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國中物理說課稿模板集錦9篇

學識都 人氣:1.76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中物理說課稿9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選國中物理說課稿模板集錦9篇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這一章講述動量的概念,並結合牛頓定律推匯出《動量定理》和《動量守恆定律》。《動量定理》體現了力在時間上的累積效果。為解決力學問題開闢了新的途徑,尤其是打擊和碰撞的問題。這一章可視為牛頓力學的進一步展開,為力學的重點章。

《動量定理》為本章第二節,是第一節《動量和衝量》的延續,同時又為第三節《動量守恆定律》奠定了基礎,在本章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同時《動量定理》的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2.本節教學重點

(1)動量定理的推導和對動量定理的理解;

(2)利用動量定理解釋有關現象和一維情況下的定量分析。

3.教學難點

動量定理的向量性,在實際問題中的正確應用

4.教學目標

● 知識與技能

(1)能從牛頓運動定律和運動學公式推匯出動量定理的表示式。

(2)理解動量定理的確切含義,知道動量定理適用於變力。

(3)會用動量定理解釋有關現象和處理有關的問題。

●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動量定理規律的學習過程,瞭解物理學的研究方法,認識物理實驗、物理模型和感測器在物理學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2)通過學習用動量定理處理實際問題的過程,提高質疑、資訊蒐集和處理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有將物理知識應用於生活和生產實踐的意識,勇於探索與日常生活有關的物理問題。

(2)瞭解並體會物理學對社會發展的貢獻,關注並思考與物理學相關的熱點問題,有可持續發展的意識,能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3)關心國內、國外科技發展現狀與趨勢,有振興中華的使命感與責任感,有將科學服務於人類的意識。

二、學生情況分析

高一學生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

補充錄影資料以及瓦碎蛋全的演示實驗、模擬建築工人安全帶的演示實驗

錄影:排球擊球動作要快、鑄鐵打磨時速度要快;籃球接球手臂後縮、跳高運動員落地墊厚墊子、體操運動員落地都要屈膝圖片:"勇氣號"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過程的一組圖片,易碎品運輸過程。

三、教學方法

應用實驗匯入法、啟發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和討論來探究動量定理。

四、教學程式

本節課分為四個環節,演示實驗創設問題情景;建立模型共同探究;定性和定量應用動量定理。

第一環節:創設情景

為了保證建築工人高空作業時人身安全,我們選用什麼樣的安全帶比較好。結實的鋼繩還是結實的彈性繩?

演示實驗:模擬建築工人從高空墜落分別系彈性繩和無彈性繩的對比演示實驗(要挑選軟度合適的橡皮泥做實驗)

(兩次物體都從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兩次繩長相同)

實驗現象:用彈性繩的那次橡皮泥完好無損,另一次橡皮泥被鐵絲切成兩半,斷面非常整齊,學生嘗試解釋現象。 第二環節:建立模型推導動量定理此時,學生有了對力、時間、動量、衝量的初步感性認識,需要在老師的幫助下提高到理性認識。

引導學生建立模型,物體的運動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物體自由下落同樣的高度,獲得同樣的動量,第二階段,經過一定的時間動量減為零討論第二階段過程中,力的衝量和物體動量變化之間的關係

結論:動量變化相同時,時間長,力小推廣,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杯子落到水泥地上碎,落到地毯上就不碎;從高處落地都要屈膝;跳遠前要鬆沙坑……

這些說明動量和衝量之間一定是有聯絡的,你能找出它們之間的關係麼?

設一個物體以速度v1在光滑水平地面上運動,在同方向水平恆力F作用下,經過時間t,速度變為v2,由牛頓第二定律可得:Ft=mv2-mv1.

變力作用下動量定理還成立嗎?

利用感測力和速度感測器當場測資料,讓小車在光滑水平軌道上向固定的力感測器運動,測出小車撞擊感測過程中小車受到外力-時間影象,速度感測器測出次過程中的速度-時間影象。

分析資料發現:碰撞過程中外力的總衝量與碰撞前後動量的變化幾乎一樣。

所以,變力作用下,動量定理也成立。

第三環節:定性應用

為了培養學生在物理學中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的研究方法。鼓勵學生將學習到的物理知識與日常生活、生產技術聯絡起來。首先圍繞定理Ft=△P分情況進行討論。 我們經常用雞蛋碰石頭來形容自不量力,你有沒有辦法讓雞蛋不碎嗎?

演示實驗:瓦碎蛋全(也可以放錄影)

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例子說明,動量變化相同時,時間短,力大;時間長,力小。

鐵錘釘釘子,衝床衝壓鋼板

第四環節:定量應用

例:一高空作業的工人體重600N,系一條長為L=5m的安全帶,若工人不慎跌跌落時安全帶的緩衝時間t=1s,則安全帶的受的衝力是多大?(g取10m/s2)

【分析與解答】依題意作圖,如圖所示,人跌落時為自由下落,設剛要拉緊安全帶時的速度為v1,則v12=2gL,即v1=

經緩衝時間t=1s後速度變為0,取向下為正方向,對人由動量定理知,人受兩個力作用,即拉力廠和重力mg,所以 (mg-F)t=0- mv1,將數值代人得:F=(600 600)N=1200N

所以,人給安全帶的衝力F ′為1200N,方向豎直向下。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的內容、地位及作用、編寫特點和意圖)

本節內容由怎樣認識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圖、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等四部分內容構成,教材引導學生經歷感知力、描述力和分析力的認識過程,讓學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

它是學生進一步學習重力、彈力、摩擦力以及壓強、浮力、機械效率的基礎。在這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運動的描述和運動的快慢,教材這樣安排也有利於掌握本節課的內容。

教材體現了讓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的認識過程,體現了現代生活與力的聯絡是最為密切的。本節教材充分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比如人推車、雙手拉彈簧、推門、提水桶、人拉車等現象,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二、說學情分析

1.認知水平。學生在生活中對力已有一些膚淺的認識,能列舉出生活中與力有關的例子,對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2.學習能力: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具有初步的實驗探究能力,八年級學生的思維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

三、說教學目標

1.知道力是物體對物體的相互作用,能通過生活例項,歸納總結出這一概念,並能解釋有關現象。能正確寫出力的符號和單位。

2.能通過實驗和生活經驗感受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作用效果解釋生活中一些力的現象。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圖表示力。

四、說重點、難點及突破

重點、難點: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圖

突破措施:一是設計一些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壓彎鋸條、拉長彈簧、用磁鐵吸引鋼珠、手捏橡皮泥等,讓學生體驗力的作用效果,二是用課件出示大量的實際案例,強化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理解。

五、說教法與學法

1.實驗探究:充分體現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節課上,讓學生在推、拉、提、壓的動手體驗中思考,獲取知識。

2.學案導學:精心設計導學案,明確學習指令,整過學習過程主要包括四個知識點。精選學習問題,讓學生知道學什麼,怎樣學,學到什麼程度;

3.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學習小組的作用,加強合作交流,把問題更多的放在小組內得以解決。老師的作用就是提出問題、觀察、傾聽、點撥。

(4.多媒體輔助: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形象、直觀、便捷的作用。)

六、說教學流程

1.課題匯入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和工農業生產中常常提到“力”這個字。如一個人推了別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學們上課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的戰鬥力等。請學生說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學生思考,蒐集有關力的一些說法,由此引出,我們今天要學習物理上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力”)

2.要點探究:四個要點

要點一:力的概念

首先提出問題:

請同學們根據下列現象:人推車、拉長彈簧、推土機推土、用水桶提水等,歸納總結這些現象有什麼共同特點?

