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談英漢數字的文化差異與翻譯

學識都 人氣:2.38W

在古老的傳統中,數字具有神聖的意義,還具有主吉凶的宗教迷信色彩。怎樣淺談英漢數字的文化差異與翻譯?

簡談英漢數字的文化差異與翻譯

內容摘要

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都是植根於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著特定的文化內容。語言中數字是反映客觀物質世界的規模、大小的數和量,而由於各自語言中所包涵的文化傳統、思維觀念、以及對數字的感知取向不同,故而賦予數字的社會文化涵義也不盡相同。本文主要針對中西方對數字不同的傳統觀念、英漢語言中數字包含的內涵意義以及在英漢文學及生活中碰到的有關數字的翻譯等,來探討英漢數字文化的差異,為跨文化交際提供便利。

關鍵詞:英漢數字;內涵意義;翻譯;實指義;虛指義;詞彙空缺

abstract

every language in the world takes root in a special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he language reflects the contents of the culture. figure is the count and quantity which reflects the scope and size of the objective world. the social meanings of figure are different because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tradition, the concept of thinking and the understanding and using of the figure among all kinds of languages.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figure from the traditional conception, the meanings of the figure and the translation with figure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the aim from which is expected to make an advantag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figur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mplied meaning; translation; grammatical meaning; false meaning; vocabulary vacancy

“語言與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語言的使用離不開人,而人又離不開某個特定的社會文化。”[1](p477)“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參與的各方不僅要熟悉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化,而且要充分了解對方的語言和文化,特別是本民族文化與他民族文化的差異,只有這樣才能使交際順利進行下去。”[2](p480)數字是隨著人類文明的產生和發展而產生和發展的。數字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符號,在英漢兩種語言中都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本文主要從中西方對數字不同的傳統觀念,英漢兩種語言中數字蘊涵的不同意義及英漢文學中和生活中碰到的有關數字的翻譯等來探討英漢數字文化的差異,以便消除英漢交際中的理解障礙。

一、英漢數字的文化內涵差異

在古老的傳統中,數字具有神聖的意義,還具有主吉凶的宗教迷信色彩。不同的民族對數字的選擇性和不同的偏愛,都有著深刻的民族文化的烙印。下面就幾組具有代表性的數字進行對比分析。

(一)、“三”與“九”

1、“三”

漢語中帶“三”的習語有很多,如“三思而後行”、“垂涎三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句話不離本行”、“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餘音繞樑,三日不絕”、“三頭六臂”、“三教九流”、“三令五申”等。中國人對“三”的垂青是有因可循的。《說文解字》雲:“三,天地人之道也”,可見“三”的本義就是代表天、地、人,即上為天,下為地,中為人。在歷史程序中,人們還逐漸認識到:時間有昔、今、未之分,空間有上、中、下之分,方位有左、中、右和前、中、後之分,似乎有三就能代表全部,“三”因此隱含完全、完美之意在內,並且積澱在中國人的潛意識中,從而人們在生活中不自覺地運用“三”來歸納事物,指導行動。在古代,“三”的運用更是奧妙無窮,甚至帶有某些神祕意味。在政制結構上,有“三公”(西周時指: 太師、太傅、太保;西漢時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東漢時指太尉、司徒、司空);軍事編制上,有“三軍”(海軍、陸軍、空軍);教育上有“三學”(述學、評學、考學);科舉有“三試”(鄉試、會試、殿試);錄取有“三甲”(狀元、榜眼、探花);祭祀要供“三牲”(牛牲、羊牲、豬牲);敬酒要“三獻”(初獻、亞獻、終獻);行禮要“三跪”( 行此禮時先放下馬蹄袖,然後跪下,上身挺直,將右手伸平舉起到鬢角處,手心向前,然後放下,再舉起再放下,這樣連舉三次站起來,即為一跪,如此三次即為三跪)等。

西方人認為世界由大地、海洋、天空三部分組成。大自然包括動物、植物、礦物三方面內容;人體有肉體、心靈、精神三重性;基督教主張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因此西方人偏愛“三”,把“三”看作完美的數字。所以西方人常說the third time’ the charm.(第三次準靈。)number three is always fortunate.(第三號一定運氣好。)莎士比亞戲劇裡也說,all good things go by three.(一切好事以三為標準。)。

2、“九”

