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誠信的名人故事兩則

學識都 人氣:1.51W

誠信往往是商人成功的祕訣之一,誠信的品質會幫助商人在業內樹立起好口碑。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誠信的名人故事兩則,歡迎閱讀和參考。

關於誠信的名人故事兩則

  橡膠大王李光前的創業故事

李光前生前是世界十大華人富商之一,尤其是他所創立的橡膠王國,對世界橡膠業有特別重要的影響。李光前為當代新馬、以至整個東南亞地區傑出的華人企業家、教育家和慈善家。李光前曾被授予馬來西亞大學法學博士學位。

1962年,新加坡政府聘請他為新加坡大學首任校長。

1967年6月2日,獅城新加坡沉浸在一片悲哀的氣氛中,似乎失去了所有的神采,同時市民們全部出動,自發為一位老人送行。商界人士驚聞一代巨賈離世,教育界痛悼喪失了一個好的教育家,全世界的華人都為沒有了一位領導者而落淚。新加坡共和國總理李光耀也在唁電中深表哀痛和惋惜。李光前生前引起了特別多的驚訝,聲名遠揚的華人實業家。這位一生熱心於文化教育事業的橡膠大王的逝世,不僅是新加坡工商界的一大損失,也是新加坡華人社會的一大損失。

1893年,李光前出生在福建省南安縣梅山芙蓉鄉,原名李玉昆。在他小時候,他的家境特別的貧寒,但是,難得可貴的是父親對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視,雖然經濟困難,沒有多少錢,但是仍要自己節衣縮食,也要供孩子讀書。

1903年秋天,李光前只有10歲,就跟隨父親從福建出洋,去新加坡謀求生計。開船不久,氣溫變得特別的低。當時船上多是福建人,而且還大多都是來自窮鄉僻壤,去南洋謀生。因此,穿的都比較少衣,凍得直打哆嗦。

陳嘉庚當時也在船上,他是著名的愛國華僑,當他看到大家被凍成那樣,就吩咐倉庫保管員:“你通知全船的人,凡是姓陳的,每人發一條毛毯。”船上旅客不管張三李四都報名說自己姓陳,實在是被凍壞了 ,於是,便先拿一條毛毯禦寒再說。

之後,陳嘉庚到各船艙巡視,看到大家都領到毛毯,就放心了。可是當陳嘉庚走到船艙的一個角落時,看到一個小孩子在那裡直打哆嗦,覺得很奇怪,就問:“為什麼沒去領毛毯。”這個小孩子說:“我不姓陳,不敢冒領。”這個小孩子就是李光前,他這種誠實的舉動,給陳嘉庚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

李光前來到新加坡,就進入了當地英印學堂就讀。他銘記父親的教導,在接受英文教育的同時,還堅持去養正學堂學習中文。

1909年,李光前由於學習勤奮、成績出色,得到當地中華總商會主席吳壽珍資助回國,繼續在暨南學堂學習。兩年後,他考入北京清華學堂(預科),之後轉到唐山路礦專門學堂。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時局非常的動盪,李光前的學業由此打斷。他只好回到新加坡,不久又考上當地政府辦的測量專科學校,同時攻讀美國一所大學的函授工程課。3年後,因生活所迫,再次中斷學業,開始謀生計。

李光前精通中文、英文,經朋友介紹,他來到愛國華僑莊希泉創辦的中華國貨公司擔任英文文書及涉外工作,由此便開始進入商界。

當時民國初立,中國商務印書館與中華書局分別出版了新型的“共和版”課本和“中華版”教科書,東南亞各地都有許多華僑學校,但採用的仍是清末的舊課本。李光前目光敏銳,感到機不可失,於是與國內出版社聯絡,買入大批新教科書轉售給各僑校,為公司贏得了一筆可觀的收入。

1916年的一天,天正下著雨,李光前下班,在街邊大攤檔吃飯。這時,陳嘉庚也冒著雨來買食物。當陳嘉庚買完食物包好後,雨越下越大。陳嘉庚的汽車停在附近,他沒帶雨具,無法去駕車,正在著急,李光前認得陳嘉庚,忙遞去一把雨傘,陳嘉庚性子比較急,拿了雨傘頭也不回說:“明天到我的橡膠公司去取回吧。”

第二天傍晚,李光前下班後,便到陳嘉庚辦公室來取雨傘。陳嘉庚忙招呼他坐下,並感謝他借傘之情。兩人在辦公室內邊喝茶邊聊天,李光前才談起他當年由廈門來新加坡的輪船上,陳嘉庚贈毛毯幫他禦寒之事,至今感激不盡。陳嘉庚這才想起來,大笑起來。