學生一般能總結出產生“力”有以下共性:①有兩個物體;②有動詞。告訴學生,物理中常把生活中所說的推、拉、提、壓等概括為“作用”,這樣,我們可以說,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針對以上力的概念,老師引導學生且強調:①力不能離開物體而單獨存在;②發生力的作用時一定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

注意:這裡的板書非常重要。如果沒有板書,僅憑學生頭腦中有關力的事例,是很難得出力的概念的。

要點二:力的作用效果

設計兩個學生實驗:將橡皮泥捏成各種形狀,拉長壓短彈簧,引導學生歸納得出: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跟蹤練習:請列舉生活中力使物體形狀發生變化的例項。

接下來,讓學生在小組內參照課本第三頁圖7.1——2有關說明,完成實驗,

歸納概括實驗結果的共性特徵——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這裡,要讓學生明確“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變化包括哪些方面,再做一個跟蹤練習:請列舉生活中力使物體運動狀態發生變化的例項。

要點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圖

首先提出問題:影響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結合演示:用力拉彈簧、打檯球,由此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大小、方向有關係。

老師可以繼續演示推門,引導學生觀察總結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作用點有關係。但這個實驗不能讓每個學生體驗,所以,可以給學生提供核桃鉗子,讓學生在扳手不同位置使力,體驗力的作用效果。

教學中,可以利用學生對光線的認識,遷移到力的示意圖的學習。達到會運用抽象的科學方法描述力。明確畫法,規範作圖,使學生達到能識圖,會畫圖。對具體步驟和畫法要提出較規範的要求。在老師示範的基礎上,完成課本第5頁畫力的示意圖2、3題。

要點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完成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學內容,是促進學生對力的概念形成整體認識的重要環節,也是本節課的難點之一。

讓學生親身體驗:學生完成用手拍桌子,用左手拍右手,用手提凳子等體驗,感受手對其他物體施力的同時,手也受到力的作用。

進一步完成圖7.1—5實驗,總結實驗結論: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力時,另一個物體也同時對它施加力的作用,也就是說,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並利用整理、歸納的方法較清晰的反映各例項的共同特徵,從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分析、歸納的難度,起到了一定的引導作用,幫助學生形成對“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整體認識。

另外,對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認識需要鞏固。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嘗試利用這一認識去解釋一些生活中的現象,比如火箭升空、游泳等現象。

3.梳理反思:給學生3分鐘時間,梳理反思剛才學習內容,補充修改導學案,構建知識網路。

4.達標檢測:根據學習目標,設計3個題目,讓學生獨立完成,老師出示答案,學生小組互批。

5.課後延伸:

佈置一個聯絡生活實際的問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和動手實踐的課程理念。

七、說板書設計

學生構建的思維導圖。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要說的是_________版_____年級物理_____(上或下)冊第_____章第_____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內容。

首先說一下我對本節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知識的基礎上引入的一節_______________課(概念課、規律課或實驗探究課),本節內容同時又是學生學習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後續知識的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在整章教材中起著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通過本節課學習,主要使學生掌握__________知識,瞭解研究物理問題的__________方法(如:控制變數法、轉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實驗法、類比法等),初步學會運用_____知識解決_____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__________能力。

2.教學目標的確定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部分目標一般為本節課的知識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部分目標一般是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或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哪些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讀圖分析能力,收集處理資訊能力,團結協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部分目標一般是通過對科學家生平的介紹,學習科學家獻身科學,勇於探索真理的精神,激發學習的積極性;或者是通過學習什麼知識,培養學生的什麼意識和品質等)

3.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和本節教材實際,並結合學生的實際,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本節課的重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對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識,限於學生的認知水平,可能無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師的合理引導,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定為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學策略(說教法、學法)

1.教法選擇:

教法一:現代素質教學理論強調:學生的學習行為是由動機引起的,學習動機對於學生的學習可以發揮明顯的推動作用。要有效地進行長期的有意義學習,動機是必不可少的。本課採用演示實驗,巧設物理情景引發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由學生的分組實驗,激發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後再通過例題深化動機,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教法二:為貫徹生本教育,落實以生為本、以學定教的教育理念,結合教材實際,本節課準備採取啟發誘導、點撥釋疑、合作學習,兵教兵的教學方法。

2.學法指導:

作為教師來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其能力是物理教學的落腳點。因此這節課採用自主學習發現問題,合作探究尋求方法的兵幫兵學習方法,從而最大限度地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動手實驗能力、收集資料提取資訊的能力。

三、教學程式及設想:

1.複習舊知、匯入新課(2分鐘)

為了順利得出本節_____________概念(或規律),同時讓學生掌握研究物理問題的基本方法,採用類比法設計複習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密度、壓強、功率的引入要類比速度)

為更好的落實"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匯入本節新課時,採取故事匯入(或生活現象匯入或演示實驗匯入)的方式,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的沉思。(故事是……或生活現象是……或演示實驗是……)

2.任務驅動、自主預習及展示(5分鐘)

學生閱讀課本px頁~py頁,獨立完成下發的學案上的自主預習題。為最大限度的培養學生最基本的自學能力、提取資訊的能力,結合教材實際和已確定的目標,本節課設計的預習題如下:

問題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題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題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浮力》一節的預習題可設計為:

1、浸在液體中的物體,當它所受的浮力大於重力時,物體_______;當它所受的浮力小於所受的重力時,物體_______;當它所受的浮力與所受的重力相等時,物體_______在液體中,或_______在液麵上。2、一個 50g的雞蛋懸浮在鹽水中不動時,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N.(g=10N/kg)

3、採用_______的辦法可以增大浮力,即使最現代化得輪船,也保持著這種古老的辦法。

4、排水量是1000t的輪船在河水中航行,滿載時船及所裝的貨物共重_______N,受到河水的浮力是_______N.船從河水中駛入海水中,它受到的重力大小_______,它受到的浮力_______,它排開水的體積_______.(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5、潛水艇靠改變_______實現上浮和下沉的?

6、氣球和飛艇能漂浮在空中,氣球和飛艇裡充的是_______.)

