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學中因果關係知識教學策略微探的論文

學識都 人氣:2.06W

【摘要】文章從地理課堂教學的視角出發,對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地理知識的教學策略進行剖析,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為例,對高中地理因果關係教學進行梳理。

高中地理教學中因果關係知識教學策略微探的論文

【關鍵詞】高中地理;因果關係;教學策略

地理因果關係知識是高中地理知識的核心組成部分。而高中地理知識不僅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方方面面,其組成的地理事物和現象還具有空間範圍廣、形成時間長、影響因素眾多、難以直接觀察等特點。高中學生剛從國中以形象思維為主的教學方式中轉變過來,難以適應高中繁重的課程學習,導致在地理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不得要領。

高中地理知識涉及天文、大氣、氣候、水文、地質、地貌等多學科的知識,有些知識還需要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知識儲備,知識點紛繁複雜,地理成因複雜多變。高一學生初涉地理因果關係知識,不能自主地進行知識的建構,難以理解記憶,難以發現地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完善地理因果關係知識的脈絡,教會學生學習地理因果關係知識的方法。

一、變式分析,總結規律

在自然地理部分的教學中,學生往往因為抓不住主幹而認為地理知識細碎而且繁瑣,難以記憶,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去進行知識框架的建構,將零散的知識點分門別類地放入構建好的框架中,使地理知識不僅有“骨骼”,而且“有血有肉”,在幫助學生記憶地理知識的同時,有利於學生理解深層次的地理問題。

地理環境的各要素相互聯絡,相互轉化,構成完整的自然地理環境。地理因果關係知識涉及對此類知識的分析和其中因果關係的分析,總結為各種知識結構圖,在進行此類知識的教學中,教師要教會學生進行變式分析,即對不同結構呈現的結構圖進行分析。例如,在岩石圈的物質迴圈過程教學中,以不同結構呈現岩漿與三大類岩石之間的轉化關係,最後總結規律。明確岩石圈的物質在轉化過程中存在的因果關係,即三大類岩石都可以經過重熔再生形成岩漿,岩漿岩只能由岩漿冷卻凝固形成,各類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都可以轉化成沉積岩,各類岩石在變質作用下會形成變質岩,見圖1。

二、緊抓主幹,明確主次

地理成因知識涉及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等多方面的影響,如氣候的形成,不僅與氣壓帶、風帶的分佈有關,還涉及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同時受到下墊面性質的影響,小區域的氣候又涉及地形、洋流、人類活動等方面的影響,紛繁複雜,不僅學生學習時難以理解和掌握,教師在教學中也難以把握教學的方法和策略。

所以,在此類知識的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握主幹,即主要影響因素。大陸西岸氣候的成因主要受氣壓帶、風帶的影響,氣候帶的分佈以赤道為軸,呈現明顯的對稱分佈。大陸東岸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影響顯著,從赤道到北半球高緯地區,隨著熱量的減小,分佈著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在暖流流經的中低緯區域,如非洲馬達加斯加島東側、澳大利亞東北部、巴西的東南沿海、加勒比海東北部,則分佈著熱帶雨林氣候。北大西洋暖流流經的高緯地區,溫帶海洋性氣候影響顯著。

三、緊扣因果,逐步深入

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源於其已有知識的鋪墊,根據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在地理教學的過程中,要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學習新的知識,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抓住地理知識之間的因果關係。例如,在學習全球氣候變暖的形成時,可以由果追因,也可由因導果,層層分析,逐步深入,幫助學生抓住地理因果關係的本質,見圖2。

地理現象往往是在多種地理因素的影響下形成的,地理過程往往復雜多變,地理演變又涉及時間和空間的變化。因此,在進行地理因果關係知識的教學中,要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他們探究地理事物發生、發展的原因和結果,構建思維導圖,明確地理因果關係知識之間的邏輯結構,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對學生容易遺漏的知識點進行補充,將零散的地理知識納入邏輯框架中來,讓學生可以知因而明果,由果而導因,理清地理知識學習的思路,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提高記憶效率。

四、利用圖表,強化思維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有很多知識具有相似或相反的特點,可以利用圖表進行比較,幫助學生明確不同地理成因的知識之間的聯絡與差別。比如,在講授南亞季風與東亞季風的形成時,可以配合巨集觀的地圖,分別講述冬季風的形成與夏季風的形成,然後將季風的`成因、風向、性質及同一地區的冬夏季風勢力進行比較,在比較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掌握季風成因中的重點,如南亞夏季風強於冬季風不僅與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有關,還與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息息相關,見表1。

五、巨集觀地形,構建地圖

地理知識的學習總是與地理影象脫不開關係,而對於地理影象的認知,大多數學生往往模糊不清,甚至常常張冠李戴,而對於地理知識的考查,卻總是置於形形色色的地理影象之中。學生對於常規的地理影象尚且難以識別,更不要說從不同角度和尺度來繪製的各種地理影象。在作業完成的過程中,學生往往因為畏難而對地理學生失去興趣。

地理學科具有區域性的特徵,在地理因果關係知識的分析中,不同的區域演示著不同的變化過程,這些變化過程受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區域地形和人類活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因此,在進行地理因果關係知識的教學時,要明確不同區域間的差異,進而進行區域綜合分析。可見,引導學生形成明確的區域認知至關重要。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進行小區域的分析,首先要明確該區域的地理位置,引導學生分析該區域的地理特徵,推匯出在各種地理因素的影響下該區域的地理成因。比如,在分析祕魯沿岸熱帶沙漠氣候成因的過程中,首先明確該地區位於赤道附近太平洋沿岸,東側有高大的安第斯山脈,進而分析該區域位於東南信風的背風坡,以及沿岸寒流的影響,加劇了南美洲太平洋東岸熱帶沙漠氣候分佈範圍的擴大。

關於地理因果關係知識的教學,不僅滲透在自然地理部分的課程內容之中,還涉及人文地理及區域地理的各個方面,本文就高中一年級地理因果關係知識的教學做了簡單的探究,以後還會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袁孝亭.地理課程與教學論[M].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22-34,33.

[2]池荷.地理教學中地理因果關係的綜合分析[D].福州:福建師範大學,2013.

[3]張莎莎.高中地理教學中地理因果關係法則的運用與教學策略研究[D].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