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科學課教學反思(合集15篇)

學識都 人氣:2.88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科學課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國小科學課教學反思(合集15篇)

國小科學課教學反思1

本課教學設計力求體現孩子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在滿足孩子發展需要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創設條件讓他們能直接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在親歷活動中,區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引導學生認識材料之間的關係、分析物品的材料組成,這節課中,我認為做得比較好的,有以下幾方面:

1、創設情境,調動學生原有知識。

2、引導學生運用正確的、科學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

不足之處:

1、時間安排不夠合理

科學探究不能走過場,只有保證學生充分探究的時間,才能讓他們真正認識到事物的特徵,親歷探究的全過程,如果把“研究自己身邊的物品中有哪些是由兩種以上的材料構成的”的活動時間再放手些,讓學生在本節課中有更多的時間去探究,這樣也許會讓學生更有收穫。

2、沒有重視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與評價。

在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意了師生之間的交流,卻忽略了生生之間的交流。在給常見的材料進行分類、彙報時,如果加強引導學生之間進行交流、相互補充、完善、評價,完善給常見的材料進行分類,並且讓學生及時參與評價,及時進行自我反思,這樣學生就能學會更加細緻、準確的進行觀察。

國小科學課教學反思2

這一課中涉及的“概念”非常多。如果我們要把這些概念用很科學很專業的術語一一地解釋清楚,那不僅會浪費寶貴的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而且學生也會覺得越聽越糊塗,最後不耐煩了。針對這一情況,我採取了模糊一點的教學方法。整堂課的教學設計思路是讓學生充分參與體驗活動,在經歷親身體驗活動之後,理解概念。

學生在親身經歷整個觀察活動之後,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把觀察到的現象和自我體驗實事求是的描述給同學聽,在交流的過程中能不斷完善認識,有意識地對自己的觀察記錄進行修改和補充,得出一個相對完整和科學的結論。學生在描述時老師一定要強調“內容的真實”,也就是必須是自己觀察到的,而不是想當然的。但在語言的描述方面可以是個性的。如學生在觀察上肢運動後對肌肉的變化是這樣描述的:肌肉變粗了;肌肉變胖了;肌肉鼓起來了;肌肉凸出來了;肌肉變短了;肌肉變緊了;肌肉鼓起來了;手心熱起來了等。這些語言雖然不是專業術語,更談不上科學性,但確實是學生在活動中觀察到和體驗到的,也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臨結束前,我讓學生仔細閱讀作業本上的資料,瞭解更多的有關骨骼、關節和肌肉的知識,並體驗與人分享研究結果的快樂。

課後,我也佈置學生去自己閱讀書本上的單元資料庫,進一步瞭解身體上有關骨骼、關節、肌肉的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國小科學課教學反思3

本單元是學生學習科學課的第一個單元,也是引領學生走進國小科學學習大門的單元 ,成功開展與否可以說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對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也至關重要。

《植物》單元共有七課,分別是《我看到了什麼》、《校園的大樹》、《大樹和小草》、《水生植物》、《植物的葉》、《植物發生了什麼變化》、《植物有哪些相同特點》。本單元的教學安排具有一定的系統性與結構性。首先對校園的所有植物有一定的認識,感受植物的多樣性,後區別大樹和小草,小結出了陸生植物的共性,初步認識草本與木本植物;接著瞭解植物共有的葉的結構,仔細觀察葉的生長變化,總結出植物的相同特點。七篇課文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以學生的認知發展為線索,層層推進,環環相扣。

萬事難於始,但好的開端往往是成功的一半。從教材的編排意圖來說,這是一系列非常典型的觀察活動課,是學生與科學課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樹和草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植物,應該說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學習基礎。但這些觀察物件是學生常見卻又容易忽略,熟悉卻又陌生的。學生平時看到過的,只是對它們的一些零星感覺,這些還不是觀察。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三年級的學生還不可能從事獨立、完整的科學觀察活動,必須在老師的帶領下完成。在學生親身經歷的觀察記錄活動中,教師只是充當促進者、引領者的角色,但其角色扮演的成功與否將直接或間接影響教學效果。