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後,教師採取投影學生學案、學生補充完善學案的方式順利完成此環節。

3.合作探究、展示交流(20分鐘)

同學們針對學案中設計的探究問題,分小組先討論解決後再上黑板分別進行板演,為展示交流做準備。然後本小組講解,其餘小組聆聽並發現其不足之處,加以完善。此過程中教師適時點撥,注意歸納思路、滲透學科理念。

本環節設計的合作探究題和處理的.方法為:

(以《浮力》一節為例:

問題(一):把體積相等、質量不等的三個小球a、b、c放入同種液體中,靜止後的位置如圖所示,它們所受的浮力分別為Fa、Fb、Fc,則這三個力大小關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球的密度最大。

問題(二):將同一鐵塊分別放入水和水銀中,比較鐵塊受到的浮力大小,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_______(ρ=13.6×103 kg/m3)

A.在水銀中受到的浮力大 B.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

C.在兩種液體中受到的浮力一樣大 D.不知道鐵塊形狀,無法確定

問題(一):學生自學時,能夠判斷出三個球受到浮力大小關係,而在解決三個球的密度問題時,找不到問題的切入點。

教師點撥:根據前面學過的質量、體積和密度的關係,在這裡三個球的密度沒法比較,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他們都在同一種液體中,只是處於不同的狀態,所以我們可以試著與液體的密度相聯絡,找出問題的解決辦法,即物體的重力和液體的浮力的關係入手,進而找到密度的關係。

問題(二):學生的在分析物體在液體中最終所處的狀態時,根據生活中的木塊、鐵塊、水的關係,進而去理解其他的物體,找不到解決這類問題的規律。

教師點撥:在這個問題中,從力和運動的關係入手,當物體受到的力是平衡力時,這時物體就處於靜止的狀態,如果物體受到的力不平衡時,物體將處於運動的狀態,向力大的那個方向運動。在這裡我們只要比較物體受到的浮力和物體重力的大小關係(或實心物體密度和液體密度大小關係),就可以判斷出物體將處於的狀態。

4.課堂小結,構建體系(5分鐘)

對應本節課的目標,讓學生敘述這節課的收穫,包括知識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的收穫,然後師生共同構建本節課的知識體系,使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有整體的把握,也有機體現了學科知識建構的思想。構建體系時以螢幕投影的方式完成。

5.當堂檢測、鞏固昇華(10分鐘)

學生獨立完成學案上的檢測題後,教師投影答案,對出錯和疑問較多的地方,通過兵教兵和師教兵的方式解決。

6.學後反思(3分鐘)

學生針對所學內容和本節的目標,在學案上自己構建本節的知識樹。

四、板書設計

最後說一下本節課的板書設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注意黑板大部分是給學生展示用的,所以教師的板書內容不宜過多,基本包括標題和簡單的知識樹即可,並告訴評委這樣設計的道理:以生為本,凸顯學生學的地位等等)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4

各位領導、專家:你們好!

我是學校的,我在這裡介紹的是上學期我在指導學生完成《槓桿的平衡條件》這一節後的分析。下面我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介紹,一個是在學習這一節課前的準備,一個是結合羅莊區國中物理自能高效課堂新授課教學模式對課堂教學進行分解。

課前的準備我主要是考慮了兩點,一個是教材的分析,一個是學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點

本課講的是九年義務教育滬科版8年級物理第九章第一節第一課時內容,本節是五、六兩章力學知識的延續,也是學習滑輪、滑輪組及功等知識的基礎,是力學的重點內容。日常生活中的槓桿現象學生都非常熟悉,因此,教材並沒有詳細分析槓桿的基本概念,而是將重點放在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得出槓桿的平衡條件上。所以,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親身經歷槓桿平衡條件的探究過程,引導學生學會探究方法尤為重要。

本節的編寫特點是,突出地體現了教與學在方式方法上多樣化的基本教育理念。

(1)列舉日常生活、生產勞動中的一些事例,結合圖示的方式呈現課程標準與內容標準

槓桿及有關槓桿的幾個概念,通過課本圖9—1和圖9—2展示出一些學生熟悉的器具,讓學生 通過檢視想想這些器具的使用,從中發現它們的共同特徵,進而建立槓桿的概念,認識力臂的意義,明確這些器具在使用過程中支點、動力臂、阻力臂的位置,最終達到能根據實際需要正確選擇和使用槓桿的目的。

(2)用完成科學探究的全過程的方式呈現課程標準與內容標準

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課本通過“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交流與合作、評估”等科學探究的幾個主要環節引導學生操作,並得出結論。

總之,本節較充分地體現了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注重科學探究,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等基本理念。

2、 教學目標

3、 按照課程標準,本節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目標:知道什麼是槓桿;瞭解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的概念;知道槓桿平衡的條件。

(2)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探究槓桿平衡條件”的過程,歸納得出槓桿平衡條件,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學生之間合作學習能力等。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探究物理規律的興趣,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4、教學重點:探究槓桿平衡條件。

5、教學難點:力臂的確定,設計探究槓桿平衡的方案。

二、學情分析

1. 知識準備

學生通過有關力的知識的學習,對力的知識、物體運動與力的關係、平衡概念等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另外,學生已學會了天平的調節,這些都為學習本節做好了鋪墊。

2. 學生現狀

8年級學生經過半年的物理學習,物理觀察、實驗探究、抽象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形象思維是他們學習物理知識的一種重要的思維形式。

學生對槓桿的認識是感性的,但這些認識可能膚淺、片面,甚至錯誤。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們積極地去觀察、討論、猜想、探究,從中歸納出槓桿的特徵及平衡條件。探究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發生變化。教師以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學生的學習;學生主動探究,闡述觀點、明辨是非,做自己學習的主人。

三、教學用具:

1. 學生自帶的工具(提前分配):剪刀、開瓶器、木棍等。

2. 分組實驗器材(教師準備):核桃夾、槓桿、鉤碼、鐵架臺、刻度尺等。

3. 演示實驗器材(輔助):多媒體教學課件等。

國中物理自能高效新授課的教學模式

教學流程:

圖片已關閉顯示,點此檢視

1.情景導學

操作要領:

教師用靈活的方式、方法創設與本節內容有關的物理情景,例如用小實驗、小故事、生活中典型的事例等,給學生提供充足的素材,以多種多樣的形式,營造出與物理知識相關的學習氛圍,啟動學生思維,喚醒學生的求知慾望,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慾望,激勵他們能主動地提出問題(探究目標),從而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使學生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從而實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認識過程。

注意事項:

提出的問題要能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讓學生感到探究的必要,給學生提供的素材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絡越密切越容易引起學生探究的慾望。這就要求此環節中應用的事例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和符合學生年齡,應該簡短且具有吸引力。倘若太長、太複雜,勢必會降低學生探究興趣,浪費學習時間。此環節既可以用在引入課題,也可應用在課堂中每個小問題的引入。

2.自主探究

操作要領:

這是一個自主學習環節,該環節提倡用學案導學的方法,學生依據目標和學習提綱進行自主學習,實現知識的自主建構。學生要扣住教材,閱讀課本,查閱資料,動手實驗等,並做好自學筆記,發現疑難點做好標記,待小組合作探究時提出解決,要獨立完成。導學問題呈現的方式可多樣,除學案外,多媒體、黑板、小黑板等都可以。