在中國人眼裡,最富有神奇色彩的數字莫過於“九”了。漢語中帶“九”的習語,有如“九霄雲外”、“九牛一毛”、“九死一生”、“九流賓客”、“九牛二虎之力”、“九天九地”、“一言九鼎”、“一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等。中國人對“九”的迷信源於對天的崇拜。《說文解字》雲:“九,陽之變也,相其尾曲窮盡之形”。而在變易之數中,全部奇數為陽數,偶數為陰數。在卦符中,陽線或陽爻稱為九,陰線或陰爻稱為六。因此,九成為所有陽數的典型代表,是陽的全息數符號。九個九重疊,是極陽之數,代表極陽狀況,表示極陽之象和極陽之理。古人以“九”為最大的陽數,以“九”代天,自古“九”為封建帝王的象徵數字,天有“九重”,地有“九州”,皇帝乃“九五之尊”,官有“九卿”,階有“九品”,樂有“九韶”,詩有“九賦”,經有“九經”等。大凡皇家的建築與器物也多合乎“九”。北京城有九門,天安門面闊九間,紫禁城房間有9999間。故宮內三大殿的高度都是九尺九,頤和園內的排雲殿也是九尺九。故宮內宮殿和大小城門上金黃色的門釘都是橫九排,豎九排,共計九九八十一個。故宮內宮殿的臺階都是九級或九的倍數。

英語中的“nine”沒有神聖、尊貴的涵義,但同樣也可表示“多”、“深”。如:a nine days’ wonder (轟動一時,過後即忘的事情)、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及時醫治一針省九針;及時處理事半功倍。)、be dressed up to the nines(特殊場合穿著;打扮得很華麗;穿著講究)、crack up ( flatter / honour / praise ) to the nine(十全十美)、on cloud nine/seven(得意洋洋,高興萬分,心情非常舒暢)、a cat has nine lives.(貓有九條命。)等等。

(二)、“六”與“七”

1、“六”

在中國“六”是一個時空諧和數,我們常說“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六路又稱六合,即前、後、左、右、上、下,或天地四方,亦即三維空間的六個方向。“六”在中國人看來是個最吉祥不過的數字。俗語“六六大順”即是最好的印證。在使用電話號碼或汽車車牌號時,人們尤其鍾愛尾數為“66”、“666”、“6666”這幾組數字,因為它們象徵著順順利利,萬事如意。

英語中的“six”卻不是一個受歡迎的數字,人們視6為大凶數或野獸數,這從以下習語中也可見。如:at sixes and sevens(亂七八糟;糊塗的;迷茫的)、hit sb. for six / knock sb. six(給敵人/某人以毀滅性打擊)、six of the best(以藤鞭擊六下——的一種懲罰手段)、six penny(不值錢)、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半斤八兩,差不多)等。

2、“七”

在中國文化中有“七日來複”、“正月初七為人日”、“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之說。不過,“七”在漢語中卻是被人們常常忌諱的數字。給人送禮時忌七件或七樣,飯桌上的菜絕不能是七盤。人們在挑選吉日良辰時不挑七、十七或二十七。其原因一是與中國人崇尚偶數的心理有關,二是與中國祭奠死者的傳統有關。

在我國某些地區,農曆的七月初七為凶日,絕對禁止嫁娶。因此有“七月七日,迎新嫁女避節”之說。這種習俗與牛郎織女的傳說有關。傳說中牛郎與織女一年中只能在七月七日相逢一次。在有些地區描繪得更神,若七月七日下雨,那雨就是牛郎織女的眼淚。一年相逢一次,這比兩地分居還要痛苦。所以,忌七月七日婚嫁,自是情理之中。所以漢語以“七”組成的習語大多帶有貶義,如:七零八落、七手八腳、七嘴八舌、七拼八湊、七上八下、七扭八歪等。

在西方“seven”卻是個神聖的數字。西方人講究七種美德,七種文理學問,七次聖餐,人生有七個時期,七種天罪。這是因為它與神聖有關。例如,上帝用六天創造了世界,第七天為休息日;耶酥勸告人們原諒別人要七乘七四十九次之多;聖母瑪麗亞有七件快樂的事,七件悲哀的事;主禱文共有七部分;聖靈有七件禮物。因而,英語民族的美德、善事、罪惡都要湊足“七”件。如:seven virtues(七大美德)、seven deadly sins(七宗罪)、the seven gifts of the spirits(七大精神財富)、the seven corporal works of mercy(七大肉體善事)、the seven spiritual works of mercy(七大精神善事)、the seven sacraments(七大聖禮)。此外,人們也視“七”為吉數,在生活中有“lucky seven”的說法,即“幸運之七”。

