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好婆婆的先進事蹟材料

學識都 人氣:1.76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事蹟材料吧,事蹟材料具有概括標明先進事蹟的主要內容或材料的用途。什麼樣的事蹟材料才是規範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好婆婆的先進事蹟材料,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好婆婆的先進事蹟材料

好婆婆的先進事蹟材料1

好婆婆年輕的時候必然是一個好媳婦,姚水珍從南張鄉孫莊村嫁到範村牛家已經27年了,這27年來她丈夫從未吵過假,沒有鬧過大的彆扭,夫妻之間舉案齊眉,遠近聞名,她善待自己的公公婆婆,妯娌間也和睦融洽,同時她也是個好母親,丈夫平時上班忙,總不在家,尤其是在1994年到1996年丈夫赴晉中師專進修的兩年裡,她一個人拉扯著一對兒女,劈柴,跳水,做飯,耕種,除草……忙完家裡忙地裡,照顧完小的照顧老的,真真正正做到了一個好媳婦,好母親應盡的職責。

好媳婦到老了終究會是個好婆婆,女兒出嫁,兒子結婚後的三年裡,家裡的大事小事基本全靠姚水珍操持,大家難當,儘管她只有國小畢業,她的身上卻具有家庭農婦的純樸,她用自己的愛讓這個家庭始終保持著一種祥和的氣,

婆婆好不好還得是親家和兒媳婦說了算。她的親家袁印明也是村裡有名的好人,他說嫁閨女其實是挑婆婆,婆婆好相處,閨女嫁過去就不會受委屈,就會有享不完的福。而對兒媳婦袁國娟來說,姚水珍就是這樣一個好婆婆,她說當初選擇嫁過來,跟姚水珍的好媳婦名聲有很大關係,事實證明他們的眼光沒有錯,三年多來,姚水珍一直像對待親閨女一樣對待她,甚至是比親閨女還親:她是個教師,平時很忙,但是不論什麼時候吃飯,婆婆做好的飯菜永遠是熱的,無論什麼時候穿衣,家裡的衣服總是洗的乾乾淨淨的;儘管她和丈夫都有固定工作,但是逢年過節,她總是多多少少要給兒媳婦塞點零花錢,還總是說:你們的是你們的,這是我和你公公的一點心意,你嫁到咱家裡來,婆婆和公公希望你們能百年好合,不會讓你受委屈……”。尤其是她懷孕期間,婆婆對待她呵護備註,什麼活都不讓幹,做飯的時候總是問想吃什麼,然後再做飯……兒子出生後,婆婆又一個人承擔起照看孫子的責任:餵奶粉,哄孩子,把屎把尿……兒子現在2歲了,活潑可愛,健健康康,還是婆婆一個人照看著,兒子和奶奶也特別的親,她覺得姚水珍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婆婆。

都說好婆婆難做,但在姚水珍的眼裡,做個好婆婆並不難。用她自己的話說,兒子、媳婦、孫子都是自己的親骨肉,都是一家人。十個指頭不一般長但咬咬哪個都疼在心上。她認為婆媳之間如果相處融洽,自己的兒子那就會少很多的煩惱,她還說,都是有閨女的人,辛苦二十幾年將閨女拉扯大,嫁到別人家,誰不指望閨女能碰到個好婆婆啊,將心比心,我能不對兒媳婦好嗎?況且我和老伴不能動彈了還指望兒媳婦照顧呢,等將來我和老伴入了土,兒子就要靠兒媳婦照顧下半輩子了,對兒媳婦親,其實是對兒子好啊……這是多麼質樸的道理啊。