閒談之中,陳嘉庚瞭解李光前熟悉中英文,正好自己的公司目前正處於發展階段,於是他便請李光前到自己的橡膠公司內服務。

李光前來到陳嘉庚的謙益公司,主要負責的是處理中、英文函件及對外聯絡工作,這一次“跳槽”成為他商業生涯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至此之後他便開始在商界嶄露頭角。

李光前在工作期間,不恥下問,勤奮好學,很快的就掌握了橡膠生意的知識,而且還打通歐美市場。因為辦事幹練精明、業務熟練加上老成持重,他很快就榮升為謙益公司橡膠貿易部經理,甚得陳嘉庚器重。

陳嘉庚的長女陳愛禮芳齡17歲,她看到李光前年輕有為,之後,陳嘉庚便有意把長女許配給他,經人提親後,李光前覺得陳愛禮雖是名門之後,但是她卻端莊賢惠、平和穩重,而自己已經27歲了,該是成家的時候了。於是他便答應了這門親事。

從這之後,李光前為謙益公司的事業更加盡心盡力了,陳嘉庚也儘量讓他的才華得以充分發揮。他在謙益公司前後工作了11年,在這期間,他學到許多工商貿易及經營管理的知識,積累了大量經驗,並與中外貿易界保持著良好的關係。這一切,為他日後開創自己的事業鋪平了道路。

1927年,李光前準備開始建立自己的事業,但是他沒有足夠的資本,就在這個時候,有一個英國商人準備回國,想把麻坡的1000英畝膠園以10萬元價格出售,這在當時的價格已經很低了,李光前調查之後決定購買。

可是,陳嘉庚是非常謹慎的,因此極力反對,他認為膠園價格之所以這麼低,是因為園內經常有猛虎傷人。現在買下來,如果工人都不敢去割膠,即使膠園再便宜,也會荒蕪。

但是李光前有著自己的想法,之前他曾在英文報刊看到報道,政府有意在這附近開公路,發展麻坡的.事業,只要公路一開,車來人往,老虎到時候便會自然絕跡,到時膠園價格將會倍增,他堅持己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籌錢把膠園買了下來,並取名為“芙蓉園”,以紀念他的出生地福建省南安縣芙蓉鄉。

不久,李光前的預言變成了現實。政府在此膠園附近修建公路,膠園價格暴漲了2~3倍。1928年,李光前把這片膠園以大約40萬元的高價售出。這樣,在短短一年內,李光前就淨賺了30萬元左右。李光前正是用這筆錢,終於在麻坡創辦了自己的第一家企業——南益橡膠公司,他的膽魄和眼光甚至讓陳嘉庚都為之稱讚。

公司開業的第3年,正逢世界經濟大蕭條,生意特別的難做。李光前在資本薄弱、慘淡經營的情況下,他憑著在謙益公司時與工商界建立的良好關係,勉強支撐,始終沒有在同行的激烈競爭中被擠垮。

1931年,經濟危機即將過去,李光前看準各國經濟開始復甦的機會,擴大資金,將公司改為南益橡膠有限公司,並出任董事長。他一面不斷擴大經營渠道,發展對外貿易;一面又不失時機地開展多種經營,除經營橡膠製造、種植、運送膠片和膠液外,還進行黃梨的種植與生產。幾年後,李光前的企業擴充套件到泰國和印尼。到30年代末,他已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家喻戶曉的橡膠與黃梨大王了。

李光前雖然在商業界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但是他並沒有就此止步,而是繼續進軍金融業。他先是投資與人合辦華商銀行

1933年,華商銀行又與華僑銀行、匯豐銀行合併,以華僑銀行命名。合併後的華僑銀行是新加坡4家華資創辦的銀行中最大的一家。李光前任該銀行董事會副主席,後又接任主席。

李光前把自己多年的經驗帶入了金融界,憑著敏銳的眼光和精明的頭腦,在他的主持下,華僑銀行業務得到空前的發展,先後在新加坡設立了20多家分行,東京、大阪、馬來西亞、香港、上海等地也設有分行。華僑銀行成為東南亞地區最重要的金融機構之一,也成為李氏集團最重要的企業。

新加坡華僑銀行如今更是國內銀行業的龍頭,在新加坡設有25家分行,在馬來西亞設有30家分行,在全世界共有60家分行。到了二戰時,李光前已經是海內外著名的華人實業家和金融家。