因而在本單元教學中,我首先教給同學們如何用自己的感官觀察,眼看,手摸,鼻聞,要做到有順序、有目的、有發現、有思考、有記錄的觀察,然後各小組彙報自己的觀察結果,學會用維恩圖來總結出植物的共同特點。這樣就發展了學生們探究的興趣,實事求是追求結果的科學態度。

國小科學課教學反思4

《研究透鏡》一課是蘇教版國小科學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三課,教材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是:1.知道光線從一種透明物體進入另一種透明物體時,傳播的方向會在交介面上發生彎折。2.能通過研究,概括出凸透鏡和凹透鏡鏡片的不同特點和不同作用。3.通過製作簡易望遠鏡,能提出更多與自己研究的有關透鏡的問題。

我首先直接切入本課研究主題。複習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光遇到不透明的物體會反射回來等知識,提出光遇到透明的物體會發生什麼現象呢?孩子可能會猜到會穿透過去,哪光的行進路線會改變嗎?從而引入今天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研究凸透鏡和凹透鏡。從形狀到放大、聚光再到成像的性質。在研究聚光性質時,我使用了“光束進行盒”,讓學生的研究有依據。最後,在研究完放大和聚焦的性質後,我提問透鏡為什麼會產生這些神奇的現象的呢。這是為了和前面呼應,總領全課,也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光行進過程中穿過透明物體後會改變行進路線。

整節課顯得意興盎然,學生十分感興趣,我自己感想也很多。如果一節課沒有好的開頭,必然使學生感到平淡無奇,興趣索然。而學生一旦對開頭髮生興趣後,就會覺得其樂無窮。因此,我認為一節課有個好的、利於激起學生興趣的,同時又有一定深度的、能夠引起學生思考的開頭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在本節課的開頭設計了:1、複習光在同一種物質中是怎樣行進的。(直線傳播)讓學生在頭腦中重新有這個印象;2、複習光行進過程中射到一個不透明的物體上時會發生什麼現象。3、提出那麼光射到透明的物體上呢,引起學生思考。4、思考後讓學生觀察放入水中的物體,引出折射的概念。5、通過適時提問引入本課的學習活動。這裡的教學設計很顯然有一定的深度。在有趣之後又提出新問題,讓學生帶著興趣思考更深一層次的和本次教學活動相關的內容。在思考後通過演示,再次引起學生興趣,讓學生帶著興趣一直到整個課堂教學中。這裡通過思考-激趣-再思考-再激趣-再思考,層層深入,把學生很自然的帶進了一個從未知引進新知中。這也是在幾次教學設計變動過程中,我始終使用這樣的開頭的想法。通過實際的教學活動,驗證了這樣的引入方法是實際可行的,效果也是較好的。

而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為了尋求一種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和過程。通過幾年來不同的方法改進,不同的上法,我深切感受到“學習的最好動機,乃是對所學材料本身發生興趣。”本課中關於凸透鏡和凹透鏡是否聚光的特點,雖然比較容易發現,但其原因是光線的行進路線改變了,卻比較抽象、單調,這樣往往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在教學中必須設法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單調的材料生動化,不斷激發興趣。所以,在教學新授部分經過幾次改變後,我選擇了“光束進行盒”來解決這個問題。

總之,要上好科學課,教師就要依據科學,努力創設愉快的教學情境,從培養學生的興趣入手,在學生的思維和知識之間架設橋樑,讓學生髮現科學課是一門有趣的學科,感到學習是一種需要而不是負擔,並在愉悅中獲取知識。同時,教師也要不斷提高專業知識水平,提升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能力。

國小科學課教學反思5

《認識空氣》是三年級科學第五單元的起始課,通過觀察和實驗,幫助學生認識空氣的存在和基本物理性質,首先,從組織學生找空氣開始,幫助學生認識到空氣的存在,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找出空氣與水的相同點,並通過與水的對比,認識空氣的一些基本性質。在課堂教學環節的設計上,聯絡生活實際緊密,並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舉一反三,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使學生對空氣的認識逐漸加深。在教師引導下,注重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教學觀念。學生學習熱情高漲,積極、主動的參與探究活動,這樣有利於激發三年級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使學生樂學、好學、善學,將他們對科學的好奇轉化為自覺的探究活動。