注意事項:

該環節需要教師將所學的內容以問題形式呈現,導學案編寫的質量是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學案設定的問題要貼合學生思維,有一定的啟發性、層次性,具有一定的思維含量,較好的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通過自主學習,不僅要讓學生有所收穫,關鍵是要找出疑難和困惑,教師更要善於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或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以便在下面的環節中有的放矢的加以解決。學生的“收穫”既包括知識與技能方面的收穫,還要有過程與方法方面的收穫,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具備豐富的情感,積極上進的態度和高尚的人生價值觀。

3.合作探究

操作要領:

這是一個組內同伴互助、全面實施“兵教兵”、“兵幫兵”、“兵促兵”、“兵制兵”的合作學習環節,學生們自主學習解決不了的問題、拿不準的問題均可以提交小組研討。組內研討有同座位兩人的小小組研討,也有前後左右的大小組研討,研討解決不了的問題,還可以請求外援,進行組與組之間的交流。

此時要充分發揮組長或尖子生的強勢智慧,讓他們當好小老師。在合作的過程中進行思維碰撞,迸發創新火花,發展創新思維,增強合作意識,實現自身價值,獲得自我激勵。

注意事項:

這個環節中,人的因素起到決定性作用,成功的關鍵在於要給尖子生們灌輸“教會別人也就是強化自己”的雙贏思想;要給暫時不會的學生強化“不完成學習任務誓不罷休”的信心和決心。學生還要做好下一步展示交流的準備。要有目標,有秩序,有方法,避免出現局外人和軸心人現象。

4.展示交流

操作要領:

這是一個各組交流展示學習成果、集中解決學習困難的環節,也是一堂課的重頭戲。目的就是通過學生展示,彙報學習成果,暴露學習問題,進一步明確答案、梳理知識、強化重點、規範做題、熟練技能、質疑解難,解決小組研討不會的問題,並以此滿足學生強烈的表現欲,營造積極的學習氣氛,強化學習動機,樹立學習自信,體驗學習成功,這也是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源泉。這一環節教師不僅要做課堂的主持人、組織者、點撥者、指導者,還要注意該講的一定要講。要注重對學生展示的評價,通過語言、掌聲、老師評價、學生相互評價,促進學生自信心的逐步提高、學習的不斷深化、團隊精神的不斷強化、課堂效益的不斷增強。教師要特別注意,展示是小組的展示,個人展示也是代表小組;評價是對小組的整體評價,評價個人也是評價小組。

注意事項:

這一環節給學生提供進行展示和交流舞臺的時間和舞臺,讓學生充分展現自己的觀點、方法和成果,充分地與同學、老師進行交流,這也是多維互動、相互啟迪、思維碰撞、成果共享的過程。主要通過各種各樣的展示活動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這一環節的主角是學生,也是一節課的重頭戲。這一環節能否進行的徹底、有效,教師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教師課前和課中要準備好高質量的引發學生思維的問題,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並且要做參與者,適時進行引導、調控和激勵,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充分顯現學生的“相異構想”。

4.應用提高

操作要領:

這是一個學以致用、舉一反三、鞏固舊知和能力、生成新知和能力的環節。教師要在課堂研討的基礎上對課堂所學知識進行梳理整合,形成框架,並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對學生進行鞏固性訓練,進行知識的運用,特別是用所學的物理知識解決生活、社會中遇到的有關問題,達到生活問題物理化,物理問題生活化,從而實現物理課程“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認識過程。在知識的應用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物理知識的好處,使他們體驗學習後獲得的成功,從而增強學習的自信心。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總結解題規律、方法和思路及涉及的知識點,掌握學習的方法。

注意事項:

所選練習應緊扣本節知識內容,難度適度,符合臨沂市會考要求,最好是選取近幾年臨沂市會考物理試題及本節與生活結合較緊密的題目。

在這一節中,我在教法與學法上是這樣想的:

四、教法與學法

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結合幾種槓桿的圖示和例項通過積極引導學生用科學的觀點和態度來觀察、感知和探索,主動地學習,大膽地猜想,並通過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制定實驗計劃)去探究,從而得到槓桿概念及其平衡條件。講述槓桿、

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的內涵,易於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概念,採用觀察法和探究法,之後加以練習鞏固。學習槓桿原理時,用小組合作探究式課堂教學法引導發現規律能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

總之,教學要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儘量貼近學生生活,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物理知識,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基於對教材的分析、學生的心理狀況和學校的實際情況,確定以下教學程式:

五、教學程式

1、知識補充

平衡狀態,點到線的距離做法

2、創設情境,匯入新課-----模式中的情景導學環節

想辦法敲核桃---由此匯入新課,板書課題。

3、實驗探究,認識槓桿------包括了模式中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和應用提高環節,這幾個環節並不是一味的一字鋪開,而是不斷交叉,不斷進行學練結合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生活中的槓桿(如開瓶器、扳手剪刀、天平、核桃夾等)。

提問:槓桿有什麼共同特徵?(板書:1.認識槓桿)

學生活動1:實驗探究槓桿的共同特徵

讓學生觀察自帶的工具(槓桿),並通過討論,說出它們的應用和共同特徵。 學生歸納展示槓桿的三個特徵:(1)硬棒;(2)轉軸;(3)繞軸轉動。並得到槓桿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繞某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棒,物理學中叫做槓桿。

回答:在現實生活中,你還能舉出哪些槓桿的例項呢?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現實生活中的另一些槓桿(如撬棒、羊角錘、鑷子、等)。

練習,加深認識

學生活動2:認識槓桿的幾個概念。

學生閱讀課本中的有關內容,認識槓桿上的幾個概念。

槓桿中的概念:支點(O)、動力(F1)、動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並指導學生畫力臂。

課堂練習:找出所給槓桿的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及阻力臂。

3.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

為了使探究過程有序地進行,可將整個活動劃分為如下五個環節:

(1)教師提出問題:

(2)假設與猜想:學生通過討論提出猜想,分組彙報,教師將它們板書在黑板上。

(3)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學生利用所給的實驗器材,自行設計實驗方案。

(4)進行實驗並收集資料:分工進行實驗操作,設計表格並進行記錄。(教師巡迴檢查指導,出現問題及時指出。)

(5) 分析、判斷,討論交流和評估:通過討論,進一步驗證自己的猜想,同時學生彙報實驗結果。為了使資料真實有效,教師隨機抽出3個小組,每組取出一組資料,填寫到實驗記錄表格中,讓學生對錶中的資料進行分析、歸納,依次排除錯誤的猜想,從中得出正確的結論。

(6)練習

4、達標檢測

5、總結新課,提出問題

6、佈置作業,留空提問。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5

我說課的內容是《槓桿》,選自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新課程九年級物理第十三章第四節。下面我分西部分來談談我對本節課的理解。