英語中有“seven”的習語很多,如:keep a thing seven years and you will find a use for it.(東西儲存時間長,終會派上好用場。) seven hours’ sleep will make a clown forget his design.(睡七小時的覺,小丑把花樣都忘掉。) a man may lose more in an hour than he can get in seven.(得之艱難失之易) to be in the seventh heaven(極其快樂)等。

(三)、“四”與“十三”

1、“四”

在中國“四”被視為一個不吉祥的數字,但在古代人們對於“四”並無特別的忌諱。這主要是因為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生活中越來越多地使用到數字,如門牌號、手機號碼、車牌號等。而因為“4”的發音與“死”諧音,所以車牌號碼、電話號碼等尾數有四的就不受歡迎。人們尤其要避開“14”(諧音“要死”)、“514”(諧音“我要死”)、44、444、4444等數目字。在習語中,數字“四”常常與“三”在一起,常帶有貶義。如:七個銅錢放兩處——不三不四;七個仙女爭面脂——香三臭四;七根竹竿掉進豬圈裡——橫三豎四。雖說在音樂中4的發音與“發”相似,但還是很少有人願意使用帶4的車牌、電話號碼等。

不過時下年輕男女很喜歡根據數字的諧音來傳遞資訊。這種數字資訊並不會排斥4,因為4除了可以是“死”的諧音,也可以是“是” 或“世” 等字的諧音。如1314(一生一世)、0451(你是我要)、7564335(請無聊時想想我)、456(是我拉)、25184(愛我一輩子)、0594184(你我就是一輩子)、3456(相思無用)、246(餓死了)、246437(愛是如此神奇)、73748096,13148687(今生今世伴你左右,一生一世不離不棄)、740(氣死你)、74839(其實不想走)、0487(你是白痴)、04551(你是我唯一)等等。這些數字在當下的年輕一代中沒有所謂禁忌與否,它們為人們平凡的生活增加了一點樂趣。

在英語國家中,人們基本沒有關於“四”字的忌諱。不過有一個小的例外,在選擇結婚日子時人們一般避開週四,因為他們認為“星期四,運氣衰”。

2、“十三”

英語中人們把“十三”看成是頭號大忌,這也自然有其文化淵源。中古時代的西方,絞人的絞環有13個繩圈,絞臺有13個臺階,鄶子手薪金是13個錢幣。《聖經》說流傳更廣,影響最深。耶酥和他的12個門徒共進最後的晚餐時,由於13人中有一個叛徒的`出賣,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西方人忌諱13就像逃避瘟疫一樣。高層建築隱去第13層的編號;醫院不設第13號病房;飛機、火車、劇場等都無第13排、13座;重大的事情也都不在13號那天去做。

當西方人千方百計地避開十三,以免觸犯大忌時,中國的老百姓卻樂於接受十三。北方的戲曲和曲藝的押韻都定為“十三轍”;儒家的經典有《十三經》;明朝皇帝的陵墓有十三座,統稱“十三陵”;北京同仁堂藥店有十三種最有名的中成藥,號稱“十三太保”。

以上幾組數字在英漢文化中被賦予了比較特別的文化涵義。至於“一”、“二”、“五”、“八”、“十”這幾個數字在英漢文化比較沒有特別的涵義,主要是關於數量的使用。但是中國人偏愛數字“八”,主要是因為它的發音與“發”諧音,因此電話號碼、手機號碼都偏愛有“八”這個數字。

(四)、單數與雙數之崇拜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事物都由陰和陽兩方面構成,只有陰陽交合,才能滋生萬物。《周易》認為宇宙起源於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進一步衍生,成六十四卦。在這種文化關照下,事物都是從一化為二、二化為四、四化為八的幾何梯級發展。因此,雙數在漢語中蘊涵著吉祥的文化內涵。中國人喜歡雙數的偶合義,追求好事成雙,渴望雙喜臨門,人際交往中送雙份禮,以及作為文學形式的春聯和作為修辭格的對偶,無不體現出漢民族對偶數情有獨鍾。漢語習語中形容處事有方是“四平八穩”,形容交通便利為“四通八達”,稱美不可言的境界為“十全十美”,極有把握為“十拿九穩”。由此可見人們對於雙數的崇拜。

英語國家的人們則往往視單數(13除外)為吉利數,表示更深程度時,常在整百整千的偶數後面加尾數“一”。如: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十分感謝,萬分感激)、have one thousand and one things to do(日理萬機)、a thousand and one ways to help(很多種方法)。此外,如上所述,英語國家的人們對“三”、“七”等單數也信奉為幸運數字。

二、英漢數字的翻譯

(一)英漢數詞中量詞的翻譯

1、英語表達中不需使用量詞的用法

“漢語中數字和名詞連用時,往往離不開量詞起橋樑作用,否則表達時就會不通順,不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而英語數字和名詞連用時無需加量詞就可將數量表達得很清楚,這也是英語的表達習慣,英語中的量詞很有限,如:bunch,piece,pair。

例1:an airplane took off one hour ago.