雖然在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但是,由於自己對科學學科的教學工作時間尚短,在教學中還是有許多不理想之處。學生初學科學課,教師在教學中給予一定的“扶”是必要的,可是,不易多“扶”。在這點上,我還需努力,適當的“扶”,逐漸達到放手,多給學生鍛鍊的機會,讓學生多做,多思,是科學課的學科特點,在不斷的學習中更突出,更明晰。而且,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注重反饋,注重評價,對學生在實驗觀察中的新發現沒有及時給予鼓勵,

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繼續探索、改進。

國小科學課教學反思6

國小科學課教學反思 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國小科學課教學反思。學習科學課程,有利於國小生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並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

現將自己在教學中的一點反思談一下:

一、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

這樣就意味著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同時,它充分考慮到學生在性別、興趣、生活環境、文化背景、地區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教學評價等方面鼓勵多樣性和靈活性。種子埋藏在土裡,只是具備了發芽的內部條件;只有當它感受了陽光的溫暖才會發芽!我們要做的就是使學生感受到我是課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這對學生建立信心、合作意識、集體意識是非常重要的。

二、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

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的過程。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髮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並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教學反思《國小科學課教學反思》。

三、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瞭解科學發展的歷史。但也需要明確,探究不是惟一的學習模式,在科學學習中,靈活和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教學中應注意對學生進行發散性提問題的訓練,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動的起始階段。

2、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對一個問題的結果作多種假設和預測。

3、教育學生在著手解決問題前先思考行動計劃,包括制定步驟、選擇方法。

4、注意蒐集第一手資料,教會學生觀察、測量、實驗、記錄、統計與做統計圖表的方法。

5、注意指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教師不要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學生。

6、組織好探究後期的小結,引導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 以上幾點,只是本人的一點點粗淺體會,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素養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我們教學者必須重視國小科學課程的教學。

國小科學課教學反思7

整節課的設計上注意到了教學的流暢性和操作性。從質疑引入,直奔研究內容,到“尋找土壤成分”,再到實驗一環扣一環,通過直接觀察和間接顯現的方法,學生對土壤的成分有了更客觀的認識,引出了“土壤與生命”的思考,起到了很好的拓展教材的作用。

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在實驗中是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結論,但是需要藉助教師的幫助來總結。這堂課給了我很多啟發,也給了我一些思考:

1、想讓課堂開放些,學生自主些,但是終究不能達到想要的效果,相反的沒有給學生話語權,在思維上牽著學生走;

2、細小的環節的處理把握不好,比如過渡和引導的語句,沒有讓學生在整理資訊後在思維認識上有所提升,達不到預設的“點”,即學生的思維和能力沒有真正意義的提升;

3、觀察實驗探究,教師如何調控教學手段來展現學生的主體性?

4、如何有序地處理教材?例如教材中關於“人文”如何去體現?

5、彙報實驗現象的過程中,如何去調控處理資訊,完成教學目標?

探究是一個過程,讓學生深入到過程中去,體會其中的各個環節,教師要傾聽學生的心聲,讓孩子多動手,勤動腦,會合作,讓孩子進入探究的課堂。此外,還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象,進行猜測,應用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在自主的探究活動中獲取知識,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目的。

國小科學課教學反思8

《食物鏈和食物網》是國小科學五年級上第一單元中第五課內容,本節課重點讓學生學認識什麼叫食物鏈和食物網,並學會寫食物鏈和畫出食物網,認識生物之間存在著複雜的食物關係,它們之間互相影響,互相制約,一環扣一環,是緊密聯絡的。

