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碩士畢業論文

學識都 人氣:5.47K

管理是科學,教育管理更是一門藝術,下面是教育管理碩士畢業論文,為大家提供參考。

教育管理碩士畢業論文

篇一:教育管理改革

結合講授計算機專業高階語言程式設計(C++)課程及實驗的經驗,針對目前高校計算機專業程式設計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研究和探討,並在課程教學內容的調整、教學方法的改變和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等方面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

一、C++語言介紹

C++程式設計語言是在C語言基礎擴充了物件導向機制而形成的一種物件導向程式設計語言,它除了繼承了C語言的全部優點和功能外,還支援物件導向程式設計。其功能豐富,表達能力強,使用靈活方便,目標程式效率高,可移植性好,適合編寫各種軟體,尤其是系統軟體,近年來在國內外得到迅速推廣和應用。

目前,C++程式設計語言是許多高職高專計算機教育的核心課程,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不僅可使學生獲得一定的軟體開發能力,還可鍛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也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許多高職院校將物件導向程式設計及物件導向技術正式列入教學計劃,作為必修課或選修課。本人根據自己的多年的教學經驗,對c++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理性的分析,進而提出合理的教學建議。

二、高職高專C++的教學現狀

當前,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大多是高等教育的最低層次,學生文化基礎差,入學成績普遍偏低,面對高職院校必須學習的一些理論性邏輯性稍強的課程就感覺非常困難。其次,一些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不足,學習習慣不好,大部分同學都帶著原來的一些不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使他們在接受知識上比別的同學要慢一些,而且在課餘時間,他們也不能自主學習,這也是導致學生學習成績差的重要原因。而c++是從面向過程的C語言發展而來的,並非是純物件導向的語言,是一門高度抽象的課程,很多內容只可體會,很難言傳。物件導向的c++語法較複雜,教學往往陷入語法,物件導向成了語法現象。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是很枯燥無味的,沒有一定的毅力與恆心很難堅持下去。

(一)學生重視不夠.缺乏學習的主動性

由於授課物件是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他們認為自己不是學計算機專業的,不必自己程式設計序,一般的應用都有現成的軟體。因此,學生對學習程式設計的認識不足,經常會問學習這門課的用途,缺乏學習的主動性。

(二)學生學習方法不正確

很多學生按照學習一般文科課程一樣去學習程式設計,上課按時上課,課本也都認真讀了,但是一到寫程式的時候就顯得力不從心。這些學生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程式設計的方法,忽視了自己上機動手實踐,學習程式設計課程不能只看不編。

(三)學生忽視上機除錯程式的能力

學習程式設計最好的辦法就是多上機多除錯,目前一般採用的教學方法是教師課上講授+學生實驗的形式。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就是把書本上的程式照搬到電腦上,一看見程式有很多編譯錯誤,就會產生畏懼感.對學習喪失了興趣。

三、改進措施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上好第一堂課。教師上第一堂課時,可以對C語言的發展追本溯源,適時穿插對C語言的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一些科學家的生平趣事,這樣才能在課程伊始吸引學生注意力。另外,在開學的第一堂課,教師還可以演示有趣的C/C++語言程式,例如貪食蛇、排序演算法的動畫演示等。也可以針對不同的專業,舉例說明程式設計在那個專業中的具體應用,讓學生認識到學習這門課是非常實用並有趣的,激發學生學習程式設計的興趣,推動後續知識的學習。

(二)針對高職高專學生接受能力差的特點,採納多種教學方法

針對高職高專學生接受能力差的特點應該將更多的教學方法結合進來,講授法、練習法、案例教學法、重複教學法、演示法、對比法、提問總結式等等。採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教學,對重點知識點可按“用例項引出問題—分析問題—提出解決方法—引出新知識點”的思路進行,循序漸進,分解難點,選擇合適的切入點,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將學習變成發現的樂趣,進而體會到物件導向程式設計思想的精髓。如:講解類與物件的概念時,可以先讓學生在紙上畫圓,然後分析這些圓,然後可以引出類、屬性、行為、物件等概念。這比抽象的介紹類與物件容易理解得多。

