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急診醫學教學效果分析的論文

學識都 人氣:3.08W

急診醫學是一門邊緣或跨科的新興專業,它包括院前急救、院內急診、危重病監護、災害醫學等多項內容[1]。我科自2012年以來,立足於急診醫學的學科特點,與武漢市急救中心120丁字橋急救站聯合,在國內已開展此類教學的基礎上,制訂聯合醫學院、附屬醫院、急救中心為一體的教學計劃和課程安排,應用到急診醫學教學中,在急診醫學的臨床教學實踐中融入院前急救實習教學,即通過增加進入急診科實習的醫學生到武漢市急救中心120急救站參與院前急救實習課程,在我校2009級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部分學生中實施,強化學生急救操作能力,提高急救意識,培養學生團結協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現報告如下。

關於急診醫學教學效果分析的論文

1物件與方法

1.1物件

隨機選取武漢科技大學醫學院2009級臨床醫學專業各78名學生為研究物件,分為兩批(每批39人)先後進入急診科實習。這些學生已經系統學習了相關的基礎醫學課程以及其他臨床醫學課程,並且在呼吸內科、心血管內科、神經內科、消化內科等內科的大部分科室輪轉實習了1年左右的時間。我們將第一批學生設為對照組,即傳統教學組,採用傳統的急診臨床實習教學方法;將第二批學生設為實驗組,即院前急救教學組,增加院前急救實習及課程進行教學。通過入科考試對急診實習前摸底考核,結果表明,兩組學生的前期醫學基礎知識掌握程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教學方法

實驗組:增加院前急救實習及課程進行教學,包括(1)增加院前急救實習及課程(跟車實習);(2)嚴格依據各種急危重症的規範化診療流程來開展臨床帶教工作;(3)開展綜合演練,教師將各種突發情況、急救技能綜合到一個具體的實際搶救病例中,每次讓3名學生一起操作共同完成,依據正確的診療順序開展急救操作;(4)急診思維:降階梯思維、先開槍後瞄準、判斷暫不診斷等;(5)臨床醫師必須具備的.能力: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病歷、談話、簽字)、全面分析能力(致傷因子、經濟能力、家屬需求)、敏銳的觀察力(各種關係、精神異常)、特殊原則;(6)急診施救措施與流程;(7)急危重症識別、現場救護、轉運。對照組:我們對“傳統教學班”的教學採用傳統的急診臨床實習教學方法,包括(1)急診醫學教材中的內容;(2)圍繞急診常見病種進行病例分析;(3)臨床查房不特別介紹突發事件;(4)急救技能學習不增加“綜合演練”這一環節。入科考試:所有學生在剛剛進入急診科實習時,接受一次摸底考試,試題以基礎理論為主,重點考察學生對醫學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出科考試:在實習結束後,理論試題以臨床病例分析為主,技能操作考核則具體模擬多種內科合併症急發病例、車禍創傷病例、群體中毒病例(抽籤),要求學生組成急救小組開展現場急救,主要考察學生的院前判斷和急救能力以及運用急診醫學知識的能力。

1.3教學效果評估

78名學生在剛剛進入急診實習時,接受一次摸底考試,試題以基礎理論為主,重點考察學生對醫學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在實習結束後,我們對學生進行了出科考試,理論試題以臨床病例分析為主,技能操作考核則具體模擬一個車禍創傷現場、群體中毒事件,要求學生組成急救小分隊開展現場急救,主要考察學生的院前判斷和急救能力以及運用急診醫學知識的能力。

1.4統計學處理

資料用SPSS11.0統計軟體進行處理,評估結果採用(x±s)表示,統計分析採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學生不同教學方法的考試成績比較:對照組:入科成績(82.10±6.23)分,出科理論成績(83.25±5.14)分,出科技能成績(84.69±6.34)分;實驗組:入科成績(81.34±5.68)分,出科理論成績(91.38±6.15)分,出科技能成績(94.36±5.18)分。對照組學生和實驗組學生摸底考試成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兩組學生在進入急診實習前的前期基礎知識掌握程度總體上無明顯差異。但是,實驗組的出科考試成績,無論是理論考試成績還是技能考核成績均顯著優於對照組學生的考試成績(P<0.05),表明院前急救理論和實踐課程的增加,較傳統教學方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急診醫學臨床教學質量,增強醫學生對各種突發事件應急能力,效果明顯。

3討論

社會的發展使急診醫學成為一門獨立的醫學學科,急診醫學已成為反映臨床醫學科學水平的重要標誌之一。醫學本科五年級學生已完成醫學基礎課程,已經有一定的內外科知識,已經歷臨床見習、實習課程,並即將進入畢業前階段,在這個時段學生渴望能在即將面臨的臨床工作中獨當一面,他們即將成為一名臨床醫師,無論從事何專業,面對的患者是一個整體,可突發各種本專業或本專業外的急症,故必須掌握基本的急診搶救技術,熟悉常用的監護技術,具有一定的急診基礎理論。所以醫學本科學生為適應現代醫學發展,提高整體素質和臨床實踐能力,學習和掌握急診醫學課程十分必要。“急救要從現場開始”的觀念正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2],當前國際上有兩種主要型別院前急救服務模式,英-美模式和法-德模式。前者強調在現場緊急處理後儘快把傷病員安全轉運到醫院再進行有效治療,就是“將病人帶到醫院”;而後者強調由醫院搶救小組儘快到達現場,在現場對傷病員進行救治,然後再轉運到醫院繼續治療,就是“將醫院帶給現場的病人”。此兩種模式各有利弊,最關健的是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模式。在本研究中,作者發現參加急診醫學院前急救理論和實踐課程的學生在急診、急救理論和技能方面的成績均優於未參加學習的學生,通過對答卷得分分析,發現兩者在涉及心、肺等其它專科急症的診治急救處理方面的得分差距不大,而對突發事件如群傷、群體中毒等的得分上存在差距。在臨床技能上,實驗組學生在處理院前急救患者面前,如車禍患者的傷口包紮,止血,運送及藥物的治療,均明顯好於對照組(P<0.05)。由於受到學生急診臨床實習時間短,參與研究的學生數量有限等不利因素影響,本項研究中還存在一些不足,我們將在今後教學研究中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沈洪.急診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5.

[2]桂莉,曾友燕,陶紅.醫學院校大學生院前急救知識培訓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J].中國急救醫學,2003,2(5):331.

作者:尚桂蓮 朱元州 周詠明 鍾幗 阮科 單位: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天佑醫院急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