本節課我選用了學生喜歡看的美術片《螳螂捕蟬》引入新課,讓學生在片中發現各種動物之間存在著誰被誰吃的食物關係,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接著切入了這節課的主題——食物鏈。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出示了薔薇花叢中的一些生物,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討論,找出這些生物之間的食物關係,這樣讓學生髮現這些食物關係有什麼相同點,引出食物鏈的概念。接著我便出示了判斷題,讓學生判斷三條食物鏈的寫法是否正確,這樣既檢驗了學生對食物鏈的理解程度,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又引出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概念,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生產者是食物,消費者都是動物,找出規律,培養學生分析能力。

在教學食物網這一環節時,我採用了小組比賽的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出示了一些田野裡的各種生物,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箭頭畫出各種生物之間的食物關係,看哪個小組找出的食物鏈多,

學生的討論氛圍很濃,爭論著誰被誰吃,培養了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的能力,通過學生找出的多條食物鏈,使學生認識了什麼叫食物網,這樣不但解決了本節課的重點,又突破了難點。

在拓展環節中,我讓學生解決兩個案例,從案例出現的問題中,讓學生懂得生物之間是有著密切聯絡的,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在食物鏈中不能缺少一種生物,不能破壞生態系統,否則會影響人類的生活,在這裡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讓學生認識到保護每種生物的重要性。

總之,整節課學生是在輕鬆、愉快的心情下,在動手、動腦、動口的過程中,體會食物鏈與食物網的含義,開闊了學生的眼界,激活了解學生的思維,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使知識得以積累,能力得以提高。

不足點:本節課涉及的概念較多,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概念,我設計了兩個小組合作活動,讓學生自己寫食物鏈和畫食物網,通過觀察,分析,發現規律,得出概念,避免填鴨式教學,體現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樣就會需要很多的時間。本節課需要合理的分配時間,才能保證不拖堂。可我在讓學生寫食物鏈時,用了較長的時間。造成這一現象是由於我沒有充分的備學生,不清楚學生的原有的認知水平,學生對蚜蟲和七星瓢蟲瞭解的很少,它們喜歡吃什麼都不知道,更不知道七星瓢蟲是蚜蟲的天敵,所以學生找起來很困難,不斷地向老師求助,費了一些時間,這是我在備課時,沒有想到的,預設不到位,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還有在教學拓展環節時,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浪費了一些時間,在這裡本可以不進行小組討論,直接讓學生進行案例分析,節省一些時間,使教學活動順利結束。在這裡也體現了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不足,不能靈活地駕馭課堂,只是一味地按照備好的教學設計去完成教學任務,今後要靈活處理教學內容,充分預設,解決時間分配不合理的問題。

《做一個生態瓶》教學反思

《做一個生態瓶》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生物與環境》的第六課,學生在前幾課的學習中,已經開始接觸生物群落、生態系統的概念,瞭解了生物之間互相依存、相互影響的關係,本課是進一步引導學生研究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生物之間的關係。

《做一個生態瓶》是這一單元裡學生最感興趣的一課。為了把這節課上好,課前我為每個組準備了一個能裝5升大的色拉油瓶、一些水草、一些沙或小石子、1—2條小魚等,儘管材料準備的不像書本那麼豐富,可看到孩子們那股學習的快樂的勁兒,我很知足了。

這節課我是講了5遍,可每講一遍給我的感受卻不同。反思一下自己的這節課,我覺得還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

1.在時間分配上還是有一些不合理,匯入的時間比較長,出示池塘生態系統後,在孩子們探究生物與非生物間的關係時,缺乏一些引導,沒有真正讓學生理解生態系統的概念,重難點沒有突破,導致了後面設計實驗方案花了一些時間,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其實在探究生物與非生物的關係時,完全可以讓學生通過問題深入研究,比如可以讓學生思考“魚的生長需要哪些條件”“水草的生長需要哪些條件”等,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學生很自然地就明確了生態系統的真正內涵。

2、在備課方面,“備學生”還做得不夠。比如有的學生在課前就已經把生態瓶做好了,而且做得非常棒。這樣的小組有好幾個,這樣就導致在後面的製作過程中,這部分學生無事可做。生態瓶做好後,再要他們來討論設計方案就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了。學生也失去了討論的興趣。如果在課前我瞭解了學生的狀況,在做生態瓶時我就會請那些做好了的同學上臺介紹一下自己的經驗,再讓其他同學提出意見。讓他們發現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從而進行改進。這樣既能體現他們組的價值,又讓他們有事可做,教學效果會更好一些。