(三)採用“專案驅動”教學法

1.創設、展示專案激發興趣

“ 專案驅動” 式教學的第一個環節是設計任務, 其任務就是教學目的。但教學目的不是簡單地提出應該如何如何, 而是以專案例項的方式展現出來。在C + + 語言程式設計的教學中, 教學目標要求學生掌握C + + 語言的資料型別、程式控制語句、陣列應用、函式呼叫、檔案操作及結構體等內容。根據這一教學目標設計一個基本涵蓋要求掌握的知識內容的專案。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該專案的選擇要做到:一是難度適中, 要使學生樂於接受並經過一定的努力就能夠完成; 二是貼近實際, 要源於企業實踐, 體現實際的工作過程, 又要高於企業實踐, 體現教育的整合性; 三是有擴充套件空間, 要使學生通過專案的學習在獲得具體經驗的同時更能進行舉一反三的思考以獲得完成同類工作的策略。

我在講授C + + 課程時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 我把設計好的程式演示給學生看, 以此激發學生要自己做好一個程式的慾望, 並且告訴學生只要認真學, 就能自己做出來。

2.邊學邊練, 操作應用

教師提出具體任務和要求後, 然後要對如何完成這一任務進行步驟和方法分解。這一階段的特點是: 教師主要是方法上的指導, 還可結合實際應用做一些啟發性的提問, 使學生知道從哪裡入手做, 從哪些方面可以做些變化, 用到哪些知識點, 從哪裡並以什麼方式獲得所需要的知識。這一階段的關鍵是由教學主動變為學生主動, 適當引導, 很多工作問題的解決常常會有不止一種解決方案,這意味著解決方法的多樣性,使得各種方法之間存在優劣之分,再者是鼓勵思考,讓學生思考如何做得更好,以訓練學生的反思能力。

3.抓住實驗環節

主要是講解一些共同的難點和重點,並觸類旁通給出大量應用例項,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這一階段特點是教師點評為輔,儘可能開展一些熱門問題的討論,還可以進行方法交流,讓學生在思路上得到一些啟發,看一看其他同學是如何完成該任務的,在方法上和自己有什麼不同。這一階段,在專案實施過程中,既要注意充分肯定學生習得的經驗,又要強調經驗向策略的提升。教師要善於做好小結和總結。首先是小結,要求具有及時性。其次是總結,要求注意其整體性。小結時能抓住細節,而當專案有了階段性進展和成果時,則需要將經驗轉化為策略。因此,教師還需要引導、鼓勵學生參與經驗的小結和總結,充分認識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也是將來工作的主人。   4.評價成果,總結規律

評價是實施專案驅動的關鍵之一,也是實施專案驅動的重要環節。評價是知識形成和提高的重要階段,同時也能積極地促進培養學生的成就感和競爭意識。評價機制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對學生的後繼學習產生強大的動力,這在“專案驅動”式教學中尤為重要。怎樣達到這樣的目標呢?一是,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例如:讓小組演示他們做的系統, 自己評價自己的系統。二是,讓學生互相評價別人的學習成果,例如:讓小組評價其他小組所完成的系統,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別人的系統做得如何,有哪些漏洞,有哪些缺點,有哪些做得優秀的地方。三是,老師對學生學習成果進行評價,要注意表揚、鼓勵為主,儘量發覺學生思維的創新點,不要打擊學生的積極性。通過對學習成果的自評和互評,以達到共享成果、分享快樂、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結語

C++語言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而上機是學生學習實踐的重要途徑,要充分保證所有學習C++程式設計的學生都能保證有足夠學時的上機時間,最好每個專業機房配置有一個專業輔導教師,所有的實驗理論教學可在多媒體教室進行。除傳統的課堂實驗外,還可以實施課程設計等實踐環節,可通過組織c++程式設計興趣小組、c++程式設計大賽,組織學生參與科研開發等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學校機房業餘時間最好向學生開放,並安排指導教師指導。這樣不僅增加了學生上機實踐的時間,同時也為培養學生較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高職高專院校的c++程式設計教學一定要根據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合理的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通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注重提高其實踐能力,一切以學生為中心實現師生互動進行教學,從而達到課堂教學目的和實效。

【參考文獻】

[1]曲少珍. c++程式設計[M]. 中國鐵道出版社,2006.

