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財務欺詐治理對策

學識都 人氣:1.22W
公司財務欺詐治理對策
摘要:公司財務欺詐是諸多因素在公司財務活動中的綜合反映。文章對各種公司財務欺詐理論對公司財務欺詐根源的分析進行了概述,並著重從制度戰略理論的角度探討了財務欺詐的成因與防治措施。   關鍵詞:財務欺詐;制度戰略理論
  
  近年來,發生在美國、歐洲的安然、施樂、帕瑪拉特等一系列重大的財務欺詐醜聞,致使整個CPA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誠信危機,極大地打擊了眾多投資者的信心,影響了所在國家資本市場的穩定。近年連續發生的銀廣廈、鄭百文、猴王團體等造假事件,使我國也同樣面臨著如何規範財務資訊表露制度和重塑公司信用的困難。因此,剖析公司財務會計欺詐行為背後的深層次原因,進行國際對比和反思,採取針對性措施,無疑將對我國資本市場的進一步改革開放和經濟持續穩定的快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一、公司財務欺詐的涵義與根源
  
  美國註冊會計師協會(AICPA)在SAS82《在財務報表審計中對欺詐的考慮》中把財務欺詐定義為“在財務報表中蓄意錯報、漏報或洩露以欺詐財務報表使用者。”公司財務欺詐是指會計活動中相關當事人為了逃避納稅、分取高額紅利、提取祕密公積金等謀取私利的目的,事前經過周密安排而故意製造虛假會計資訊的行為。
  財務欺詐的發生既有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產權關係模糊、會計審計制度缺陷等微觀方面的原因,也有法規體系不健全、市場監管弱化等巨集觀方面的題目,是社會上諸多因素在會計活動中的綜合反映。
  
  二、財務欺詐理論綜述
  
  (一)欺詐三角理論
  唐納得·卡瑞塞博士是欺詐研究領域享有盛名的教授,他在該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被稱為反舞弊專家。他建立並發展了欺詐三角理論(圖1),以解釋為何人們會進行欺詐。卡瑞塞得出結論:當動機、機會和理性程度三個重要因素回在一起時,進行欺詐的傾向就會出現。在一個人真正進行的欺詐中,三個因素中的每一個都是必要的並且相互關聯的。缺少任何一項因素,都不會使一個人進行欺詐。每個公司的執行者需要明白此欺詐三角,並明白為什麼員工從事各種各樣的欺詐行為。
  (二)欺詐範圍理論
  在20世紀80年代,伯明翰·揚大學的史蒂夫·W·阿爾伯察博士就研究並分析了欺詐行為。其研究表明,那些居住條件高於均勻水平並有個人或賭博債務,有試圖擁有個人地位的欲看,或有從家庭及四周同伴身上得來的身份壓力的工作者最輕易進行欺詐。那些以為自己工資過低,不被重視的員工也更可能從其工作中行竊。
  
  (三)其他欺詐理論
  除了前面描述的傳統欺詐理論,馬丁·T·畢格曼(Maetin T. Biegelman)在《防範欺詐與內部控制的執行路線圖》一書中設計了一些新的理論。如:欺詐的薯條理論、欺詐的爛蘋果理論、低掛水果的欺詐理論、欺詐的加減法理論、舞弊的員工是欺詐者的理論等等。
  
  三、制度戰略理論中財務欺詐原因與改革對策
  
  通過上述欺詐理論發現,所有財務欺詐案的源頭,都可以回結為“利益驅動”。因此,發案公司治理職員為利益所驅動,就會不惜損害投資人的利益;審計職員為利益所驅動,就會置委託人的利益於不顧。本文將從企業制度戰略理論全面探討這個題目,具體包括:財務表露制度,審計制度,財務事件調查制度等,正是在這些方面的不完善給財務欺詐預留了空間。所謂制度戰略(institutional strategy)是企業在進行資源競爭過程中與制度結構治理相關的活動方式,是與制度、規則和標準(制度環境)的形成和轉化相關的組織活動方式。我們著重從組織對制度壓力的戰略性迴應,針對制度上的缺陷探討應對的對策。
  (一)財務表露制度的缺陷及改革對策
  1、網路化經營活動。現代公司運營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公司的經營不再具有孤立性,而是其所屬的團體公司、聯合企業或者股東經營的一個組成部分。甚至在一定的情況下,為了一定的目的而組建一個新的法人,以完成一個特定的財務或者經濟目的。儘管現實中網路化經營存在正常的經濟原因,但是它經常被濫用,成為財務欺詐的重要手段。安然利用特殊目的實體掩蓋真實的財務狀況,韓國的Lernout公司案就是明顯的例證。因此對投資人以及其他財務報告的使用者來說,正確瞭解上市公司的真實的經營狀況是非常重要的,財務報告應當正面給予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