3.在對做好的生態瓶評價時,我只是讓學生展示了一下自己的生態瓶,並沒有做過多的講評。其實各小組做的生態瓶都差不多,這樣評價一點價值也沒有,反而還浪費了一些時間。其實在評價的時候,完全可以讓他們拿著自己的生態瓶,說一說自己的製作過程,談談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這也是對他們這節課的總結,能很好地在孩子的心裡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節課的教學讓我收穫了不少,讓我對今後的實驗教學有了更深刻得認識。我想任何一節課只有在教師的潛心研究和精心打磨下才能使教學環節精細化,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國小科學課教學反思9

《聽聽聲音》這課是教科版國小科學聲音單元的第一課,主要目的在於要引領學生傾聽周圍的聲音,用語言描述聲音和感受聲音的變化,意在為後續的探究活動做好鋪墊。同時我將教材的內容做了個整合,在這節課中,我做得比較好的有幾個方面:

一、優化教學資源,有效整合教材

課程改革需要教師樹立正確的教材觀,要求教師不能僅僅成為課程實施中的執行者,更應該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同是一節課,不同的教法,學生獲得的情感體驗是大不一樣的,這就需要教師具有課程的開發、整合能力。另外,新教材提供了許多新的教學形式,需要教師在理解教材意圖的基礎上實施創造性的教學。在《聽聽聲音》一課的教學中,我融入了《聲音的變化》的內容,以激起學生探究聲音如何產生的慾望,為學生後續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創設有效情景,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開課將課題“聽聽聲音”改成傾聽聲音,並在整節課中貫穿各個環節,逐步培養學生細緻觀察的科學態度和習慣。

首先我創設了有效的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樂於與其他同學交流分享自己的觀察所得,達到我的教學目標。這節課中,我用音樂引入,將學生帶入課堂,學生情不自禁地哼唱歌曲初步感知了聲音,再通過傾聽周圍的聲音和物體發出的聲音,回憶和播放平時聽到的聲音幾個活動,引領學生用心傾聽各種聲音,體驗聲音的多樣性,感受不同物體發出不同的聲音,從而思考並提出更多關於聲音的問題,激發探究的興趣。

三、組織有效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另一方面,利用遊戲有效地激發學生感受聲音的變化。兩次遊戲讓學生感受聲音的方向和遠近的變化,讓學生自己思考聲音還有哪些變化,學生從遊戲和自己的實踐活動中體驗到聲音的變化,最後用專業的工具音叉讓學生感受聲音的高低強弱,將學生的認知上升到科學的認識。

拓展環節,用音樂首尾呼應,利用水揚琴樂器的演奏,讓學生體驗到聲音發聲的奇妙,有效地實現引發學生進一步研究聲音的探究欲。

從學生的課堂表現看,學生思維活躍,積極思考,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主動探究並能有所發現,學生的學習是有效的。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還有很多的不足:由於教學經驗的不足,在課堂組織上還不夠緊湊和老練,這需要我在今後的教學中有意識的鍛鍊和培養提高。在聽辨音叉時,由於條件的限制,我只準備了我用的音叉,如果再上一次這課的話,我想多為學生準備好音叉,讓他們親自體驗音叉的振動和變化,這樣更加直觀。

國小科學課教學反思10

教材分析

(一)背景和目標

在前一課,學生在使用工具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已經初步認識了什麼是簡單機械。從本課開始,學生將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認識槓桿、輪軸、滑輪及斜面等幾類簡單機械。本課將專門引導學生認識槓桿,並通過實驗研究發現槓桿省力與不省力的規律。

在生活中,使用工具來完成一些事情的經歷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紙、用老虎鉗夾斷鐵絲、用螺絲刀擰螺釘、用鑷子夾東西,等等。會使用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經驗的積累,學生們可能並不清楚或者沒有思考過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課的教學將結合學生的生活經歷,分析使用撬棍的過程,觀察撬棍工作的特點,從而認識槓桿類工具。

