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名人名言 經典語錄

學識都 人氣:1.37W

文明可能產生於野蠻,卻絕不喜歡野蠻.我們能熬過苦難,卻絕不讚美苦難.我們不怕迫害,卻絕不肯定迫害。下面是語錄網小編Lynn整理的經典語錄。(更多語錄資訊請關注語錄網)

餘秋雨名人名言 經典語錄

有人辯解,說這是一種剝除了道義邏輯的生命力的比賽,不該苛求。 要比賽生命力為什麼不去找更為雄健的獅子老虎?專門與牛過不去,只因它特別忠厚。 ——餘秋雨 《行者無疆》

大地所負載的精神流向,比它所負載的其他一切都更難判斷和預見。但我們已經看到,大地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決定力量,那麼,就讓我們先來閱讀大地。 ——餘秋雨 《千年一嘆》

它最大的優點是不單調。既不是永遠的荒涼大漠,也不是永遠的綠草如茵,而是變化多端,豐富之極。雪山在遠處銀亮得聖潔,近處則一片駝黃。一排排林木不作其他顏色,全都以差不多的調子薰著呵著,託著襯著,哄著護著。有時好像是造物主怕單調,來一排十來公里的白楊林,像油畫家用細韌的筆鋒畫出的白痕。有時稍稍加一點淡綠或酒紅,成片成片地融人駝黃的總色譜,一點也不跳躍刺眼。一道雪山融水在林下橫過,泛著銀白的天光,但很快又消失於原野,不見蹤影。 ——餘秋雨

這些天我已經領悟了太多的沙漠和廢墟,太多的寺廟和洞窟,都是一樣,讓我閃躲,讓我諦聽,讓我發呆。 我讀過很多解釋它們的規範文字,但一走到它們眼前就覺得全然不對。寫得並不錯,但沒有把最重要的東西寫出來。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好像只能感覺,無法概括。一經概括,感受立即受損,而且往往損及靈魂。 ——餘秋雨

無論是臨水還是倚山都會有一些不方便,甚至還會引來一些大災難,但相比之下,山間的麻煩更多。從外面看是好好一座山,住到了它的山窩裡很快就會感到閉塞、侷促、坎坷、蕪雜,這種生態影象與水邊正恰相反。 也許正是這個原因,歷來盛邑大戶可以離山,卻總不離水。 ——餘秋雨《行者無疆》

科舉制度有節律地選拔管理人才,這是中國社會沒有長時期失序的重要原因,也是絕大多數書生追求的人生出路。因此,作為唯一教材的儒家文化也就在無數人一代代的記誦、複述、闡釋中融入大地,融入人格。這真是人類文明延續史上把最不可思議的長篇傳奇。佛教以僧侶集團作為傳遍網路的格局,本也厲害,但與之一比,就顯得弱了。 ——餘秋雨 《借我一生》

一種文明,能安頓個體精神已經不錯,而如果能安頓群體性的政治智慧和社會理性,則就更好了。 ——餘秋雨 《千年一嘆》

歷史感受和現實感受很難分開,因為文明本身就有上下的粘連性。 ——餘秋雨 《千年一嘆》

如果有更多的中國人千里跋涉,奔波在災禍的第一線,展示的是文化良知而不是身份背景,耶律楚材於我們就不會那麼陌生了。 ——餘秋雨 《哪裡來的陌生人》

山間那麼美好,因此,孩子們也就從不害怕墳墓。現在想來,這是湖光月色在撫平人間的生死界限。 ——餘秋雨 《借我一生》

真正的文化精英是存在的,而且對國家社會非常重要。但是這些年來,由於偽精英的架勢實在是太讓人噁心了,結果連真的精英的名聲也敗壞了。真精英總是著眼於責任,偽精英。 ——餘秋雨

一個橫貫終生的品德基本上都是在青年時代形成的,可惜在那個至關重要的時代,青年人受到的正面的鼓動永遠是為成功而搏鬥,而一般所謂的成功總是打有排他性、自私性的印記。結果,臉頰上還沒有皺紋的他們,卻在品德上挖下了一個個看不見的黑洞。

