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生書面閱讀調查報告

學識都 人氣:1.83W

調查:最新發布的《20xx年上海市中國小生書面閱讀調查報告》顯示:僅8%的學生能堅持課外閱讀;僅1%的學生通過書本瞭解資訊;僅5%和高中生購買名著;95%的高三學生從來不進圖書館。

中國小生書面閱讀調查報告

困惑之一:“淺閱讀”更受青睞

有調查發現75%以上的中學生每週都可以上網,85%以上的高中生經常用手機發送簡訊息。學生們雖然不喜歡名著,但對韓寒、郭敬明的小說推崇備至,一些另類的歷史書如“大話三國”以及書店裡買不到的口袋書(袖珍漫畫書)也是學生追捧的物件。

很多人感嘆,“淺閱讀時代”來臨了。按照國外通行的定義,“淺閱讀”指閱讀不需要思考圖文以及跳躍式的閱讀方法。

是什麼導致“淺閱讀”的泛濫呢?上海崇明縣教育局黃永存認為,首先是我們的教育不夠人性化,沒有把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去。在佔居中國小生每天大部分時間的教科書閱讀中,除了將文字視為文字材料用以進行字詞句學習訓練外,主要體現的是文學的認識功能、教化功能,原本靈動活潑的.課文上得暮氣沉沉,而文學的娛樂功能則基本上是缺席的。中國小生正處於躁動的青春期,又承受著繁重的學業負擔和巨大的升學壓力,確實有娛樂的需求、休閒的需求、宣洩的需求,乃至尋求刺激的需求,這自然讓“淺閱讀”成為他們的當然之選。

同時,中國小生淺閱讀還導致了一種話語權的迴歸,一位中學生告訴記者,在課堂上,老師對於經典課文的解讀都有一套“標準答案”,學得稍好一些的同學都能夠舉一反三,用解公式的方法去套閱讀分析,這樣的閱讀其實失去了原有的意義。而課外看圖書、看畫報的感覺卻比課堂閱讀要“爽”得多,因為遇到問題可以自己去思考,可以對問題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和同學討論、甚至爭論。

一位同學半開玩笑地說,簡訊也許是我們中學生每天接觸語文最常用的方式。簡訊也是一種“淺閱讀”,學生們的思維與語言習慣被緊緊地限定在了70個字以內,緊張生活打敗了深閱讀,簡訊成為了使用率最高、最廉價的民間語文。

中學生的“淺閱讀”對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課題,迫切需要我們作出理論與實踐的迴應,找到一種合理有效的解決方法。

困惑之二:功利化閱讀衝擊陣陣

上海復旦中學教師林軍認為,在大學聯考的指揮棒下,閱讀正在變得功利,變得越來越不像閱讀。

一位出版界的前輩感嘆,現在人們的閱讀早已不再像過去那樣主要為了從書本中尋求教養、趣味、智慧乃至信仰,而更多的是為了滿足一些實用的目的。在這樣的背景下,目前圖書市場上充斥的都是各種關於實用、勵志等價值取向單一、內容淺薄、形式雷同的圖書,這是功利化閱讀的一種折射,又是功利化閱讀滋生的溫床。

一位中學生說:“考試考的我們要看,考試可能會考的我們也要看,考試不考的,我們想看也沒有時間看。”但是,為了應對考試而進行的“實用閱讀”,終究是不可能使考生寫出精彩的大學聯考作文的。上海馬陸育才聯合中學教師張明霞認為,“填鴨式”閱讀其實是最沒有效果的,能進入學生的頭腦也未必能進入他們的心靈,閱讀不僅包括“知性教育”,還包括道德,即人文生活的“德行教育”,而一篇好文章中蘊含的核心思想恰恰是通過這種知性教育所得來的。

一位家長說,有時候逼著孩子抄作文、背作文,要求孩子每看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都作摘錄或寫讀書筆記,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課外閱讀,作文沒有明顯長進,孩子還特別不耐煩。對於這種現象,華東師大教育管理學院研究生陸曉燕認為,孩子的課外閱讀變了味,他們在壓力之下失掉了讀書的興趣,貌似看了不少東西,也動了筆,但收穫不多,因為主要是在應付大人。值得欣喜的是,今年復旦與上海交大的自主招生表明了一種趨勢,高校越來越注重對學生整體素質的考核,而這種整體素質是牢固建立在日常的點滴積累之中的,而書面閱讀無疑是這種積累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其實,從近年的大學聯考作文命題中也可以看出,這些作文題目已經不僅僅是純語文的命題,已經轉變到倫理道德及價值判斷的命題,不是簡單的應付式閱讀所能夠解決了。

上海教科院實驗中學教師汪忠信認為,書面閱讀的效果可能不會像研究數理化那樣直接明顯,從某種角度來看,甚至與當前的考試制度並不協調,這也是目前學校、家庭面對的最大困惑。我們的教師、家長是不是有勇氣讓孩子花一些時間去讀一點書、讀一點好書;是不是可以去掉一些功利心,不要給孩子的課外閱讀加上太多的負擔,把課外閱讀的自主權真正還給孩子,讓孩子自由地選擇閱讀的書目、學習的形式;是不是可以拿出時間為孩子營造舒適的讀書環境,努力培養孩子讀書時的良好習慣,在內容與方法上多與孩子交流,這是對學校、家長共同的考驗。廣泛而深刻的閱讀可以給孩子的一生帶來信心、力量、勇氣以及永不枯竭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