槓桿這類簡單機械可按省力情況分成三類:省力、費力、不省力也不費力。省力槓桿的特點是: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大於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費力槓桿的特點是: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於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不省力也不費力槓桿的特點是: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等於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

通過槓桿尺開展實驗研究活動,我們要讓學生初步認識到槓桿是省力還是不省力與它的三個點之間的距離有關,並在探究中認識到收集資料的重要性,發展利用資料來說明問題的能力。

學情分析

學生的科學認知能力有限,對於一些科學術語及在生活中的聯絡掌握比較少。另外,學生對於科學實驗的操作比較少。組織教學上學生整體素質較差。

教學目標

1.明確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大於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槓桿省力;反之槓桿費力。如果兩個距離相等,槓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2.在槓桿尺的探究活動中,發展記錄、分析、處理實驗資料的能力。

3、激發對生活中槓桿應用現象的探究興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對槓桿尺的探究,發展記錄、分析、處理實驗資料的能力。

教學難點:深刻理解省力和費力槓桿的科學原理,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合理應用。

國小科學課教學反思1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知道人體的觀察器官

過程與方法目標:能運用各種器官進行觀察

會描述觀察所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到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二、教學準備

1、老師演示實驗材料:

A 一隻布袋,內裝:蘋果、橙子、獼猴桃、香蕉、西紅柿;一張紙幣、放大鏡。

B 三杯液體:白醋、純淨水、糖水;吸管。

C 顯微鏡。

2、學生分組實驗材料:一隻放大鏡、一張紙幣。

三、教學過程

1、今天這節科學課我們首先來做一個小遊戲《找不同》。(多媒體出示圖片)請大家找出左右兩邊白色部分中的不同之處。

2、你們可真棒。找出了這麼多的不同之處。那麼你們是怎樣找出這些不同之處的呢?(板書:眼——看)

3、啊,我們的眼睛可真棒呀!它能解決這麼多的問題。如果我們不用眼看還能不能解決問題呢?(教學預設:學生會自由的說出用手摸、鼻聞、舌嘗等)

4、老師這裡有一個布袋子裡面裝了幾樣東西,不許看,我們怎樣才能知道這裡面裝的是什麼呢?(教學預設:生答摸、聞、嘗)同學們對於不知道的東西我們能不能隨便的摸、聞、嘗?不僅不能隨便的摸、嘗就是聞也要保持一定的距離,用正確的方法,扇聞。

5、老師今天帶來的東西是無毒無害的,大家可以放心的摸、聞、嘗,下面我們就請一名同學到前面來試一試。你準備先用什麼方法(板書:手——摸)?袋子裡有幾個東西?我們再請上來一位同學,也採用摸的方法好嗎?請你們把摸到的東西的名字寫在黑板上好嗎?(教學預設:根據學生給出答案的正確與否適時加入聞的方法。)

6、老師這裡還有三杯無色透明的液體,不許摸,你用什麼方法能找出它們都是什麼呢?找出兩名學生進行辨認。(板書:鼻——聞 舌——嘗)

7、我們在認識或辨別物體的時候,就只會用到眼、鼻、舌、手嗎?(耳——聽)下面我們來做一個遊戲。(遊戲方法:一名同學到前面來背對其他同學,請三名同學站在不同方位喊出這名同學的名字,讓背對的同學說出三名同學的方位和名字。)

小結:剛才我們用了眼看、鼻聞、舌嘗、手摸、耳聽等方法來辨別了一些物體。像這樣運用我們的感覺器官去收集各種資訊就是觀察。(出示課件)今天我們所學的就是觀察。(板書:觀察 一名學生讀概念)

8、觀察時要注意觀察的順序就是先看、再聞、接著是嘗,最後是摸、聽。

9、昨天我就按著觀察的要求調動了所有感官,可還是沒能解決問題,請你們幫幫我好嗎?聽說人民幣的紙幣上有微縮的“人民幣”和“RMB”字樣,可我用我們的肉眼怎麼也沒看到,誰能幫我想一個能看到微縮字的好辦法呢?(教學預設:生答用放大鏡)

