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軟體工程資料探勘測試的有效措施

學識都 人氣:2.14W

軟體工程資料探勘是我國在計算機資訊化技術上實現創新與發展的重要體現,以下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軟體工程資料探勘技術特點的論文範文,歡迎前來閱讀借鑑。

淺論軟體工程資料探勘測試的有效措施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增長,計算機軟體的開發規模不斷擴大,單純的軟體升級已經無法滿足我國越來越高要求的市場需要,為滿足我國軟體工程資料快速增長的技術需求,軟體工程資料探勘技術的建設逐漸成為我國資訊化發展過程中需要著重關注的重點。

 1 軟體工程資料探勘的技術特點

軟體工程資料指的是軟體在開發的過程中所積累的各種資料,這些可利用的資料包括[1]設計文件、可行性分析文件、需求分析文件、軟體程式碼、軟體版本、註釋、測試用例、測試結果等方面,這些資料在軟體開發的過程中為研發工作者提供了充足的幫助。

資料探勘是一個繁雜、系統化的`資訊工作,需要在海量的資料中找出能夠利用的資訊。軟體工程資料探勘是我國在計算機資訊化技術上實現創新與發展的重要體現。這一技術在軟體工程領域的發展,指的是利用已有技術對軟體工程進行資料探勘處理上的創新,對挖掘技術進行分析、提取和表示,為軟體使用者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2].

2 軟體工程資料的挖掘測試技術

2.1 程式碼編寫

通過對軟體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在進行缺陷軟體的排除工作以後,根據軟體開發過程中的各種資訊進行全新的程式碼編寫。基於程式碼編寫人員的編寫經驗,在一般情況,對結構功能與任務類似的模組進行重新編寫,這些重新編寫的模組應遵循特定的編寫規則,這樣才能保證程式碼編寫的合理有效性。

2.2 錯誤重現

程式碼編寫完成以後開發者會將這些程式碼進行版本的確認,然後將正確有效的程式碼實際應用到適當版本的軟體中去。而對於存在缺陷的程式碼,開發者需要針對程式碼產生缺陷的原因進行分析,通過不但調整程式碼內的輸入資料,直到程式碼內的資料與程式報告中的描述接近為止。存在缺陷的程式碼往往會以缺陷報告的形式對開發者予以說明,由於缺陷報告的模糊性,常常會誤導開發者,進而造成程式設計混亂。

2.3 理解行為

軟體開發者在設計軟體的過程中需要明確自己設計軟體中每一個程式碼的內容,同時還需要理解其他開發者編寫的程式碼,這樣才能有效地完善軟體開發者的編寫技術。同時,軟體開發者在進行程式碼編寫的過程中,需要對程式行為進行準確的理解,以此保證軟體內文件和註釋的準確性。

2.4 設計推究

開發者在準備對軟體進行完善設計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徹底瞭解軟體的總體設計,對軟體內部複雜的系統機構進行詳細研究與分析,充分把握軟體細節,這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軟體設計的合理性與準確性。

 3 軟體工程資料探勘測試的有效措施

3.1 進行軟體工程理念和方法上的創新

應通過實施需求分析,將資料挖據逐漸演變成形式化、規範化的需求工程,在軟體開發理念上,加強對資料探勘的重視,對軟體工程的架構進行演化性設計與創新,利用新技術,在軟體開發的過程中新增敏捷變成與間件技術,由此,提高軟體編寫水平。

3.2 利用人工智慧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與創新,機器學習已經逐漸被我國各個領域所廣泛應用,在進行軟體工程資料探勘技術創新的過程中,可以將機器學習及資料探勘技術實際應用於軟體工程中,以此為我國軟體研發提供更多的便捷。

人工智慧作為我國先進生產力的重要表現,在實際應用於軟體工程資料的挖掘工作時,應該利用機器較強的學習能力與運算能力,將資料統計及資料運算通過一些較為成熟的方法進行解決。在軟體工程資料探勘的工作中,合理化的將人工智慧實際應用於資料探勘,以此為資料探勘提供更多的開發測試技術。

3.3 針對資料探勘結果進行評價

通過分析我國傳統的軟體工程資料探勘測試工作,在很多情況下,傳統的資料探勘測試技術無法做到對發掘資料的全面評價與實際應用研究,這一問題致使相應的軟體資料在被髮掘出來以後無法得到有效地利用,進而導致我國軟體開發工作受到嚴重的抑制影響。

針對這一問題[2],資料開發者應該利用挖掘缺陷檢驗報告,針對缺陷檢驗的結果,制定相應的挖掘結構報告。同時,需要結合軟體使用者的體驗評價,對挖掘出的資料進行系統化的整理與分析,建立一整套嚴謹、客觀的服務體系,運用 CodeCity 軟體,讓使用者在的體驗過後可以對軟體進行評價。考慮到軟體的服務物件是人,因此,在軟體開發的過程中要將心理學與管理學應用於資料探勘,建立資料探勘系統和資料探勘評價系統。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由於軟體工程資料探勘測試技術廣闊的應用前景,我國相關部門已經加大了對軟體技術的投資與開發力度,當下,國內已經實現了軟體工程的資料探勘、人工智慧、模式識別等多種領域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進出.軟體開發與管理[J].資訊科技教育,2013,12(09):23-24.

[2] 楊劍鋒.軟體開發過程中的資料探勘工作[J].西北科技大學院報,2012,23(07):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