她是老人眼裡的好媳婦,是丈夫眼中的好媳婦,是兒子眼裡的好媽媽,更是兒媳婦眼裡的好婆婆,她就是姚水珍。

好婆婆的先進事蹟材料2

陳少芳,一個平凡無奇的農村婦女,可在兒女兒媳心中,她是一個好媽媽,好婆婆。一個從來不對孩子打罵的女人,一個給兒女無盡自由的媽媽。她,就是我們上塘村委下塘經聯社村民,低學歷,卻有一顆積極上進的心。一路陪著兒女走在創業路上,在我們鄉鎮開辦起了星藝舞蹈學校,五年時間創辦了陶圩總校、石塘分校、良圻分校。常年教生300多名,每年陪著兒女帶著農村孩子進城參賽晉級。年近花甲,心中種著一棵常青樹,經常跟女兒提起要在村裡教學廣場舞,要帶動村裡下田的婦女走上舞臺。終於在她孫子辦滿月酒的當晚下塘村廣場舞隊正式成立,喝完喜酒,刷好碗,在拉拉扯扯、半羞遮面的情況下,沒有正式裝置開始了廣場舞第一晚的教學。包括陳蓮芳當晚只有六個學員,可喜的是,大家都學得很盡興。在村裡婦女幹部的陪同下,經過一個星期的鼓動,廣場舞隊人數已經超過30人數,圍觀的男男女女有上百人,他們不再轉著電視,不再只盯著手機,看著這麼多人接受新思想,這麼多人愛運動,這麼多人熱愛健康,陳蓮芳的嘴角可是一直彎笑著。為了讓大家更踴躍投進這舞池中,陳蓮芳又想了一計,自掏腰包捐出了50件T恤服,專給練舞的婦女免費發放,訊息一出,第二天晚上來練舞的人就更多了,50件T恤只剩下了三件小碼了,當然很多穿大碼的婦女都沒領到。自從練了廣場舞之後,大家都說晚上睡眠好了,體重大的說減下去了,走路都精神了。

幾個月之後便是過年了,村裡婦女開始想著上舞臺展示自己的舞姿了,在村裡熱心青年婦女的帶動下,開始練起了成品舞。可是怎麼練都練不出效果來,陳蓮芳心頭一熱,在女兒的幫助下,網購了一批扇子,分給大傢伙練習起來,果不其然的,感覺出來了,在春晚演出當晚,這兩支帶扇子的舞蹈迎得了最熱烈的掌聲,不管是在外務工歸家的村民,還是天天晚上看她們排舞的老少,都稱讚不已,兩幫半老徐娘跳得如此惟妙惟肖、整齊劃一。並參加了陶圩鎮上的'2018慶新春暨“三八”節文藝匯演。一個農村的婦女,能帶動大夥在放下鋤頭之餘登上舞臺,走出村屯,她的身份是平凡的,而她的思想卻是偉大的。

春晚過後,每個人都沉浸在過年的喜悅中,滿球場的垃圾影響了村容村貌,村裡小孩、小狗到處跑,牽得到處是垃圾,晚上就怕不小心被垃圾拌倒,陳蓮芳喊上自己的老公,拿著掃把、垃圾鏟搞起了大掃除,大晚上的,沒有人看,沒有人表揚,她倆就這麼默默的在夜幕下清潔每一個角落,默默地把一堆堆的垃圾搬走,就像她寧靜的外表,不張揚,不驕矜,卻一直在,認認真真做一個標標準準的下塘人。

她的事蹟在下塘村裡沒有表揚過,也沒有人議論過,就像她買個廣場音響也是讓自己的妯娌拉進拉出,只是跳完了舞回來,默默的把電充上,她做的是自己,卻不知這默默的無聞奉獻給的大家,如果每個人如她,下塘村定是這桃源故居,世界將是充滿愛的人間。

好婆婆的先進事蹟材料3

這是一位普通的老人,普通的走在大街上根本就沒人注意她;這又是一位不平凡的老人,在83歲的老公公需要伺奉,兒子患上精神病、兒媳患上癲癇病,孫子孫女未成年之時,她用自己瘦弱的肩膀和無私的大愛扛起生活的重擔,用掃帚掃去家人心頭的陰影,掃去艱苦歲月的磨難,用堅強為家人撐起了一片愛的晴空。她就是63歲的早陽鎮丁河村村民唐德秀。

遭遇不幸,堅守與付出折射人間大愛

唐德秀原本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上世紀80年代時,二十多歲的唐德秀和丈夫喜結連理,平淡的日子透著數不清的溫馨和快樂。然而,好景不長,命運和唐德秀開了個玩笑,1996年,丈夫因積勞成疾不治身亡,一年後,二兒子因父親去世受刺激患上精神病。面對這接二連三的打擊,唐德秀也曾以淚洗面,也曾感慨過命運的多舛。“哭過後,想想日子還是要過下去”,於是,已快50歲的她成了四口之家的“頂樑柱”。