中年是對青年的延伸,又是對青年的告別。這種告別不僅僅是一系列觀念的變異,而是一個終於自立的成熟者對於能夠隨心所欲處置各種問題的自信。

中年人的當家體驗是最後一次精神斷奶。你突然感覺到終於擺脫了父母、兄長、老師的某種依賴,而這種依賴在青年時代總是依稀猶在的;對於領導和組織,似乎更貼近了,卻又顯示出自己的獨立存在,你成了社會結構網路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點;因此你在熱鬧中品嚐了有生以來真正的孤立無援,空前的脆弱和空前的強大集於一身。於是,青年時代的多元體驗也就有了明確的定位和選擇。

中年人一旦有了當家體驗,就會明白教科書式的人生教條十分可笑。當家管著這麼一個大攤子,每個角落每時每刻都在湧現著新問題,除了敏銳而又細緻地體察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地解開每一個癥結,簡直沒有高談闊論、把玩概念的餘地。這時人生變得很空靈,除了隱隱然幾條人生大原則,再也記不得更多的條令。我認為這是一種極好的人生狀態,既有很大的幅度,又有很大的彈性。

將說得準的事情告訴學生,將說不準的'事情交給科研,將說不清的事情寫進散文.

什麼是矇昧和野蠻,什麼是它們的對手——文明?每一次搏鬥,文明都未必戰勝,因此我們要遠遠近地為它呼喊幾聲. ——《文明的碎片•題敘》

矇昧—野蠻—文明,這實在是一個老而又老的話題.人類專家常常把它們作為人類早期演進的三大階段,那麼,我們當然早已進入文明,而且千萬年下來,早已進入一種充分成熟的文明.我們的一切舉止行為,好像應該都有一些心照不宣的公認前提.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矇昧和野蠻不僅依然存在,而且時時滋生.它們理所當然在把嘲謔和消解文明作為自己生存本能.沒想到文明對此毫無警覺,它太相信那個所謂心照不宣的公認前提,對周圍的世界仍然一往情深. ——《文明的碎片•題敘》

最大的悲劇,莫過於把並不存在的文明前提當作存在.文明的傷心處,不在於與矇昧和野蠻的搏鬥中傷痕累累,而在於矇昧和野蠻錯看成文明. ——《文明的碎片•題敘》

消解文明的日常理由往往要比建立文明的理由充分.這便決定,文明的傳播是一個艱難困苦甚至是忍辱負重的過程. ——《文明的碎片•題敘》

社會上萬事萬物各自的理由組合不成文明.文明是對瑣碎實利的超越,是對各個自圓其說的角落的總體協調,是對人類之所以成為人類的基元性原則的普及,是對處於日常迷頓狀態的人們的提醒.然而,這種超越、協調、普及、提醒都是軟性的,非常容易被消解.——《文明的碎片•題敘》

剝除文明的最後結果,就是容忍邪惡,無視暴虐,文明被撕成了碎片,任人搓捏和踩踏.人類歷史上一切由人類自己造成的悲劇,大半由此而生. ——《文明的碎片•題敘》

最強大的哲人也無力宣稱,他可以從整體上營造一種文明.人們能做的極致,也就是為社會和歷史提供一些約定俗成的起碼前提.這些前提是人性的公理、道義的基石、文化的共識、理性的入門,也就是世俗社會所謂的常情常理.沒有這一切,社會無以構成,人類無以自存,因此,所有良知未泯的文化人都應該來參與構建文明前提的事業. ——《文明的碎片•題敘》

文明的火種會不會在漠然者的心頭重新點燃?文明的前提會不會使他們恍然收起振振有詞的各自理由?具體來說,我們的一切文化行為會不會在人們心中產生真正的積極反應? ——《文明的碎片•題敘》

稱為文明古國,至少說明在我們國家文明和矇昧、野蠻的交戰由來已久.交戰的雙方倒下前最終都面對後代,因此我們身上密藏著它們的無數遺囑. ——《文明的碎片•題敘》

我曾隱隱地感覺到,我們的故鄉也許是一個曾經很成器的地方,它的“大器”不知碎於何時,碎得如此透徹,像轟然山崩,也像漸然家傾.為了不使後代看到這種痕跡,所有碎片的殘夢被湖水淹沒……區區如我,畢生能做的,至多也是一枚帶有某種文明光澤的碎片罷了.沒有資格躋身某個遺址等待挖掘,沒有資格裝點某種碑亭承受供奉,只是在與矇昧和野蠻的搏鬥中碎得於心無愧.無法躲藏於家鄉的湖底,無法奔跑於家鄉的湖面.那就陳之於異鄉的街市吧,即便被人踢來踢去,也能鏗然有聲.偶爾有哪個路人注意到這種聲音了,那就順便讓他看看一小片潔白和明亮. ——《鄉關何處》

