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殺騎士團長的讀後感1500字

學識都 人氣:8.31K

最近連著寫了幾個讀書後感,有人說我們公眾號是不是開始賣書了。估計現在時代賣書,如果沒有規模經濟,還真不掙錢。感覺長篇文字的讀者都越來越少。好在世界文壇還有一些作家筆耕不輟的穩定輸出。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村上春樹。

刺殺騎士團長的讀後感1500字

慚愧的說,其實也沒有讀過他的所有作品。《挪威的森林》時代久遠。上次是《1Q84》,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最近看他出了新書《刺殺騎士團長》就毫不猶豫的掏錢買了。

看了下豆瓣,最有趣的爭論竟然不是小說內容,而是爭論上海林少華翻譯的好還是臺灣賴明珠翻譯的好。就我看來,任何語言文字,如果翻譯成外文,本身語言的精妙已經被打折,所以譯文固然重要,只要能忠於原著,我對版本倒是不挑剔。何況,林少華的翻譯風格非常獨特,某種意義上倒是成就了中國的村上。

《刺殺騎士團長》是一部關於發現自我的書。如果你打算自己看的話,下面文字有部分劇透。

這是一部用第一人稱寫的書,主要情節是:主人公我,一個職業肖像畫家,在妻子出軌,被提出離婚之後,一個人住到朋友父親,一個著名日本畫家的老宅。在那裡發現了一副老畫家從未公開的畫作:刺殺騎士團長。這幅畫風格完全不同於所有的其他畫家作品,讓人望而生畏,產生很多疑問。同時,一個高富帥鄰居用高的嚇人的酬勞邀請我給他畫肖像畫,由此引出埋藏了十幾年的一個故事。我在整個過程中,有機會重新審視內心,通過和這幾個人物的交織糾纏,重新發現了自己。

喜歡村上,因為他的表述從來都不直接,總有很多空間讓你思考。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寫小說的過程,“就是編制一個個的虛構,讓個人靈魂的尊嚴浮上水面,沐浴光照。由此證明每個靈魂的無可替代。”“重要的是,你能否緊緊擁抱我寫的故事,把它當做“自己的故事”,僅此而已。”

我最近看了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的藝術》,裡面再次問了一個問題:現代社會,還需要看小說嗎?小說拉動不了GDP,不像哲學或者物理理論有一個確定的答案,為什麼要看小說?昆德拉的回答是:恰恰是小說的不確定性,非因果性,讓讀者產生了基於自身經歷和自我認識的`獨立思考。小說幫助了讀者擴充套件認知邊界,探索世界和自我。

《刺殺騎士團長》這本書對我來說就起到了這個作用。小說裡面反覆出現一句話:”把時間拉向自己這邊。”這是一種很奇特的表達,每個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理解。我的理解是:通過自我反省更深刻的認識自己,挖掘了自己以前埋藏很深的可能性,讓自己的人生厚度增加,不恰恰是比別人多活,多經歷,從而讓時間這個冷酷的東西為自己所用嗎?

認識自己太難了。被狠狠壓抑的情感和意識,有的人也許一生都觸碰不到。所幸,世界上有一種東西叫做:痛苦。它用盡折磨你的手段,讓你思考,你靈魂的另一面就此浮出水面。

小說中的我,非常幸運。他是一個畫家,而且具有挖掘被畫者內心並把它反應出來的能力。他的肖像畫委託人往往從畫作中看到自己都不曾意識到的自我。畫家和小說家或者說任何有“表達”能力的人,能通過創作,把“自我”宣洩出來。小說中多次出現的白色斯巴魯男人,我認為並不實際存在。他是畫家另一面的自我,一個”惡”的自我。所以畫家在試圖畫這個男人的肖像畫的時候,總感覺那個男人在厚厚的油彩下,狠狠的吼叫:“別畫了!”這就是畫家懼怕自己“惡”的一面。最終這幅畫看起來好像並沒有真正完成,可是在畫家心目中,已經完成了。因為他已經通過一系列行為,瞭解和戰勝了自己的“惡”和“弱”。

特別想提出一點的是,村上的小說中總有非常直白的性描寫。這很有意思。這和日本民族對性的看法有直接的關係。他們認為性和吃飯睡覺一樣,是非常自然的人類本能,完全不應該扭曲異化。另外也明明白白的佐證了心理學中的一個理論:性是展示人的生命力的重要渠道。生命中的很多事情,因為性而變好或者變壞,或者扭曲或者伸展,自有它的本能。

還是那句話:“人之珠玉,你之糟粕。”我覺得好看的小說,未必能引起你的共鳴。希望你能找到能引起強烈共鳴的小說,它就是你的一面鏡子。

作為同樣的長跑和爵士愛好者,為了讓村上安心的寫小說,我決定把他所有作品都買來讀,好讓他老人家安心的跑步和聽音樂,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