譯:一架飛機在一小時前起飛了。

上例中,英語原文並無量詞也無需量詞,但翻譯成漢語時,若不加‘架’,

就不通順,不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3](p115)

2、英語表達中有使用量詞的用法

有些英語表達也需使用量詞,但英語中量詞很有限,因此有些名詞可使用同一量詞表達。

例1:a cluster of flowers a cluster of grapes

譯: 一束鮮花 一串葡萄

例2:a pot of soup a pot of black tea

譯: 一鍋湯 一壺紅茶[4](p342)

上例中,雖然英語表達中使用同一量詞,但翻譯成漢語時應注意漢語的表達習慣加上正確的量詞。

(二)、數字的實指義與虛指義

1、數字的實指義

在英漢數字習語中,數量詞有實指義和虛指義之分。實指義指數詞本身的意義。對於帶實指義的數字習語,我們在翻譯時應採取的方法是:保留數字,直接翻譯。

例1:一步登天。

譯: reach the sky in one step.

例2:聰明一世,糊塗一時。

譯: clever all one’s life, but stupid this once.

例3:two’s company, three’s none.

譯: 兩個成伴,三人不歡。

例4:three removes are as a fire.

譯: 搬家三次等於失火一遭。[5](p57

2、數字的虛指義

數字的虛指義是指數字習語中的數字並不代表它本身的具體數目,而是一種脫離了數字實指的文化意義。“數字的虛指用法出現在文章中,多半具有誇張、強調或比喻等修辭功能。作者恰當地運用這類片語可使文章語言凝練生動、生輝添色,達到言簡意賅,渲染氣氛的效果。”[6](p561)因此在翻譯數字的虛指義時不能從字面上的意義去理解,而應該從文化意義上去領會。

(1)、漢語文化中的數字虛指義

例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zeng zi said,”i daily examine my self for several times: have i been conscientious in working for others? have i been sincere in dealings with friends? have i reviewed what my teacher taught me?”[7](p2)

例2:隔斷紅塵三十里,

白雲紅葉兩悠悠。(程顥《秋月》)

譯:this brook in hills is far away from the world of mortals,

all i could see is nothing but white clouds and maple leaves. [8](p133)

例3: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鶴鵲樓》)

譯:if you desire to have a good and boundless sight,

come to the upper storey, by climbing one more flight![9](p327)

例4:……三十六家花酒店,七十二座管絃樓。(吳敬梓《儒林外史》)

譯:…the countless taverns and music halls. [10](p77)

上例中,“三”並非真的指三次,而是“多次”的意思,因此翻譯時應譯成“several times”;“三十里”也並非確數,而是指遠隔人世,寫其幽深,因此應譯成“far away”;“千里”同樣的也並非指一千里高,而是指更廣闊的視野,因此應譯成“good and boundless”;“三十六”和“七十二”表示極其多的意思,因此“countless”恰到好處地反映了這一蘊義。

(2)、英語文化中的數字虛指義

例1:don’t worry we have a thousand and one ways to do it.

譯:不發愁,我們有許多方法可以做的。

例2:the children were in the seventh heaven with their new toys.

譯:孩子們有了新玩具,高興極了。

例3:how many times do i have to tell you not to leave your homework till the eleventh hour?

譯:跟你說了多少遍了,別把作業留到最後一刻再做。

上例中,“a thousand and one ways”其字面含義是:“一千零一個辦法”,但這裡是虛指義:“許多許多”;“the seventh heaven”意為“in a state of great happiness and contentment”,在猶太文化中,第七重天為最高,也是上帝的住處,喻指在天堂裡,自然是高興萬分了;“the eleventh hour”指在任何一種情況下的“最後一刻”或“危機時刻”。

三、詞彙空缺

“翻譯中常常有一類障礙是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引起的。比如,在某一種文化中有而在另一種文化中沒有的事物或概念。”[11](p473)