來不及悲傷,唐德秀一邊悉心照料兒子,一邊四處打聽治療精神病的藥方。兒子得病後,什麼也幹不了,有時還會無緣無故地打罵她,常常在她做事時,一不小心就被兒子破壞掉,唐德秀沒有怨言,把兒子收拾得乾乾淨淨,病情也有所控制。

時年,家裡還有年過古稀的公公,已成家立業的大兒子,快二十歲的二兒子。丈夫在世時,兩個兒子曾與父母達成協議:父親由大兒子負責養老送終,母親由二兒子負責照顧。唐德秀的老伴過世後,老大便以義務盡到為由退出了母親的生活,從此,唐德秀便成了無依無靠的浮萍。

在母親的精心照料下,老二的病情慢慢有所好轉,能和年邁的爺爺一起幫家裡幹些農活,生活還還能勉強維持。雖然兒子的身體都有所好轉,但家裡因為給丈夫和兒子看病已經欠下了許多債務,家裡的經濟狀況依然窘迫。為減輕家裡的負擔,48歲的唐德秀毅然決定外出打工。

堅持堅定,柔弱雙肩擔起十七載風雨

1998年,唐德秀將家人託付給鄰居,隻身來到安康城區找工作。一開始,由於年齡大找不到固定工作,她在建築工地提過灰、搬過磚、送過貨,什麼能掙錢她就幹什麼,有時一天打好幾份工,晚上就蝸居在別人家的茅房裡。“口渴的時候,連口水都喝不到啊。那是最困難的時候,只要有個歇腳的地兒,我也就滿足了。”每當回憶起那段時光,唐德秀總忍不住掩面哭泣。後來,在別人的介紹下,唐德秀謀得了環衛工人的差事,負責清掃安悅街至大北街段馬路。那時環衛工人每月工資僅180元,為了省錢給老二看病買藥,唐德秀捨不得租房子,仍堅持住茅房。

在別人看來,環衛工人就是掃大街這樣不起眼的職業,但是唐德秀卻十分珍惜這份工作,並且樂在其中。由於工作努力認真,為人善良熱情,唐德秀獲得了領導和同事的一致好評。很多人介紹唐德秀去當保姆,工資是環衛工人的好幾倍。但她不為之所動,“保姆工資高但是不穩定,在這裡工作,工資雖然低但是有保障。每月穩定,能攢點錢回去看兒子,也能養活自己不給別人添麻煩。”

2007年,老二病情更加惡化,唐德秀便把他接到城裡與自己一起住。為了方便照顧兒子,唐德秀租了一個小房子。凌晨四點,唐德秀便拿著工具出門工作。空曠的街道上,只有寂寞的街燈和偶爾飛馳而過的車輛陪伴這個瘦弱的老人。

一個月420元的工資,房租50元,水電費、生活費若干,還要給老二買藥,怎樣才能充分利用僅有的那點工資?唐德秀每天在心裡算計著。歲月在她臉上劃過溝壑,生活壓彎她的脊樑,但她從來沒有向命運低頭。她告訴自己,為了孩子,要堅持。

2008年,老二精神狀態好轉,經熟人介紹,認識了28歲的喪偶婦女史顯蘭,並喜結連理。一直以來,兒子的終身大事是唐德秀心中的一大牽掛,如今,老人心願已了,卻又有了新的煩惱:史顯蘭患有癲癇,需要定期藥物治療,還帶有年幼的一兒一女。本來窮困潦倒的家又增添了三口人,生活的重擔再次壓得唐德秀喘不過氣來。

由於房子太小住不下這一大家人,唐德秀咬咬牙,帶著一家人搬到龍窩街一處簡陋的民居里。這時,她每個月工資1000元左右,要付400元錢的房租,兒子、兒媳每個月的醫藥費加起來300多,電費水費100多,生活費基本所剩無幾。

