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重力》說課稿

學識都 人氣:1.73W

《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七章第三節的教學內容。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國中《重力》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中《重力》說課稿

一、說教材

1.首先是教材的作用和地位。《重力》是(蘇科版)八年級物理第八章第二節的教學內容,在學習重力力之前,已經學習了力的概念,測量等,本節課再學習常見的,具體的一種力——重力,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重力”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力,在力學學習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如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都必須先研究重力對物體的運動有無影響。因此,《重力》在力學中處於基礎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一節課

2.教學目標

根據重力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應達到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重力是由於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瞭解重心。

②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成正比,會用公式G=mg計算重力或質量。

③理解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參與探究活動,學習擬定簡單的科學計劃,能收集實驗資訊。

②通過分析實驗資料,學習資訊處理的方法,有初步的資訊處理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觀察和實驗,使學生樹立以觀察和實驗的方法來研究物理問題的思想,使學生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原理。

3.教學重點和難點

由於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都是通過實驗來研究的,其研究問題的方法對今後進一步學習有指導意義,所以列為本課的教學重點;而知識的應用——重垂線,則為本課的教學難點,這是因為對剛開始學習力學知識的八年級學生來說,缺乏理論聯絡實際的經驗。

二、說教法

根據本節課感性材料豐富的教材特點和八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引導發現法、直觀演示法和講解法。

引導發現法屬於啟發式教學,本課將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和發現物理規律。直觀演示法就是通過插圖、實驗、多媒體等直觀教學手段,使物理情景具體化、形象化,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知識由具體感知向抽象思維的轉化。這兩種教學方法配合使用,再加上精確的講解,嚴密的推理,力求達到“教”與“學”的優化組合。 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符合素質教育對學生的要求。

三、說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法指導是當前教學方法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要使學生從“學會”轉化成“會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注意學法的指導。根據本節的內容特徵,我主要是指導學生如何主動去觀察思考、動手實驗、初步掌握研究常見力的學習方法。

四、說教具及裝置

1、選擇教具依據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豐富的教學用具及裝置選取得當有利於提高訓練的密度及廣度,能使教學過程從抽象到形象。進行課堂演示實驗並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不僅提供了大量的教學資訊,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環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質量的關係。還能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為此,我選擇以下的教具及裝置:

2、教具:彈簧測力計、鉤碼、圖片等一些器材。

裝置:多媒體

五、說教學過程

由於八年級學生是第一次利用力的基礎知識來研究常見的力,所以本節課將根據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按照教材的編排,設計如下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3分鐘)

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牛頓在蘋果樹下思考,蘋果下落)普通的現象,偉大的問題,(飛流直下的瀑布、高臺跳水的運動員、踢出去的足球落向地面等)。教師接著問:產生這種現象是由於什麼原因呢?(引入新課,板書課題。)由於學生在國小自然課上已有物體受地球吸引的認識,學生會比較容易說出吸引等詞。

(這樣引入可以激發學生想要學習重力的願望)

(二)新課教學

1、什麼是“重力”(5分鐘)

進一步從力的作用效果啟發引導學生分析現象產生的原因,蘋果向下落?蘋果的運動狀態改變了沒有?改變了?為什麼?受力了。所受的力是誰給的?地球。地球對他附近的物體由於吸引的作用而產生的力。總結得出重力的概念: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重力。(因為插圖直觀、形象,容易調動學生的興趣。)學生知道了重力的概念後教師接著讓學生充分例舉他們熟悉的重力現象,使他們意識到地球周圍的一切物體時時刻刻都受到重力的作用。接著以下落的蘋果為例,分析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及重力的三要素。並按重力的方向、大小、作用點的順序組織教學。

2、重力的“方向”(8分鐘)

這也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內容。教學時先做演示實驗 ,用細線把物體懸掛起來,靜止時讓學生觀察線的方向是豎直方向。然後剪斷細線,同時讓學生觀察:物體在重力作用下沿什麼方向下落?這樣又一次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為了讓學生正確理解“豎直向下”,避免與“垂直向下”相混淆,我做如下的演示:把一小球用細線懸掛在水平放置的鐵架臺上,觀察細線的方向。然後再把鐵架臺底座一側抬起(模擬在不平地面的情況),在抬起過程中再次觀察細線的方向。提出問題:兩種情況下觀察的方向是否一致?與當地地面情況是否有關?是否與當地地面一定垂直?學生經過分析得出:重力方向不一定始終垂直於地面,教師這時可指出:但它垂直於水平面,我們觀察到的這個方向與重力的方向是一致的,稱為“豎直向下”

對於重力方向的應用這部分內容,由於學生缺乏這方面的感性認識,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學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重垂線在生活中的應用,增強感性認識。再讓一位學生利用重垂線進行操作,檢查窗臺、桌面是否水平?其他同學分析其工作原理。循序漸進學生易於理解。

3、重力的“大小”(10分鐘)

這部分內容我想設計為學生探究性實驗。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一是使學生有機會參與課堂教學,自主地進行物理規律的探索,體現自主性原則;二是再次練習使用彈簧秤測量力的大小,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引導學生體會探究性實驗的過程: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實驗論證,得出結論。

本節課中讓學生用彈簧測力計測量不同數量鉤碼的重力,並把資料記錄下表,由學生分析資料、總結實驗結果。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對實驗資訊的收集及用比值分析處理資料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處理資訊的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學生實驗將資料填入書上的表格中,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質量增大幾倍,重力也相應增大了近似的倍數,即(結論):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

比值約是9.8N/Kg,是個定值,用g表示,在粗略計算時,也可取10N/Kg,接著介紹g的值讀法和含義後指出用G表示重力,m表示質量嘗試讓學生按數學關係寫出物理公式表達形式。在得出公式後進行運用:分析例題,書寫演算過程,同時強調解題時應注意的問題(只有m的單位用千克時,計算出的重力G的單位才是N ),培養學生利用重力

公式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介紹:在同一地點g是恆量,如果位置改變,g就不是一個定值了。

4、重力的作用點——“重心 ”(5分鐘)

教材對“重心”的概念沒有涉及,但生活中很多現象都可以用重心的知識來解釋。因此,在瞭解重力的大小和方向後,可適當補充重心的知識。這個內容比較抽象,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這個物理模型,可通過用手托住一把尺子的小實驗引入重心的概念:重心是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同時告知學生當尺子平衡時的重心就在手指的上方。重心在的位置不僅跟物體的形狀有關,而且還跟材料是否均勻有關。向學生出示圓形薄板和方形薄板等質地均勻、外形規則的物體,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幾何中心上(演示)。通過這樣的教學處理,學生便對重心的概念有了一個具體的感知,知道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個點上。利用這個重心的平衡特點,還能找出材料不均勻或形狀不規則的物體的重心,至於如何找出不規則物體的重心,在這不做細講。個別基礎好或感興趣的同學可介紹他們通過課後思考題進行探究瞭解。

6、課堂小結(學生說說本節課的收穫)(2分鐘)

通過課堂小結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回顧、梳理,這樣做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一個知識點的整體印象。

7、課堂檢測與評價(4分鐘)

(通過課堂練習對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檢測,既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還可以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在對問題分析、解決,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最後以一個話題討論:“假如沒有重力,世界將是什麼景象?”結束。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他們的思維。(3分鐘)

8、板書設計

第三節 重 力

一、重力的概念:

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重力。(G)

二、重力的三要素

方向:豎直向下

大小:G=mg

作用點:重心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一個構想,不足之處還請大家多多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