矇昧往往有樸實的外表,野蠻常常有勇敢的假相,從歷史眼光來看,野蠻是人們逃開蒙昧的必由階段,相對於矇昧是一種進步;但是,野蠻又絕不願意就範於文明,它會回過身去與矇昧結盟,一起來對抗文明:外表樸實的對手和外表勇敢的對手,前者是無知到無可理喻,後者是強蠻到無可理喻.更麻煩的是,這些對手很可能與已有的文明成果混成一體,甚至還會悄悄地潛入人們的心底,使我們尋找它們的時候常常尋找到自己的父輩,自己的故鄉,自己的歷史. ——《鄉關何處》

文明易碎,文明的碎片有可能被修補,有可能無法修補,然而即便是無法修補的碎片,也會儲存著高貴的光彩,永久地讓人想像.能這樣,也就夠了. ——《鄉關何處》

文明可能產生於野蠻,卻絕不喜歡野蠻.我們能熬過苦難,卻絕不讚美苦難.我們不怕迫害,卻絕不肯定迫害. ——《流放者的土地》

現在我們已經不可能抹去或改寫人類文明史,但有權利總結教訓.重要的教訓是:人類不可以對同類太囂張,更不可以對自然太囂張.這種囂張也包括文明的創造在內.如果這種創造沒有與自然保持和諧,結果必定適得其反.你看世界上一切文明濃度曾經最高的地方都已不適合居住. ——《簡單與自然》

本來,人類是為了擺脫粗糲的自然而走向文明的,文明的對立面是荒昧和野蠻,那時的自然似乎與荒昧和野蠻緊緊相連.但是漸漸發現事情發生了倒轉,擁擠的鬧市,可能更加荒昧,密集的人群可能更加野蠻.現代派藝術寫盡了這種倒轉,人們終於承認,寧肯接受荒昧和野蠻的自然,也要逃避荒昧化、野蠻化的所謂文明世界.如果願意給文明以新的定位,那麼它已經靠向自然一邊. ——《簡單與自然》

文明的非人性化有多種表現.繁衍過度、消費過度、排放過度、競爭過度、佔據空間過度、繁文縟節過度、知識炫示過度、雕蟲小技過度、心理曲折過度、口舌是非過度、文字垃圾過度、無效構建過度……對這一切災難的爆發式反抗,就是迴歸自然. ——《簡單與自然》

我們正在慶幸中華文明延綿而未曾斷絕,但也應看到,正是這個優勢帶來了更沉重的過度積累.因此新世紀中華文明的當務之急,是卸去重負,輕鬆地去面對自然, 哪怕這些重負有歷史的榮譽、文明的光澤.即便珍珠寶貝壓得人透不過氣來的時候也應該捨得卸下,因為當人力難以承受的時候,它已經是一種非人性的存在. ——《簡單與自然》

中國在新世紀必然獲得更大的發展.在快速發展的時候控制和提醒一切反自然、反人性的惡果出現,這才是新文明的崗位所在. ——《簡單與自然》

不僅僅是荒原.荒原深處有斷壁廢堡、憧憧黑影、閃閃目光.硬說自己沒有恐懼,是不真實的,但我的恐懼有一大半被震驚所掩蓋,震驚人類文明的藝術構崩坍得如此淒涼.它們究竟是如何崩坍的?歷史書提供過一些猜測性的答案,多數也是大而化之、語焉不詳.其實,一切摧殘都是具體的,一切委屈都是難以表述的,因此那些答案也是值得懷疑的.不必懷疑的是結果,衰草瓦礫,承載著一個個從古到今的災難. ——《千年一嘆•自序》

這種撫摸經常會引發苦思:作為我們的生命基座,中華文明也傷痕累累,卻如何避免了整體性的崩坍?這種避免付出了多大的代價?哪些代價是正面的?哪些代價是負面的?過去的避免能否擔保今後? ——《千年一嘆•自序》

以平常態,做普通人,是最有滋味的人生.

傑出之所以傑出,是因為罕見

一個人會落淚,是因為痛;一個人之所以痛,是因為在乎;一個人之所以在乎,是因為有感覺;一個人之所以有感覺,僅因為你是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