1、 漢語文化中的詞彙空缺

“有些英語數字詞的用法是英語所特有的。如‘four leaf’(幸運草)、‘four letters words’(下流詞)、‘five and dime’(廉價物品商店)、‘the fifth wheel’(累贅)、‘eleven plus examination’(英國11歲的兒童參加的國小畢業升中學的考試)、‘twelve’(基督的十二聖徒)、‘roaring 20’s’(喧囂的20年代)等。”[12](p55)

“有些帶有聯想意義的英語數字詞在漢語沒有相同形式的對應詞。如‘four hundred’在美語中指‘一個地區的名流,最時髦的上層社會’;美國俚語‘five it!’表示‘拒絕回答此事’。其中‘five’的這一含義源於the fifth amendment of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sa.(美國憲法的第五條修正案)。此修正案規定:‘在刑事案件中任何人不得被迫自證其罪。’‘the fifth column’(第五縱隊),指‘敵人所派的間諜或收買的內奸’,源於西班牙內戰佛朗哥軍隊進攻馬德里安插在市裡作內應的人。同樣的例子還有:‘five dollar words’(複雜的字眼)、‘catch 22’(第22條軍規)、美國俚語‘twenty three’(滾開)、‘twenty/twenty’(眼力正常的)等等。”[13](p55)

2、 英語文化中的詞彙空缺

漢語中有“張三”、“李四”、“王五”等用姓氏加兄弟排行稱呼他人的用法,英語中就沒有相對應的詞。“漢語中某些數字式固定用詞作為譯藉詞進入了英語辭書,如:‘四書’(the four books),‘五經’(the five classics),‘四人幫’(gang of four),‘三國’(three kingdoms),‘一國兩制’(one country,two systems)等。”[14](p91)

例1:蝴蝶夢中家萬里,

杜鵑枝上月三更。(崔塗《旅懷》)

譯:in a fond dream, i see my home thousands of miles afar,

yet when i wake up was a cuckoo in my sight on a twig and the moon at midnight. [15](p237)

例2:人生有酒須當醉,

一滴何曾到九泉。(高翥《清明日對酒》)

譯:enjoy your wine and get intoxicated as long as you have your days,

not a single drop you could taste after your life in the graves. [16](p225)

例3: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貶潮陽路八錢。(韓愈《自詠》)

譯:to the celestial court a proposal was made,

and i am banished eight thousand miles away. [17](p297)

上例中,我國古代把夜晚分為五個時段,叫五夜或五更。而“三更”是23時到1時這段時間,因此翻譯成“midnight”;“九泉”在我國指黃泉、陰間,因此應譯成“after your life in the graves”;“九重天”在我國古代喻指皇帝的宮殿,因此譯成“celestial court”。

在翻譯英漢數字時應首先注意它是實指義還是虛指義,再根據它所蘊涵的真正含義進行翻譯,以避免錯誤的理解而造成交際的困難。

四、總結

綜上所述,英漢數字除了數字本身的計算意義外,還有非數字的文化意義,具有神祕和神聖的蘊涵。英漢數字文化意義因產生於兩種不同的文化而存在差異。因此瞭解英漢數字文化的差異,有助於我們在對外交流中相互尊重,減少誤會與摩擦,達到交際或溝通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周志培.漢英對比與翻譯中的轉換[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

[2] 周志培.漢英對比與翻譯中的轉換[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

[3] 明安雲.英漢數字的文化差異[j].湖北大學學社,2002,(5)

[4] 肖君石.漢英、英漢翻譯初探[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5] 劉忠,羅道茂.思維差異和英漢數字習語翻譯[j].國際關係學院學報,2005,(3)

[6] 伍先祿,李延林.英漢數詞片語的虛指義及其翻譯[j].中南大學學報,2003,(4)

[7] 潘富恩,溫少霞.論語今譯[m].濟南:齊魯書社,1993

[8] 郭著章,傅惠玉.漢英對照《千家詩》[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9] 郭著章,傅惠玉.漢英對照《千家詩》[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10]陳巨集薇,李亞丹.新編漢英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11]周志培.漢英對比與翻譯中的轉換[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

[12]溫洪瑞.英漢數字符號系統及其文化涵義對比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2003,(3)

[13] 溫洪瑞.英漢數字符號系統及其文化涵義對比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2003,(3)

[14]高博.英漢數字的語用對比之異同[j].天中學刊,2003,(3)

[15]郭著章,傅惠玉.漢英對照《千家詩》[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16]郭著章,傅惠玉.漢英對照《千家詩》[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17]郭著章,傅惠玉.漢英對照《千家詩》[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