為了照顧好史顯蘭,讓她早日康復,唐德秀一天到晚忙個不停,在幹好自己工作同時按時給她做好一日三餐,洗頭擦身,5年如一日。但兒媳根本不認識她,動不動還發脾氣,朝她身上摔東西。每次唐德秀除了躲和跑,從不和她計較。對於外人的到來,兒媳沒有任何反應。唐德秀說,從嫁進唐家至今至今,她就不認識家人了,晚上經常不睡覺,一個人在床上唱歌或者罵幾句別人。走進史顯蘭的臥室,乾淨整潔的被子、床單,屋內沒有任何異味,一點不像有病人的房間。“她弄髒了我就洗,保證不讓她身上有味道。”

日子一天天過去,患病的兒媳史顯蘭在婆婆唐德秀的精心照料下,發病的次數越來越少。“她既然已經嫁過來,和我們就是一家人了,不管怎樣,我們不僅不能拋棄她,更要好好照顧她。” 唐德秀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為了撐起這個家,唐德秀省吃儉用,為了買到便宜的菜,她跑遍市區的大大小小的菜場,“只要這個家能好起來,我辛苦一點沒關係……”

笑對人生,傾畢生精力撐起愛的晴空

一轉眼,公公已過耄耋之年,兒子得病近16年,兒媳也患病5年,這些年,唐德秀沒睡過一個囫圇覺,沒吃過一頓好飯,隨著年齡的增長,她漸漸體力不支,還患上了冠心病和風溼性關節炎,做環衛已有點力不從心。

為了能治好兒媳的病,多年來,唐德秀四處求醫問藥,但是效果始終不太明顯,“醫生說這病沒法根治,只能控制病情。”但唐德秀並沒有放棄,她省吃儉用,仍然懷著一線希望把兒媳送進市區各大安寧醫院治療,每個月支付著高額的藥費。“兒媳就是我的親女兒,不管多難,我都要幫她治病。” 唐德秀說,希望兒媳快點好起來,她真的太苦了,如果有可能,我真願意為她分擔一些病痛……

看著家中裡裡外外的活一下全都壓在唐德秀瘦弱的肩上,周邊群眾看著很心酸,可唐德秀常說“沒什麼”。“20多年來,可能我遭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但是我不會放棄家人,更不會放棄生活”。

2013年春節期間,唐德秀因為冠心病住院,懂事的孫兒孫女便承擔起了照顧奶奶的責任。孫子胡興晨負責給奶奶送飯,孫女胡陳玲在醫院邊複習功課邊陪奶奶。姊妹倆還利用課餘時間幫奶奶一起清掃大街。看著懂事的倆孩子,唐德秀總向別人誇獎道:“雖沒有血緣關係,但勝似親人。為了這個家,為了兩個孩子,再苦、再累,我也會咬緊牙關,堅持下去!”

今年七月,老城辦瞭解到她的情況後,給她送去了2500元慰問金;區老齡委也給她送去了慰問金和生活用品;早陽鎮為唐德秀的兒媳及孫子孫女辦理了低保手續;校方領導在瞭解胡陳玲和胡興晨的家境後,免除其補課費用。

“黨和政府對我們這麼關心,我更要好好把工作幹好,只要人勤快,日子總會越來越好的。” 為了更好地照顧家裡,她每天的生活從凌晨4時開始:起床後先把爐子開啟,架上一鋁鍋水後迅速到自己路段上開始打掃衛生,7時多衛生打掃完畢,回家給兒媳和兒子洗漱、喂藥、做飯,安頓好兒子、兒媳,簡單吃兩口飯,又馬不停蹄地到自己工作路段檢查地上有沒有誰拋灑垃圾,再一遍一遍地打掃。由於她勤勞誠懇,18年來,唐德秀始終保持著每月“先進工作者”的稱號。提起唐德秀,領導和同事總是讚不絕口。談起以後的生活,唐德秀滿是樂觀:“累是累了點,但不累哪能有收入,現在只要肯吃苦,就不用怕掙不了錢。趁著自己現在身體和精力都還行,多掙點錢,用不了幾年,家裡的外債基本上就能還清了,等把孫子供到大學,我就算完成任務了。”說到這裡,唐德秀臉上又露出了自信的微笑。

面對貧困,唐德秀選擇堅強面對,18年過去了,唐德秀用矮小瘦弱的身軀,為家人撐起了一片愛的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