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講的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九年級物理課本第十三章內容,教材第12章分別各用一節介紹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識,本節從新的角度,在不同層次上研究了這個問題,其內容是前面所學知識的擴充套件,也是後面滑輪、輪軸等其他一些簡單機械的基礎,是本章第二部分的主體內容。槓桿平衡條件是貫穿於全章的主線,起到統領全章的作用。本章內容與下章知識聯絡密切,學好本章知識就能為下章知識奠定基礎。通過本節課的教學,繼續向學生滲透物理來源於生活,經過觀察、實驗等手段建構物理模型,並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所以本節課無論是在培養學生學習方法上,還是鍛鍊學生思維能力等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國中學生已初步形成的形象思維,是他們學習物理知識的一種重要的思維形式,他們厭倦了教師的單獨說教 ,希望教師創設便於他們進行觀察的物理環境,給他們發表自己見解和表現自己才華的機會,希望教師滿足他們的創造願望,讓他們獲得施展自己創造才能的機會。基於以上對教材地位的分析,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二、教學目標

⒈知識與技能目標

認識槓桿及有關槓桿的幾個概念,能從常見工具和簡單機械中識別出槓桿,初步理解力臂的感念,能確定動力臂和阻力臂,知道槓桿的平衡條件和槓桿的一些應用。

⒉過程與方法目標

經歷繪製槓桿示意圖的過程,體會科學抽象的方法,觀察和操作槓桿,體會槓桿的作用,經歷探究槓桿平衡條件的過程,學習分析實驗現象、尋找資料間規律,從中歸納出實驗結論的一般方法。

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關心生活、生產、自然現象中槓桿的使用,樂於在周圍生活中發現和分析各種槓桿,具有利用槓桿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識,認識科學探究中必須有合作精神。

根據教學目標,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為:

三、教學重點、難點

槓桿平衡的條件是本節課的核心內容,是本章其他幾節所述物理規律的理論依據,應作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而槓桿及動力臂、阻力臂的概念和畫法應是本節課的難點。

第二部分 教學方法和手段

根據本節教學內容的特點,主要採用直觀教學、示範畫圖的教學方法,並配合講授、討論、展示等多種教學方法的的綜合優化,突破重點、難點,使學生準確把握槓桿及動力臂、阻力臂的概念,歸納出利用槓桿知識解決問題的一般思路。探究式教學法給課堂教學帶來了新的活力,使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得以更好的實現。

第三部分 教學程式設計

⒈創設情景,引入問題

教師通過讓學生捏粉筆頭的比賽,提出疑問,引出要研究的問題——槓桿。並由阿基米德的豪言壯語和古埃及人修建金字塔的例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出物理問題:槓桿是什麼?由簡單到複雜是我們認識事物的一個過程,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創造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⒉研究發現,展示新知

結合教材中的幾種槓桿示意圖,板書撬棒撬石頭、蹺蹺板的槓桿示意圖,引導學生抽象出它們的共同特點,引導學生歸納出槓桿的概念。這種發現學習法有助於發揮學生的潛力,有助於保護學生探究未知事物的興趣。

在學生掌握了槓桿的概念後,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熟悉的槓桿。通過練習可以加深學生對槓桿的理解,並鍛鍊了學生認知食物的能力。

要進一步瞭解槓桿,提出要掌握槓桿的幾個概念,教師引導學生自學有關槓桿的幾個概念:支點、動力、阻力、動力作用線、阻力作用線、動力臂及阻力臂。對於動力臂及阻力臂作圖,學生比較難於理解,需要反覆地講解和強調,因為在國中教學中已經學了點到直線的距離的概念,那麼從這裡入手,講解作圖過程,

在過渡到力臂的畫法中來,做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⒊探究活動 增強體驗

槓桿的平衡條件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因此在探究活動中,教師首先要保護好學生的創新意識,其次要認真引導學生分析設計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在試驗中,可能出現的情況:F 與 的乘積和F 與 的乘積相等、相差很小、相差較大,教師引導學生對資料進行處理,根據所處理的資料討論、總結得出槓桿的平衡條件:F × =F × 。

⒋拓展分析 發散思維

從槓桿的平衡條件可看出,影響槓桿平衡的不只是力,也不只是力臂,而是力和力臂的乘積。力再大,力臂若為零,則對槓桿的平衡不起任何影響。

最後讓學生通過畫出槓桿的示意圖,明白省力槓桿、費力槓桿和等臂槓桿的優缺點,瞭解他們在生活中的應用,並能應用它們解決簡單問題,增強解題能力。

第四部分 反思與小結

讓學生對本課知識的要點進行回顧,加以總結,訓練學生歸納物理知識的能力。

佈置作業使學生更好的鞏固掌握本節課內容,為下節課深入認識大好基礎,作業包括了本節課所有的內容,有利於加強鞏固。

最後是我的板書設計:

槓 杆

一、槓桿及有關槓桿的幾個概念

⒈支點:槓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一般用O表示。

⒉動力:是槓桿轉動的力,一般用字母F 表示。

⒊阻力:阻礙槓桿轉動的裡,一般用字母F 表示。

⒋動力作用線:過動力作用點沿動力方向所畫的一條直線。

⒌阻力作用線:過阻力作用點沿阻力方向所畫的一條直線。

⒍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一般用字母 表示。

⒎阻力臂:從紙雕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一般用字母 表示。

二、槓桿的平衡條件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F =F

三、槓桿的應用

圖片已關閉顯示,點此檢視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由五個段標組成,即聲音的產生、聲音的傳播、聲音的傳播條件、聲音的傳播有多快和我們怎樣聽見聲音,是按照"產生——傳播——要有介質——在不同介質中快慢不同——傳到人耳後經過怎樣的途徑引起人的聽覺"的思路安排的。教材從學生熟悉的物體振動發聲的例項,結合國小已有的知識,說明物體發聲的條件。通過與水波、彈簧上的疏密波的對比,引入聲波;再通過實驗,說明聲音傳播要有介質,且在不同的介質中,聲音的傳播速度不同。依照國中生物課上已經知道的人耳結構圖,回憶人耳聽到聲音的過程。

2、三維教學目標:

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並以波的形式在介質中傳播,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瞭解人耳聽到聲音的過程。

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是如何傳播的,通過學習活動,鍛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通過教師、學生雙邊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慾望,使學生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原理;注意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善於與其他同學合作的意識。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聲音傳播需要物質。

難點:聲音的傳播條件。

二、說教法、學法

聲音與我們息息相關,學習本節內容要從生活中已有的感性認識出發,並通過探究、實驗,進行分析、歸納,得出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要注意將學到的知識及時服務於社會,解釋生活實際中的聲現象。本節課,我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運用動畫、圖片及文字展示聲現象奇妙,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在國小有關聲現象的學習,同時聲現象與人類生活緊密聯絡的,學生的直觀感覺知識豐富,對聲音的產生和傳播已有了基本的瞭解,他們對生活中豐富多彩的聲現象也產生著濃厚的興趣。國中生對未知世界往往產生好奇心、求知慾,他們有強烈的活動探究慾望,這些對本節課的學習起著積極的作用。但他們在方法和環節的把握上不夠成熟,因為在做實驗和觀察實驗時不夠仔細,教師要在實驗時,注意提醒學生讓他們觀察什麼,怎樣觀察。

四、說課堂教學設計

㈠引入新課

⑴用多媒體播放一段美妙的音樂。

⑵演示:敲擊一下鼓,我們聽到了聲音。

⑶提出問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又是怎樣傳到我們耳朵的呢?

