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孩子教育

學識都 人氣:2.8W

根據一項對國內10000多個家庭的調查表明,超過半數的孩子對自己父母教育方式不滿意。有31.09%的孩子不喜歡父母用命令、催促的口氣與自己談話;有18.05%的孩子對父母否定、貶低、侮辱自己表示不滿;有5.16%的孩子指責父母經常威脅、打罵自己。應當說,威脅和打罵孩子是家長教育孩子無能的表現,最愚蠢的父母都不應該威脅和打罵孩子。父母文化程度低不要緊,文化程度再低的父母,都能夠給孩子講理,工人能講出工人的理,農民能講出農民的理,但不能打孩子。

淺談孩子教育

有一種觀點認為,在所有職業中,有兩種職業的工作是最不應當失誤的。一是醫生治病,一旦失誤把人治死了,生命是無法挽回的;二是教育孩子,一旦教育失誤,把孩子教壞了,也是很難彌補的,甚至是不可逆轉的。特別是現在國家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一個家庭往往就一個孩子,如果孩子不能成才,不僅不能為國家、為社會做貢獻,而且對將來家庭的生活也帶來很多的麻煩。據統計,目前中國至少有8 000萬獨生子女,這是人類生命史上從未有過的事情。因為每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因此家庭對自己孩子能否成才的關注,已經不僅僅是培養孩子成長本身的問題,也關係到父母親晚年的幸福,以及家庭的榮譽等複雜的社會問題。所以,獨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往往比一般家庭更重視對孩子的教育。由於現在獨生子女家庭的增多,使得總體上對孩子的教育愈來愈重視。這在中國的歷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現象。

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家長就必須要學習教育孩子的知識,真正懂得如何去教育孩子。也就是說,父母應當有正確的教育理念,科學的教育方法和很強的教育能力。尤其是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孩子都是第一次,缺乏經驗。因此,必須認真學習別人成功的經驗,制定好自己教育子女的計劃。對人的教育是不能做實驗的,只能成功,不能失敗。這不僅需要家長有很強的責任心,對社會、對家庭、對孩子負責,也要有正確的教育方法。光憑善良的願望和熱情是遠遠不夠的。

家庭教育是一門科學藝術。說它是科學,因為必須遵循客觀規律;說它是藝術,是因為由於面臨的客觀條件和教育物件千差萬別,實施教育必須具有隨機性和創造性。

家庭教育又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家庭、社會和學校共同承擔起教育責任,彼此之間很好地協調和銜接。對於家庭來說,要把教育專家、學校老師的教育經驗與家庭教育的方法結合起來,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的技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教育好孩子。有這樣兩個例子可以說明制定孩子早期教育計劃的重要性。

19世紀初,德國教育家卡爾·威特將自己的孩子實施超常教育計劃,使其八九歲通6國語言,通曉數理化,9歲上大學,14歲獲哲學博士,16歲獲法學博士。根據教育自己孩子的經驗體會,他寫了一本書,名字就叫做《卡爾·威特的教育》。

20世紀初,另一位父親按此書教育自己的孩子威廉·詹姆斯·塞德茲,使其上國小僅一年就畢業,11歲考入哈佛大學。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不同之處在於:學校教育主要側重於學習知識和培養能力,而家庭教育主要是對孩子的人格和品質進行塑造。有些父母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對子女的教育卻很成功;而有些家長雖然學歷很高,但對子女的教育卻並不成功。家庭教育是否成功的關鍵在於教育的方法是否得法,而不是看教會孩子的多少文化知識。

因此,家庭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條件,制定好培養孩子的計劃。特別需要注意的問題是,做父母的需要吸取別人家庭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但不能照抄照搬別人的經驗,不能別人家的孩子學彈琴,我的孩子也彈琴;別人家的孩子學畫畫,我的孩子也畫畫;別人家的孩子上學跳級,我的孩子也非要跳級。依著葫蘆畫瓢,這種教育孩子的方法是絕對不行的,是不會成功的。

每一個孩子都不同於任何其他孩子,天生的條件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每一個孩子未來智力與才能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不相同的,父母必須在研究與瞭解孩子這些特點的情況下,根據具體情況,制定一個適合自己孩子特點的教育計劃。雖然家庭教育的原則和規律是相同的,但由於教育的物件不同,必須採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徑。

具體來說,家庭制定早期教育計劃的方法和步驟主要是:

(1)瞭解孩子的性格特徵,確定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塑造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時機和方法;

(2)瞭解孩子的智力特徵,發現孩子的興趣愛好,以一門興趣愛好為主,確定引導和開發的時機和方法;

