒年齡特點及認知發展的實際情況,遵循新課程所倡導的基本理念,在本活動中我主要採取了提問法,引導法,互動表演,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

對於這幾種方法的運用,我“變”以往教學的傳統模式——教師說教,“為”以幼兒為主體,以啟發引導幼兒想問題、回答問題,發展了幼兒的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以形象、生動、直觀的方式,再現兒歌中所描繪的景象,加以角色表演等手段,對活動加以整合,使幼兒獲得更直觀的理解,充分調動了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從而達到科學性、健康性、愉悅性的和諧統一。

2、學法:

本次語言教育活動採用的主要學法是觀察法,角色表演法等。

讓幼兒觀察圖片並伴隨適當提問,引導,讓幼兒逐步熟悉兒歌,從而使幼兒獲得更易接受的直接經驗。幼兒運用觀察得到的經驗,聯絡實際,理解兒歌內容並學習朗誦。

在活動中,引導幼兒運用觀察法、表演法來獲得知識,通過對圖片的觀察,讓幼兒用眼看、用嘴說、動腦思考,並能進行角色表演,從而全身心地積極投入到活動中去。

六、說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是幼兒語言知識的獲得、技能技巧的形成、以及智力、能力的發展養成的主要途徑。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結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活動目標,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系統的規劃,遵循目標性、整體性、啟發性、主體性等一系列原則進行教學設計,設計了三個主要的教學程式。

1、出示小草、紅花、白雲、小朋友的圖片,激發幼兒對兒歌的興趣。

首先,我出示圖片,激發幼兒對兒歌的興趣。提問:“這是什麼,它在幹什麼”。因為小班幼兒無意注意佔優勢,有意注意才開始萌芽,經提問後再開始說兒歌,旨在引起幼兒的無意注意,培養幼兒的有意注意。

2、利用圖片加入動作,朗誦兒歌。

(1)出示圖片,引導幼兒來觀察畫面,提出問題:“小草在幹什麼,它做得什麼夢,夢是什麼顏色的?”引導幼兒完整的朗誦。讓幼兒將圖片與頭飾對應。然後依次講述後面的兒歌句子。

(2)在幼兒初步理解兒歌的前提下,為了讓幼兒能加深對兒歌記憶,我又引導幼兒學一學小草,紅花,白雲,小朋友的動作,讓小班幼兒能大膽參與活動。

利用分段教學讓幼兒理解兒歌,在觀看這個形象直觀的圖片的過程中,幼兒能清晰地感受到這個兒歌的完整性,從而直觀的理解了兒歌。

3、複述兒歌,引導幼兒瞭解感受兒歌中描述的事物與顏色的關係。

以不同事物的口吻講述兒歌來吸引幼兒認真聽,幼兒對於小草,小花都非常感興趣,不自覺的便會模仿。不用刻意的去記憶,學起來也非常輕鬆,從而跟著老師順利地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

4、請幼兒分角色表演,朗誦兒歌。

(1)請幼兒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並戴上小草,紅花,白雲,小朋友頭飾,分別扮演兒歌中的角色。

通過幼兒分角色的表演,既增加了他們對兒歌的理解,又讓他們在親身感受體驗的過程中獲得了表演的愉悅性。

(2)教師在幼兒表演後及時提示,正確的朗讀發音。

“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幼兒期不僅是智力早期開發的重要階段,更是語言發展,口語表達的關鍵時期。這樣不僅使幼兒鞏固了對兒歌的記憶,還有助於幼兒加深對閱讀及傾聽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3)教師小結本次語言活動,根據實際情況對錶現良好的幼兒給予表揚。

這三個教學環節,既遵循了教學規律,由易到難,符合幼兒認知的特點,指導幼兒觀察、操作、獲取新知,同時注重培養幼兒思維和語言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幼兒動口、動眼、動腦為為主的學習方法,使幼兒學有有興趣,學有所獲。

七、說活動延伸:

引導幼兒想像:還有誰會做夢,它的夢是什麼顏色的?試著用兒歌中的語言模式說出來。師幼歸整教學具,將圖片,頭飾投放到表演區供幼兒繼續表演。

有助於培養幼兒愛惜玩具,養成“原物放回”的良好習慣。在表演區中,讓幼兒交換扮演兒歌中的角色,進一步加深其對原兒歌的理解,並在遊戲中,感受兒歌中描述的事物與顏色的關係,發展提高想象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7

一、 設計意圖及教材分析:

全球資源日益減少,環境保護也日顯緊迫,保護生態環境是我們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而我們的孩子生活無憂,社會環保意識淡泊,經常做出亂摘花草,隨意攀登樹木等行為,這些看似毫不在意的事情,卻給我們敲響了警鐘,不得不令我們幼教工作者產生重重的憂患。而《綱要》中也明確指出:教育幼兒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的環保意識。所以對幼兒進行認識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

樹,在幼兒生活中隨處可觸,但幼兒對樹的認識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很少有幼兒進一步去理解樹和人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植樹造林對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益處。因此,對“樹”的深層次的探究已是一個迫不及待的工作了。故而,我為大班幼兒設計了一堂社會環保課————《植樹造林》。

二、 活動目標:

基於這樣一種教育思想,接下來我來說說為本次活動制訂的目標。幼兒教育的任何一個目標都應該為幼兒的終生髮展作準備,社會教育也不例外。根據幼兒的發展水平、經驗、和需要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目標,分別對幼兒知識、情感、能力方面進行積極的引導。

1、知道樹木是人類、動物的好朋友,瞭解綠化的好處,初步產生環保意識。

2、遷移生活經驗,激發幼兒熱愛和親近大自然的情感。

3、通過看看、說說、聽聽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判斷能力。

我把活動目標一做為本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

三、 活動準備:

物質材料是實現活動目標的載體。活動材料應有利於引發、支援幼兒的遊戲和各種探索活動,為了能讓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提供條件,我為活動作了以下準備。

1、 各種樹的照片、實物投影儀

2、 多媒體課件和CD(山洪爆發、沙塵暴來襲、小動物搬家)

3、 植樹工具、小樹苗若干

4、 知識準備:和家長一起尋找關於“植樹造林”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