[2]熊艱,陳博政. 基於多媒體教室的課堂教學模式探討.中國電化教育, 2003(7).

[3]閘綱,胡曉源. 關於多媒體教室設計與實踐. 電化教育研究,2001(9).

[4]肖菁. 高校非計算機專業C/C++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華南師範大學計算機學院.

[5]張士剛. c++程式設計教學探討. 眾科技,2005(10).

[6]李素朵,劉翠煥. 高職高專C++教學探討. 石家莊法商職業學院資訊科學系.

篇二:教育管理主觀論

摘 要:教育管理主觀論從字面上理解,顧名思義不是對教育管理問題的客觀理解,而是夾雜個人價值觀的主觀解釋。

關鍵詞:教育管理主觀論;教育管理;理解

要真正理解教育管理主觀論並加以運用,只從字面理解教育管理主觀論是不夠的,我們還得從它產生的時代背景,理論依據對它有更深入的理解,才能更好的運用於實踐。

一、教育管理主觀論產生的背景

教育管理主觀論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它的代表人物是是加拿大的著名教育管理思想家格林菲德。教育管理主觀論是在批判教育管理科學論的基礎上建立的一種新的教育管理理論體系。教育管理科學論注重對事實問題的研究而把價值問題排除於教育管理之外,目的是把教育管理理論建設成為像工程學或醫學那樣的科學理論。格林菲德批判了科學主義教育管理理論的諸多缺點,如強調管理的“科學化”、排斥價值的存在、管理不關注個體等。以格林菲德為代表的一批學者提出了一種新的教育管理理論,即主觀主義的教育管理。強調個體在組織中的重要作用,認為教育管理是具有價值的活動。

二、教育管理主觀論產生的理論基礎

教育管理主觀論從康德、韋伯、新科學理論和文學藝術理論中尋找思想支撐,繼承了康德的哲學思想,吸收了韋伯的理解社會學思想,這成為教育管理主觀論的重要思想基礎。教育管理主觀論還受到以庫恩和費伊阿本德為代表的新科學主張的'影響。這些思想與理論成了教育管理主觀論的產生的理論基礎。

三 、教育管理主觀論的主要內容

1.人的意圖、價值、習慣和信念是構成組織管理的重要要素

教育管理主觀論認為將組織管理當做自然客體、一種完全獨立於人的行為、情感和目的而存在的觀點是錯誤的。組織管理與個體緊密相聯,人們以種種不同的方式對組織進行著解釋,不同的人基於自己不同的意圖、經驗和價值對組織和組織中的事有不同的看法,組織是意志、目的的外在表現。組織不受科學法則支配,而是受人的意圖和決定所指導。許多理論研究的是組織的結構,而教育管理主觀論強調組織中的人的研究。

2.教育管理是具有價值的活動

教育管理科學論主張決定問題可以用理性的邏輯的術語進行解釋,格林菲德認為這是一種狹隘的科學管理觀。他認為廣義的科學管理概念不僅研究事實問題,還要承認教育管理具有價值,承認價值是日常生活和管理中各種行為的動力。教育管理本身是和人的活動緊密相關的,價值是人和事物相區別的重要特徵,人的價值是主觀的,是客觀與主觀的一種滿足關係。教育管理主觀論摒棄組織可以為科學所控制的觀念,認為教育管理是具有價值的。

3.所有觀察都與特定的理論聯結在一起,不存在純粹客觀的觀察

教育管理主觀論認為所有的觀察都是在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的影響下或者是說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的觀察。所有的觀察都涉及一定程度的解釋,觀察是用理論來作為支撐的。用哪種理論來進行觀察沒有統一標準與模式,而是由我們自身的趣味、價值、主觀偏愛這些因素所決定的。客觀的理論選擇是不存在的,理論的選擇是個人價值偏好的一種表達。