10、師講解放大鏡的使用方法。學生實踐。

11、放大鏡拓寬了我們的視野,讓我們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東西,如果我們想看清用放大鏡也看不清的東西又該藉助什麼工具呢?就是顯微鏡。洋蔥大家都不陌生吧,想知道它的表皮在顯微鏡下什麼樣嗎?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出示圖片)這三幅也是顯微鏡下的照片,你們能猜出它們都是什麼嗎?

12、你們瞧,綜合運用我們感覺器官和一些觀察工具,我們的觀察就更準確、更有效了!其實許多科學家的偉大發明就是在觀察的基礎上才產生的,比如我們所熟悉的魯班,下面我們就來閱讀魯班的故事。(課件出示故事)

13、魯班為什麼能發明鋸呢?正是由於他的細緻觀察,再加上他的積極思考,所以他發明了櫓板,發明了鋸子,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方便。

本課總結:同學們充分運用我們的感官、合理的藉助工具去觀察我們身邊的事物你一定會有許多的新發現。就讓我們一起來觀察吧!

板書設計 眼——看

耳——聽

觀察 手——摸 藉助工具

鼻——聞

舌——嘗

國小科學課教學反思12

一個民族的興旺離不開創新,創新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動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任務。作為一名國小科學教師,我深知上好科學課和開展好科學活動,是非常重要的。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因此科學教學必須讓全體學生積極參與、自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自行設計探究的程式、自行得出結論規律,自行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怎樣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以下談談本人的一些反思和體會。

1、依據學生的好奇心,要滿足學生的求知慾。

好奇是孩子明顯的心理特點,他們對周圍任何事物都充滿探索求知的渴望,並善於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老師應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地給予理解,滿足孩子的求知慾望,並鼓勵孩子多思考,多提問題,有意識的保護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2、要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從中獲得知識,對自然界的有些現象,學生經過親身探究才能產生認識,才能提出新解釋,新假設,新概念,才能做出超越前人的舉措。

親身探究對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能得到培養,而且也培養了他們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通過親身探究,學生的思考力、判斷力、批評性思維以及創造力也得到了最有效的培養。

3、在探究活動中,建立合作的師生關係。

一堂自由、民主的科學課可以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使他們在課堂上獨立的思考、想象、選擇,做出決定。課堂上應給予他們充分的時間,讓他們有機會進行一系列的創新活動。課堂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不僅是知識的傳遞,也是情感的交流。當我們在互動過程中,達到“相互信任,彼此尊重,融洽相處”時,學生成了真正的學習主人,才能敢想、敢說、勇於創新。

4、創造條件,正確引導和訓練學生創新能力。

每一位科學課的老師都應有這個認識:科學課的學習內容已不僅僅是教科書,而是學生生活周圍廣闊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因此科學課教學要充分利用廣泛存在於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路和各種媒體中的多種教育資源,將學生的探究活動置於廣闊的背景之中,幫助他們不斷擴充套件對周圍世界科學現象的體驗。對學生而言,探究的方法是很最重要的。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學生會各種不同的探究方法。學生在探究中會遇到一些問題與困難,這時,教師應進行適時的引導,主動傾聽學生的意見,鼓勵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避免學生遇難而退。同時,教師還可將有關的材料提供給學生,讓學生自由支配,使之有所發現,以達到培養認識事物的目的。

總之,教師在上科學課時要最大程度地發揮他們的自主能動性,讓我們的課堂成為培養人才的搖籃。

國小科學課教學反思13

運動的安全是現代教育中值得重視的一個話題。其實有很多骨骼與肌肉損傷是可以避免的,可學生由於缺乏相關的認識與經驗並不明白。聯絡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幫助他們將點滴的認識綜合起來,指導他們掌握科學的方法加強運動的安全。