二戰結束後,李光前的事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日本鐵蹄下的新加坡幾乎是一片廢墟,尤其是華僑的事業更是損失嚴重,從美國回來的李光前看到這一切,特別的難過,立即著手進行南益橡膠企業的恢復與重建,使之適應戰後市場的巨大需求;與此同時,他也竭盡全力協助當地恢復經濟,為重建戰後新加坡做出了貢獻。

戰後的市場,需要新生力量去填補。李光前不斷地挖掘潛在的市場,兼併、創辦了一個又一個企業。到60年代末期,他的橡膠園總面積已達1.85萬畝,南益橡膠有限公司附屬機構多達35家。除橡膠企業外,他還先後經營了黃梨廠、油廠、彩色印刷廠、火具廠、木材廠、南益餅乾廠、南益種植、南益聯合橡膠等等,共23家有限公司,再加上華僑銀行與東方人壽保險有限公司等,可以說是聲名遐邇的大富豪了,沒有人知道他到底有多少錢財。

  陳嘉庚用心辦教育的故事

陳嘉庚對於李光前而言是此生最大的良師益友,在陳嘉庚先生身邊工作的10年,李光前親眼目睹、親身感受陳先生崇高的愛國精神:不顧個人安危,為華僑抗日運動奔波勞累;關注家鄉和當地文化教育狀況,投資社會福利事業。

同時,李光前還想到了自己年少時之所以能夠有受教育的機會,也是因為好心人士的捐助,自己的求學之路走得如此艱辛,再也不能委屈下面的一代人了。李光前決心把賺來的金錢用來支援教育,興辦文化事業。

1934年,他接任別人擔任南洋中學的董事長,負責學校每年的經費、建築費等,修建校舍,新建國專圖書館。同時,他還兼任著南益學校、道南學校、導僑學校、光華學校、僑南學校等9所中學和十幾家會館的董事,他這樣做不是為了名利,只要能夠幫忙教育,他從來在所不辭。

抗日戰爭時期,李光前在故鄉南安梅山創辦“國專國小”。

1943年,又創辦“國光中學”。

1952年,他為家鄉捐資數百萬元,用於擴建梅山學村。除了恢復他於1939年建立的國專國小外,又擴建國光幼兒園、國光中學、國專醫院和國專影劇院。梅山學村由此一躍成為名聞中外的學村,擁有幼兒園、國小和中學,建築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各種福利設施齊全。讓他特別感到欣慰的是,國專中學和國專國小先後成為福建省重點學校,國專醫院也已成為福建晉江地區著名的腫瘤醫院。

1953年,李光前的一位族侄提議建立東南亞第一所華文大學——南洋大學,李光前馬上積極響應並給予贊助。他一再強調南洋大學辦學的目的是為了繼承和發展優秀的中華文化,給馬來西亞青年提供更多的享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在辦學過程中,困難重重,而且還有很多的流言,李光前全不理睬,繼續給予強有力的支援。

1952年,李光前用他的大半財產設立了“李氏基金會”,積極捐助文教及社會公益事業。直到1967年李光前逝世之後,基金會依然遵照他“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意願,捐款支援各項科技文教活動。

無論是內地還是海外,只要有關華人的事,有關教育的事,李光前都是竭盡全力,散盡錢財。他對教育、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博得海內外一致高度稱讚。1957年,馬來西亞柔佛蘇丹授予他“拿督”榮銜。次年,馬來西亞大學授予他名譽法學博士學位。1962年1月,新加坡政府《憲報》正式公佈聘任李光前先生為新加坡大學首任校長。這是他一生中最高的榮譽。在就職典禮上,他說,“吾人對國家貢獻莫大於教育青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樂也。”

1985年10月22日,新加坡福建會館在南僑中學李光前紀念亭中豎起了一尊他的銅像,以紀念他做出的巨大貢獻,同樣,今天我們走進著名的“僑鄉第一校”——福建南安國光中學,也會見到李光前先生的銅像,雖然他已經離開了人世,但他的教育理念,創業精神依然還會在他培植的地方生長、發芽,併發揚光大。

有關誠信的名人故事 遵守諾言的宋慶齡

新中國誕生後,有一天,一個幼兒園接到上級通知,說宋慶齡副主席要來看望孩子們。大家高高興興做好了一切準備。誰知到了那一天,天氣驟變,飛沙走石。大家紛紛議論:“宋副主席可能不會來了”,“也許,風停了再來……”正在這時,只聽大門外汽車喇叭聲鳴,宋奶奶冒著漫天的沙塵來了。幼兒園老師很感動,一位老師歉疚地說:“天氣不好,您就改個日子再來嘛!”宋副主席搖了搖頭,認真地說:“不,我不能失信,我應該遵守諾言。”