4.理論研究的任務在於努力理解並發現為什麼不同的人對於同一組織管理現象可以做出如此不同的解釋

認識是主觀性的,每個人對組織的認識和理解都不同,組織是人們對它陳述的結果。主導人對組織進行解釋的是人們的主觀意志和價值偏好等非理性因素。因此,把握組織的本性和管理就必須重視人的價值觀、主觀意志、意願等非理性因素,理解並發現為什麼不同的人對於同一組織管理現象能做出如此不同的解釋。理解組織管理,就要理解組織管理中的人,和他們所持有的種種想法以及行為信念。通過理解人們在解釋現實中存在的種種差異性,探尋個體行動的主觀規則。

5.就教育管理世界的探索而言,文學藝術的認識方式較之科學的認識方式更為妥恰和有效

科學的認識方式一般是以概念和抽象的數學語言來表達,而文學藝術認識方式一般是以形象的形式來表達。科學認識方式遵循的是客觀性原則,而文學藝術的認識方式並不強求有事物可驗證、實物可對應。文學藝術的認識方式是指對人的情感的、藝術的、審美的和道德評價的認識,它是描述性的、非理性的,沒有明顯的邏輯和推理,本質上是一種人文的認識。它比起科學的認識方式能讓人對對現實進行根本的強有力地洞察、理解和鑑賞。

四 、教育管理主觀論產生的影響

1.重視從“自下而上”的視角來分析問題,強調對話管理的重要性

教育管理主觀論強調個體成員的觀念和意識,強調個體的情感、希望、意志等,強調個體體驗的重要性和個體對事件的理解與解釋。由於個體的價值和經歷不同,他們對發生在學校組織中的各種事件就會有不同的理解和體驗。管理者要照顧到個體的這些差異,傾聽不同個體對事件的不同理解,針對每個個體的情形進行判斷,然後做出一定的權衡,而不是從一個抽象的組織目標出發,進行計劃和控制。

2.強調內在制度及制度的共同建構

內在制度是相對於外在制度而言的。外在制度是由權威外在設計出來的,由上級強加於組織的制度,一般需要靠指令和計劃來推行。內在制度是相對於外在制度的群體內的隨經驗和自身的認可而演化成的制度,它以自發自願的方式來對組織成員的行為進行調節的。主觀主義強調組織中個體意願和價值的重要性,強調組織成員對規則的解釋。組織成員更願意遵守自己所創生的、為自我所承認的制度,而不是從外部所強加的制度。

3.從重視組織結構、規則的研究轉向對人本身的研究

教育管理主觀論者認為組織是人所創造出來的社會現實,將人即組織成員放在了問題研究的核心。組織結構是人與人互相作用的產物,以此主觀主義對人的關注遠遠超過對組織結構和規則制度的關注。個體理解重要性的強調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理解和認識學校和組織的管理。要進行成功的管理,就應該對組織成員的不同價值觀和動機有所瞭解。教育管理活動是人的活動和為了人的發展的活動,不是最終可以為機器所替代的技術活。不能離開人來談組織的管理與決策,應當重視人的價值和人的非理性在管理和決策中的作用,肯定了個人在組織機構中的重要性。

4.重視質性研究方法的應用

以實證主義的方法從事教育管理研究固然有許多 優點,但是由於在教育管理研究中,也存在著很大的侷限,它不能有效的揭示出對於人的動機、價值和態度等對教育管理有重大影響的因素。針對實證主義在研究教育管理問題上的侷限,教育管理主觀論者開始力圖擺脫邏輯實證主義方法的桎梏,尋求定性方法,如格林菲德的文學藝術的認識方式等。質性研究方法是一種綜合的研究方式,包括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敘事研究等研究方法。

五、總結

總的來說,教育管理主觀論豐富了對組織管理和教育管理的認識。相對於傳統的結構功能主義的教育管理,主觀主義教育管理者從一個全新的視角闡發了關於組織、科學以及管理的內涵:突出強調了人在組織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和差異性,把教育管理學看成是一門認識人、研究人和理解人的科學,較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更為複雜,也更為高階。任何理論都不可能是純粹客觀的,必然要受到人的主觀偏愛和價值觀念的影響;強調教育管理學要關注現實管理生活、現實的人的生存狀態。這些對於教育管理理論和教育管理實踐都具有重要的啟迪和指導價值。該理論極力反對科學主義、實證主義和理性主義,強調教育管理的個體性和價值性。其實,教育管理作為一門社會科學,既有自然科學實在性的一面,又有人文科學批判性和理解性的一面,我們不能在強調這一面的同時,忽視了另一面。