(3)瞭解孩子健康特徵,確定鍛鍊身體、增強體質的時機和方法。

比如,少年大學生馮瓏瓏的父母,從孩子喜歡畫畫中,制定了培養孩子的計劃;少年大學生田曉菲的父母,從孩子喜歡詩歌入手進行培養;少年大學生曹宇的父母,從孩子喜歡下棋開始培養超常智力。所有優秀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都是有計劃、按步實施,做到因“材”施教。

家長在教育和培養孩子時,很重要的是應該讓孩子自由地成長,自主地發展。對孩子一定要啟發和引導,千萬不要強制,不要抑制孩子的天性,要讓孩子快樂地學習,幸福地成長。

最近,許多報刊都報道了上海14歲少年丁磊的成長經歷。他小小年紀已經取得了兩張文憑,11歲時拿到了上海外國語大學的英語大專文憑,14歲拿到了山東大學計算機專業自考本科文憑。丁磊在自學的道路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證明了人類具有很大的學習潛能,早期教育確實能夠充分開發和發揮這種潛能。也反映出我國現行的教育體制和方法,仍然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但是,丁磊家庭為他制定的學習計劃和方法並不可取。

首先,丁磊父親主張“先學最重要的東西”,“以後不夠用了,缺什麼再補什麼”。在這種“急用先學”的思想指導下,丁磊所學習的主要是針對需要通過考試的知識。由於大量採取自學的方式,影響了學校的正常學習,丁磊只是勉強通過了國中的畢業考試,以後就再也沒有上學校學習。從這些可以判斷,丁磊所學習的知識,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雖然前面有些知識進度很快,也學得很深,但是以犧牲其他知識的學習為代價的。這對他下一步的學習,以至將來搞科學研究,肯定會有很大的影響,後勁不足。我們還記得中國科大少年班的情況,剛開始招收的少年大學生,都只是一門或幾門功課拔尖,到了大學後,學校不得不用一二年的時間來為他們補習中學、甚至國小應該學習的知識。對孩子的教育如果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採用拔苗助長的方法,這是不可取的。實際上,國小、國中、高中,甚至大學,都是基礎教育,很難區分哪些知識是重要的,哪些知識是不重要的。通常認為,只有在明確從事的職業和科研方向之後,才能確定所學知識的重要程度。

其次,丁磊從國小時就經常不去學校,國中畢業後就始終在家自學,沒有同學的群體,與同齡孩子相處的時間很少,缺乏與社會的交流,尤其是孩子平時遊戲、玩耍的活動時間很少。這樣對於一個正在發育成長的孩子是否有點殘酷,嚴重時會導致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問題。這種隔離式教育方法,雖然能夠提高一些學習效率,但對於孩子的成長總體上是不利的。

“博士家庭”的母親李振霞老師曾經說過:“我有一個學生,不讓孩子上學,也不讓他接觸社會,放在家裡自己培養,不讓他接受學校的教育。我看過這個孩子,瘦瘦的,不是一個綜合發展的孩子。這種教育方法是很狹隘的,即使是父母很優秀,也不可能對孩子有全面的教育。孩子還是要進入學校、進入社會,這樣他的發展道路會越走越廣的。”

與“丁磊現象”、“哈佛女孩劉亦婷”等天才教育的觀點相反,一批所謂反“天才”教育的觀點正在形成,其代表作有:《我平庸,我快樂》、《快樂家教方案》、《何必上哈佛》等等。《我平庸,我快樂》一書的作者提出:“寧要快樂的傻子,也不要憂鬱的天才”,“要想成龍,就要犧牲孩子童年的快樂;要想快樂,就不能指望孩子成龍。”作者認為“平庸即快樂、天才必憂鬱”,認為“望子成龍是萬惡之源”,這種推斷未免過於簡單,這種觀點未免過於極端。要知道,“天才”未必憂鬱,絕大部分“天才”是快樂的,他們從自己學習成長的努力中得到樂趣,他們不僅現在是快樂的,而且他們的童年多數也是快樂的。然而,平庸未必快樂,童年不參與競爭,不去拼搏,沒有成就感,有什麼可快樂的?長大後落後於他人,能快樂得起來嗎?只能是一種悲哀。望子成龍本身並沒有錯,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兵,但不是說非要每個士兵都去當元帥。不想考清華、北大的學生不是好學生,同理,不能認為每個學生都能進清華、北大。作為家長,望子成龍是對的,但不要逼子成龍。

因此,對如何教育孩子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對各種教育方法要吸取積極有益的部分,使我們對孩子的教育,計劃更周密,方法更科學。

TAGS:教育 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