㈡新課教學

1、聲音的產生

⑴實驗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①將手指按住自己的喉頭兩側後說話、唱歌;

②撥動張緊的橡皮筋;

③用手攪動水;

④用錘子敲鑼,再用手按住鑼面;

⑤捉幾隻能夠發出清脆叫聲的昆蟲,觀察發聲時的現象;

⑥風吹樹葉嘩嘩響……

⑦做課本第25頁圖2-12所示的實驗,振動的音叉彈起塑料小球,為後面的聲波做好鋪墊。

⑵實驗結論:振動可以發聲,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正在發聲的物體稱為聲源。

⑶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有新的發現,我在此設計了一個"想一想、議一議":蟋蟀、蜜蜂、蚊子、樂器(小提琴、二胡、笛子等)是怎樣發聲的?

2、聲音的傳播——聲波

⑴用多媒體演示水滴滴入平靜的水面,指導學生觀察水的振動形成的水波。

⑵用多媒體演示彈簧一端振動時,振動在彈簧上形成疏密相間的波。

⑶演示敲擊音叉時,人耳能聽到音叉振動發聲的現象,這時教師用多媒體模擬音叉振動形成疏密相間的聲波向四周傳播的過程。

⑷由學生根據水波、彈簧波的形成及傳播,總結出結論: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我們把它叫做聲波。

3、聲音的傳播條件

⑴聲音傳播需要物質

實驗探究:

提出問題:聲音怎樣從發聲的物體傳播到遠處?

猜想和假說:聲要傳播出去,可能需要什麼東西來做媒介,也可能不需要什麼東西做媒介,在真空中就可以傳播。

進行實驗:

①一個同學把耳朵貼在桌子一端,另一同學敲桌子另一端;

②玻璃魚缸中盛有金魚,用細棍輕輕敲擊魚缸上沿,金魚立即受驚;

③用空氣、木杆、金屬棒、塑料棒、書本等物體傳遞振動的音叉聲音的效果;

④把正在響鈴的鬧鐘放在玻璃罩內,逐漸抽出其中的空氣,注意聲音的變化;再讓空氣逐漸進人玻璃罩內,注意聲音的變化。

由上面的探究,我們可以得出結論:

聲音的傳播需要物質,聲音能在氣體、液體、固體中傳播。聲音在不同物質中傳播的效果是不同的。聲音在固體和液體中傳播的效果比在氣體中好。在真空中,聲音是不能傳播的。

探討:當宇航員到達月球后,他們是怎樣進行相互間的交談的?

4、聲音的傳播有多快

①讓學生閱讀課本,瞭解什麼是聲速?

②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一般情況下,聲音在氣體中慢,在液體中較快,在固體中更快。

③知道在同一物質中,聲速跟溫度有關,在15℃的空氣中,聲速為340m/s.

④討論:

a、百米賽跑中,計時員是怎樣計時的呢?為什麼?

b、某人在一根較長的有水的自來水管的一端敲擊一下,另一人在另一端可以聽到幾次聲音?

⑤這一部分內容學生的感性認識相對較少,可在課後帶領學生到操場上做一個測定聲音速度的探究實驗,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5、我們怎樣聽見聲音

⑴通過"當喇叭發聲時,肥皂液膜會發聲振動"的演示實驗,使學生知道聲音在傳播過程中是振動形式的傳播。

⑵用多媒體介紹人耳的構造,根據人耳的構造,討論人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此時教師進行適當點撥,並用多媒體圖解人耳聽到聲音的過程:聲源→聲波→外耳道→鼓膜→三塊聽小骨(錘骨、砧骨、鐙骨)→耳蝸→聽覺神經。

㈢小結

根據黑板上簡單的板書內容,讓學生對這節課進行小結。教師引導學生複述有關內容,這樣既強化了學生所學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利用精煉的語言進行歸納和概括的能力,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粗淺認識,整個設計過程一定有許多缺點和漏洞,希望各位專家給予批評和指正,謝謝!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7

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X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彈力》,我將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來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過渡句:首先來說一說我對教材的理解)

本節課選自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2節,本節主要從彈力的產生,及其大小、方向、作用點等幾點詳細剖析了彈力的相關知識,其實在國中學生已經接觸過彈力,所以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有了較好的知識基礎,但高中階段的彈力,重點是彈力的產生、幾種彈力的方向以及彈力的大小,比國中階段的知識更復雜,更深入,學生學習本節課之後,能夠對彈力有更深層的認識,本節中對彈簧彈力大小的探究,也為學生今後分析更復雜的物體受力情況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說學情

(過渡句:合理的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因此要切實做好學情分析,理解學生。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

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在國中階段接觸過幾種基本的力,如重力、彈力、摩擦力等,所以此時的他們已經能夠較為科學地分析物體的受力,對於彈力的產生、方向學生也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對於較為複雜的彈力方向,如輕杆、輕繩等,學生還需要系統地進行學習。這個時期的學生有足夠的能力分析設計簡單的實驗,並且他們也樂於在課堂上親自操作,動手實驗,所以本節中我將胡克定律作為探究實驗來進行,更好地讓學生們融入課堂,主動學習。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新課標要求教學目標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學會、會學和樂學三個維度,所以我確定瞭如下的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彈性形變與彈力;知道彈力的產生條件;能夠判斷常見幾種彈力的方向;掌握胡克定律。

過程與方法

在實驗探究胡克定律的過程中,學會客觀、科學地分析問題,加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生活中常見彈力的認識,領略自然的奧祕,懂得物理與生活生產密切的聯絡。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基於對教材的這些認識,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以及本節課的三維目標,我確定了本節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彈力的產生條件,常見彈力的方向以及胡克定律。

難點

彈力的有無以及彈力的方向。

五、說教法學法

(過渡句: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結合教材和學生思維特點)

本節課我採用了演示實驗法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實驗現象,體會微觀放大法的巧妙之處,利用實驗探究法,讓學生自主探究彈簧彈力與形變數之間的關係,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

六、說教學過程

(過渡句:厚積而薄發,在做了一系列的準備活動之後,我的教學過程將如下呈現,整個教學過程分為四個環節)

環節一:匯入環節

(過渡句:首先是匯入環節)