總之教育管理主觀論豐富了我們對教育管理的認識,為我們研究教育管理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新的方法,但它只是我們分析教育管理理論和從事教育管理實踐一種視角,是對以理論運動為代表的科學主義教育管理的一種豐富和完善,而不是替代。

篇三:教育管理中激勵管理的探索

摘要:學生是教育管理的主體,也是教育發展的關鍵因素,而激勵是教育管理的重要內容。激勵這個概念用於教育管理,是指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也就是說用各種有效的方法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努力完成學習任務,實現教育培養人的目標。如何運用好激勵機制也就成為各個教育管理部門面臨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關鍵詞:激勵 教育管理 校園文化

人才競爭歸根到底是人力資源開發理念和機制的競爭,如何培養出真正有用的人才,並使他們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這是教育管理戰略的重心。教育培養的目標,其實質在於開發人的潛能,關鍵在於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給學生以壓力和動力,由此產生活力,最終激發學生的潛能。

一、激勵概述

“激勵”一般是指一個有機體在追求某些既定目標時的願意程度。它含有激發動機、激勵行為、形成動力的意義。激勵的前提是人都具有一定的潛能,即經過實踐的積累、學習或訓練後,具備的某種可能發揮而尚未發揮出來的潛在的能力。激勵的實質就是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開發學生的能力,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感到才有所用,力有所展,勞有所得,功有所賞,從而自覺地努力學習。

激勵是對學生的潛在能力進行開發,它不同於對物質資源的開發,無法通過精確的計算來進行預測、計劃和控制。因而具有其自身的特點:

1、激勵是以學生的心理作為出發點,激勵的過程是心理活動過程,而學生的心理活動不可能憑直覺感知,只能通過在其作用下的行為表現出來。

2、激勵產生的動機行為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受多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合,其表現必然不同。因此,必須以動態的而不是靜態的觀點去認識和觀察這一問題。

3、激勵的物件是有差異的,從而決定了不同的學生對激勵的滿足程度和心理承受力也各不相同。這就要求對不同的學生要有不同的激勵手段。

4、激勵的目的是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但學生的潛能不是無限的,它受生理因素的制約,也受其自身條件的限制。所以,激勵不能超過他們的生理(年齡、疲勞程度)和能力(勝任的能力)的限度,而應該是適度的。

二、激勵的型別

1、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按內容可分為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兩者的最終目的是一致的,但作用的物件不同。前者作用於人們的生理方面,是對人們物質需要的滿足,後者作用於人們的心理方面,是對人們精神需要的滿足。

2、正激勵和負激勵。從性質劃分,可分為正激勵和負激勵。所謂正激勵,就是當一個人行為表現為符合社會需要或組織目標時,通過表彰和獎勵來保持和鞏固這種行為,已達到調動積極性的目的。所謂負激勵,即使當一個人行為不符合社會需要或組織目標時,通過批評或懲罰來減弱、消退或抑制這種行為。

3、內激勵和外激勵。從形式上劃分,有內激勵和外激勵。所謂內激勵是通過啟發誘導的方式,激發人的主動精神,使他們的學習熱情建立在高度自覺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出內在的潛能。所謂外激勵就是運用環境條件來制約人們的動機,以此來強化或消弱某種行為,進而提高學習意願。內激勵帶有自覺性的特徵,外激勵則表現出某種程度的強迫性。

三、激勵的起點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是教育管理的中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是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努力學習的行為。激勵學生的行為,首先必須從他們的需要出發。

1、學生的需要是客觀的。需要是指人們在一定的條件下對某種事物或目標的渴求。學生的需要是客觀存在的,它不僅是人的生理本能,而且也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必然。所以,作為教育管理者應該承認學生的需要,而且必須儘量去滿足學生的需要。

2、學生的需要是發展的。學生的需要受到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和客觀環境的影響。學生的需要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隨著環境的改變而改變。一位學生在入學時的需要是能儘快適應學校的環境,但進了學校以後,則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華,並得到老師的認可,這是一種正常的需要變化。所以,教育管理者應該正確對待學生的需要變化,並加以正確引導。