宋慶齡從小就注重養成遵守諾言的美德,答應的事,一定去做,從不失信。

一個星期天,宋慶齡一家用過早餐,準備到一位朋友家做客。

小慶齡聽到這個訊息後,高興得跳了起來。她最喜歡到這位叔叔家去了,叔叔家養的鴿子長著尖尖的嘴巴,紅紅的鼻子,黑黑的小眼睛,漂亮極了!叔叔還說準備送她一隻。小慶齡想到這些心裡就高興,她急急忙忙跑到自己的房間,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找出來穿上,準備和爸爸宋耀如一起去叔叔家。

她剛跟著爸爸媽媽走出門,突然想起今天上午小珍要來跟她學疊花籃,於是就不知不覺地停住了腳步。小珍和小慶齡的年齡差不多,兩人可要好了。

父親見小慶齡站在那裡不動,就問:“慶齡,你怎麼落後了,難道你不想去看鴿子了嗎?”

小慶齡說出原委。父親說:“沒關係,明天你到小珍家裡教她。”

她為難地說:“不行,我們已經約好了,不見不散。我走了,會讓她失望的”

姐姐說:“小珍不會怪你的,明天見到小珍,解釋一下就行了。”

可是小慶齡仍然站在那兒不動:“爸爸說過,做人要信守諾言。如果我忘了,明天見到她,可以道歉;可是現在我想起來了,我就得在家裡等她,不然就不守信用。”

關於誠信的名人故事2篇故事

宋耀如同了女兒的話,心裡很高興,於是就對其他的孩子說:“慶齡做得對,你們都應該向她學習,做個講信用的孩子。”

父親到了朋友家,把這件事跟他的朋友講了,那位叔叔還讓父親給慶齡帶回兩隻鴿子,算是對她的獎勵。

宋慶齡從小就養成的誠實善良的品格一直伴隨她一生。她是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妻子,孫中山先生去世以後,她一直堅持自己的政治立場。雖然孫中山創立了,但是統治下的已經,脫離了孫中山先生創立時的宗旨。於是宋慶齡始終站在共產黨一邊,為中國革命事業作出重大貢獻,被尊稱為 “國母”。

關於誠信的名人事例 永遠做一個誠實的人

父親的書房外,是司馬光和姐姐的樂團。一個秋天的下午,司馬光撿來很多核桃讓姐姐幫他把皮剝掉。核桃皮厚且非常堅硬,所以姐姐用指甲劃、手指掰都無濟於事。如果用石頭砸就容易連核桃仁一塊砸碎了。姐姐吃不上,就生氣地跑掉了。剩下小司馬光獨自在為難。

恰好一個僕人走過來,看到發呆的司馬光,感到有些奇怪,就過來詢問。聽完原因後,她把司馬光帶進屋子裡,把核桃放進開水裡燙一燙,然後用小刀一刮。這樣,核桃殼一下就掉了,她把一個完整的核桃仁交給司馬光。司馬光拿著核桃仁,走到先前的核桃堆前,驚奇地欣賞著,正巧被走過來的姐姐看到。她奇怪地問司馬光:“你是怎麼剝掉核桃殼的?”司馬光晃了晃腦袋,得意地說:“是我自己用手弄掉的。”

阿里雲

姐姐知道弟弟聰穎過人,前不久他還砸破水缸,救出落水的小朋友呢。於是就信以為真,連連稱讚說:“好弟弟,你真聰明,但你究竟是怎樣弄掉的,教教我吧。”司馬光只是兜圈子,不願改口。

坐在書房讀書的父親將屋外發生的事情看得一清二楚。他放下書本,走到屋外,看著司馬光的眼睛問:“這核桃仁是你剝的嗎?”父親一問,司馬光臉就紅了,低下頭去。父親要求司馬光把核桃仁是怎樣剝出來的真實情況講給姐姐聽。司馬光不得不老老實實地講了僕人是怎樣幫忙的。

父親看到司馬光沒有撒謊,很滿意,就告訴他說:“一個人聰明是好事,但如果仰仗聰明就說謊騙人,就不是好孩子。我希望我的兒子不僅聰明,還要永遠做一個誠實的人。”

父親的教育讓司馬光受益終生。他後來成長為一位偉大的史學家和政治家,即使對皇帝權貴也不說自己違心的話,贊成就是贊成,反對就是反對。他對當朝宰相王安石提了很多尖銳的意見,但王安石也一直讚許司馬光是一位誠實無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