上課之前請同學們觀看笨豬跳視訊,並談談對這項運動的的瞭解,提問學生:在繩子繃直的時候,人受到繩子的力是什麼樣的力?根據學生的回答,繼續追問,生活中還有哪些彈力?引入本節新課——《彈力》。

設計意圖:視訊匯入可以讓學生的注意力迅速地集中起來,極限運動會造成較強的視覺衝擊,在驚心動魄的視訊之後,讓學生思考其中包含的物理學知識,養成學生以物理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現象的習慣,學生學習過彈力,可以很輕易地回答出提出的第一個問題,而對於第二個問題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帶著疑問進入課堂,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環節二:新課講授

(過渡句:接下來的新課講授環節,這也是教學過程中較為重要的一環)

本節課的內容包含四個重要知識點:首先是彈性形變和彈力。

學生在國中對於彈力的學習,距離本節課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有些知識點他們可能已經遺忘,所以在進入本節較難知識點之前,我還是會讓學生們親自動手感受彈力,回憶起之前學習過的知識。我會讓學生們親自拉動橡皮條,捏橡皮泥,觀察鬆手之後二者是否恢復原狀,並讓學生回答二者分別是什麼形變。緊接著,我會讓學生根據剛才所做的實驗和之前對於彈力的學習,嘗試歸納彈力的定義,我補充並強調彈力產生的條件。接著繼續提出問題:如果施加在彈簧、橡皮條這樣物體上的力越來越大,會出現什麼情況,根據學生的回答介紹彈性形變的概念,並讓學生意識到國中階段學到的彈簧測力計使用時不能超過量程,其實就是不能超過彈簧的彈性限度,這樣可以將初高中的知識聯絡起來,解答學生在低年級時產生的疑惑,讓學生體會到物理課程螺旋式學習,層層遞進的學科特點。

接著是第二個知識點:研究幾種常見彈力。

我會提問常見的彈力都有哪些?此時根據學生以前的知識基礎,可能會回答壓力,支援力等,接著我會讓學生們注意到研究的關鍵點,向他們提出問題:剛才說到的的這些彈力,他們真的發生了彈性形變嗎?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理論推導不如眼見為實,所以接下來我會演示實驗,用手壓桌子,以平面鏡放大微小形變,讓學生們觀察牆上光斑的移動情況,演示結束後,詢問同學這個實驗說明了什麼,讓學生意識到,雖然手壓桌子的力產生時產生的彈力形變非常微小,但是確實存在,讓學生們體會微觀放大法對物理研究的精妙之處,接著,為了讓這個實驗充分發揮作用,我會讓學生繼續思考,手壓桌子時,壓力的方向和作用點是什麼樣的,並讓學生練習畫出彈力的示意圖,我會在此時強調,彈力的作用點是在兩物體的接觸面上,為了方便研究,要畫在受力物體的重心上。這樣的過程能夠讓學生彈力的方向有清楚的初步認識,為接下來複雜的受力分析做好鋪墊。

為了讓學生對於常見彈力的方向有較為全面的的瞭解,我會在多媒體上展示多種典型情境,我選擇的案例如下:勻速運動小車內靠在車內壁的球,物體之間點與點,點與面,面與面接觸,輕杆、輕繩、輕彈簧上掛物體等,讓學生嘗試到黑板上畫出彈力的示意圖,此時學生可能會不斷地出錯,我會帶領學生詳細分析案例中彈力的方向,讓學生這種知錯,改錯當中,對於彈力方向的判斷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最後我根據典型案例,總結正確畫出彈力的方向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先讓學生自主思考,我再進行糾錯,最後將分散的知識點系統地進行總結,讓學生更輕鬆地掌握知識點。

然後是第三個個知識點:探究胡克定律。

學習力時通常從三要素進行研究,到這裡學生已經知道了彈力的作用點、方向,所以此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彈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讓學生進行猜想後利用實驗進行探究,安排讓每個小組利用不同規格的彈簧進行實驗,我會提醒同學們實驗中注意記錄實驗資料,實驗後畫出 F----x 圖象,分析彈力與彈性形變數之間的關係,最後由師生共同總結胡克定律內容。

環節三:鞏固提高

(過渡句:新課講授之後就進入到了鞏固提高環節)

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如果胡克定律利用F---kx來表示,它又代表了什麼意義呢?

設計意圖:學生對於胡克定律,可能只知道表示式,沒有對其物理意義進行深入思考,此時讓他們思考這樣的問題,能夠更好地把握胡克定律表達出的意義。

環節四:小結作業

(過渡句:最後就是小結作業環節了)

小結時,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知識點。

作業則是畫出課後習題中彈力的示意圖。

設計意圖:這樣的作業可以讓學生繼續在課下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為今後分析更復雜的受力打下良好基礎

七、說板書設計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8

各位評委教師:

你們好!

今天我要說的是_________版_____年級物理_____(上或下)冊第_____章第_____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內容。

首先說一下我對本節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同學在學習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知識的基礎上引入的一節_______________課(概念課、規律課或實驗探究課),本節內容同時又是同學學習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後續知識的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在整章教材中起著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通過本節課學習,主要使同學掌握__________知識,瞭解研究物理問題的__________方法(如:控制變數法、轉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實驗法、類比法等),初步學會運用_____知識解決_____問題的方法,培養同學的__________能力。

2.教學目標的確定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教材特點以及同學現有的認知水平,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部分目標一般為本節課的知識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部分目標一般是通過同學的自主學習或合作探究,培養同學哪些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讀圖分析能力,收集處理資訊能力,團結協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部分目標一般是通過對科學家生平的介紹,學習科學家獻身科學,勇於探索真理的精神,激發學習的積極性;或者是通過學習什麼知識,培養同學的什麼意識和品質等)

3.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和本節教材實際,並結合同學的實際,本節課主要是讓同學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本節課的重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對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識,限於同學的認知水平,可能無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師的合理引導,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定為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學策略(說教法、學法)

1.教法選擇:

教法一:現代素質教學理論強調:同學的學習行為是由動機引起的,學習動機對於同學的學習可以發揮明顯的推動作用。要有效地進行長期的有意義學習,動機是必不可少的。本課採用演示實驗,巧設物理情景引發動機,培養同學的學習主動性;由同學的分組實驗,激發動機,培養同學的學習積極性;最後再通過例題深化動機,培養同學的創造性。

教法二:為貫徹生本教育,落實以生為本、以學定教的教育理念,結合教材實際,本節課準備採取啟發誘導、點撥釋疑、合作學習,兵教兵的教學方法。

2.學法指導:

作為教師來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同學學習的方法,培養其能力是物理教學的落腳點。因此這節課採用自主學習發現問題,合作探究尋求方法的兵幫兵學習方法,從而最大限度地凸現同學的主體地位,培養同學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動手實驗能力、收集資料提取資訊的能力。

三、教學程式及設想

1.複習舊知、匯入新課(2分鐘)