保持骨骼與肌肉的健康對兒童的身體至關重要,對於學習任務繁重,很少鍛鍊的學生們來說,還遠遠沒有認識到骨骼肌肉保健的長遠意義。因此,如何使科學內容的學習與生活聯絡起來,便成了教師設計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學正是從小處著眼,從身邊科學入手,讓學生關注自己,關注健康, 《骨骼、肌肉的保健》一課教學中,為了讓學生了解不同的運動鍛鍊不同部位的肌肉和關節,我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做廣播操、集體舞來體驗,這樣不僅使他們認識到了運動要多樣化,而且使他們懂得了廣播操是一項很好的運動,為使自己的骨骼、肌肉健康,每天做好課間操很有必要。

在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了解運動中應注意的安全問題,我精心挖掘生活題材,設計了案例,讓他們準確地學會了如何在運動中保護自己的安全及如何急救的方法。這樣使學生經歷了從生活問題到科學問題的過程,感受到了生活中處處有科學。

國小科學課教學反思14

這段時間,我對於課堂教學組織進行了思考和實踐。先將現在的教學情況和學生的情況進行了總結。

在教學過程中,我對於以前的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並且我也進行了相關問題的深入的思考,和有經驗的老師進行了探討,並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了予以實踐。

1教學過程中首先有一定的寬容性。在課堂教學中,對於學生的一些合理的動作和說話要有一些寬容性。學生在課堂中不會向機器人那樣不動,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總是和其他的學生進行交流,或者明著交流或者是暗地裡小聲說話。只要在其有利於學生知識和技能提高,而且在不影響其他的同學情況可以適當寬容。

2人性化,有區別的對待課堂發生的情況。我以前提到,在課堂上要人性化。剛才說學生都是有情感的,而且很多都是個性十足的。因此我們在課堂上對於學生的情況,我們要區別對待。有些學生的具有反抗性,批評他,他就會越搗亂,因此我們對於這些學生我們可以進行課堂暫時進行冷處理,在課下找時間找地方單獨進行談話,以理服人,使學生真正認識到學生自己的錯誤,。在談話過程中,我注意學生有點,肯定學生的優點,使學生產生上勁的動力,但也必須指出學生錯誤,使其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我注意學生的反應,以便進行教育方法調整。對於一些學生進行教育,我對於有些學生故意進行擾亂課堂秩序,必須堅決的進行處理,該批評的批評,該寫檢查的寫檢查,該聯絡家長的聯絡家長。這樣學生才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嚴重錯誤。當然我們在教育過程中,注意方式方法的適當性。對於女生我們可以進行比較委婉的教育談話,這樣他們的表現效果就會不錯。當然對於他們有的可以在課堂上進行適當的提示,有的我們需要進行課下談話。總之,女生的教育效果是不錯的,但也要尊重她們的自尊儘量不要在課上傷害她們。對於男生的處理就比較複雜一些。但是有一點是不變的肯定優點,嚴厲批評錯誤,使其認識到錯誤,並且能夠改正。在教學發現進步,老師我及時的發現並且進行表揚,激發學生的上進心,使學生能夠認識到自己並不比其他同學差,而且可能更加優秀。

3在教學過程中說到做到。對於學生的一些情況,老師必須說到做到。比如比如說和某個同學進行談話在某時某地,老師一定要去實施。使學生認識到老師的話是算數的。有效力的。在課堂上的一些課堂秩序的執行,必須嚴格去做。這樣能有一個良好的教學秩序。

國小科學課教學反思15

在本課教學中力求體現課標中提出的理念要求“教師是科學探究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學生的親密夥伴”,引領學生親歷探究骨骼、關節和肌肉作用的活動。

本節課對有關骨骼、關節和肌肉的知識探究採取了比較靈活的處理方法。在引導學生認識骨骼作用時,直接呈現了“骨架模型”,幫助學生了解骨骼的支撐保護作用,這一做法雖然直白,但能幫助學生降低對抽象事物的理解難度。

在今後的教學中還應注意對學生的思維引導要有啟發性,注重把握預設目標如期得到生成,使學生真正地學到科學知識、學會科學知識、掌握科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