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都>贏在職場>村官>

關於大學生村官的調研報告(2)

學識都 人氣:1.06W

①鄉鎮幹部的擔憂——大學生村官能否長久。大學生剛剛踏上社會,無論家庭還是事業,都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加上每年國家、省市的公務員考試,在2-3年的時間裡,可能都會去考取某一個職位。剛剛對村裡有些感情,工作摸到了頭緒、上路了,又要走人了。從個人情感上來講,應該祝賀他們,但從農村工作的延續性來說,村官的更換頻繁是不利的,所以鄉鎮領導對他們三年後能不能留在農村心存疑慮。

關於大學生村官的調研報告(2)

②村裡幹部和群眾的擔憂——大學生的知識能否用得上。問卷中,45%的村民對大學生帶領全村致富的能力提出疑問,認為大學生只曉得理論知識,缺乏社會實踐,隨便一個鄰里糾紛就可能使其完全亂了陣腳,很難成為群眾發家致富的主心骨。

③大學生的擔憂——三年後能否有個好出路。在待遇上,有80%的大學生明確表示,自己參加考試,並不是看重縣財政每月撥付的固定工資,而主要期盼三年後縣裡的有關承諾能否予以兌現,即表現優秀的,可按照程式優先選用為村支部記,優先推薦錄用為國家工作人員,國家公務員時重點推薦加分,縣直一般事業單位缺編時優先考慮補編;表現特別突出的,經組織考察,可提拔擔任鄉鎮領導幹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人員,優先考慮提拔重用,特別優秀的可以破格提拔。

“四組黃金比例”:

①大學生身份型別比例。相比較而言,豫劇《朝陽溝》中的“栓保”形象代表的是一種走出農村又回到農村的青年知識分子,而“銀環”則是城市青年第一次走進農村。相比較而言,“栓保”所代表的大學生人群更具抗艱苦力,信念更堅定,加之出生農村,在感情上容易融入農村,到農村幹事創業要比“銀環”們容易和可行的多。在這一問題的回答上,大多數村支認為在前幾批的選拔過程中,可以先以走出農村的大學生為主體,大概比例應確定在80:20,並建議在今後的三年中要注意對以此為標準分出的兩種人群進行跟蹤考查,做出資料分析,再行調整。

②筆試與面視分值比例。邯鄲縣此次

如何“執策而臨”

列寧在《偉大的創舉》中指出:“我們應當縝密的研究新的幼芽,極仔細地對待它們,盡力幫助他們成長,並‘照管’這些嫩弱的幼芽。”要使大學生到農村就業成為一種職業性常態,使之成為優化和變革基層管理模式的一支重要力量,就必須找準大學生作用發揮的自身規律,抓住各方面擔憂問題的交織點和結合點,建立成長機制,激發創業熱情。

一、以食之盡其材。

就是在生活上、事業上、待遇上讓大學生村官有盼頭、感覺有前途。秦朝的商鞅深知變法一個國家對民眾的信用的重要性,當他分文不差的將五十金獎給那個將長木移至北城的農夫的時候,就已經奠定了變法成功的基礎。大學生村官涉及面很廣,影響也很大,較為敏感地觸動著社會的各種神經,也是打造誠信政府的重要機遇。

作為第一次嘗試,首批大學生村官存在一個“信則立”的問題,開好了頭,各種承諾兌現了,各種待遇落實了,大學生到村裡任職的人才流動才可能成為一種常態。“以食之盡其才”,

一是要切實解決好村官的生活問題,特別是對到村裡任職的外鄉(村)學生食宿問題有一個統一的辦法;

二是為優秀學生村官提供向上晉升的渠道,對能力強的、成績突出的,要按照試行意見中的承諾,該提拔的提拔,該重用的重用,該加分的加分,該留任的留任;

三是參照邯鄲縣村支“評星定級”管理辦法,建立一種有利於大學生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長期創業基層的待遇激勵機制,使管理更趨科學、規範、合理,讓大學生村官有幹勁、有激情、有盼頭。

同時應該注意的一個問題是,在前幾批的選拔過程中,可以先以走出農村的大學生為主體,因為相比較而言,豫劇《朝陽溝》中的“栓保”形象代表的是一種走出農村又回到農村的青年知識分子,而“銀環”則是城市青年第一次走進農村,相比而言,“栓保”所代表的大學生人群更具抗艱苦力,信念更堅定,加之出生農村,在感情上容易融入農村,到農村幹事創業要比“銀環”們容易和可行的多。

二、以鳴之通其意:

就是要建設起大學生村官與三種人群(村民、縣鄉村領導幹部、大學生村官群體其他成員)的和諧交流平臺。“銀環”的形象告訴我們,大學生到農村創業一定會有一段備受煎熬和考驗的心理嬗變歷程,在一開始時,不太可能與村民建立平等和諧的溝通和傾訴關係。

所以,政府在推進大學生村官工程的同時,要積極建立各種形式的平臺。

一要暢通大學生村官向上級反映問題的渠道。各級領導和組織、人事部門要定期組織大學生村官民主生活會,聽取工作彙報,掌握工作情況,瞭解工作狀態,解決工作難題,在思想和工作上給予他們良好的建議,給他們提供更大的價值實現空間。

二要建立一個大學生村官交流平臺。讓他們在平等交流的對話氛圍中,把成長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講出來,把工作中的體會和經驗講出來,不僅可以滿足大學生村官的傾訴需求,而且可以推動和促進工作。如有可能,可以創刊《大學生村幹部交流》,互相交流、互相溝通、互相傾訴的平臺,幫助他們從事物的實際情況入手,幫助他們把握農村工作的實際規律,鼓勵他們結合實際,結合自己理論學識,提出有利於村莊發展的新思路、新看法。

三是以“村支部+協會”的黨組織設定方式為基礎,鼓勵大學生村官到新興的農產品協會中學習、任職,並努力成長為協會的骨幹力量,通過共同的工作主題,克服理論與實踐相脫節和與村民溝通交流困難帶來的各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