為了順利得出本節_____________概念(或規律),同時讓同學掌握研究物理問題的基本方法,採用類比法設計複習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密度、壓強、功率的引入要類比速度)

為更好的落實“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匯入本節新課時,採取故事匯入(或生活現象匯入或演示實驗匯入)的方式,讓同學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同學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的沉思。(故事是……或生活現象是……或演示實驗是……)

2.任務驅動、自主預習及展示(5分鐘)

同學閱讀課本px頁~py頁,獨立完成下發的學案上的自主預習題。為最大限度的培養同學最基本的自學能力、提取資訊的能力,結合教材實際和已確定的目標,本節課設計的預習題如下:

問題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題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題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浮力》一節的預習題可設計為:1、浸在液體中的物體,當它所受的浮力大於重力時,物體_______;當它所受的浮力小於所受的重力時,物體_______;當它所受的浮力與所受的重力相等時,物體_______在液體中,或_______在液麵上。2、一個 50g的雞蛋懸浮在鹽水中不動時,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N.(g=10N/kg)3、採用_______的辦法可以增大浮力,即使最現代化得輪船,也保持著這種古老的辦法。4、排水量是1000t的輪船在河水中航行,滿載時船及所裝的貨物共重_______N,受到河水的浮力是_______N.船從河水中駛入海水中,它受到的重力大小_______,它受到的浮力_______,它排開水的體積_______。(填“變大”“變小”或“不變”)5、潛水艇靠改變_______實現上浮和下沉的?6、氣球和飛艇能漂浮在空中,氣球和飛艇裡充的是_______。)

同學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後,教師採取投影同學學案、同學補充完善學案的方式順利完成此環節。

3.合作探究、展示交流(20分鐘)

同學們針對學案中設計的探究問題,分小組先討論解決後再上黑板分別進行板演,為展示交流做準備。然後本小組講解,其餘小組聆聽並發現其不足之處,加以完善。此過程中教師適時點撥,注意歸納思路、滲透學科理念。

本環節設計的合作探究題和處理的方法為:

(以《浮力》一節為例:

問題(一):把體積相等、質量不等的三個小球a、b、c放入同種液體中,靜止後的位置如圖所示,它們所受的浮力分別為Fa、Fb、Fc,則這三個力大小關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球的密度最大。

問題(二):將同一鐵塊分別放入水和水銀中,比較鐵塊受到的浮力大小,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_______(ρ=13.6×103 kg/m3)

A.在水銀中受到的浮力大 B.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

C.在兩種液體中受到的浮力一樣大 D.不知道鐵塊形狀,無法確定

問題(一):同學自學時,能夠判斷出三個球受到浮力大小關係,而在解決三個球的密度問題時,找不到問題的切入點。

教師點撥:根據前面學過的質量、體積和密度的關係,在這裡三個球的密度沒法比較,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他們都在同一種液體中,只是處於不同的狀態,所以我們可以試著與液體的密度相聯絡,找出問題的解決辦法,即物體的重力和液體的浮力的關係入手,進而找到密度的關係。

問題(二):同學的在分析物體在液體中最終所處的狀態時,根據生活中的木塊、鐵塊、水的關係,進而去理解其他的物體,找不到解決這類問題的規律。

教師點撥:在這個問題中,從力和運動的關係入手,當物體受到的力是平衡力時,這時物體就處於靜止的狀態,如果物體受到的力不平衡時,物體將處於運動的狀態,向力大的那個方向運動。在這裡我們只要比較物體受到的浮力和物體重力的大小關係(或實心物體密度和液體密度大小關係),就可以判斷出物體將處於的狀態。

4.課堂小結,構建體系(5分鐘)

對應本節課的目標,讓同學敘述這節課的收穫,包括知識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的收穫,然後師生共同構建本節課的知識體系,使同學對本節課所學知識有整體的把握,也有機體現了學科知識建構的思想。構建體系時以螢幕投影的方式完成。

5.當堂檢測、鞏固昇華(10分鐘)

同學獨立完成學案上的檢測題後,教師投影答案,對出錯和疑問較多的地方,通過兵教兵和師教兵的方式解決。

6.學後反思(3分鐘)

同學針對所學內容和本節的目標,在學案上自己構建本節的知識樹。

四、板書設計

最後說一下本節課的板書設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注意黑板大部分是給同學展示用的,所以教師的板書內容不宜過多,基本包括標題和簡單的知識樹即可,並告訴評委這樣設計的道理:以生為本,凸顯同學學的地位等等)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9

一、在新時期下,新的課程改革已經全面展開。

此時一堂課是否符合新的課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學理念。新課程標準中要求注重讓學生經歷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踐,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求,在鍛鍊能力的過程中掌握知識與技能,瞭解科學技術,從而融入到社會中去。所以本堂課要在改進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全員參與和全面活動,改進實驗的配置與設計,注重效果反饋,讓自主探究得以堅持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聲音部分第一節,同時也是這一部分的重點。“初步認識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條件”是新課標明確要求的,同時回聲現象也是學生們在生活中十分感興趣的問題。這一部分的素材剛好可以體現出讓學生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過程。在新課標下聲音處於運動和相互作用這一大部分中,它既屬於一種運動,同時在現象上也有它的獨立性。所以本節課無論從課標要求,還是學生自身發展要求上看都處在一個比較重要的地位。

三、學生分析

學習本節課的學生首先已經具備了機械運動和力的知識,物理思想已經有了一定基礎。但他們的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為基本思維方式,喜歡動手動腦,對直觀內容比較感興趣。但欠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維過程。因為本節課主要是從現象入手,而得出比較簡單的結論。所以在細緻設計探究與活動過程之後,學生的學習是不存在問題的。

四、課程目標

1、知識技能:認識聲音的產生和傳播,認識真空不能傳聲,認識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瞭解回聲測距及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能從給定的資訊中獲取知識。

2、過程方法: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能在觀察物理現象和學習過程中發現一些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樹立民族自豪感。

五、重、難點

聲音的傳播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在回聲上還存在一些難點。

六、教法與學法

對於本節課的三個知識點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與學:

1、對於“振動發聲”採用學生觀察,歸納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對於“聲音的傳播”,過去學生可能想得較少,所以採用先自讀,再以集體對話討論的形式凸現知識點。

3、對於“回聲問題”學生對現象已經非常熟悉,關鍵是對原理缺乏理解,所以採用媒體直觀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得到充分的認識。

4、最後要說明的是針對本節課側重現象的特點,不準備設計獨立的評價與練習,而是把學生對教材以外的現象的解釋作為一種練習,讓學的現象和練的現象渾然一體。把課堂最後時間作為知識的昇華,讓學生帶著已有的知識去了解有關圜丘、迴音壁、三音石的內容,在體會中華民族古代的燦爛文明同時,進一步把現象與知識相結合,讓學生帶著思考結束本堂課。

七、教學過程

1、引入:播放無聲電影和有聲電影,引出聲音的重要。

2、媒體展示學習目標

3、從聲音的產生開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