3、學生的需要是有層次的。學生的需要儘管是多種多樣的,但又是分為一定層次的,並以階梯式逐級上升。比如物質生活尚未得到保證,甚至連溫飽都不能得到解決的時候,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等也許就十分微弱或根本沒有。所以,作為教育管理者,關鍵是要分析學生的需要,掌握不同型別學生的主導需要。

四、激勵的基本措施

滿足了學生的需要,並不是就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潛能。要達此目的,還必須根據學生的行為特點,採取科學的激勵措施,強化學生的行為。日本著名企業家稻山嘉寬在回答“學習的報酬是什麼”時指出“學習的報酬就是學習本身”,可見學習在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此,學校必須根據自己的實際,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符合“四化”要求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物質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也是個人價值的一種重要體現,物質激勵設計與管理是否合理,既直接關係到能否吸引學生,又直接關係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必須給予充分的重視。為了使物質起到應有的作用,物質激勵的設計與管理必須堅持以下準則:

1、競爭性。競爭性就是指在社會上和同類學校中,本校的物質激勵政策要有吸引力。學校物質激勵政策的吸引力,一方面來自物質標準,即物質的絕對值,如獎學金的多少;另一方面來自物質結構及分配方法,如獎學金的發放標準。所以學校的物質激勵的設計與管理,必須重視調查,必須根據社會上的消費水平及同類學校的激勵水平,合理確定本校的物質激勵標準和分配方法,以增強激勵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2、激勵性。激勵性就是學校的激勵政策要有利於增強學生的責任心和進取心,要有利於學生刻苦學習,不斷提高學習成績和綜合素質。所以,學校的物質激勵政策,必須實施重點傾斜的差異化管理。對此,學校可採取的策略主要有,一是實行不同的物質激勵制度,如對高年級,物質激勵標準可相對高一些。而對低年級,則可相對低一些。二是學校的物質激勵政策必須體現按效率、效益分配的原則,以成果多少和貢獻大小來決定學生的物質獎勵。如省級奧賽是多少,國家級是多少,都要有明確的規定。

3、公平性。公平性,即學校物質激勵政策的客觀性和合理性。學生在工作取得優異成績並得到獎勵以後,他不僅關心物質的絕對量,而且關心報酬的相對量,所以要保證獎勵的公平性。

4、有效性。有效性,即物質激勵制度的設計和管理作為一種教育管理決策,必須注意實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對此,學校的物質激勵標準必須適度,其物質激勵的設計只是為了促進學習,而並非只是獲得物質。

五、校園文化的建設

校園文化,是指校園中長期形成的共同思想和價值觀念、作風和行為準則。優秀的校園文化是各級學校無形的精神力量,它能使校園內部充滿生機,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實踐證明,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不僅有利於老師和學生進行自我控制,增強奉獻意識,改善人際關係,增強學校的凝聚力,而且還有利於精神文明建設,樹立良好的教育管理形象,為社會培養更多的人才。

學校在樹立校園文化時,要注意貫徹以下三個統一:

1、人本性和整體性的統一,即要求以學校的整體性為前提。充分尊重和發揮師生的個性,注重通過各種“柔性調節手段”來激發老師和學生的使命感、自豪感和責任感,從而實現學校的整體利益,追求學校的整體優勢。

2、穩定性和動態性的統一,即校園文化必須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體系,同時又要注意不斷充實提高。保持最新的時代特色,體現校園文化的先進性。

3、繼承性和創新性的統一,要博採眾長,洋為中用,又要立足本學校的實際,充分考慮學校的性質、歷史、風格等,以形成具有本校個性的校園文化。

管理是科學,更是一門藝術,人力資源管理是管理人的藝術,是運用最科學的手段,更靈活的制度調動人的情感和積極性的藝術,無論什麼樣的教育部門要發展都離不開人的創造力和積極性,因此各級學校一定要重視激勵管理的作用,根據實際情況,綜合運用多種激勵機制,把激勵的手段和目的結合起米,改變思維模式,真正建立起適應學校特色、時代特點和師生需求的開放的激勵體系,使學校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